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榮格原型理論的影響,20世紀三四十年代,西方批評界形成了“榮格學派”。其代表英國女學者M·鮑特金在《悲劇詩歌中的原型模式》中,對西方文學經典悲劇如《哈姆雷特》、《俄狄浦斯王》、《李爾王》等進行了對比研究,提出悲劇中的情感衝突原型是相互對立的兩種感情傾向的組合,而這兩種傾向又源於同一心理,即在生活經驗裏自我概念的形成與轉化:本人的自我保護要求與群體意識下的被動屈從。這兩種衝動所產生的內在緊張萌發出悲劇的情感。鮑特金摒棄了榮格種族經驗概念中的“生物性繼承”,強調“社會性繼承”在文學創作中的決定作用。

加拿大著名文學理論家諾斯洛普·弗萊是神話原型批評的集大成者,其代表作《批評的剖析》被譽為20世紀原型批評理論的扛鼎之作。他將原型象征分為三大意象:神啟意象、魔怪意象、類比意象。神啟的世界即宗教中的天堂,是人類所想往的種種現實和所創造的各種形式的隱喻表現。魔怪意象即後來的反諷藝術。類比意象又分為天真的類比、自然和理性的類比、經驗的類比。天真的類比是神啟世界在人類世界的對應物,浪漫傳奇則屬於這一類。自然和理性的類比是人類理想化的世界,也是高模仿的顯著標誌。經驗的類比則與魔怪世界有著千絲萬縷的聯係,低模仿作品則與之對應。弗萊認為這三類意象可以看作兩種基本的旋轉運動或循環運動:上升到神啟的世界,下降到魔怪世界。上半部分是浪漫故事的世界和天真的類比;下半部分是“現實主義”的世界以及經驗的類比。他還提出了“七範疇”說,認為整個世界是一個循環往複的整體,生與死,花開葉落,成功與失敗,都是不斷重複的過程。文學中的喜劇、浪漫故事、悲劇、諷刺也分別對應於春、夏、秋、冬四種神話運行方向。弗萊指出最基本的文學原型就是神話,文學是“移位的神話”。iii弗萊的原型批評多角度、全方位,為西方文學批評開拓出了新的思維領域。

神話原型批評被視為當代西方最重要的文藝批評模式之一。它結束了新批評派對文學作品顯微鏡式的“細讀”研究方法,以宏觀的全景式眼光把各種文學現象置於整個文化背景中考察。文學由單一的作品,作者個人擴展到整個種族,又由種族延伸至原始文化,古老文明,從時間和空間上打破了微觀的研究方法,擴展了人們的思維。但是神話原型批評側重於文學創作的共性研究,忽略了的文學作品的獨創性,因而對紛繁多彩,各具個性的藝術品進行審美闡釋往往顯得捉襟見肘,暴露出形式主義傾向。另外它將文學的來源歸於原始文化心理和宗教儀式傳統,脫離了實際生活而具有形而上的色彩。盡管如此,神話原型批評對於文學批評這一學科本身發展而言,仍具有不可磨滅的地位與價值。

注釋:

i [英]赫麗生:《藝術與儀式》,轉引自《神話-原型批評》(葉舒憲編選),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87年版,第68頁。

ii [瑞士]榮格:《榮格文集》,轉引自《心理學與文學》(馮川等編譯)一書的《集體無意識的原型》,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7年版,第81頁。

iii [加]弗萊:《批評的剖析》(陳慧等譯),百花文藝出版社1998年版,第102頁。

【參考文獻】

[1]葉舒憲.神話-原型批評[M].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87.

[2][瑞士]榮格.心理學與文學[M].馮川,等編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7.

[3][加拿大]弗萊.批評的剖析[M].陳慧,等,譯.百花文藝出版社,1998.

[4]馬新國.西方文論史[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5]胡誌毅.神話與儀式:戲劇的原型闡釋[M].學林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