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藍黃經濟建設中的資金需求與多元化融資現狀及路徑(2 / 2)

3.農村金融服務不夠完善,“三農”資金缺乏有效保證。近年來,隨著中央對農村金融支持力度的不斷加大,農村金融服務“三農”的水平也明顯提高。但由於農村金融供需雙方特點不匹配、農村金融機構覆蓋率較低,競爭不夠充分、農業受氣候、病蟲害、行情、技術等諸多因素影響,存在較大風險等多種原因,農業資金缺口仍然較大。

三、濰坊市藍黃經濟建設中多元化融資的路徑與對策

事實證明,藍黃經濟建設完全依靠政府的資金投入並不切合實際,單純依靠市場融資也不可行,當前比較有效的方式就是構建多元化的適應中長期發展的投融資體係來解決藍黃經濟建設中存在的資金缺口問題:

1.盤活民間資金,讓民間投資為兩區建設“助力”。為緩解藍黃兩區經濟建設中的資金壓力,能夠充分利用民間資金,地方各級政府可以製定相關政策:如積極鼓勵民營資本組建各類中小銀行或村鎮銀行,把閑散的社會資金集中起來“捆綁使用”,將會發揮極大的功效。再如也可建立地區性的新型城鎮化專項基金,實行誰投資、誰受益,從而吸引各種民間資本進入到市政建設領域,參與到城市公共服務、市政公用事業等領域的建設和運營中來,也可以有效緩解資金難的問題。

2.加大企業改革力度,完善資本市場,增加直接融資規模。通過深化企業改革,增強企業自身的生存和盈利能力,在較為完善的資本環境下,企業可將剩餘資金直接進行投資,形成促進經濟發展的良性循環。政府可出台相關優惠政策鼓勵企業之間相互投資,保障企業資金安全、優化資金環境;還可以引導成立企業協會,引導企業之間相互幫助、共同發展。

3.規範金融體製,正確引導非正規金融融資。目前,非正規金融融資在資本市場中所占比重越來越大,但由於缺乏規範性約束、製度不夠健全等原因,導致這種融資形式風險性較高,所以政府可通過出台相關條例來規範這種民間金融,為非正規金融融資提供有效的法律保障。通過多種規範化的引導,將其引入正常的發展道路,進一步加大地方經濟建設的資金來源。

4.深化農村金融製度創新,更好服務三農經濟。農村金融創新就是要著重於服務“三農”經濟發展,貼近農村建設多方麵、多層次的資金需求。以座落於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的壽光為例,作為全國聞名的蔬菜之鄉,2012年起壽光市開始在全國率先推行蔬菜大棚保險,截止到2013年6月份,壽光市已有8797戶農民投保了蔬菜大棚保險,投保麵積達14600畝,為當地現代農業生產提供了重要經濟保障。

綜上,藍黃兩區建設雖然取得了可喜的成績,但機遇伴隨挑戰,兩區建設中巨大的資金需求能否得到有效解決正是兩區加快發展成敗的關鍵所在,也更是我們需要不斷在改革中去創新、去探索的問題!

參考文獻:

喻新安,王芳.中原經濟區多元化融資的難點與路徑[J].金融理論與實踐,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