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從“編輯學者化”向“學者化編輯”的演變
文化語言
作者:吳瓊 段娜
【摘 要】“編輯學者化”問題自提出以來,至今沒有一個統一的認識,在激烈的討論過程中,業內外人士的思想被搞得一片混亂,這對年輕編輯的成長產生了誤導效應,對編輯人員業務素質的提高產生了負麵影響。在本文中,筆者重新思考了“編輯”與“學者化”的關係,從提高編輯人員業務能力和編輯行業整體素質出發,闡述了從“編輯學者化”轉換為“學者化編輯”的原因和途徑。
【關鍵詞】編輯;學者;編輯學者化;學者化編輯
近幾年來,人們對編輯的角色十分關注,“編輯學者化”的提出更是引起了激烈的討論,很多人認為編輯應該走“學者化”“專業化”的道路,可是由於人們對概念的誤解,“編輯學者化”在編輯實踐中並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編輯學者化”注重的是“學者化,”要求編輯花很多的時間和精力進行專業的學問鑽研和學術研究,結果盡心鑽研學術成了他們的“主業”,編輯工作反而成了他們的“副業”,這與“編輯應當是雜家”這一觀念相悖,否定了編輯的主觀能動性。意識到這些問題之後,“學者化編輯”的概念進入了人們的視野,並在實踐中展現出了明顯的優勢。從當前的環境來看,編輯的角色需要完成由“編輯學者化”到“學者化編輯”的演變。
一、“編輯學者化”在編輯實踐中存在很多問題
“編輯學者化”活動意義不明確,對編輯人員有誤導。如果一名編輯在一門學科上有一定的成就,並把它運用到了編輯工作中來,那麼他不僅提高了某學科的專業知識,同時也加強了自己編輯工作的能力。但很多編輯人員在聽到“編輯學者化”的時候,卻並沒有了解其深層目的和意義,隻是一味的追求其表麵意思,認為編輯就應該做成學者,卻忘了自己作為一名編輯應該首先把編輯學學專學精。近幾年來,標點、字詞、文句的錯誤越來越多,讀者們也十分反感這些“讀不懂”的文章,其實這些文章的出現與這些堅持編輯學者化的編輯有非常大的關係。有位讀者說: “我訂閱的刊物幾乎每一期都有三成以上的篇幅登的是些我無法卒讀的東西,即使我硬著頭皮讀完了也是一頭霧水、不知所雲。”這就是因為有些編輯以學者的身份在從事編輯出版工作,他們在編輯文章的時候關注更多的是文章的學術性,而忽略了最基本的語言文字的應用。編輯本身也是一門學問、一門學科,但是卻很少有編輯能把專業的知識運用到編輯工作中去,這對於編輯工作的發展是很不利的。
“編輯學者化”對人們的思想觀念有誤導。編輯本身也是一門學科,但是“編輯學者化”從字麵上來看注重的是“學者化”,所以很多人認為這種趨勢就是推翻“編輯應當是雜家”的理論,專心研究一種學問並取得成就,卻不關心這種成就與編輯工作有無關係。其實編輯本身就是學者,即編輯學者,隻是因為學曆、經驗不同,導致學者層次不同。很多人堅信與數學專業有關的編輯就要成為數學家、有醫學有關的編輯就要成為醫學家,這才是踐行了“編輯學者化”,殊不知編輯一切的努力都應該是為了提高編輯能力,如果不能與編輯工作能力掛鉤,即使真正成為了一個領域的專家學者,又與“編輯學者化”預期達到的目標有什麼關係呢?
二、“學者化編輯”存在很多優勢
對於從事出版工作的人員來說,良好的政治素質、文化素質、業務素質、法律素質、心理素質、經營管理素質等都是必備條件。“編輯學者化”隻是強調了出版工作者應該具備較高的文化素質,卻忽略了其他方麵,“學者化編輯”把重點放在了“編輯”二字上,從而對編輯從業人員應該具備的素質有了更全麵的認識,有利於編輯學的發展和對此展開的研究。“學者化編輯”可以在做好編輯工作的同時努力鑽研其他學問,但是要時刻謹記,不管研究什麼、取得了怎樣的成就,都是為了更好地服務於編輯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