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這世道,就這樣(1 / 3)

第七章 這世道,就這樣

1.麵子不值錢,不要麵子還不行

“一定得選最好的黃金地段,雇法國設計師……樓裏站一個英國管家,戴假發,特紳士的那種,業主一進門兒,甭管有事兒沒事兒都得跟人家說"MayIhelpyouSir?"一口地道的英國倫敦腔兒,倍兒有麵子。”電影《大碗》中這段經典台詞,令人爆笑之餘,也折射出許多國人的麵子心理。

一看,就知道這是個要麵子的主。

中國社會文化其實是“家”文化,企業家、軍事家、文學家等等,都帶個“家”字。這就決定了一個人的榮辱與家族緊密相連。例如,曆代士子狀元及第後,都要衣錦還鄉、祭祀祖先,好讓他的榮譽為整個家族掙到麵子。

我們中國人提倡 “和為貴”,所以,給別人“留幾分薄麵”就成了維護人際和諧的重要手段。而且很愛交朋友,注重友誼的維護,即使朋友有錯,也不當麵揭短。

為什麼要給別人麵子?因為我們要臉,別人也要臉,都不要臉了,麵子也就不值錢了。其實,“臉”和“麵”是一回事,在某些意義上是相通的,例如“洗麵”和“洗臉”,還有一種東西就洗麵奶。但在“臉麵”這個詞中,“麵”和“臉”卻存在著較大的差異。但 “臉”是指道德法則下的判斷,如罵某人為“不要臉”;而“麵”則更多包含著權力的意味。這就揭示出了好麵子的第一個心理動因,即炫耀權力的欲望。很多人認為自己可以做到別人做不到的事,就表明擁有他人沒有的資源和權力,臉上有光

有時候,自卑也會導致好麵子。明明在別人麵前感到自卑,但他們又不願意讓其他人看低自己,於是,隻能用所謂的麵子來聊以自慰。

“死要麵子活受罪”,太好麵子害人不淺,但我們也不能全盤否定麵子的作用,畢竟適度地講些麵子還是有好處的。適當給別人留麵子是尊重他人的表現,也是人際關係的潤滑劑。

麵子是中國人情社會的潛規則。傳統中國人幾乎將全部的聰明才智用在了麵子與人情的把握和平衡上麵,由此繁衍出厚黑學、權謀學、拍馬術等實用的人際技術。麵子與人情已經形成了一套價值係統,經過長期的文化積澱,形成人們處理事務、解決糾紛、獲取利益的一種強大習慣,已經侵襲和模糊了法治的邊界。

“在中國社會中,‘做麵子’是個人炫耀其權力的一種手段,以‘麵子工夫’影響資源分配者,使其依照自己的意思改變資源分配的方式,則是中國人常玩的一種權力遊戲。”台灣學者黃光國在《麵子———中國人的權力遊戲》中這樣寫道。人情和麵子是一種自發的權力,是鄉裏自治的規範。在熟人社會的特定語境中,人們用人情和麵子來組織人際關係,平衡人際矛盾。從表麵上看,附著在“臉麵”上麵的是一種道德自信和名聲,但是從人的內心深處考究,驅動人們追求麵子榮光的不僅僅是可以在口頭炫耀的道德動機,更重要的目的是為了獲取超過個人實際地位的名聲。誰的麵子大,誰的話語權力就越大。由此,麵子是一種地方化的價值符號,它不僅要看一個人在現實中成就,更要看其社會認同度。人的所有行為都要考慮周圍人的看法,都要想方設法博取聲名。

傳統社會最壞的評價就是“身敗名裂”。為了保全名聲,人們在道德上做出了種種努力仍不奏效之後,便使出了“瞞和騙”的手段。騙來的麵子也是麵子,要想將這“麵子”進行到底,就隻能一如既往地騙下去,從而造成“滿街都是聖人”的局麵。雖然將麵子戳破其實同揭穿皇帝的新衣一樣簡單,但是,敢於和麵子叫板挑戰的人卻寥寥無幾。因為麵子是一道“無物之陣”,它分布在生活的各個方麵和細節當中,扯不斷,理還亂。作為一種抵抗現代性的常識,麵子像一道深深的心理烙印揮之不去。

在當下這個媒體時代,人們尋求麵子擴展的途徑更加廣泛,電視新聞中的會議場麵、剪彩儀式是大小官員的麵子,眼花繚亂的明星自傳、寫真集是娛樂界名人的麵子,核心刊物是學術界人士的麵子,重點中學是學生家長的麵子……麵子在滋生虛榮和滿足感的同時,也給人們搭建了利益互動的平台。麵子和人情可以促成利益同盟的形成。人們總是一種在同事、同鄉、同學麵前展示自己的成功人生的心理傾向。富貴不還鄉,如錦衣夜行。想當年,被人看不起,被認定不會有什麼出息,這種挫折是原始意義上的麵子創傷。從哪裏丟的麵子就要從哪裏撿起來。這樣一種偏執實質上也是精神奴役的結果,是一種扭曲的精神勝利法。

麵子和人情增加了中國人的生活成本。所謂“世情看冷暖,人麵逐高低”。麵子和人情打著“禮節民心”的旗號,遵循的卻是利益法則,對個人利益表現出極度的關切。它之所以能夠導致法律失靈,是因為它本身就構成一種自足的生活方式,在一定階段可以維持社會生活內部相對和諧安定的秩序。在法律沒有成為一種自覺和行為習慣之前,麵子和人情作為一個穩固的價值係統,依然不斷地推動著權力的再生產。人情債是一個沉重的負荷。官場上諸多不按規則出牌的行動,其實大多是在心照不宣地看麵子、送人情。許多為官者在方圓人格的把握上、在上下左右都不得罪上絞盡腦汁,煞費苦心。這種蒼老而又過度的聰明耗盡了若幹代人的才華和激情,也使得法治的推延或變通的借口越來越圓滿。

我們不僅自己要有點麵子,還要給人家留點麵子。

中國人常說“窮寇莫追”,意思是盜匪已經逃跑,就別去追了。為什麼不追?因為怕把那盜匪逼急了,狗急跳牆,跟你拚命。

當你要保的是財產,那盜匪要保的卻是性命時,你當然不值得跟他周旋到底。

古代的軍事家也說“圍師必闕”,意思是當你包圍敵人的軍隊時,一定要留個缺口,使他能由那裏逃跑。

想想,能把敵人包圍,全部殲滅的時候,軍事家尚且給對方留一條生路,我們處世,是不是更得為人“解圍”呢?

十幾年前,我帶女朋友第一次去歐洲,旅行團在短短十天當中遊了五個國家,所以到法國的時候沒有安排參觀盧浮宮。但是因為我熟悉巴黎,旅行團又正好在盧浮宮附近用午餐,於是帶著女朋友以最快的速度跑去,一下子就衝進大廳,看了維納斯、勝利女神和達文西的《夢娜麗莎》,還買了個勝利女神的複製品。

回到遊覽車,我和女朋友出示新買的東西,得意地說我們以驚人的速度看了許多名作,旅行團裏的人都好羨慕,其中有個人突然問:“門票很貴吧?多少錢?”

我和女朋友一下子怔住了,因為我們一直到出來,才發現沒買門票,我們居然是由“出口”衝進去的。

所幸我才怔了一下下,那問話的人就把話題帶到別的地方,解除了尷尬。

直到今天,我和妻子都記得那一刻,對那解除尷尬的中年胖女人很感激。沒錯!她心裏說不定想,我根本隻到藝品店買個複製品,就回去吹牛逛了盧浮宮,所以答不上票價多少。但是也因為她這樣猜,怕出我醜,所以立刻又把話題帶開。

假如有個人講她暑假去了北京,住在你曾經住過的那家有名的飯店。可是當你提到飯店大廳的水晶球、擺滿瓶瓶罐罐的餐廳和地下室的畫廊時,她卻全答不上來,所以你猜她根本是吹牛的。

當你感覺有個人可能吹牛,發現她一問三不知的時候,你應該繼續問,甚至當著大家的麵問?還是立刻像我所說的那個旅行團裏的婦人,把話帶開?你一追到底,叫對方認錯,甚至當場落淚,對你有什麼好處?

而且你要知道,有些人因為行程趕,早起晚歸,旅館隻是他睡覺的地方,確實可能連旅館大廳都沒看清就離開了。你何不往這個角度去想,犯得著猜她說謊嗎?

在台灣,我常看電視上的政治談話節目。那裏麵的話題非常尖銳,來賓又立場鮮明,所以總見針鋒相對的情況。

可是我發現,即使是政客,當他抓住對方弱點,可以窮追不舍、打死為止的時候,卻常常問著問著,看對方已經詞窮而招架不住,突然刹車,不再繼續。

有一次,我碰上個政界的高手,問他為什麼那樣做,你猜他怎麼答?

他說誰贏了、誰輸了、誰被問倒了、誰理虧了,觀眾早看在眼裏,何必欺人太甚?今天他抓住了對方的小辮子,給對方留一條生路,改天他處於弱勢,落在對方手上,對方也會給他開一條生路,不致太難堪。

與競爭對手過招的鐵律是“贏者不全贏,輸者不全輸”,自已贏一點,也留一點給人家,人際關係才會圓融。

希望你能為別人讓路,也給自己留下更大的空間。

2.你不忍心拒絕別人,別人忍心拒絕你

常常聽人說:平生最怕的事情就是拒絕別人。這可能是大多數人的普遍心理。但美國幽默作家比林指出:一生中的麻煩有一半是由於太快說“是”,太慢說“不”造成的。這就是著名的比林定律。美國作家比林正是通過這句話來告訴我們:學會在恰當的時機,選擇恰當的方式表達拒絕,我們的人生會輕鬆很多。

的確,我們很多人,包括一些處世高手,在如何拒絕他人這件事上,都是很費腦筋的。我們往往是出於愛麵子和怕得罪人的心理,在別人提出一些要求或者請求幫助的時候,即使自己很忙、或者力有不逮,也往往要勉為其力,那個“不”字就是說不出口。

正因如此,常常使自己陷入到“不得不”或者“被逼無奈”的窘境當中,更重要的是,還會打亂自己的計劃和安排,使自己的工作與生活陷入被動。長此以往,我們將無法享受給予和付出的真正快樂,正常的人際交往與互動都會淪為一種負累,又何有快樂可言呢?

生活和工作中遭遇到的種種挫折與不如意,有多少是因為我們礙於情麵,過於草率地答應了他人的要求,事後卻發現自己力不能逮而造成的呢?

要想把握主動,就必須學會拒絕,學會當麵給對方“臉色”看。這樣不但不會丟麵子,反而可以樹立你的權威。否則,事事依著別人,權威何在?麵子何在?

這在心理學上其實是一種博弈。

拒絕是手段,不是目的,把事辦的漂亮才是目的。其底線是:辦事兒都要講求原則,不符合原則的事兒堅決不能辦。如果某人向你提出要求,是不符合原則的,不答應給辦,這就叫堅持原則。不能為保持一團和氣而喪失立場,不論什麼樣的關係,該拒絕的一定要拒絕。

但同時要講究說話方式的靈活性,根據對方的特點,根據語言交往的內容、場合和時間等的不同,采取靈活的策略,這就叫辦事兒要有靈活性。講究靈活性,很重要的一點是委婉含蓄。

美國總統弗蘭克林·羅斯福在就任總統之前,曾在海軍某部擔任要職。有一次,他的一位好朋友向他打聽海軍在加勒比海一個小島上建立潛艇基地的計劃。羅斯福神秘地向四周看了看,壓低聲音問道:“你能保密嗎?”“當然能”。“那麼”,羅斯福微笑地看著他,“我也能”。

弗蘭克林·羅斯福采用的是委婉含蓄的拒絕,其語言具有輕鬆幽默的情趣,表現了羅斯福的高超藝術,在朋友麵前既堅持了不能泄露的原則立場,又沒有使朋友陷入難堪,取得了極好的語言交際效果。以致於在羅斯福死後多年,這位朋友還能偷快地談及這段總統軼事。相反,如果羅斯福表情嚴肅、義正辭嚴地加以拒絕,甚至心懷疑慮,認真盤問對方為什麼打聽這個、有什麼目的、受誰指使,豈不是小題大作,有煞風景,其結果必然是兩人之間的友情出現裂痕甚至危機。

委婉拒絕是希望對方知難而退。例如,古時候,有人想讓莊子去做官,莊子並未直接拒絕,而是打了一個比方,說:“你看到太廟裏被當作供品的牛馬嗎?當它尚未被宰殺時,披著華麗的布料,吃著最好的飼料,的確風光,但一到了太廟,被宰殺成為犧牲品,再想自由自在地生活著,可能嗎?”莊子雖沒有正麵回答,但一個很貼切的比喻已經回答了,讓他去做官是不可能的,這種方法就是委婉的拒絕法。

當對別人所托之事自己不能幫忙時,應在講明道理之後,幫助想一些別的辦法作為替補。因為一般的人都有一種補償心理,如果你想的辦法不很理想,但你已經盡力了,對方的情感便得到了滿足,這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失望感;如果你的辦法幫助別人圓滿解決了問題,別人也會很滿意。

有時候,我們還會遇到死皮賴臉地糾纏的時候,此時此刻,態度必須強硬果斷。

還有些人覺得不便說“不”,便隨便找些不值一駁的由來暫時搪塞對方。以求得一時的解脫。這個方法並不好,因為對方仍可以找理由跟你糾纏下去,直到你答應為止。比如你不想答應幫他做事,推說:“今天沒有時間。”他就會說:“沒有關係,你明天再幫我做好了,事情就拜托你了。”

因為這些都是小小的謊言,一經反駁,你定有所慌亂,“不”的意誌便很難貫徹了。對付這種情況,你倒不如直截了當地用較單純的理由明確地告訴對方:“你托辦的這件事辦不到,請原諒。”“這件衣服的顏色我不喜歡,很抱歉。”“我已經另約了舞伴,不能跟你跳,對不起。”等等。這樣雖說顯得生硬些,但理由單純明快,不給對方有機可乘。

說No一定要及時,不能太早,太早羽翼未豐;更不能太晚,太晚,就一切都來不及了。

這裏就有必要提醒:當自己不是心甘情願時,別害怕講“不”字。

那麼在什麼場合應該說“不”呢?現舉出幾例:

(1)當別人所期待的幫助是完全出於隻考慮他個人利益的時候。

假如一個朋友打算請您深夜開車送他到機場,而你確信他可以“打的”去,而如果你去送他,不但影響一夜睡眠,還會影響次日安排,你就要考慮拒絕。當然,如果他是順路想搭你的車,隻是要你等他幾分鍾的話,你就應盡力幫忙。

(2)當有人試圖讓您代替完成其份內工作時。

偶爾為別人替一、兩次班關係不大,如果形成習慣,別人就會對你產生依賴性,變成你義不容辭的義務。

(3)你準備晚上寫點東西或做點家務。朋友卻邀請你去打牌,如果是千裏之外的朋友偶然來聚當然另當別論。

當然生活中的類似場合遠不止列出的這些,總之,隻要考慮到可能給自己帶來某些不方便,就要考慮說“不”,除非因此會給別人帶來更大的麻煩。

也許你會說:我何嚐不想拒絕,但該怎樣拒絕呢?以下有幾個建議:

(1)立即答複,不要使對方對你抱有希望。

要打消為避免直接拒絕而尋找脫身之計的念頭。請不要說:“我再想想看”,或“我看看到時候行不行”等等。明確地告訴對方:“實在抱歉,這不行。”

(2)如果您想避免生硬的拒絕。就提出一個反建議。

假如朋友打電話問道:“今天晚上去跳舞吧!”你不想去,就可以說:“哎呀,今天上午可不行,改日我邀請你吧。”

(3)不必每次都把理由說的特別具體。

在很多時候,你隻要簡單地說一句:“我實在有更要緊的事要做。”就可得到絕大多數人的諒解。

隻要我們充分認識到過多參與不必要應酬的危害,知道自己在什麼情況下該拒絕別人,並且在拒絕的時候采取正確的方法,我們就能節省大量的時間,而且不至於因此而發生人際關係方麵的問題。

3.中國人還是習慣以貌取人

有關專家做過這樣一個測驗:

“分別讓一位戴金絲眼鏡、手持文件夾的青年學者,一位打扮入時的漂亮女郎,一位挎著菜籃子、臉色疲憊的中年婦女,一位留著怪異頭發、穿著邋遢的男青年在公路邊搭車;結果顯示,漂亮女郎、青年學者的搭車成功率很高,中年婦女稍微困難一些,那個男青年就很難搭到車。”

這個故事說明:不同的儀表代表了不同的人,隨之也就會有不同的際遇……

一位七十多歲的瘦巴的老人住進了醫院。

護士:××床,你這個月的醫療費已用光了,今天請你搬出特護房。

病人:我繼續交錢可以住這嗎?

護士:交錢也不行。

病人:那我是你們院長的老丈人也不行嗎?

護士:哎喲,您老怎麼不早說呢,您提交錢的事多見外啊。

這是典型的中國式以貌取人。中國人的以貌取人觀念是如何形成的?如何曆經千年演變成為一種大眾的行為心理?

我們中國人將人的容貌言行等外在的標準,作為對人進行評判和選取的標準,最初來源於儒者和先秦貴族對容止和威儀的重視。在儒家禮儀中,有專門的“容禮”,其中含有很多關於君子應該具備的“威儀”的規定;那時候,“威儀”被認為是“君子”這個階層固有的屬性和高貴的教養。

孔子有許許多多弟子,其中有一個名叫宰予的,能說會道,利口善辯。他開始給孔子的印象不錯,但後來漸漸地露出了真相:既無仁德又十分懶惰;大白天不讀書聽講,躺在床上睡大覺。為此,孔子罵他是“朽木不可雕”。

孔子的另一個弟子,叫澹台滅明,字子羽,是魯國人,比孔子小三十九歲。子羽的體態和相貌很醜陋,想要事奉孔子。孔子開始認為他資質低下,不會成才。但他從師學習後,回去就致力於修身實踐,處事光明正大,不走邪路;不是為了公事,從不去會見公卿大夫。後來,子羽遊曆到長江,跟隨他的弟子有三百人,聲譽很高,各諸侯國都傳誦他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