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職業指導
第一節 職業指導的涵義及發展概況
一、職業指導的涵義
職業指導自20世紀初產生以來,許多國家都視其為解決失業、完善教育的良方而加以重視,但由於不同的曆史發展道路和社會文化背景,各國關於職業指導的涵義與範圍目前尚無統一的界定,但總的說來,對職業指導涵義的理解不外乎以下三種。
第一種理解認為,職業指導就是協助求職者選擇職業。這一觀點強調每個人都具有自己獨特的能力模式和人格特征,而這種個性特點又是與某些特定的職業相對應的。職業指導就是幫助個人尋找與其能力模式和人格特性相適應的職業,以達到人與職業之間的科學匹配。這種理解建立於職業指導先驅——帕森斯提出的“人職匹配論”的基礎上。1908年,帕森斯第一次提出“職業指導”概念,確定了職業指導的三大要素,把職業指導界定為幫助求職的個體“清楚地了解自己、了解職業、正確選擇職業”、實現“人——職”匹配的實踐活動。職業指導工作者的任務就是通過提供直接的信息及獲取信息的方式和手段,使求助者盡可能清楚地了解自己的性向、能力、興趣及其他特質,了解各種職業成功必備的條件、優缺點、酬勞、機會及發展前途,合理推論前述兩類資料的關係,最終作出正確的、合理的職業選擇。
第二種理解則把職業指導看成是一種為求職者提供幫助的社會服務活動,包括預測和分析人才需求動態,彙集、傳遞就業信息,組織人才交流,以及開展各種與勞動就業有關的綜合性社會谘詢服務活動。把為企業推薦人才,為求職者介紹適合的職業當作職業指導的根本任務。持這種觀點的人重視求職行為的技術與技巧的研究,包括如何收集職業信息、如何運用求職技巧與麵試藝術,對求職過程中的各種問題的處理方法等。這些服務活動主要集中在升學就業這一階段,因此常被等同於擇業指導或就業指導。
以上兩種理解,都僅僅著眼於職業指導的最後一個環節——就業安置,把職業指導看成一種靜態的服務,並指向特定的職業,沒有把職業指導與求職者的成長聯係起來,職業指導也因此失去了一門嚴格的學科所應具有的前瞻性,即對社會職業的發展前景或趨勢作出科學的預測,促使求職者自覺地調整自己的行為模式以適應未來的社會發展,而變成了一種簡單的應急措施。同時這種意義上的職業指導隻局限於發揮個體的特長和滿足於個體的要求,對個人也應適應社會需要這方麵有所偏廢。
第三種理解則把職業指導指向更為廣闊的職業領域,同時注重個人職業形象的確立與人的職業發展。隨著職業指導本身的發展和人們對職業指導認識的不斷深入,人們越來越傾向於把職業指導視為一個動態的教育過程,主張用發展的眼光看待求職者,尤其是學生。其目標就是通過係統的教育,有意識地發展學生的職業意識、職業興趣和職業決策能力,使學生在學習期間即能熟悉、了解自我與職業界,在畢業時能根據社會需要和個人特點自覺地選擇職業目標,順利完成角色轉變。當人們持這種觀點的時候,職業指導也就不會指向特定的職業了,因為現代社會職業結構、職業崗位變化是很快的,科學技術的廣泛應用也使得個人所能從事的職業範圍不斷擴大。要預測幾年甚至一年以後學生就業的具體方向是相當困難的。勉為其難,很容易造成選擇失誤。因此,職業指導不應指向特定職業,而應著眼於比較廣闊的職業領域。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關注人的內在動機和生命意義的自我心理學及心理健康運動的興起,在職業指導界也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有關自我發展、自我心理學的大量研究成果對傳統的“人——職”匹配觀產生了很大的衝擊。1951年,薩帕根據自我心理學的基本觀點,對職業指導作了一個全新的定義:職業指導協助個人發展並接受完整而適當的自我形象,同時也發展並接受完整而適當的職業角色形象,從而在現實世界中加以檢驗並化為實際的職業行為,以滿足個人的需要,同時也造福社會。薩帕的定義以個人的職業發展為著眼點,將自我與職業、個人與社會聯係在一起,強調人與職業、人與社會之間的相互作用,協調發展。既充分考慮個人在職業中發展才能的機會,又充分考慮社會發展的需要,在不斷的調整中,達到職業角色的完善,達到人生的完善。這個定義要求職業指導不僅要把局部、靜態的“人——職”匹配作為指導工作的目標,還應該將樹立自我形象與職業角色形象作為職業指導的更高目標。
上述對職業指導的不同理解,體現了職業指導涵義的多維性和時代性,從不同的角度闡述了職業指導的內涵。具體說,職業指導涵義的變化體現在以下三方麵。
第一,表現在時間上,職業指導由原來就業安置的短暫的行為擴展到整個人生的職業指導活動。發展心理學的研究成果表明,從兒童到成年,其職業意識、職業興趣、職業能力等隨著年齡、教育、閱曆及環境的變化而不斷發展變化逐漸成熟。因此不能用固定的眼光看待學生,職業指導應該是一個動態的教育過程。正是從這個意義上講,有人也把職業指導稱為“人生指導”或“生涯指導”。
第二,表現在空間上,職業指導突破了單一職業介紹的舊框架,擴展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麵,滲透到教育活動的各個領域。特別是職業指導與教育的結合使職業指導發生了根本性變化。首先它使職業指導的內容更廣泛了,除了職業介紹、個性測驗外,還包括職業意識、職業觀念和求職擇業的能力的培養與訓練。其次,它使職業指導的途徑和方法多樣化,授課、谘詢、測驗、參觀和求職技能訓練等廣泛地應用於職業指導。職業指導活動也不再是少數專業人員的事,而逐漸成為社會、學校和家庭共同關心的問題。
第三,表現在職業目標上,由單一特定的職業轉向較為廣闊的職業領域。這首先是因為在職業選擇的麵前,人不是被動地適應職業,而是不斷地改變自己的活動特點,以主動的方式去適應職業。而且新技術的廣泛應用,也大大增強了人們適應職業的範圍。其次,職業的不斷分化,也使人很難觀測某一具體的職業,這就必然使職業指導著眼於廣闊的職業領域。
結合我國的實際情況,職業指導是指職業中介機構、谘詢機構或教學培訓機構,通過對求職者(或學生)和用人單位提供職業谘詢與指導服務,幫助求職者進行科學的職業選擇,幫助用人單位招聘用人。職業指導要達到的目標是根據勞動力市場需求和職業結構對勞動者的素質要求,結合每個人的個性特點,幫助求職者或學生選擇適合的專業和職業,進行定向培訓,幫助用人單位選擇適合的勞動者就業,達到人與職業的優化結合。
二、職業指導的發展概況
職業指導是社會工業化發展到一定程度的產物。職業指導產生和發展的內在動力是社會人力資源以市場為基礎配置的運行機製,職業指導產生和發展的外在推力是社會科技化、信息化進程所導致的職業更新速率的加快和人才流動頻率的提高。
(一)國外職業指導的發展概況
國外職業指導的發展可以歸納為一個源頭、兩條支流。一個源頭,指在心理學的基礎理論學科中,都要涉及與職業指導有關的理論研究,生理心理學中的反射理論、普通心理學中的個性理論及社會心理學中的社會化理論、態度理論及群體理論,發展心理學中的終生發展理論等,都為職業指導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理論背景。兩條支流,指帕森斯所開創的、從個體出發的職業指導發展路線,以及閔斯特伯格所開創的、從職業組織出發的職業指導發展路線。當前,這兩條支流開始彙集在一起,在職業世界中發揮著越來越顯著的作用。
1美國
美國是現代職業指導的發源地。19世紀末,勞動分工的變化、科學技術的高度進步、民主政治的推行和職業教育的發展四大社會因素促成了美國職業指導及職業心理研究和應用事業的產生和發展。
1894年,梅內爾在舊金山加利福尼亞工藝學校推行職業輔導,這是最早的職業指導實踐嚐試。
1898年,美國底特律中央中學校長傑西·戴維斯開始在學校教育中探索實施教育谘詢和職業谘詢,強調職業信息的重要性並為學生提供就業信息。
1908年,“職業指導之父”帕森斯在波士頓創設“職業局”,標誌著美國職業指導實踐應用的正式開始,同時,也標誌著美國職業心理輔導的誕生。當時,新興的職業輔導為提高人們的就業素質、改善人們的職業心理-社會適應狀況的社會整合工作和提高職業組織的生產績效發揮了積極作用。
1911年,布盧姆菲爾德在哈佛大學開設了第一個輔導學專業課程,開始了職業指導專業人員的培養,帶動其他各州推行職業指導人員的培訓計劃。
1913年,美國“全國職業輔導協會”正式成立,其章程中正式將有關教育、職業、生活和社會的內容納入工作範圍,並於1915年出版發行《職業輔導學刊》,社會反應強烈。
30年代以來,心理測驗的發展為職業指導提供了科學手段,美國勞工部研究和編製了著名的“一般能力傾向成套測驗”(GATB),成為至今在職業指導與其他很多領域廣泛應用的測驗手段。
1952年,NVGA與其他人事方麵的學術組織合作,並組成“美國人事與輔導協會”出版《人與輔導雜誌》。到1980年,APGA的會員已發展到4萬多人。
美國職業指導的發展在政府立法支持下,形成了學校係統、政府係統和社會係統相互補充、協調的完整體係。學校係統中,從聯邦政府教育總署到州、地方學區都設有專管青少年職業指導的人員,各學校設有職業指導業務機構;政府係統中,聯邦設有國家職業情報協調委員會,各州也設有職業情報協調委員會,向社會提供就業信息,建立職業供求的數據結構,為勞工部認可的13萬個職業提供有關資料;社會係統中,除了前述職業指導行業組織和學術組織外,有關社會科學的學者與職業組織合作,在職業問題研究領域中推出了許多在世界範圍內產生重大影響的成果,其中,不同流派的心理學家為職業科學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這些貢獻推動了職業指導的蓬勃發展。
2蘇聯
蘇聯十分重視職業教育和職業培訓方麵的理論和應用研究,但其職業指導工作的起步稍晚於歐美國家。20世紀70年代以後,職業指導在蘇聯得到特別的重視。在政府的立法支持下,政府部門、社區、企業、學校都設有職業指導的組織機構,推進職業定向教育。
一些城市社區設立了職業定向工作中心,聯合學校、校際教學生產聯合體以及企業的定向辦公室,向青年學生提供有關職業與人才需求的信息,指導青年學生的職業選擇,同時調查他們的求職心理,測查他們的個性心理特征。
許多企業直接組成教學車間、工段,以配合學校的職業定向教育。教學生產聯合體按照學生的專業方向提供初級的生產勞動教學,使學生對自己的專業方向和自己的職業適應程度有更加清晰、更加實際的認識,為學生的進一步培訓和未來的職業定向打好基礎。
從中央到地方的教育部門和普通中學都設立有職業定向教育機構。國家教育部與各個加盟共和國教育部都設有青年職業教學委員會,負責指導和協調全國及各加盟共和國的青年職業指導工作。普通中學一般都設有職業定向教學教研室,負責對青年學生進行職業興趣的培養、專業思想教育及職業選擇指導。職業定向教育已經成為學校的一項專門工作,通常要求全體管理者參加,班主任負主要責任。
3日本
日本的職業指導又叫“出路指導”,由政府文部省負責,通過頒發有關文件對全國學校的職業指導進行監督。每一所學校都在校長的指導下成立出路指導部,發揮連接企業與學生、直接指導學生職業選擇的作用,各校因地製宜地實施出路指導。有的學校不但設有統管全校出路指導工作的主任,還分別設置專人負責全校出路指導的規劃與經營、信息資料收集、調查與鑒定、出路教學方麵的工作。有的學校還設置對外聯絡組,負責同有關企業單位的聯係和協調。絕大部分學校設立了出路指導委員會,所有指導工作都按文部省規定,有嚴格的、具體的指導工作計劃。文部省編輯出版的《初中、高中出路指導手冊》列出了名目繁多的指導計劃,供第一線的指導管理者根據教學需要選擇使用。
4法國
法國的職業指導管理體製由中央、地區和地方三級組成。其工作特點是中央集中領導,依靠校外機構溝通學校與社會各方麵的聯係,實施職業指導。
中央一級由教育部直接領導,設立職業指導部和全國教育與職業信息委員會。職業指導部負責指導人員的培訓,製定職業指導政策,研究職業指導理論;全國教育與職業信息委員會研究全國勞動力市場、經濟發展和教育趨勢、各種職業需求與要求,編製各種職業和教育信息資料,出版職業指導專業刊物,並負責協調教育部門與社會其他部門的聯係。
地區一級設有地區職業信息與指導委員會。地區一級組織的主要職責是溝通地方與中央的聯係,負責落實職業指導部與上級委員會的政策和計劃,向上級通報本地區的職業指導情況;對地方則是負責協調工作和處理人事問題,並負責檢查地方職業指導工作,幫助地方職業指導組織與當地其他社會機構加強聯係。
地方一級則設立職業信息和指導中心,直接為學校和學生提供服務,並接受社區失業或轉業人員的來訪,為他們提供幫助。
(二)我國職業指導的發展概況
我國的職業指導可追溯到20年代初期。1916年,清華大學校長周寄梅先生首次將心理測試的手段應用在學生選擇職業中,這標誌著職業指導在我國開始建立。1919年,黃炎培等老一輩教育家在中華職業教育社的社刊《教育與職業》雜誌上發行了《職業指導號》,從介紹西方國家職業指導的理論與經驗入手,結合當時的經濟與社會狀況,提出了在我國開展職業指導的必要性。1920年,中華職教社成立了職業指導部,組織力量對社會職業狀況進行調查,對職業選擇方法進行演講。開展了一係列職業指導活動。如,1924年在上海、南京、濟南、武漢舉辦對中學生的升學與就業指導。1927年,中華職業教育社創辦了我國第一個為社會服務的組織“上海職業指導所”,1929年,成立了海外職業指導部。此後,各地又建立了一批職業指導所,為發展我國職業指導事業奠定了基礎。但由於舊中國經濟凋敝,職業指導基本處於停滯狀態。
新中國成立後,由於實行計劃經濟和就業的統包統配等多種原因,職業指導沒有得到足夠重視。改革開放以後,隨著所有製結構和產業結構的變化以及用工製度的改革,就業機製正在逐漸發生變化。1990年召開的全國勞動就業會議,作出了《關於廣開門路,搞活經濟,解決城鄉就業問題的若幹決定》,提出了在國家統籌規劃和指導下,實行勞動部門介紹就業、自願組織起來就業和自謀職業相結合的“三結合”的就業方針。在就業渠道上由原來單一的全民渠道,變為全民、集體、個體等多種渠道就業。在就業結構上,變重型就業結構為發展輕工業和第三產業擴大就業。在就業方式上,提出了“先培訓,後就業”的原則。企業用人機製的改革,使企業更重視人才效益,不再滿足於接受“統配”的勞動力。與此同時,勞動者的就業觀念也發生了變化,不再滿足於等待國家分配。就業和招聘中的選擇行為不斷得到強化。大學生被用人單位退回的事情發生以後,引起了教育界和社會的廣泛重視,如何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要求,改革教育體製、調整教育結構、培養社會需要的人才,為青年廣開就業途徑和升學門路,成為全社會共同關心的問題。正是在這種背景下,職業指導被重新提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