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文化在應用文寫作中的運用
文化語言
作者:王鳳
【摘 要】在筆者從事教學的20年中,應用文寫作教學是比較難教難學的一門課程,但是如果在應用文的教學中加入傳統文化因素,則會收到較好的教學效果,本文試分析之。
【關鍵詞】應用文寫作;傳統文化;運用
筆者從事應用文寫作教學近20年了,在這20年的教學實踐中,我們認為相對於記敘文、說明文、散文、小說的教學,應用文教學則要枯燥得多、乏味得多,這是由應用文自身的特點決定的。即它的直接功用性不允許其虛構和誇張,它緊迫的時效性要求其語言不得拖遝冗長,它內容的真實性限製了各種修辭手法的運用,所以學生們多不願意學習應用文。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讓學生充分認識到將來工作中具備應用文寫作能力的重要性,在應用文的教學中,針對不同的文種,引進中國傳統文化,使傳統文化和應用文的寫作教學有機結合,這樣的教學方法,既可以使學生有效地了解中國傳統文化,又可以使學生在充滿理趣的課堂上鍛煉了應用文寫作的能力,可以說收到了一舉兩得的功效。
一、傳統文化在新聞寫作、演講與口才教學中的運用
在如今信息飛速發展傳播的社會中,人們的時間顯得相當的寶貴,那麼在閱讀新聞的時候,也是專揀能吸引人眼球的消息去看,所以就要求學生在了解新聞這種文體時,一定要注意新聞標題的寫作,人們常說“題好文一半”,看新聞首先映入眼簾是就是新聞的標題,而富有文化色彩的新聞標題則預示著這則新聞一半已經成功了。我們看以下幾則新聞的標題,不難品味出其濃鬱的文化色彩。
1、徒兒休得無禮(利用《西遊記》中唐僧的話)
2、危情堰塞湖搶險集結號(既運用了對仗的修辭,又有電影的名字)
3、我很醜,但不妨礙我做總統(趙傳《我很醜,但我很溫柔》的歌詞)
在演講稿的寫作中,不僅標題中可以用對偶、比喻、反問等修辭方式,(如綠葉對根的情意、葉的事業)而且在口語表達訓練的部分,更是可以運用了大量的傳統文化來充實其內容。人才不一定有口才,但有口才的人一定是個人才。關於這一點,我國古代的學者早就注意到了,比如西漢的劉向在《說苑·善說》中指出:“子貢曰:‘出言陳辭,身之得失,國之安危也’。”劉勰在《文心雕龍》中更是把口才的作用提高到了令人震驚的程度。他說:“一人之辯,重於九鼎之寶;三寸之舌,強於百萬之師。”為了讓學生對口才重要性有更深的體會,我們便引進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典型案例來教學,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東周列國誌》上有這麼一個故事:秦王政平了假父之亂後,當年四月,天大寒,降霜雪,百姓多凍死,民間紛紛揚揚說是秦王子不認母所致,大夫陳忠進諫秦王,請求把太後從雍城迎歸鹹陽,以盡孝道,秦王大怒,將陳忠殺之,陳屍於皇宮門前樓下,貼了一張榜文說,“有以太後事來諫者,視此!”相繼諫者有二十七人被殺,屍積成堆。齊國滄州人茅焦,在鹹陽旅遊,聽到此事後決定去勸說秦王,第二天來到皇宮門前樓下伏屍大哭,聲言上諫大王,秦王政得知茅焦仍是為太後事而來,並準備做28宿,怒不可遏,讓手下人燒上一大鍋開水,準備煮茅焦,當此之下,茅焦若有半句話不慎,就會被扔到開水鍋裏。茅焦慢慢騰騰走到台階前跑下,說要給秦王講講生死存亡之計,看大王願不願意聽,秦王表示可以講,茅焦說了一番忠言逆耳利於行的道理後講,我看危險哩!秦王聽此,氣消了不少,說:“你指的是什麼事,我願聽聽。”茅焦接著說:“今天下所以尊秦,並非獨看你秦國強盛,也看大王為天下之雄主,手下人才濟濟。今天你車裂假父,有不仁之心;囊撲兩弟,有不友之名;遷母於外宮,有不孝之行;誅戳諫士,有紂之治。你想統一天下,卻做這等事情,怎能讓天一睥人服你。曆史上這種教訓已經很多了。我知道自己必死,但死後,不會有第二十九個人來勸你,到那時,大家看你這樣霸道,必然離心離德,秦國的江山必然敗到你手中。我要講的完了,請讓我下鍋吧。”茅焦站起角衣往大鍋處走,秦王急忙下殿,扶起茅焦,揮著右手讓左右人員趕快把開水鍋撤了。茅焦說:“大王已張榜拒諫,不烹臣,無以立信。”秦王又讓左右收起榜文,命內侍與茅焦穿衣、讓坐,感謝茅焦說:“以前勸我的人,總是數落我的罪過,沒有人講國家存亡大計,上天讓先生開我茅塞,我怎麼能不聽呢。”茅焦再拜之後說:“大王既然聽我的話,請趕快備車往迎太後,樓下死屍,都是忠臣,好生安葬。”秦王一一都照辦了。並且拜茅焦為老師,封為上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