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摩宗教在彝族地區的文化傳承與心理慰藉功能
文化語言
作者:歐陽忠發 宋怡景 張海靜
【摘 要】畢摩文化,它以其獨特而古老的傳承體係,在民間廣泛流傳,直接影響和規定了彝族民眾的心理特征、審美觀念和價值取向,被認為具有世界文化遺產價值。這種文化現象,以其獨特的原生性、神秘性、獨特性、古老性備受學界的關注。畢摩宗教文化的傳承和心理慰藉功能從古至今都對於涼山民眾的生活起著非常重大的影響。
【關鍵詞】彝族;畢摩宗教;文化傳承;心理慰藉
托馬斯.奧維認為“沒有功能的東西便不再存在,這是功能理論的公理,既然宗教從古至今都一直存在著,顯然它具有一方麵甚至一係列的功能”。這樣看來,不管是什麼時代,宗教對於社會的功能與作用是不容忽視的,而作為一個在彝族地區有著極大影響畢摩教至今仍然在民眾生活中擁有自己的市場並發揮著自己的功能。
一、畢摩宗教的文化傳承功能
(一)、畢摩。彝族畢摩,“畢”意為“念”、“誦”或“讀”,有“舉行祭祀時作法祝讚誦經”之意,亦代指宗教儀式活動,“摩”意為“長者”、“老師”,是長老的尊稱,畢摩即“掌天命神權的長老師人”或“吟詩誦經之長者”。彝族民眾從古至今都認為畢摩是“智者”,是“知識最豐富的人”。他們識古彝文,掌握和通曉彝文典籍,是彝族民間宗教儀式活動中溝通神、鬼、人的中介,他們是彝族社會的醫師、建築師以及天文學家、地理學家。
(二)、畢摩的文化傳承功能。畢摩文化在古代大多采用口頭世代相傳的形式傳承,到近代主要是靠經書的形式世代傳承,在文革時期畢摩文化一度被認為是反革命和邪教言論,繳獲並燒毀了了很多經典畢摩經書,一些畢摩為了把經典傳承下去,采用手抄的形式並用羊皮包裹經書埋藏於山洞中,這樣才使一部分彝族經典文化沒有被摧毀。其實畢摩宗教傳播過程實質上是民眾與畢摩在通過儀式行為來傳遞、交流的過程中,一方麵畢摩收集、整理民間文化成果,創造和豐富了畢摩宗教,另一方麵,畢摩教的傳播必須建立在民眾這個接受群體之上,以儀式形式回到民間,接受民眾的考驗。沒有大眾群體的接受,便沒有意蘊深厚的畢摩宗教。因此,畢摩們作儀式的過程就是將畢摩宗教文化知識傳播於民間的過程,是一個不斷拓展和鞏固畢摩宗教空間的過程。畢摩宗教以其鮮活的生命力傳承在廣大彝族地區的鄉土民間,其古老而獨特的人文傳統是獨具生命情態的民族文化遺產。
(三)、案例。今年暑假7月22日的時候我們有幸遇到並且訪問了涼山州昭覺縣竹核片區最有名的以為阿爾木果畢摩,他已經68歲了,他們家世代傳承的經書很多,齊全的240卷,那天他隻給我們看了17卷,不過這17卷已經讓我感到非常的吃驚,居然能在文革時期給繳獲很多經書燒毀的畢摩世家還能收藏這麼齊全,據這位老畢摩講述,他們家在清朝時期的時候經書是最多、最齊全的,在文革時期的時候被繳獲了好多去,但是先輩們用手抄放入羊皮裹起來藏入山洞的方式才得以讓這麼多經書幸存下來,那天給我們看得有驅鬼經4卷、算命經1卷、詛咒經1卷、請阿薩經1卷、安魂經1卷、非正常死亡經1卷、溺水死亡經1卷、樹經1卷、送菩薩經1卷、畢摩經1卷、小孩作畢經1卷、卜算經1卷、房子著火後用的經書1卷、捉鬼經1卷。總共是17卷,這一小堆經書包含了彝族很多方麵的知識。
二、彝族畢摩宗教的慰藉功能
(一)、彝族畢摩宗教的慰藉功能
彝族諺語說道“在上天最大,在地畢摩最大”,由這彝族諺語就可以看出彝族畢摩教在廣大彝族民眾在精神和心理方麵的重要性了。當彝族民眾遭受挫折、失敗、焦慮的時候,宗教能夠給人提供平靜的心靈港灣,使人得到心靈慰藉,參加宗教活動能夠起到心理調適的作用,同時還會激發人的鬥誌,激勵人們堅持不懈。美國學者梅卡霍在《宗教心理學》一書中指出:宗教就像一個“避風港”,因為宗教具有心理調節能力。自然科學的發展,已使人們的認識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然而現實中仍有許多現象人們無法解釋,於是產生了恐懼、焦慮的心理壓力,對社會的穩定產生不利因素,而此時世俗倫理對此無能為力,宗教道德卻可以用超自然力量安撫人們,調節他們緊張不安的心理。同時,宗教儀式也具有人際交往的功能和娛樂功能。尤其是對於高山環保、地勢封閉的彝區而言,周期性舉行的宗教儀式是彝族人之間交流信息、溝通情感的交際手段。在彝族地區,很多人為文盲或半文盲,並且隻會聽說彝族話,大多數看不懂電視節目,因此他們的娛樂方式就隻有參加宗教儀式等,這樣使他們在活動中感受到溫暖,得到交流,充分的滿足了人們精神上的需要,是一種較好的娛樂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