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我國職業教育的政策與法律、法規(1 / 3)

第十章 我國職業教育的政策與法律、法規

第一節 我國職業教育政策與法律、法規的曆史沿革

一、職業教育政策的曆史變遷

新中國成立以來的職業教育政策的變遷分為新中國成立至改革開放前、改革開放至20世紀90年代中期和世紀之交開始出現的職業教育發展的新階段等三個發展時期。

(一)新中國成立至改革開放前的職業教育政策

新中國成立之初,我國麵臨著複雜的國際與國內形勢,經濟基礎相當薄弱,整個國家教育的發展水平相當低下。職業教育也處於一個相當低的水平。在這一階段,職業教育也同整個國家的社會經濟發展一樣經曆了一個曲折的發展曆程,即由新中國成立初期的改建擴充,走向調整和發展、恢複,然後步入穩步發展的階段。此時的職業教育政策呈現出較為鮮明的為政治發展服務的色彩,並隨著政治的變化而變化。1949年9月,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了《共同綱領》。

在《共同綱領》的第五章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文化教育為新民主主義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教育。”其中,直接與職業教育政策相關的要求是:“注重技術教育,加強勞動者的業餘教育和在職幹部教育。給青年知識分子和舊知識分子以革命的政治教育,以適應革命工作和國家建設工作的廣泛需要。”(1)在這一基本理念的指導下,職業教育政策的基點和核心內容也隨之確定下來了。1951年6月召開的第一次全國中等技術教育會議,指出目前全國中等技術教育要采取以調整、整頓為主,有條件發展的方針。它強調實行專業化和單一化,擴大工業性質學校數量,以此來適應重工業與國防工業建設的優先需要。根據會議精神,1952年3月《政務院關於整頓和發展技術教育的指示》以及1952年8月教育部發布的《中等技術學校暫行實施方法》,這些政策的出台奠定了我國幾十年以來的以業務部門領導為主的管理體製和三級財政製度的職業教育辦學模式的基礎。1953年開始實施的國民經濟的第一個五年計劃,對職業教育進行了大幅度改革,建立和健全了中等職業教育製度和技工教育製度,培養了大批技術界人才。

“一五”期間是新中國成立後職業教育事業發展的一個極其重要時期。大規模的經濟建設,推動了職業教育的發展,中等專業教育和技工教育,從其辦學主體、辦學模式、課程設置到經費投入,都以產業部門為主,有力地確保了經濟建設和產業發展對職業教育的需求。1958年之後,隨著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我國開始轉入全國的大規模的社會主義建設。職業教育也相應地進入調整發展時期。強調中等專業教育應該實事求是地調整專業設置,積極創造條件補足科學技術上的缺門專業,大力舉辦農業學校、工業中學和手工業中學。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農業學校的創辦是這一時期農村教育製度改革的一個亮點,也是農村教育發展探索的一條嶄新途徑,表明了中國政府很早就注意到了農村職業教育的發展。雖然新中國成立初期對職業教育政策給予了重要的關注,並為職業教育的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撐作用,但也可以看出當時在製定職業教育政策時,對發展職業教育的困難估計不足。1958年9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了《關於教育工作的指示》,確立了我國國民經濟“大飛躍”時期職業教育的辦學管理權力,教育事業管理權力下放,實行多渠道辦學,隨之而來的卻是職業教育出現盲目的高速發展,學校基本建設跟不上,教育質量普遍下降。另外,當時我國社會、經濟諸多領域以蘇聯為學習榜樣,職業教育也不例外,許多有關職業教育政策的出台都深受蘇聯的影響,並且高等職業教育在當時幾乎是一片空白。這些情況反映出以政治發展需要為直接條件、缺乏對職業教育自身發展需要認識的政策取向。1960年之後,職業教育經曆一段調整、恢複和發展,又出現了與普通教育如何協調發展的新問題。這些新問題在當時未能給予清醒的認識和妥善解決,以致這些問題發展至今仍然存在,並日益突出。

(二)改革開放至20世紀90年代中期的職業教育政策

“文化大革命”結束後,我國學校教育迅速恢複了正常的教育教學秩序。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昭示了中華民族重新步入改革發展的大道。圍繞經濟建設這一中心,承擔為現代化建設事業培養、造就優秀人才曆史重任的教育也重新煥發出青春活力。與此同時,職業教育的發展及其政策製定也出現了整體性的變遷。隨著我國的改革開放、經濟體製改革的全麵展開,世界範圍的新技術革命的興起,新的信息流、物質流湧入,這使中國社會發展置身於一種全新的全球化語境之中。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出現多方麵的、多層次的趨勢。這迫使職業教育也要多層次、多形式、多渠道發展,才能適應社會的需要。大力發展中等職業教育亦成為這一階段職業教育政策的核心問題。1980年《關於中等教育結構改革的報告》成為我國中等教育結構改革的綱領性、奠基性文件。這個文件確立了職業教育的內容和途徑,解決了許多影響我國職業教育長期發展的關鍵性問題,為1985年《中共中央關於教育體製改革的決定》的頒布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也正是在這一階段,人們不僅開始關注教育與社會經濟的發展,並自覺地將職業教育改革與社會發展結合在一起,而且在中國職業教育改革的基礎上,不斷反思,不斷重建,推動著職業教育的發展,豐富職業教育的內涵。具體來說,職業教育需要服務於經濟發展,並努力改變製約職業教育發展的教育體製,成為這一階段職業教育政策的基本出發點。

體製改革成為促進職業教育發展的重要支持條件。1985年5月27日公布的《中共中央關於教育體製改革的決定》進一步闡明了教育與經濟建設的關係:“職業教育恰恰是當前我國整個教育事業最薄弱的環節。一定要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改變這種狀況。”“職業教育問題已經強調多年,局麵沒有真正打開。”《中共中央關於教育體製改革的決定》是以黨中央的名義首次明確了職業教育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是當時指導中國職業教育發展的最重要的綱領性文件。1991年10月17日,國務院發布《關於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麵對20世90年代中國社會發展的現狀與目標,對職業教育的發展又提出新的任務、新的要求:“要有計劃地對現有各類職業技術學校加強規範化建設,並集中力量辦好一批起示範和骨幹作用的學校。”要求在90年代“使大多數新增勞動力基本上能夠受到適應從業崗位需要的最基本的職業技術訓練,在一些專業性技術要求較高的勞動崗位,就業者能較普遍地受到係統的嚴格的職業技術教育”。1996年頒布的《職業教育法》,更是為中國職業教育發展提供了基本的法律保障,顯示了中國職業教育的法製建設有了很大的發展。

(三)世紀之交的職業教育政策

20世紀90年代中期之後,職業教育的地位得到了新的提升,這成為職業教育政策新的起點。199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麵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和改革開放以來第三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進一步提出要調整現有教育體係結構,明確提出“高等職業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要大力發展高等職業教育”。2002年《國務院關於大力推進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確定了職業教育發展的新目標:“力爭在十五期間初步建立起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與市場需求和勞動就業緊密結合,結構合理、靈活開放、特色鮮明、自主發展的現代職業教育體係。”“把社會上的就業需求轉化為對職業教育的需求。”更值得一提的是,2005年11月,國務院再次召開了全國職業教育工作會議,強調要把發展職業教育作為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礎和教育工作的戰略重點。至此,職業教育政策在辦學體製、管理體製、就業體製和經費投入體製等方麵都作出了重大調整,為職業教育的發展提供了寬鬆的環境,我國的職業教育比過去有了長足的發展。因此,有學者進一步指出:世紀之交的十年(1996~2006),不僅是中國高等職業教育高速發展的“黃金十年”,也是中國高等職業教育政策建設的“黃金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