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這世道,就這樣(2 / 3)

孔子聽說了這件事,感慨他說:“我隻憑言辭判斷人品質能力的好壞,結果對宰予的判斷就錯了;我隻憑相貌判斷人品質能力的好壞,結果對子羽的判斷又錯了。”

聖人尚且如此,何況世間眾多凡夫俗子呢?

在戰國時,也存在著“對麵貌嬌好的偏愛”,盡管這種“以貌取人”與貴族和教養沒有必然聯係,但它也是來源於人們“愛美”的社會心理。

到了漢代,人們崇尚的是陽剛之美,欣賞的是“體貌豐偉”和“儀容端正”,那時候,一個人如果擁有出眾的容貌甚至能夠拓展他自身的仕途,如西漢的江充就是憑借相貌出眾引起了漢武帝的注意,進而得到了重用;而揚雄雖有才氣卻因相貌平平,而被當時的人小瞧。

三國時期,水鏡先生曾對劉備說:“伏龍、鳳雛,兩人得一,可安天下。”鳳雛就是龐統,可見其人不凡。不過,這位鳳雛先生外貌長得不太雅,濃眉掀鼻,墨麵短髯。水鏡先生知其才,故不論其貌而讚之,但不了解他的人,一看見他這副尊容就不大喜歡。龐統先被魯肅推薦於孫權,孫權見他形容古怪,又輕視他所最敬佩的周瑜,故拒不任用。後來,孔明和魯肅向劉備力薦,雖有兩封薦書;龐統卻不靠薦書取寵,而是想靠本事見重,故沒有拿出來,僅對劉備說因“聞皇叔招賢納士”而來投。劉備見龐統貌陋,心中亦不悅。不過,他不像孫權那樣拒不接納,而是給他個小縣官做。

劉備悉龐統縱酒不理事乃派張飛去查詢,幸好張飛粗中有細,他見龐統半日盡斷畢百餘日所積公務,大驚下謝,並回向劉備稱讚龐統大才,劉備大驚說:“屈待大賢,吾之過也。”

魏晉至南朝時,風氣又為之一變,名士欣賞的是陰柔之美。隻有長得像個美貌的女子那樣,才會被人們所稱讚,甚至還有人認為隻有病態的美才是最美的。唐代選拔官吏也提出了以“身、言、書、判”為標準,對身高等等也有了比較具體的標準和要求。到宋代,武官一般要求身材魁梧的人擔任。而在明清社會,挑學生,挑狀元,挑官員時更是經常以容貌作為標準,“以貌取人”,已經成為了政府選拔人才的“潛規則”。

由此可見,“以貌取人”確實是我們中國人的老傳統。所以常常聽到有人說,“我想要鞏俐的鼻子,想要林青霞的下巴”,“我想要劉德華的鼻子,想要古天樂的下頜”,我們也就見怪不怪了。

第一印象的重要性是不容否認的,尤其以外表判斷他人也是人之常情。在選擇朋友時的確很容易受到印象的好壞而影響情感。然而,這卻很容易造成偏差。

俗話說“人不可貌相”,隻是,整潔的人的確比肮髒的人,看起來舒服得多了。外表如果讓人不舒服,多多少少一定會影響到內心的喜惡。我們平常也會用這樣的話來形容別人的長相:“那個人一臉胡子,長得像土匪的樣子!”“那個人一臉奸詐,看起來是很壞的男人!”這些完全都是由外觀所下的判斷。

諸葛亮的妻子黃氏據說長的很醜,但是就才學來講諸葛亮還得常向她請教治國方略,而汪精衛在今天看來也是帥哥,卻是賣國賊,更常見於車站碼頭之小偷,很多不都是衣冠楚楚嗎?

但現在很多企業依然在“相麵”中尋找人才,在品質和才能決定前途的年代裏,相貌的重要性卻一再凸顯出來,頗為值得深思。

4.選對比做對更重要

做事之前,先要思考是不是正確的事。正確的事情永遠比正確的做事重要。如果在錯誤的事情下努力,也許越努力會錯得更離譜。克林頓和布什政權交接後,克林頓對布什說:“在政權交接後,你隻做你認為正確的事”。這個話其實就是說,第一要做正確的事,即dotherightthings,第二才是想辦法把事情做正確,即dothingsright。

做正確的事就是在決定去做一件事情之前,必須首先考慮到這件事情是否是正確的,做這件事情會有什麼樣的後果,是否可以達到預期的效果,我們的資源是否可以支持我們完成這件事情,簡言之,就是我們必須首先明確做這件事情的正確性和可行性。也就是說要保證你的方向沒有偏差。一個人,一個團隊,在正確的時候,和正確的人一起為正確的理由,努力取得正確的結果,才會擁有一趟賞心悅目的旅程。

一個年輕人去參加一個野外探險,出門發現沒有帶地圖,他回去拿地圖隻要5分鍾,但是有可能會遲到10分鍾,他覺的自己可以找到,沒有回去拿地圖。結果用了三個小時的努力也沒找到集結地點。如果他選擇回去拿地圖也許隻會遲到10分鍾。

“天道酬勤”是國人的信條,可是在現實生活中,許多人的勤奮並未換來成功,究其原因,是沒能做出正確的人生選擇。努力,是事業騰達過程中必然的金科鑰匙,但比努力更重要的,卻是你的方向選擇。如果你開始的選擇便注定不得誌,那麼就算你多麼努力,都可能隻是一場徒勞。

所以,努力一定要放在選擇之後。昨天的選擇決定今天的結果,今天的選擇決定明天的結果。選擇不對,努力的效果為零或減半。

有這樣一個例子:

有一個非常勤奮的青年,很想在各個方麵都比身邊的人強。經過多年的努力,仍然沒有長進,他很苦惱,就向智者請教。

智者叫來正在砍柴的3個弟子,囑咐說:“你們帶這個施主到五裏山,打一但自己認為最滿意的柴火。”年輕人和3個弟子沿著門前湍急的江水,直奔五裏山。

等到他們返回時,智者正在原地迎接他們——年輕人滿頭大汗、氣喘籲籲地扛著兩捆柴,蹣跚而來;兩個弟子一前一後,前麵的弟子用扁擔左右各擔4捆柴,後麵的弟子輕鬆地跟著。正在這時,從江麵駛來一個木筏,載著小弟子和8捆柴火,停在智者的麵前。

年輕人和兩個先到的弟子,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沉默不語;唯獨劃木筏的小徒弟,與智者坦然相對。智者見狀,問:“怎麼啦,你們對自己的表現不滿意?”“大師,讓我們再砍一次吧!”那個年輕人請求說,“我一開始就砍了6捆,扛到半路,就扛不動了,扔了兩捆;又走了一會兒,還是壓得喘不過氣,又扔掉兩捆;最後,我就把這兩捆扛回來了。可是,大師,我已經很努力了。”

“我和他恰恰相反,”那個大弟子說:“剛開始,我倆各砍兩捆,將4捆柴一前一後掛在扁擔上,跟著這個施主走。我和師弟輪換擔柴,不但不覺得累,反倒覺得輕鬆了很多。最後,又把施主丟棄的柴挑了回來。”

劃木筏的小弟子接過話,說:“我個子矮,力氣小,別說兩捆,就是一捆,這麼遠的路也挑不回來,所以,我選擇走水路……”

智者用讚賞的目光看著弟子們,微微頷首,然後走到年輕人麵前,拍著他的肩膀,語重心長地說:”一個人要走自己的路,本身沒有錯,關鍵是怎樣走;走自己的路,讓別人說,也沒有借,關鍵是走的路是否正確。年輕人,你要永遠記住:選擇比努力更重要。

所以,唯一能夠讓你的努力所得跟目標一致的辦法就是作正確的選擇。人生有太多的選擇了,我們每天都在作選擇,無非是大小而已。不同的選擇,也許就在一念之間,就改變了你一生的命運!

誰都希望作最好的選擇,可惜人生沒有最好的選擇,隻有最正確的選擇。讀書如此、工作如此、戀愛婚姻亦是如此!

在一個人的成長道路上,要麵臨無數的選擇,有時候,擺在我們麵前的,有很多的路,選擇哪條路,不僅會影響自己的際遇沉浮,而且從選擇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了自己未來的命運。

人生重要的不是所站的位置,而是所朝的方向。人隻要不失去方向,就不會失去自己!擺在年輕人麵前的,有很多的路,選擇哪條路,不僅會影響你的際遇沉浮,而且從選擇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了自己一生的命運。世上沒有買後悔藥的,讓你盡量少後悔的唯一原則是:人一生能夠做出選擇的機會有限,請你慎用自己的選擇權。

5.錯在哪裏?

先給大家講一個笑話:

以前,一個賣草帽的商人,日複一日地在賣草帽,工作很艱辛,有一天因為特別累,在一個林子裏的一棵大樹下小坐休息,不知不覺間打了個盹。

他醒過來,發現自己的草帽不見了,他四處查找,看到原來所有的帽子都被樹上的猴子拿去玩耍了。他突然想起,猴子喜歡模仿人的動作,於是並把自己頭上的帽子扔到地上,果然,眾猴們都把草帽扔到了地上,他輕而易舉地就拿回了本屬於自己的草帽。

他回家後把這件事講給了自己的兒子,等兒子有了兒子,他又把自己這個有趣的事講給了孫子。

他的孫子,繼承了祖業。有一天,由於太累,同樣,在林子的大樹下睡著了。等醒來的時候,猴子也是把草帽拿去了。他想起了爺爺給他講的事,就把自己頭上的帽子丟到了地上,可效果卻完全不一樣,在他把帽子丟在地上後,猴子們卻沒有丟下草帽,而是一隻大猴子從樹上跳下來把他的帽子檢起來了。那隻大猴子還說:就你有爺爺嗎?

故事中的小猴子正是吸取了他們爺爺的教訓所以才不會上人的當,其實在現實生活中把別人的教訓用作自己的經驗就是這樣一個道理。

泰戈爾的哲理詩中有句名言:“當你把所有的錯誤都關在門外,真理也就被拒絕了。”這話意味深長且發人深省,向世人揭示出錯誤與失敗也有不菲的價值。

著名企業家馬雲這樣描述花時間去學習別人失敗的經驗:“這個沒什麼好評論的,我認為,等你什麼時候能看別人慘敗的經驗,看得一身冷汗,你就離成功不遠了。學習、吸收可以幫我們節省很多時間、精力。”

《羊皮卷全書》中說:世界上有三種人,第一種人能夠從別人的經曆中吸取教訓,他們是快樂的;第二種人是能夠從自己的經曆中吸取教訓,他們是聰明的;第三種人是既不能從別人的經曆中吸取教訓也不能從自己的經曆中吸取教訓,他們是愚蠢的。

我們要力爭做第一種人,吸取別人失敗的教訓,把別人失敗的教訓轉為自己的財富,從吸取成功者失敗的教訓中增長自己的智慧。因為成功者的教訓也是用血汗換來的,有的還是付出了相當大的代價。你吸取了他們的教訓,在實現人生目標的征途中,就不會付出那樣的代價了,就可以大大節省你成功的時間和成本,讓自己少走好多的冤枉路。

在美國,有個叫道密爾的企業家,專買瀕臨破產的企業,而這些企業在他手中,又一個個起死回生。有人問:“你為什麼總愛買一些失敗的企業來經營?”道密爾回答:“別人經營失敗了,接過來就容易找到它失敗的原因,隻要把缺點改過來,自然會賺錢,這比自己從頭幹省力多了。”道密爾的聰明之處就是在於他懂得失敗價更高,別人不行的,他行,別人跨越不了的,他能跨越,把別人的失敗變成了自己的財富。

反思別人的經驗教訓是一種後天可培養的歸納能力。反思就是尋找規律,使道路清晰,使“是非”明了。善於反思的人可以準確地分析自己的優點和缺點,理解自己何以成功何以失敗,並且在日後的工作和生活中利用自己的優點,避免再走失敗之路。

更為重要的是,反思可以使我們不必重複別人做過的事情,不必犯別人犯過的錯誤。重複犯錯誤是這個時代的人們普遍存在的問題,重複使資源配置趨於無效,使勞動的價值歸零,使智慧無用武之地。

既然反思是必須的能力,那麼,怎樣去反思呢?我們特別要注意從實際出發,另外一點就是我們要一眼看到底。怎麼能看到底呢?就要多問幾個為什麼,把“為什麼”一層層地問,往下問,就能夠把事情看得更透。

如果說第一次犯錯不是你的錯,那麼第二次還犯同樣的錯誤,那就是你的愚蠢。

但是,這裏要強調的是反思不等於否定,而是還要有所肯定。

我們在遇到困難,或者挫折時,很容易就會認為自己是錯的,因此就容易對自己產生懷疑,否定自己,認為自己一事無成,一無是處。其實,不管是不是自己的錯,都不能成為全盤否定自己的理由。一次戀愛失敗了,有什麼了不起,天涯何處無芳草!非得要在一棵歪脖子柳樹下掛死嗎?一次生意失敗了有什麼了不起!千金散盡還複來!留得青山在,還怕沒柴燒?隻不過是一切從頭再來!沒有任何人是沒有優點的,即便自己很不優秀,也是“天生我材必有用”的。

很多人之所以否定自己,有時候是拿別人的標準來否定自己的。這些人因為沒有自信,所以在別人將自己否定了時,就也認為自己是個一無是處的人。

我們不能將反思與否定混為一談,我們要反思自己,而不是否定自己,要肯定自己,正視自己,而不是摒棄自己。

更重要的是,我們不僅要反思失敗,也要反思成功。

美國戴爾公司創始人、董事會主席兼CEO邁克·戴爾說:“我們已經在巔峰,我們不見得要跳到懸崖底下去,但我們要經常看一看懸崖下有什麼東西。”

李開複就曾說過:“越是成功,我越感到自己不堪一擊。”

在所有成功人士的眼裏,沒有反省就沒有進步,即使他已經取得一定的成功。而且你越是成功就越是要不斷地的反思,以得到更多的、更精華的東西來指導自己的下一步發展。

6.“自私”不是貶義詞,需要客觀去理解

提及“自私”,人們就會灌以貶義色彩。比如說某個人“自私自利”、“徇私枉法”等等,都是被人不齒的行為。所以,許多人都會對這個“私”字深惡痛絕,甚至談“私”色變。其實,人生在世,沒有一點兒“自私”精神,不僅不會成功,還會使自己變得被動。

厚黑學家李宗吾先生認為,人都是自私的,謀私利是人的天性。你看剛出娘胎的小孩子,為了活命,本能驅使他去搶媽媽手中的食物放在自己手裏,如果有人跟他搶,他就會推他打他。不能認為這是“不懂事”的小孩子做出的任性舉動,這完全是一種出自人類本能的“良知良能”。這個“良知良能”如果很好地發揮,完全可以讓人成就一番事業。

眾所周知,在封建社會裏,最殘酷的爭鬥莫過於皇位的爭鬥,這往往是一場你死我活的較量。皇位之爭,就需要這種“自私”精神。如果在權力麵前,你大公無私,不僅幹不成事業,反而會賠上性命。

就拿唐太宗李世民來說吧,他最終獲得帝位的繼承權,就是“自私”幫助了他。為了爭奪皇位,他發動了“玄武門之變”,先殺掉哥哥李建成,又殺掉他的弟弟李元吉,最好又逼迫父親李淵將天下讓給他。可能你會覺得李世民的做法不可思議,但是從某種意義上說,這也是一種正確的選擇。試想,如果李世民沒有這點自私精神,一味地大公無私,皇位得不到是小事,很可能還會被建成和元吉殺掉。所以說,李世民關鍵時刻的“自私”,不僅是一種成功手段,還是一種自衛本能。

翻翻中國曆史,你會發現在王位爭鬥中,大公無私的人往往會落下個淒慘的後果。三國時期,曹操的兒子曹植,論才華比曹丕強得多,然而在立嗣之爭中曹植卻輸給了曹丕。什麼原因造成的呢?一方麵是曹丕有手腕,另一方麵還是曹植的大公無私,他認為兄弟之間沒什麼可爭的,誰當王都可以,於是便放棄了王位之爭。然而,相比較而言,曹丕則是自私的,他繼承了魏王大位,全不念手足情深,想殺曹植而後快。於是,他故意刁難曹植,讓他在七步之內做詩,如果有差錯,便要立即斬首。曹植悲痛欲絕,含淚吟誦:“煮豆燃豆箕,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後來,曹植在鬱悶中死去。

“私”就是靈魂深處促使你追求功名利祿的強大引擎,也是人類滿足自身生存發展需要的基本人性。美國有位位智商高達194的天才叫做馬斯洛,他提出了一個“層次需要理論”,把人心剖析成了一座金字塔。塔尖是“自我實現”,往下一次是尊重需求、社交需求、安全需求、生理需求。這五個需求由低到高排列,支配著人心的運動。人的每一個行動,幾乎都是受這些“私欲”支配的。電影《投名狀》裏,為什麼土匪們願意跟著“李連傑”去打仗?因為他們沒吃沒喝沒老婆,而“李連傑”許諾他們:“進舒城,搶地盤,搶女人!”於是,他們願意用青春賭明天、用胸口堵槍眼。可見,自私並不是什麼令人發指的恐怖事件,“私”,是活下去的前提。為自己謀私利,再正常不過。

所以,改變你的世界觀,要從改變對“自私”的理解開始。想追求成功,就要有“私”心,一定把目標鎖定在你想得到的東西上,一切都要以你的利益為衡量標準,做出決定之前,最先要考慮你自己的利害得失。

之所以這樣說,是由於社會上有太多忽悠人的口號、煽情濫情的情景,許多人打著“為國家”、“為集體”、“為企業”、“為組織”的旗號聲情並茂地動員你去做某件事,實際上是拿你當槍使,實現他的願望。

永遠需要謹記,隻有自己的才是自己的。我們每個人都有經驗,當一個演講高手上台,慷慨激昂地講上幾十分鍾,我們接受了他描述的東西,就好像那就是我們自己的思想似的。

錯了,完全錯了。別人的東西永遠是別人的,除非你能夠搶過來,或者掌握共享的主動權,否則你就是別人的奴隸,隻要控製權掌握在別人的手裏,那東西就是別人的,不管你做了多少,投入多少,以後絕不會有一分屬於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