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我國職業教育政策沿革的時代反思
一、職業教育政策
曆史變遷的整體理解和思考從上述三個階段職業教育政策的曆史變遷來看,職業教育政策整體走勢更加科學、合理和民主,呈現出一些值得關注的特點,分析和認清這些政策的特點對我們進一步指導當前的職業教育政策和認識職業教育的狀態及未來走向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一)新中國職業教育的政策變遷與政策生態的整體變遷相關聯
從新中國職業教育的政策變遷的曆史來看,其目標確定和內容構建等,與當時社會生態的發展有著內在的關係。從新中國成立至“文化大革命”之前,國內外特殊的政治經濟環境、階級鬥爭思維的主導地位、社會生活的泛政治化特征等,共同形成了職業教育政策的生態環境。改革開放以來,緊緊圍繞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改革開放的整體氛圍、社會生活對現代化建設人才的迫切需要等新的狀態,又構成了職業教育政策的新生態環境。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職業教育政策在價值取向、具體目標、內容、方式等方麵也進行著變革。因此,對於製定職業教育政策而言,認清新的政策環境,構建合理的政策內容,實現職業教育政策目標、內容、時代特征等綜合性轉換是非常關鍵的。必須把職業政策置入整個國家政策來進行考慮。
二、新中國職業教育政策的變遷與社會對職業教育的認識相關聯
職業教育政策的變遷,同樣也與國家、社會、家庭對“職業教育”這一事物的認識有著內在的關係。如何認識教育的改革與發展本身存在的問題,如何認識職業教育在整個國家社會經濟發展中的地位,會直接體現在職業教育政策的內容之上。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在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思想指導下,黨和國家高度重視職業教育工作,連續召開全國性的職業教育工作會議,出台了不少促進職業教育發展的文件和決定,社會對職業教育的認同和接受也有了極大的提高。職業教育在規模方麵有了前所未有的擴張,高等職業教育規模已占高等教育規模50%以上,1998年全國中等職業學校招生數和在校數占高中階段教育的招生數和在校生數的比例分別達到545%和5491%,中等職業教育的規模朝著與普高教育規模大體相當的目標前行。這些任務和目標的實現無疑同社會對職業教育的接受度呈正相關。
三、職業教育政策的時代審視
隨著市場化和全球化進程的不斷加速,中國的職業教育將麵臨著全方位改革的巨大任務。職業教育的發展也在這些方麵的作用下必將出現新的氣象、新的發展,同時也將麵臨一些新的問題。新中國成立至今,職業教育政策為職業教育的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作用,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與政策製定的初衷相比,我國的職業教育政策的作用遠未得到很好發揮。
(一)職業教育理論研究的缺失
就我國的情況來說,教育決策與教育研究之間的張力是狹窄的:一方麵是研究失去了自身的獨立性,淪為政策的附庸;另一方麵是研究陷入了自我欣賞的陷阱,毫不顧及現實的意義,現實對它當然也就失去了興趣袁振國教育政策學[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6:272。其實,這在職業教育領域也同樣存在。據2006年、2007年人大複印報刊資料《職業技術教育》所轉載的論文的統計分析,2006年來自高校(普通院校、師範類高校、高職院校)的文章占論文總數616%,來自教育研究機構的文章占論文總數的288%,來自行政機關僅為4篇占論文總數55%,其他單位為3篇占論文總數的41%;2007年人大複印報刊資料全文轉載了83篇論文,除了2篇專文,實際論文為81篇,其中,來自高校的文章為60篇,占論文總數的724%;教育研究機構論文19篇,占229%;其他單位的論文2篇,占47%。從這兩年的情況分析來看,高校所發論文的比例有所提升,來自教育研究機構和行政機關的論文都有所減少。高校、教育研究機構、行政機關三者研究各有其優勢,也有其不足。高校和教育研究機構偏重理論研究,行政機關更偏重於現實或實際問題,三者所站角度不一。換個角度來看,職業教育研究中的理論研究過多而關注現實、實際問題較少,這對職業教育的研究和發展都不是好事。20世紀最後25年,社會科學的應用性和現實性在不斷加強,從重“是什麼”的理論思辨轉向重“怎麼做”的應用性研究。作為人文社會科學一個分支的教育科學也應如此。袁貴仁指出,有質量的教育科研首先是與教育改革發展良性互動的科研。但現實情況是,大家都在互相抱怨。職業教育不僅僅需要關注理論研究,更重要的是,要關注實際問題的研究。因此,一方麵,學術研究者應進一步加強理論研究,擁有相對超然的心態,堅持學理研究範式,開展以實踐問題與政策為導向的教育理論研究;另一方麵,行政機關的工作人員和決策者更需加強研究。隻有兩者共同努力,職業教育才能獲得發展所需要的養分。
(二)從製度層麵反思中國職業教育政策
職業教育的健康發展固然與教育機構內部的管理機構和方法聯係密切,但更為根本的是政府與職業教育機構之間的關係,是政府如何有效保障職業教育的供給,如何切實轉變政府的職業教育的職能。因此,我們必須認真對中國政府的職業教育的職能及其在各級政府之間的分解、對政府與職業教育機構之間的關係進行思考。中國政府在職業教育應該做什麼?不應該做什麼?如何在各級政府之間進行職能的劃分?如何重構政府與職業教育機構之間的關係?非常迫切的一個任務是對當前中國政府的職業教育職能進行規範性的思考。中國的職業教育正處於變革的時代和發展的黃金時期,大量的職業教育政策不斷出台,如“大學辦高職”、“就業導向”、“中職生的助學貸款”、“示範性高職院校建設”等,這些政策的出台進一步改善了中國職業教育的生態係統,有力地促進了中國職業教育的健康發展。但是,職業教育發展時至今日,現狀卻不是那麼令人滿意,職業教育仍然是我國整個教育係統中比較薄弱的一個環節,社會、家庭、個人對職業教育的追求遠未能達到政策所期望的水平,職業教育依然是一個次等教育的事實並未得到根本改變。因此,我們建議需從製度層麵反思中國職業教育的政策過程,嚐試從製度上來重新考慮中國的職業教育政策,職業教育政策選擇應著重建立在對各種利益相關者的充分調查和充分回應的基礎之上。中國目前的職業教育政策領域是相對封閉的,各種利益相關者如學生、家長、專家學者、教育機構等,缺乏參與的渠道和機會,或參與程度不高,致使職業教育政策過程體現出相對封閉的、政府部門主導的特點,中國職業教育政策的出台一方麵表現出一定的偶然性、倉促性,更有甚者表現出政策偏離公眾利益,政策執行不力或執行無果的危險,這樣極有可能產生決策失誤,造成社會資源的浪費。因此,在政策選擇過程中就必須充分考慮利益相關者的實際情況,發揚民主,擴大職業教育政策決策過程的開放性和透明度,逐步允許利益相關者參與製定政策的過程。同時,積極鼓勵、支持,逐步提高職業教育機構、學生、家長等方麵的參與能力,提高政策的回應性和政府整合社會的能力。總之,職業教育的可持續發展,需要政府與市場、學生、學校的協同作用,同時兼顧製度創新。
第三節《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的成就與反思
1996年5月15日,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四次會議審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以下簡稱《職業教育法》),《職業教育法》是我國教育曆史上第一部關於職業教育的法律,它的製定與貫徹執行,對促進我國職業教育的發展,對實施科教興國的偉大戰略,都產生了十分重大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