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議副詞“老”
文化語言
作者:田煜
【摘 要】本文通過考察副詞“老”的三種用法,探討“老”的主觀性與客觀性的差別。同時我們對“老”的語氣和語用效果進行分析討論,發現“老”通常表達不滿、勸誡等語氣,這與“老”多用於表達消極的否定效果相吻合。
【關鍵詞】“老”;主觀性;語氣;語用效果
一、引言
現代漢語中的“老”是一個多義詞,《現代漢語大詞典》(第六版)對於“老“的解釋是:年歲大、老年人、老練、經曆很久的、陳舊、原來的、火候過大、長得過了適口期、深、排行最末的、變質等義項是形容詞性;婉辭指人死亡是動詞性的;很久、經常、很是副詞性的;以及作為前綴和姓。本文主要對副詞“老”進行研究。
本文將對“老”的三種不同意義的主觀性與客觀性進行討論,同時探討“老”的語用功能。現代漢語裏,副詞“老”主要有以下三種使用情況:
1、作為“很久”使用的“老”,主要多用於如“老沒見、老沒好”等否定短語中。
(1)趙大嫂子看一會鞋樣,評論一會針線活,完了笑著問劉大娘道:“這幾天老沒見你上農會。”(周立波《暴風驟雨》)
(2)“都挺好就好。前兩天我們還念叨呢,老沒見趙老師拋頭露麵,怕是叫外國請去演講了。”(王朔《你不是一個俗人》)
2、作為“經常”使用的“老”,多與否定詞“不”、“別”等連用。
(3)可是這一次鴻漸抗議說,這是大家的事,不該老讓辛楣一個人破鈔,結果改為聚餐。(錢鍾書《圍城》)
(4)我討厭別人老說‘隨便、隨便’,你還是想想,選一個吧。(衛慧《上海寶貝》)
3、作為很、極使用的“老”,多與形容詞連用,表示程度高,可以重疊使用或者前麵加上其他的程度副詞如“大”等來加強程度。
(5)夏青苗老早就聽爸爸講過杜大叔的故事,他很佩服這個老農民,更羨慕他的職業。(浩然《夏青苗求師》)
(6)老遠老遠,我就尋找孫悅家的窗口,想看看是否有燈光。(戴厚英《人啊人》)
二、副詞“老”的主觀性和客觀性
所謂“主觀性”是指說話人在說出一段話的同時表明自己對這段話的立場、情感和態度。我們將從語言運用的層麵上來討論“老”的主觀性,發現“老”既可以用來描述客觀情況,也可以表示主觀態度。
1、作為“很久”使用的“老”的主觀性與客觀性
例(1)和例(2)中的“老”更傾向於理解為對於客觀性的一種描述,沒有帶有說話人的情感傾向,因為事實上例(1)中劉大娘的確幾天沒上農會,例(2)中的“我”確實最近沒見趙老師拋頭露麵了。
但是句子中的對於時間“很久”的界定卻帶有說話人的主觀立場。趙大嫂子幾天沒見劉大娘就感覺時間很久,而“我”最近沒見趙老師,這個時間是“我”自己感覺很久了,並沒有確定的時間,這就反映出說話人對於時間的認識態度不同而帶有一定的主觀性。
作為“很久”使用的“老”,在描述事實方麵具有較強的客觀性,在這個時間的界定上具有很強的主觀性。
2、作為“經常”使用的“老”的主觀性與客觀性
例(3)方鴻漸抗議不應該經常讓趙辛楣一個人請客吃飯,是對客觀存在事實的一種描述,陳述一種事實,是客觀性的。
例(4)中的“我”討厭經常說‘隨便’的人,那麼這可能是對客觀事實描述,即有人經常在“我”麵前說‘隨便’這個詞;也有可能是表示主觀上的情感傾向,“我”不喜歡經常說‘隨便’的人,有可能這種事情沒有或者很少發生的“我”的周圍。
再看下麵一個例子:
(7)劉書友在一旁憂心忡忡地說:“怎麼還不回來,不會真出事吧?”“不急著回來就說明沒事。你別老嘮叨,我們這兒正數字兒呢。”(王朔《懵然無知》)
在例(7)中,劉書友雖然隻說了一次為什麼還不回來,但是戈玲卻用了“老”這個字,具有很強的主觀性,即她不想聽到劉書友再說這個話題了,表現出來了個人對這個話題的厭惡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