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這三個例子中我們可以看出,作為“經常”使用的“老”的主觀性與客觀性是不確定的,要根據上下文以及說話人自己的情感態度等因素來決定。
3、作為“很、極”使用的“老”的主觀性和客觀性
例(5)中“老”在這裏表示的是客觀存在的事情,即夏青苗很早就聽父親說過杜大師的故事,這個事情是很早以前就發生的。例(6)中的“我”在很遠的地方就開始尋找孫悅家的燈光,在這裏,“老遠老遠”既是在陳述“我”從很遠的地方就開始尋找孫悅家的燈光,也表現出來“我”對這件事情迫切期待的情感,兼有主觀性和客觀性。
綜上所述,“老”的三個意思既可以陳述事實,表現出客觀性;也可以表現出個人的情感態度,體現出主觀性。
三、語氣分析
“老”作為副詞使用的時候語氣也是多變的,我們將通過分析不同的句子來說明“老”的語氣。
1、勸誡語氣。“老”在作為“經常”使用的時候,常常伴有勸誡的語氣,通常與否定副詞“不(要)”、“別”等連用。
(7)“別老讓你父母給你寄東西,就像我對你關心不夠似的。”(王朔《浮出水麵》)
(8)春玲和玉珊都說要多幫助淑嫻,使她不要老沉溺在個人生活的小圈子裏。(馮德英《迎春花》)
例(7)希望父母經常寄東西這個行為不要再發生;例(8)使希望淑嫻沉溺在個人小圈子裏的這種狀態不再持續。
2、不滿語氣。“老”在作為“經常”、“很、極”使用的時候,常常表現出不滿、失望的語氣,通常“老”後麵跟著行為動詞或者形容詞。
(9)老說,老說,梁有誌聽不下去了,他終於反駁說:“你憑良心說現在的政策好還是‘文化大革命’時期的政策好還是十七年的政策好?(王朔《梁有誌傳奇》)
(10)“爸,您老說我,您就不同情我們當演員的辛苦。”金枝把手裏的鮮花插到八仙桌上那隻名貴的釣瓷花瓶裏。(陳建功《皇城根》)
例(9)中梁有誌對於這個話題表現出極度厭惡的情緒,例(10)表現出金枝對於父親不同情黨演員的不滿情緒。
3、重說語氣。“老”在表示重說的語氣時,通常是很、極的意思,後多跟形容詞,並且可以重複,多用來強調某個狀態或某種行為的程度很高。
(11)寫作、種花、閱讀,多麼悠閑高雅的生活,祖斐任由想像力不切實際地飛到老遠老遠。(亦舒《異鄉人》)
(12)太陽很聽話,升得老高老高的。(馮苓植《雪駒》)
例(11)強調主人公思緒飄忽的程度之高;例(12)強調太陽升得很高。
四、語用分析
1、消極的否定效果。“老”表示否定的評價的時候多用在表示“經常”的意義上。通常表示某一行為或者某個狀態超過了一定的限度,從而用“老”來強化表達者否定的主觀態度。通過對《王朔文集》中234例“老”的用法進行檢索,我們發現,表達否定意思(包括消極、失望、不滿)的例子一共有180例,頻率為0.74,其中包括79例與否定詞“不”、“別”、“甭”等連用。上述的例(9)、例(10)等都是表示否定消極態度的。
2、中性的陳述結果。“老”用在表示“很、極”的意思通常是陳述性的話語中,前麵跟“大”等程度副詞連用,後跟形容詞。同時,表示“很久”和“經常”意思的“老”在某些句子中也表示陳述性的意義。在《王朔文集》中一共有60例,頻率為0.24。
(17)沒事就見一麵唄,人家大老遠的已經來了,別弄得事兒似的。(王朔《過把癮就死》)
(18)隻是他們臨走時,居委會的老太突然問:“老停在街角的那小轎車是你的嗎?”(王朔《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
例(17)表示從很遠的地方來,例(18)陳述街角經常停著一輛小轎車的事實。
“老”在表示否定的消極意義和中性的陳述結果的數量為240例,比率為0.98,還有3例難以判斷其語用效果,我們暫不做分析。綜上所述,我們發現“老”更傾向於用在表示否定的消極效果的句子中。這與“老”多用於表示不滿、勸誡等語氣相吻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