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話
文化語言
作者:畢燃
【摘 要】神話原型批評是西方文學藝術出現的一種回歸原始的心理傾向。本文以對原型批評產生直接影響的弗雷澤為代表的劍橋學派,榮格分析心理學派和弗萊的原型批評體係為例,簡要論述神話原型批評的發展過程。
【關鍵詞】神話;原型
神話原型批評是20世紀五六十年代在西方興起的一種從早期的宗教現象,如儀式、神話、圖騰崇拜等入手,探索和解釋文學現象的一種文學批評模式。20世紀以來,科學技術進步,經濟快速增長,工業革命的迅猛發展並未給現代人帶來真正的幸福,反而造成了人性的異化、墮落、毀滅。西方文學藝術和人文科學開始出現了向原始複歸的研究傾向,用人類童真時代的文化,非理性的幻想來醫治現代人殘缺的靈魂。神話原型批評正是在時代的感召下,應運而生。它在20世紀60年代的北美文壇達到高潮,並且結束了新批評獨霸歐美的統治地位,成為當代西方最有影響的文學批評模式之一。下麵就以代表人物的理論為線索,試圖對這一流派做出簡要的概括和評價。
在神話—原型批評形成的早期,英國著名的人類學家,民族學家,宗教史學家,詹姆斯·G·弗雷澤對其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他的巨著《金枝》被譽為人類的百科全書,是神話原型批評的早期理論源泉。
該書以羅馬內米湖畔的“金枝與‘森林之王’”這個古老習俗為緣起,弗雷澤開始廣泛的探求世界各民族的原始信仰,並提出了“交感巫術說”,打開了一扇理解早期文化的大門。
費雷澤指出,早期人類把自然界的花開花落,早長鷹飛歸因於神靈的變化,並企圖借助宗教活動來恢複生命之神的活力,使他死而複生。他們常常將植物再生的戲劇表演與真實的或戲劇性的兩性交配結合在一起,以促進莊稼的豐收,人畜的興盛。對他們來說,生命和繁殖的原則,不論就動物還是植物而言,都是一個不可分割的原則。因此,食物和孩子乃是人們用巫術儀式來表演季節運行所追求的最主要的東西。
在深受弗雷澤的影響下產生了以劍橋大學女教授簡·赫麗生和牛津大學教授吉爾伯特·墨雷為代表的“劍橋學派”。
赫麗生在《藝術與儀式》中,提出了新的藝術起源理論:藝術與儀式同源。她說,“這兩個分了家的產物本出一源;去掉一個,另一個便無法了解。”i她從古希臘人和埃及人在慶典時所表演的戲劇中得到啟示,認為戲劇中的儀式雖然是宗教性的,但卻以藝術的形式再現出來。她根據柏拉圖的藝術模仿論,指出儀式也包括模仿,它們實際上共同出自人性的衝動,即通過創造或豐富所希望的實物或行動來說出、表現出強烈的內心情感或願望。墨雷則指出整個古希臘時期的悲劇都具有共同的原始宗教思想,即為了社會群體的需要而被當做替罪羊殺死或放逐的“金枝國王”原型。
弗雷澤及劍橋學派以充分地證據解決了希臘戲劇的儀式基礎問題,其研究方法對後來的神話原型批評家如榮格、弗萊有深刻的影響。
“原型”一詞最早使用於“上帝的形象”中。《煉金術大全》、《天國等級》甚至於柏拉圖哲學中都提及到它。瑞士心理學家榮格在其分析心理學理論中指出,集體無意識是先天客觀存在的,是普遍的,它的內容則是“原型”。
榮格認為,原型或原始意象來源於原始的“知覺”時代,是原始人類對外在現象感知的典型經驗的積澱和濃縮。它是一種無意識的內容,是未經加工的、樸質的心理體驗的基本形式,對人的知覺、領悟、想象等一切心理反應有著先驗性的影響。他說:“原型是經驗的集結,它們象命運一樣降臨在我們頭上,其影響可以在我們最個人的生活中被感覺到。”ii榮格指出原型有兩種形式。一種是能直接體驗到的人格化形式,諸如,上帝原型、死亡原型、救世主原型、再生原型、女性原型、智者原型等。另一種則被稱為“轉換的原型”,是指典型的地點、情景、方式、方法等。它們是象征性的原型,雖然模糊、含混,但真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