第五部分(1 / 3)

第五部分

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

建設的“建”字,有人認為它的甲骨文寫作上麵所列的樣子,是一個人手持木柱之類的物體,並將這個木柱立在某個地方。金文的形體結構右邊如同甲骨文的“聿”字,是一隻手拿著一個樹木一樣的物體,將其立在像山崖一樣的地方來作為標誌。小篆的形體結構來自金文,寫作為“聿”和“廴”,隸書沿襲了這個構造,筆畫有平、直、折的改變。

“建”字的本義大致同樹立有關,例如《詩·小雅·出車》中所記載的:“我出我車,於彼郊矣。設此旐矣,建彼旄矣。”是說把旄樹立在車上。《說文解字》是這麼解釋的:“建,立朝律也。”是說的建立、設立朝廷的朝綱法律法令。這是對“樹立”的引申使用,表示設置、設立。例如我們可以說“建都”、“建黨”、“建國”、“建功立業”等,甚至還引申表示冊封的意思,例如《詩·魯頌·閟宮》:“建爾元子,俾侯於魯,大啟爾宇,為周室輔。”“建”在古代還有“建議”的意思,我們今天說“建議”而不說“建”,是由“冊封”的公布、告白意義延伸出來的。

“建”可以表示“建築”,也是由“設立、建立”引申而來的,我們今天說的“建築”既可以表示名詞,例如大樓、房屋之類,也可以表示動詞,表示修建、建立的意思,例如“他們把大樓建築在山巔上”、“不要把自己的歡樂建築在別人的痛苦之上”。

成語

建功立業高屋建瓴建瓴之勢破竹建瓴建家立業

諺語

空話建不成大橋。

歇後語

建昌鴨子——嘴硬

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

漢字中的“畕”、“畺”和“疆”是異體字關係,甲骨文的第一個形體,即後來的“畕”字,與金文的第一個形體一致,是兩塊田並列的樣子,有田界的含義在裏麵,後來的金文又在田之間增加了短橫,即金文的第二個形體,短橫更兼明確的標示了田界。甲骨文的第二個形體,即後來的“疆”字,這個字形左邊部件為弓,有的認為古代用弓來丈量田地,表示田地的邊界;有的認為古代在邊界處需要設防守衛,右邊是兩塊田相並列,表示防守的邊界地。金文的第三個形體基於甲骨文,與甲骨文第二個形體相似,但在兩塊田之間又增加短橫以表示邊界,又如金文第四個形體。小篆的形體基於甲骨文、金文,並在弓的下方增加“土”部件,表明與天地相關。隸書的形體與小篆一致,從弓、從土、從畺。

“疆”的本義是邊界的意思。從《說文解字》的說解來看:“畺,界也。從畕;三,其界畫也。”畺的或體寫作疆。畺即疆,是邊界的意思。例如《書·泰誓中》中所說的:“今朕必往,我武惟揚,侵於之疆。”這裏的疆是指國土的邊界。而《詩·小雅·信南山》中所說的:“疆場翼翼,黍稷彧彧。”這裏的“疆”就是指的田界。“疆”是土地的邊界,是這塊土地和那塊土地的分界線,是這塊土地的盡頭,因此引申出“止境、極限”的意思,例如“萬壽無疆”、“壽考無疆”等。

古漢語中表示邊界、界限的還有“界”、“封”、“畔”等,而其中的“界”是我們今天的語言中所常用的,表示界限、界線,但“疆”被固定用來指邊疆,是國與國的分界線,或者邊境地帶的土地。

成語

行者無疆開疆辟土畫疆墨守

此界彼疆畫野分疆萬壽無疆

歇後語

抵擋一陣——甜甜蜜蜜

名句

無此疆爾界,陳常於時夏。

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

“降”字的甲骨文是左邊從“阜”表示山體,右邊是兩隻並行的腳,但和前麵所講的“陟”的區別所在即這兩隻腳上麵,“降”字的兩隻腳,它們的腳趾頭是朝向下的,這表明是在下山、朝山下走。金文的形體結構和甲骨文基本一致,唯一區別是甲骨文的腳趾頭朝右朝下,而金文的是左右交叉朝下。小篆的形體是在甲骨文和金文的基礎上進行了規整,還能看出下山的痕跡,隸書之後的形體基本就喪失了這種特征,左邊寫作“阝”、右邊寫作“夅”。

“陟”是表示“登山”,那麼“降”就是和它相對的概念,表示“下山”。這種相對性從文獻中就可以看到,例如《詩·大雅·公劉》中所記錄的:“陟則在巘,複降在原。”我們從《說文解字》的說解來看,“降”被解釋成:“下也”,這實際上就是“降”的本義。由下降這個本義或者從高到低的這個降落過程又引申出“降落”、“落下”這樣的意思,例如我們常用的“降雨”又稱為“下雨”,在四川方言中又有“落雨”的說法,而“降”在這個引申義的基礎上,又可以表示“降臨”、“誕生”的意思,例如“不拘一格降人才”中的“降”就可以理解為這個意思。此外,和“陟”一樣,“陟”可以表示提升、晉升,相應的“降”也可以表示這方麵的含義,即“降低”、“貶低”,例如“降級”、“降職”、“降為庶人”等等,而“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中的“降”是賜予給予的意思,也是本義的引申義,“降罪”、“降福”也作這個意思理解。

“降”是一個多音字,當我們說“投降”、“降服”的時候,我們讀xing,這是順服、歸附的意思。

成語

從天而降天降甘霖伏虎降龍

禍從天降降貴紆尊降心俯首

歇後語

兵來將擋,水來土掩——一物降一物

過了霜降收玉米——晚了

久旱得雨——喜從天降

諺語

無風起橫浪,三天台風降。

敢伏虎者上高山,能降龍者下大海。

天上掃帚雲,三天雨降淋。

福無雙降,禍不單行。

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

“交”的甲骨文是一個象形字,這個字是一個正麵站立的人,雙腳交錯放置的樣子。金文的形體結構與甲骨文完全一致,小篆的形體結構基於甲骨文、金文進行了筆畫的調整,但卻很好地保存了這個字的最初形態,隸書對小篆進行了筆畫的分解改造。

從“交”字的形體就已經完整地傳達出了這個字的本義,表示雙腳交錯,《說文解字》的解釋也很正確:“交,交脛也。從大,象交形。”“交”是小腿交錯。這個具體的交錯動作可以引申表示一般意義上的交錯、交叉,例如《孟子·滕文公上》上記載有:“獸蹄鳥跡之道交於中國。”是說鳥獸的痕跡在道路中雜亂交錯。古漢語有“交通”一說,指的是“交錯相通”,不同於今天的“交通”,今天的“交通”是指的電信運輸手段的總稱。交錯的事物必然會相遇,因此“交”有接觸、相遇的意思,因此我們可以說“交戰”、“交頭接耳”、“結交”、“交往”、“交配”等,孔子說過:“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論語·學而》)就是勸導人們結交朋友一定要講誠信、信用。因此“交”就有了友誼、朋友的意思,象我們平常所熟悉的“患難之交”、“刎頸之交”都是這個意思。上級分派任務的時候,常常需要和下屬“相遇、碰頭”,要把錢給對方的時候也需要雙方“相遇、碰頭”,於是就有了“交稅”、“交付”、“交代”、“交易”、“交差”等說法,其中的“交”做“付給”、“托付”講。

國家之間的來往相遇也以“交”來稱呼,例如“中俄邦交”、“中法邦交”,這裏的“交”是指外交關係,《孫子兵法》上也有這樣的記載:“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次攻城。”是說用兵策略首要考慮謀略,其次才是考慮外交、盟國攻略。

成語

失之交臂患難之交交相輝映

點頭之交刎頸之交杵臼之交

諺語

君子之交淡如水。

澆樹澆根,交友交心。

交個朋友,千言萬語;絕個朋友,三言兩語。

歇後語

半夜做買賣——暗中交易。

泥鰍黃鱔交朋友——滑頭對滑頭。

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

“角”的甲骨文是一個象形字,是獸角的象形,角骨上還有骨紋,形象逼真。金文的形體基於甲骨文,隻是角是橫著放的,角尖朝向右上方,角身也有骨紋。小篆的形體來自甲骨文、金文,隻是在甲骨文、金文的形體基礎上添加了“”部件,隸書則將小篆的筆畫進行了平直化,喪失了原來的象形特征。

“角”的本義是獸角。從《說文解字》的釋義來看:“角,獸角也。象形,角與刀、魚相似。”角是指的動物的犄角。正如《論衡·物勢》中所說的一樣:“鹿之角,足以觸犬。獼猴之手,足以搏鼠。然而鹿製於犬,獼猴服於鼠,角爪不利也。”角對於動物來說是具有防禦和攻擊功能的器官,又如《易·大壯》中記載的:“羝羊觸藩,羸其角。”動物長角的位置大致相當於人頭的兩側,因此我們稱頭的兩側為“額角”,而上古時代,孩童在額角兩邊所紮的發稱為“角”,《詩·衛風·氓》中就有記載說:“總角之宴,言笑晏晏。”說的就是結發為總角。生活中和角相似的事物也會稱之為角,古人飲酒的酒器有一種稱之為“角”,而在古漢語中記錄了從“角”的一些漢字,大多都和酒器相關,而這可能和初民以獸角作為盛酒的器物有關聯,獸角的功用在今天的遊牧民族或者一些少數民族中依然可以見到,可以作為號角、也可以作為杯子盛水或酒,因此有“號角”的說法,生活中的牆角、三角,實際上都是和角的形狀有相似性,都是兩條相交線形成一個角。但角在我們今天的生活中被作為了貨幣單位,即“元、角、分、厘”,而“勾心鬥角”、“角鬥”等又源自獸角本身的功用,是引申用法。需要提出的是,“角色”、“主角”的“角”表示一種身份,讀作“júe”。

成語

鳳毛麟角角戶分門拐彎抹角

嶄露頭角天涯地角鉤心鬥角

歇後語

癩蛤蟆墊桌子角——死撐活挨

烏龜墊床角——硬撐

牛角抹油——又尖(奸)又滑

門角裏藏著諸葛亮——暗中盤算

諺語

齊心的螞蟻吃角鹿,合心的喜鵲捉老虎。

人窮誌不窮,牛瘦角不瘦。

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

甲骨文“解”是一個會意字,由兩個部件組成,上麵部件是一雙手、中間是一隻牛,凸顯牛角。整個字會意雙手抓牛,表示解剖、宰殺牛。金文形體與甲骨文形體一致,第二個金文形體出自中山王鼎。小篆基於甲骨文、金文形體,由角、刀、牛三個部件組成,形體結構更加簡潔明了。隸書形體結構與小篆一致,筆畫有所規整。

“解”的本義是殺牛、分解牛。從《說文解字》的說解來看:“解,判也。從刀判牛角。一曰解,獸也。”“解”作分解、解剖講,是用刀來剖解牛。《莊子·養生主》上說:“庖丁爲文惠君解牛。”庖丁用刀解剖牛身體的各個部位,即著名的“庖丁解牛”。從牛的解剖,再擴大到人及其他事物,例如《楚辭·離騷》說:“雖體解吾猶未變兮,豈餘心之可懲。”是說即使我的身體被肢解了也不會改變我的意誌。進一步引申表示分割、分裂的意思,例如“蘇聯解體”,“解”即分裂。而《國語·魯語上》說:“晉文公解曹地以分諸侯。”解作“分割”講。凡事物聯結聚集在一起,將其分開,都可用“解”,甚至包括抽象事物。例如“傳道授業解惑”,這裏的“解”是本義的引申,表示解決,將疑惑消除;又如“解鞋帶”,是解開、打開結紮在一起的鞋帶;“解凍”是將凍結在一起的水分子或者其他事物融化;“調解糾紛”是解決矛盾、爭議。疑惑解開之後就理解明白了,因此“解”又引申表示“知道、獲悉”,例如我們常說的“理解”“了解”等。而為了讓人們更加明白和知曉,就需要給一些文章做說明,於是就有了“注解”“說解”等。

作為動詞“押送”講,讀作“jiè”,例如“解犯人”,而作為姓氏讀作“xiè”。

成語

迷惑不解庖丁解牛解囊相助

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

迎刃而解百思不得其解自我解嘲

歇後語

八匹馬拉不開——難分難解

烏龜變黃鱔——解甲歸田

站在高山看大海——遠水解不了近渴

對牛彈琴——不解風情

諺語

心病還須心藥治,解鈴還須係鈴人。

冤家宜解不宜結。

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

甲骨文的“巾”字是個象形字,形狀像布巾下垂的樣子,金文的形體和甲骨文完全相同,小篆基於甲骨文和金文形體結構,隸書、楷書也保存了原始的字形體結構造。

“巾”在《說文解字》中被說解為:“巾,佩巾也。從冂,丨象糸也。”“巾”即佩巾。巾的本義是用於擦洗或包裹覆蓋用的織物。例如《儀禮·士喪禮》中所說的:“沐,巾一;浴,巾二。”這裏的“巾”即擦拭用的布帛。“巾”在古代有多種用途,其中一種就是作為包頭布,也就是“頭衣”。“巾”相對於“冠”,在秦漢以前都是一種身份地位的象征,貧民老百姓所佩戴的是“巾”,顏色以黑色等深色為主,而貴族階層佩戴的是“冠”,但秦漢之後這種現象有所改變,“巾”的適用範圍開始不受階級成分的限製,最典型的就是“羽扇綸巾”的丞相諸葛亮,由此可見,社會的發展,對於事物的性質的改變,也在語言當中得到了反映。而從“巾”的漢字大都與“布帛”有關聯,例如“幘”字,古漢語的意思是“發有巾曰幘”即包頭發的一種布帛,巾、幘作為佩巾,在古人生活中是常見的飾品,值得一提的是,“巾”的使用者和“幘”的使用者地位階層都比較低下。“巾”從大小上來看是有一定的幅麵的織物,在漢字的構造中也有所體現,例如我們最熟悉的“幕”字,是演戲場地前的一塊大布,又如“常”是指的古人下身所穿的裙子,此外還有“帶”、“幔”、“帷”、“帳”,等等。

成語

巾幗英雄巾幗須眉

綸巾羽扇雨巾風帽

歇後語

孔夫子的手巾——包輸(書)

熱麵孔碰到冷毛巾——無情

諺語

紗巾掀過來,添丁大發財,

紗巾遮頭前,子孫代代出人前。

山角寨戴包巾,無雨三天陰。

我們熟悉的“斤”字,也許不會有人把它同一種刀具聯係在一起,因為這個字在我們的生活中隻是一個重量單位。但是它的雛形卻是一種斧刀。甲骨文“斤”字是一個象形字,字的左邊是橫著的刀刃,右邊是長長的刀柄。斤在古代是用來砍樹的,樣子有點像今天的鋤頭,但比鋤頭更小。金文簡化成了兩筆。小篆以金文為依托,將筆畫作了規整。隸書將小篆右下方的曲筆變成了一橫一豎,而左上方的曲筆變成了兩撇。

“斤”的本義從上麵的分析不難看出表示一種橫刃的锛斧。《說文解字》認為:“斤,斫木也。象形。”“斤”是一種砍削木頭的工具。例如《孟子·梁惠王上》說:“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很顯然這裏的“斧”和“斤”都是用來砍伐樹木的一種工具。“斤”和“斧”相比個頭要小一些,而且刀刃是橫著的,並且在功用上還可以用來鋤地。“斤”在古代可以用來砍殺,因此也被列入兵器類,例如《左傳·哀公二十五年》中記錄一場暴動,暴動者“皆執利兵,無者執斤”。“斤”和“斧”一樣,從它們的功用上自然具有動詞含義,可以表示“砍削”,甚至引申表示“修改”,例如“斤正”即“斧正”的意思。

“斤”更多是被借作表示重量的單位,這也早已有之。例如《墨子·號令》中有:“賜酒日二升,肉二斤。”這裏的“斤”就是計量單位。古代“斤”的實際重量曆朝曆代都有不同,今天的一斤等於五百克。“斤斤計較”中的“斤”含義來自於重量單位的引申,重量單位中“斤”算比較小的,把“斤斤”連用加強了“小”的含義,表示過分計較無關小事。

成語

斤斤計較半斤八兩魯斤燕削

郢匠揮斤掂斤播兩秤斤注兩

諺語

船載千斤,掌舵一人。

爛麻搓成繩,也能拉千斤。

歇後語

百斤擔子加鐵砣——重任在肩

吃過三斤老蒜頭——好大的口氣

七兩放在半斤上——隻差一點

一百斤米做稀飯——難熬

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

每個民族都有表示時間的字詞,漢語也同樣表現出這樣的特征。甲骨文的“今”字有人認為像一個鈴鐺,下麵的短橫表示敲打鈴的掛扣,也有認為是閉口不說話的樣子。金文的形體結構和甲骨文基本一致,隻是下麵的短橫有所彎曲,小篆依據金文的形體進行了改造,將下麵的曲筆延長了,隸書依據小篆進行了筆畫的改造。

“今”的本義是表示現在、當下的意思,《說文解字》是這樣認為的:“今,是時也。從亼從フ,フ,古文及。”“今”是指的這個時候,也就是當下、現在的意思。這個字作為時間概念的含義古今變化不大,例如表示今天、現在這個意思,《詩·魯頌·有駜》中所說的:“自今以始,歲其有。”即從今天開始的意思。這個含義在現在也是常用意義,例如“今天”、“今日”、“今年”,等等。這個意義引申,可以表示在當下即刻、將要,例如《左傳·成公十五年》中所記錄的:“若不我納,今將馳矣。”“今”作即刻、立刻、馬上講。“今”既然有當下的意思,因此引申可以表示現代、當代的意思,例如《原道》中所說的:“古之為民者四,今之為民者六。”這裏的“今”是和“古”相對出現的,表示“現代、當代”,與“古代”相對而言。

我們在生活中會聽到“今生今世”的說法,這裏的“今”實際上可以理解為“這”,這是“今”表示當下、現在意義的延伸用法,“今生”也就是指的當下所活著的時間一直到死去這段時間,因此“今生今世”就是指的“這生這世”。

成語

今非昔比談古論今陳古刺今

借古諷今不今不古今古奇觀

諺語

若要來年害蟲少,今年鏟盡田邊草。

無古不成今。

歇後語

和尚娶媳婦——今生休想。

去年的棉衣今年穿——老一套。

千年鐵樹開了花——今古奇觀。

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

甲骨文的“進”由上下兩部分組成,上麵是表示一隻鳥的“隹”,下麵是表示一隻腳的“止”,腳趾都朝上。我們知道鳥是不能後退走路的,隻能往前麵走或者蹦跳前進,或者向上攀爬樹木,因此這個字表示前進的意思。金文在甲骨文基礎上,左邊增加了一個表示道路的部件“彳”,文字所傳達的含義與甲骨文相同。小篆在金文的基礎上進行了調整,左邊為“辵”,右邊為“隹”。隸書將“辵”寫成了“辶”。

“進”的本義表示前進,《說文解字》說:“進,登也。”“進”表示前進攀登的意思。《儀禮·士冠禮》中說:“進受命於主人。”“進”是上前、前進的意思。古代臣屬會到上級麵前彙報工作情況,到皇帝麵前提出某些個人的想法、獻貢品等,因此有“進言”“進諫”“進貢”等說法,“進”表示上前、靠近的意思。進言、進諫如果涉及人事,就有了“推薦、舉薦”的意思,例如《周禮·夏官·大司馬》中所說:“進賢興功,以作邦國。”也就是推薦賢能的意思。而“進”本身具有攀登這個含義,引申就有了晉升、提拔的意思,例如《尚書·君陳》中記載:“進厥良,以率其或不良。”是說提拔晉升賢良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