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英漢口譯中的聽力理解策略(1 / 2)

英漢口譯中的聽力理解策略

文化語言

作者:蒲璞

【摘 要】本文以英漢口譯過程中的聽力理解為研究對象,基於Daniel Gile的認知負荷模型闡述了聽力理解的障礙並嚐試提出可行的解決辦法和策略。

【關鍵詞】英漢口譯;聽力理解障礙;策略和技巧

隨著口譯理論研究的不斷發展,口譯研究已經取得了重要的成就。口譯的全過程包括聽力理解和記憶,綜合分析能力,語言結構的分析和改造,筆記技巧和目標語表達技巧等。然而,聽力理解是口譯過程中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和最困難的一步。因此,口譯訓練應重視這一步,否則其他的一切步驟都無法開展。

1、聽力理解障礙

理解障礙被定義為譯者在口譯中聽力輸入時遇到的語言困難,這些困難會引起輸入信息的損失和語言重建的失敗。基於Gile的認知負荷模型,從獲取知識的角度,聽力理解障礙包括譯者的語言知識習得、認知知識及心理因素(Gile, 1995)。

1.1語言知識影響下的聽力理解障礙

口譯是一項基於語言的翻譯活動,譯者和語言間的關係是不言而喻的。譯者對語言知識的掌握是正確理解源語的關鍵,語言知識也會反過來影響聽力理解並提高整個口譯過程的質量。口語中的語音和詞彙係統對口譯聽力理解尤為重要。

譯者需要區分語音係統中三方麵的要素:發音、重音和口音(Nida & Taber, 2004)。為了克服發音方麵的障礙,譯者需對英文發音規則有良好認識。重音在傳達意義的過程中非常重要,重音的不同可以決定表達中的特定意義。如果譯者不注意重讀的音節和單詞,則很有可能扭曲所有意義。此外,譯者常常會麵對母語為非英語國家的人,他們的英語受到母語嚴重影響而讓人難以理解,這是聽力理解中更加難以克服的障礙。不僅如此,來自不同地區的人說英語時在口音、語法、詞彙和邏輯組織上都有明顯差異。在很短的時間內,譯者的耳朵必須立即習慣這些特點和奇怪的發音,大腦也必須立即對相應的內容做出快速反應。

在詞彙係統中,也有三個因素需要譯者理解和把握,即縮寫、習語和固定表達(同上)。縮寫在日常生活中被廣泛使用,如果譯者不熟悉源文本的縮寫情況,會導致聽力理解出現致命的錯誤,這一情況在專業術語縮寫的使用上尤其明顯。習語和固定表達或給譯者造成誤解,或在目的語中找不到合適的對應,因此,譯者需要運用自己的知識將習語解碼並用目標語進行重組。

1.2語言外知識影響下的聽力理解障礙

語言外的知識是預先存在的,它指在進行口譯活動之前,譯者的大腦中就已經存在的知識。口譯中的語言外知識包括學科知識、文化知識和情境知識(Baker, 2004)。

學科知識指與特定領域相關的知識,普遍認為,充分的學科知識會大大提高聽力理解的效率,而某些領域學科知識不足則會給聽力理解造成大的麻煩。所以,一名專業的口譯需要廣泛掌握各方麵的知識,對新聞時事、經濟、法律以及最新的科技知識都要有所涉獵。語言是文化的一部分並且反映文化(Munday, 2001)。口譯是兩種不同文化間的交流活動。作為一名口譯,必須深入研究目標語文化和母語文化。理解是一個動態過程,在我們的知識、經驗和預測間相互作用和影響(Kussmaul 1995)。為了克服文化信息中的理解障礙,專業的口譯必須不斷提高自己對源語和目標語的文化意識。情境知識是一種上下文知識,對於充分理解說話人的潛在意義有著重要的作用(Gile, 1995)。如果譯者無法獲取情境信息,他便不能將自己的現存知識和特定情境相關聯,理解障礙也由此而生。為了克服這些障礙,說話人的背景、口譯場合的工作環境和信息等則變得至關重要(鮑剛,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