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從行孝歌看壯族喪葬習俗(1 / 1)

從行孝歌看壯族喪葬習俗

文化語言

作者:武鵬衝

【摘 要】壯族行孝歌是壯族人民在守靈期間吟唱的儀式歌,屬於喪葬習俗的一部分。壯族行孝歌利用喪場這一獨特環境,倡導了為人子女應孝順父母等善的思想意識。孝作為一種理想化的倫理道德準則,在中國傳統社會中始終發揮著重要作用。本文通過行孝歌的孝道理念,對壯族喪葬習俗進行了探究。

【關鍵詞】壯族;行孝歌;喪葬習俗

行孝歌,民間又稱之為白事淚文歌,白事禮讚歌,哭靈歌或靈歌等,是壯族人民在守靈期間吟唱的儀式歌。【1】喪葬是人生儀禮的最後一個步驟,流傳至今已經有幾千年的曆史,融合了儒家、道家等不同教派的思想理念,很能反映一個民族的文化特點。壯族行孝歌利用喪場這一特定環境進行吟唱,以祭奠逝者和傳達兒孫孝心。行孝歌不僅蘊含著濃鬱的孝意識,而且反映了壯族人民的宗教信仰、哲學理念和人生價值觀。

一、行孝歌中的“孝”

行孝歌是具有壯族特色的喪葬禮儀中的一部分。從曆史語境和地理環境來看,壯族地處邊陲地區,自古就在華南-珠江流域生息繁衍,在先秦時期就形成了自成體係的語言文化。【2】政治因素上來說,由於占統治地位的中國曆代統治者對壯族是歧視和壓製的態度,致使壯族人民仕途艱難。儒家思想體係對壯族人民思想意識雖然有一定程度的影響,但壯族人民對此並不是全盤接納。善事父母在行孝歌中多有體現,這與儒家思想中的倫理道德觀念是相吻合的。但是,行孝歌中沒有忠君愛國,移孝作忠的理念,而是多表達對祖先的悼念和對父母恩德的感念。行孝歌體現的是壯族的孝道觀念,有著濃厚的農本思想和戀土情結。壯族社會曆史上一直處於漢族的管轄下,相對於立功而言,壯族人更看重立德,孝是德行的一大體現。行孝歌以宣揚孝道勸人向善為目的,警醒世人要多行義舉,善待生身父母,不要等失去後再追悔莫及。

二、行孝歌中的壯族喪葬習俗

喪葬禮儀是繼承者與被繼承者互動與合作的重要時刻。風光、熱鬧的葬禮,對於被繼承者而言是身後的榮耀,是圓滿人生的最後一個句號;對於繼承者而言是人生的一個傳承,關係著後嗣們的聲譽和後繼人生。行孝歌多由子女和道公喃唱,子女抒發悲傷和感恩,道公進行說教並傳達大量人生經驗。

首先是行孝歌中的祖先崇拜。孝道是中國思想文化的原發性概念,生殖崇拜和祖先崇拜是孝道觀念產生的源頭。【3】源於生殖崇拜的祖先崇拜實質是人類自身對於曆久以來勞動經驗的崇拜。它是孝道觀念形成的前提,並且範圍逐漸縮小,最終對象限定在同一氏族團體內。行孝歌中蘊含了濃厚的祖先崇拜思想,其中心主題是歌頌祖先創業艱難和父母恩德,強調崇拜祖先神靈。行孝歌主要在“送魂”儀式上演唱,講述了原始時期壯族人民的狩獵生活和生養後代的艱辛。根據靈魂不滅的思想,祖先的部分靈魂在死後還會獲得超自然的力量,對祖先進行供奉和祭祀,可以保佑後代子孫康健和吉祥。在行孝歌中,人們會對逝者進行日常問候,如同活著時一樣。另外,壯族人篤信亡靈回來探親會對親人造成傷害,在歌中多是禱告死去的長輩保佑兒孫,但是不要回來走親訪友。行孝歌中的祖先崇拜思想源於生殖崇拜。對長者盡孝不僅是贍養老人,更是要傳宗接代,子孫就是祖宗血脈的延伸,是生生不息的傳承。

其次是行孝歌古樸的“因果輪回”人生觀。行孝歌中多處存在著因果輪回思想。根據自然規律的發展,每一個人從出生到死亡,都必然會經曆為人子女到為人父母的過程。行孝歌中說過:誰人出世又不老?過不了幾天將來也會輪到你。到了父母年老的那時候,孩子若知禮數就奉承。下一輩向上一輩償還養育之恩,這是一種生命的傳承,同時也是生命的輪回。不孝順的子孫虐待老人,棄親不養,來世投胎會被發作六畜供人驅使。勤懇善良,善事父母,就能夠得到祖宗的庇護,還能夠使自己的福澤惠及子孫。歌中的輪回報應說帶有一定的虛幻色彩,但不可否認的是,為人子女終將為人父母,如果不能為子孫做好榜樣,將來也會落得晚景淒涼。行孝歌中的因果輪回思想是為了提醒世人做子女要有小心,存善德,才能夠有好的回報。

三、結語

“哀哀父母,生我劬勞”,壯族行孝歌作為壯族喪葬儀禮的一部分,是對生生不息的血脈承繼的喟歎。它以哀傷、淒婉的格調,宣泄著“子欲養而親不待”的哀愁,更是以宣揚孝道,勸人向善為目的,警醒世人善事父母,敬奉祖先,具有深刻的文化內涵和濃鬱的民族色彩。

【參考文獻】

[1]蒙元耀.生生不息的傳承:孝與壯族行孝歌之研究[M].民族出版社,2010.

[2]周作秋,黃紹清,歐陽若修,等.壯族文學發展史[M].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2007:3.

[3]王長坤.先秦儒家孝道研究[M].成都:四川出版集團巴蜀書社,20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