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成韓國的民族叫韓民族,所以從前韓國人自豪地說,韓國是單一的民族國家。果然如此嗎?我看不是。100%的純血統倒不一定。即使不超越韓半島一步,自古以來,韓國人也早有接觸別國人的曆史了。再說,經過了韓國戰爭,世界人民來往頻繁,跟他國人結婚的人數也不少。因此,現在沒有人說韓國是單一民族國家,反而卻新生了Kosian(Korean+Asian)一個詞,即韓國人和亞洲人之間出生的子女。問題在於韓國人隻重視純粹的血緣關係,隻關注有自身血統的人。這樣一來,由於Kosian畢竟是混血,就引發了一些社會問題。有一次做通函詢證,報告裏說Kosian父母最擔心的是自己的孩童出門是否受到社會上(包括學校)的排斥而受傷害。說到Kosian,這種說法本身就把Kosian與非Kosian劃分開來,血統論的流行是極不正常的社會現象。再譬如,收養問題。韓國好多嬰兒,通過世界慈善機構被世界各地的人們收養,現在依然在海外流離。不要自己的孩子,對父母來說,可能是遇到各種各樣的困惑才做的決定吧。但是韓國社會居然繼續做著這樣的事情。韓國正在麵臨著低出生率的問題,政府機關不是向人們呼籲應該多生孩子,並提出相關優惠政策嗎?可目前仍看不到變化的征兆,所以政府隻好宣布即將考慮允許二重國籍,即兩個國籍了。那麼,在如此緊迫的狀況之下,仍然做著這種事情,到底為何?不能讓嬰兒們在本地收養而成長,是一定有原因了。其主要理由是不是關係到韓國人所堅持的這個血緣關係?人們是不是隻沉浸於自己的血統中?也就是說,連在世界哪裏都不被虧待的韓國人的孝文化之美,隻懂血緣關係的自己在父母身上才建立起來,結果沒想到卻引起迫害跟自己沒有血緣關係的人(孩子)了。這種哭笑不得的事情,似乎表現出韓國人缺少對人類的博愛。這是應該咀嚼而反求諸己的事了。
從前幾年開始一直到現在,以影視和歌曲為代表的韓國娛樂文化在全亞洲引起了不小的轟動,蔚為“韓流”。“韓流”發端於中國內地,無論男女老幼都蠻喜歡韓國的連續劇。我問過周圍朋友們,喜歡韓劇的理由是什麼?一般地說來,隻是有意思,沒有別的。可值得一提的是:餘秋雨先生分析韓劇成功的原因並公開發言說,韓劇雖然有不足之處,但“我還是要勸你們多看看韓劇”。他指出,韓國電視劇喚回了闊別已久的東方倫理美德和東方生態魅力。餘先生注意到,韓劇裏家庭成員或同事之間和睦相處時,人們本來的情感自然而然地展現出來。有人提出,韓劇裏的有些東方美德,即孝順父母與鞠躬禮節等儒家的東西原本屬於誰的問題。這個問題其實不值一提,我認為文化本身不可能停留在某些人和某個地區。因為文化大都是無形的實體,看也看不見,摸也摸不著。似乎是誰要讓其進來它就進來,誰不讓其進來它就什麼也沒有,其實並非如此!隻是誰自願接受便擁有,誰不適而排斥則分散離去而已。所以文化從根本上講並不專屬於誰。況且新進之物本身與土生土長之物結合起來,不斷更新、改進和自修,才變為適合於人們的東西。
四
再回到我們的主題“孝”上來,談談關於老年人的問題。隨著醫學日新月異與生命科技的不斷發展,再加上當代人生活水平的提高,韓國已開始進入高齡化社會。延長壽命是長久以來的人類最大的願望之一,而現在,平均壽命的逐漸升高,這也算是實現願望的感覺了。我們為此感到高興,同時認為這是一種對人類的祝福。可是這種祝福卻帶來一個尖銳的問題——養老問題,這個問題不僅成為個人問題,而且正變為全社會的問題。
老人問題的核心在於貧困、疾病和孤單。究其原因是多方麵的:一是由於社會變化太快,大家族製度日益核心家庭化;二是隨著生活水平和生命質量的提高,平均壽命日益延長;三是人口遷移日益頻繁,尤其是城市就業人口的激增,造成了家庭人口的離散;四是年老父母因退休而失去生活手段等等。農村的老人由於從事於種田而過辛苦的日子,都市的老人卻因找不到活幹而嚐到無聊的滋味。無論農村還是都市,孑然一身的獨居老人都增加了不少。據調查,老人們對於自己的健康每況愈下、籌措生活費的困難和配偶的死亡等難以解決的問題最為擔心。可見,對老年人來說,最要緊的事情就是解決上述的三項老人問題。以此推之,我們會取得解決方案:為了解開貧困與疾病的鏈環,需要物質上的援助;為了克服孤單獨處,需要在精神上得到安慰。具體一點地說,為了解開經濟上的困惑,由於老人自己都願意做事,所以十分有必要延長退休年齡,提供工作機會,健全社會保障製度等;為了維持健康,必須加強醫療保險及擴充再活治療設備等;為了打破和緩解孤獨的感覺,可以建設“老人共同體”等。事到如今,出於機械自動化與經濟不景氣等原因,工作崗位正日益減少,現在有些年輕人都不好找工作了,因此老年人的實際情況更加不容樂觀。
另外,越來越多的老年人希望不依賴子女,願意一個人獨立生活,而不跟子女同居。以前生兒育女有防老的考慮,可現在不同了,所以我說解決老人問題已不單單是子女孝不孝的個人與家庭問題,而且關係到國家福利政策以及老年人在年輕時能否早點準備健康保險與年金的社會問題。隻有兩者很好結合起來才能夠解決老年人問題。我這麼一說,經濟福利問題似乎是需要首先強調的東西,而孝卻是次要性的,實際不然。日益嚴重的低出生率、高離婚率和老人高獨居率,表明現在社會正處於家族整體感的變化過渡期。假如家族整體感就這樣不斷地解體下去的話,以家庭為本的韓國社會最終恐怕是會崩潰的。怎麼辦?人們不應該把責任都推到社會與國家中去,而是應該發揮父慈子孝的真情,“父父子子”地從頭做起,從我做起。李珥曾在《聖學輯要》中所認為的,“孝為百行之首,故正家之道,以孝敬為先”,同時又明確地說“親親,有家之急務”,也正是這個意思。他還在另一本《擊蒙要訣》裏提醒我們:“日用之間,一毫之頃,不忘父母,然後乃名為孝,彼持身不謹,出言無章,嬉戲度日者,皆是忘父母者也。日月如流,事親不可久也。故為子者,須盡誠竭力,如恐不及,可也。”從中可見,子女對父母唯一能夠表達的敬愛方法,才是我之孝心。
現當代社會與封建農耕社會已經相去甚遠,無法比較。雖然自古以來,社會氣氛與時代環境總是影響到人類的日常生活,雙方關係密不可分,但是人類決不能因此就隨波逐流地活著。對人類來說,如果說沒有思考能力,尤其是反求諸己精神的話,那麼就談不上人類比其他任何動物優秀。因此,社會教化是至關重要的工作。無論時代怎麼變化,父母生我養我皆是絕對無法改變的事實,我對父母的敬愛也是絕對無法推卸的道德責任。唯有承擔起我們應盡的道德義務,在我們的家庭、社會和國家裏,孝才能真正成為滋養我們生命的甘泉。
(金源姬:韓國江陵大學中國哲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