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開《額爾古納河右岸》的民俗畫卷
文化語言
作者:孫鵬飛
【摘 要】作為第七屆矛盾文學獎的獲獎作品,《額爾古納河右岸》給我們呈現的是一篇瑰麗而又神奇的民俗畫卷,這幅畫卷描繪的是我國東北的一支少數民族——鄂溫克族的百年的曆史滄桑和無可奈何走入消亡的境地。雖然作品帶著悲涼的氣息和令人扼腕歎息的結局,但遲子建以她那清新的語言,飽滿的激情,讓我們不自覺地走進了這個生活在“第四世界”。①感受這支化外之民衣食住行,婚嫁喪娶的日常生活,感受到了這曾經極少受現代文明侵襲和滲透的少數民族的新鮮奇特的旖旎風情。
【關鍵詞】《額爾古納河右岸》;鄂溫克族;民俗;日常生活
談到《額爾古納河右岸》的創作時遲子建說,“我其實想借助那片廣袤的山林和遊獵在山林中的這支以飼養馴鹿為生的部落,寫出人類文明進程中所遇到的尷尬、悲哀和無奈。②作家從民俗學的角度感性而深情地給我們呈現出一幕幕鄂溫克民族那古老的習俗,並為鄂溫克民族文化即將消失而憂傷。麵對物欲橫流的年代,作家呼籲我們要重返大自然的懷抱,去聆聽自然界的心聲,同時也傾聽我們在煩囂世界中的心靈的呼喊,讓我們重新審視現代文明的價值和為單一的文明而付出的文化多樣性流失的代價。作者將創作的主題就寄寓在對這些民俗的片段性描寫上。
一、天然的衣食住行
生活在額爾古納河右岸的鄂溫克人,是一個遊獵民族。“鄂溫克族”寓意是“生活在大山林的人們”他們與馴鹿為伴,過著居無定所,四處漂泊的生活,雖然日子比較艱苦,但是從字裏行間我們能感受到鄂溫克人對生活的熱愛和對大自然賜予食物的感激之情。
(一)溫暖的獸皮大衣
他們的衣服都是自己用獸皮縫製的,捕獲的動物,要經過熟皮子這道工序,用不同的動物皮來縫製衣服的不同的部位。比如灰鼠皮是做衣領和袖口,麅皮是縫製靴子和手套的,就連樺樹皮也能在做衣服上派上用場。
(二)綠色天然的食物
他們喝馴鹿奶,認為鹿奶是清晨時流入身體的最甘甜的清泉。此外還有一種奇特的飲品“樺樹汁”,“我”的母親達瑪拉認為喝完樺樹汁後就像久居黑暗中的人突然間見到了陽光一樣。他們夏天的時候喝額爾古納河的河水,冬天的時候吃山中的雪,在他們的世界中,河流中的水是那麼的清澈甘甜。鄂溫克人是完全以肉類為日常生活的主食,罕達犴肉、鹿肉、熊肉、野豬肉、麅子肉、灰鼠肉還有一些野雞、烏雞、魚類等,輔以各種各樣的蘑菇和野菜。一切主食都是大自然的恩賜,所以他們感激自然,感激之情會以各式各樣的民俗來表現出來。
比如每當捕獲到獵物時,都要先進行一係列繁瑣的祭奠儀式,族人才能分饗獵物。如果不給獵物進行祭奠儀式,他們就會認為食物是不潔的,拒絕吃。祭奠時獵物的心髒要剖開,用獵物的心血塗抹神靈的嘴,之後要從獵物身上切下幾片肥肉,扔到火上。這是因為鄂溫克人是一個多神崇拜的民族,他們打獵物之前要祭奠山神,打到動物尤其是熊時還要禱告一番,全族的人要像烏鴉一樣“呀呀呀”地叫上一刻,想讓熊的魂靈知道,不是人要吃它們的肉,而是烏鴉。分配食物的時候也要先讓祖神和火神享用。平時在山林中隨時都看見山神的路標,見到路標要畢恭畢敬,要奉上貢品。打獵的時候要禁止大聲,禁止在河裏吐痰,禁止在火裏投放髒東西。大自然是他們的衣食父母,所以他們也要采取古樸的方式來回饋自然。
(三)奇特的森林建築
他們住在一種叫希楞柱的建築裏,二三十根的落葉鬆杆,鋸成兩人高的樣子,剝了皮,將一頭削尖了,讓尖頭朝向天空,彙集在一起;鬆木杆的另一端則貼著地,均勻地散布開來,外麵苫上擋風禦寒的圍子,希楞柱就建成了。當女人生產時需要搭建臨時希愣柱——亞塔珠。他們住在一個能隨時看到星星和月亮的房子裏,他們呼吸者自由的空氣,覺得自己是真正的天人合一。“我”不願意睡在看不到星星的屋子裏,“我”這輩子是伴著星星度過黑夜的。如果午夜夢醒時我望見的是漆黑的屋頂,我的眼睛會瞎的。我的身體是神靈給予的,我要在山裏,把它還給神靈。他們戲稱漢人的房子叫“墳墓”。遷到激流鄉的時候,大家都睡不著覺,經常是半夜時從家中溜出來,在路上像夜遊神一樣逛蕩著。不僅人是這樣的,獵犬也是如此,它們習慣了守著希楞柱呆在山林中,那一排挨著一排的房屋也讓它們生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