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數據分析(3 / 3)

而對於如何看待這次遠程培訓,許多學習者表示,他們以前認為遠程培訓隻是一種形式,對此不以為然,但是經曆這次培訓他們確確實實地感到通過這種學習方式可以學到知識,認為遠程培訓是一種很好的學習平台,是一個行之有效的教學方式,通過他們的自身體驗和經曆證明是可以達到預期目標和效果的,遠程學習可以作為麵對麵學習的補充。學習者們認為,遠程學習方便,高效,快捷,同時也節省人力資源和成本,並且可以達到預期的目標,這對於進一步將信息技術應用於教學實踐中是十分有幫助的。遠程培訓將會越來越有前景,將會有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和接受,將成為未來的大方向。因為,遠程培訓並不是原來所想的那樣沒有人情味,而相反地它更像是一個“家”。但是開展遠程培訓必須要有強大、穩定的技術支持和保障,在開展培訓過程中要注意研究對象的特點和需求,增加培訓過程的吸引力,不僅要注意培訓的形式,更要注重學習培訓的內容建設,要讓遠程培訓更加規範化,更加有秩序、更加人性化。“遠程培訓對於新時期的教師實現終身學習,不斷提高自我,發展自我是一個非常好的途徑”。

可以看出在培訓結束後,學習者對於遠程培訓不再僅僅局限於從自身表現,從過程本身的一些細節出發來看待遠程學習本身了,而是從係統的角度來審視培訓設計、審視培訓的組織和實施,並且也發現了一些優點和不足,提出了一些有建設性的意見和建議。遠程培訓形式以一種更為良好的形象進入到學習者的心中。

(二)培訓前後對網絡學習總體印象對比分析

設計這一部分的對比分析是為了了解學習者在經曆培訓前後的情感體驗,明確學習者是否會對遠程培訓形成一種環境意象。具體分析如下:

1.培訓之初

作者認為任何一種新的事物在最開始的時候,人們都會對其產生一種預設,遠程培訓也不會例外,所以了解學習者對於這次即將要經曆的這種遠程培訓形式本身是如何看待的將非常有意義。

① 無論您是否有過網絡學習經曆,請您說說您對網絡培訓的第一感覺或者是第一印象是什麼樣的?(例如:是否有歸屬感,有親切感,有安全感,是否認同,是否懷疑它的效果等等,您可以隨意發揮您的想象)

通過對收集的文本進行彙總分析,如下結果:

在培訓之初,絕大多數學習者對於這種遠程培訓這種培訓形式比較認同,同時也對這種形式感到新鮮和新奇,對此次培訓也有很多期待。他們認為這種形式的培訓非常方便快捷,靈活自由,而且可以根據學習者的時間來進行學習,可以充分利用時間。此外,年輕的學習者和技術愛好者們則比較喜歡這種培訓形式,他們願意嚐試和探索新的學習方式,並希望能將其遷移到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去。

但是許多學習者對於遠程培訓的培訓效果表示質疑,不是很確定,希望能夠通過參與此次培訓來體驗和驗證培訓效果。另外,他們也對此次培訓形式提出了一些他們的疑慮:培訓時間的安排,培訓中的技術障礙和上網條件的限製等。對於是否感到安全和親切方麵,學習者有兩種態度:第一種態度認為遠程培訓讓人缺乏安全感,持有這種態度的學習者認為:因為學習缺乏麵對麵交流溝通,反饋不及時;初次接受遠程培訓,不知道從何開始,缺乏指導和目標;培訓最開始的時候常會但到無所適從,不知如何開始,對此有些學習者感到不安全和不親切。而第二種態度則是對此表示安全和親切,持這種態度的學習者則表示:參與者都是同行教師,大家在一起相互交流,會結識到很多新朋友,也會學習到新東西,所以他們感到很親切很安全。

然而無論學習者們是否感到安全和親切,他們都普遍認為網絡培訓形式自由靈活,學習進度自我掌控,方便高效,“比較適合在職人員進行培訓,比較適合繼續教育領域,是一種比較人性化的學習方式”。

2.培訓結束時

在培訓結束時也設計了相應的調查,具體問題如下:

① 請您說說:在經過這次網絡培訓以後,您對這次網絡培訓的總體感覺或者總體印象是什麼樣的?可以與培訓前您最網絡培訓的看法進行對比。(例如:是否有歸屬感,有空間感,有安全感,是否親切等等,您可以隨意發揮您的想象)

在經曆了本次培訓以後,學習者們普遍感到此次遠程培訓讓他們感到很親切,也感到自己有所收獲。學習者們表示在整個學習過程中,通過在培訓過程中與其他學習夥伴或者老師進行交流消除了那種最初的陌生感和隔閡感,並且開始關心和關注培訓本身和培訓中他人的發言,對遠程培訓有了一種依賴和牽掛,他們認為“這或許就是所謂的歸屬感吧”。整個培訓過程,學習者體會到一種時間和空間感,體會到一種快捷的學習方式,也發現人與人之間通過網絡而傳遞的真誠會讓大家十分感動。此外,學習者們提出這種形式的學習更加需要提高參與者的學習參與度,他們也建議可以適當延長這種學習的時間,同時增加對學習內容的選擇性,他們提出了各種自己的想法和期望,並且表示遠程培訓是一種值得發展的繼續教育形式。

(三)培訓後的其他調查分析

在培訓結束後設計了一些問題想了解經過遠程培訓後學習者是否對遠程培訓形成一種環境意象,是否感到遠程培訓是一個環境空間,是否如前麵作者的假設一樣,遠程培訓環境是一個技術環境和文化環境的整合體,調查分析結果如下:

1.您感覺到網絡培訓像是一種環境空間嗎?是一種新的文化環境嗎?請您說說您自己的體會和感受?

學習者們認為基於網絡的遠程培訓是一種新的環境空間,也是一種新的文化環境,這是一個需要技術支持建構的環境空間,但是它更需要文化來充實環境的內涵,而文化的充實卻需要環境中的每一位成員來共同充實和共同努力。正像一位學習者所說的:

“網絡以及網絡學習如同一塊海綿,一開始發展的時候質量很輕沒什麼內容,等到許多人放資料掛上網頁努力補充各領域的信息之後,海綿越吸越多水分,可看性越來越高,等到水份飽和之後,人們總會刪掉一些過時或無用的資料,擠幹一些水分,讓最新的信息能夠再次讓海綿飽和。”

學習者認為,作為一個新的環境空間,可以在這裏結識許多新的朋友,雖然未曾謀麵,但是卻可以在一起暢所欲言,這仿佛是一個與現實隔絕的環境,它快捷,方便,自由,但是卻需要考驗學習者自身在整個學習過程中的自覺性。作為一個新的文化環境,遠程培訓沒有時間和空間限製,它為學習者提供了豐富的信息,學習者在這裏通過交流和溝通,可是獲得知識和經驗,也通過交流來共同解決問題,並能夠從學習夥伴那裏獲得經驗和心得體會,從而讓自己更好的獲得發展和提高。在這個環境中不僅可以學習到很多知識,而且每一個人都可以成為自己的老師和他人的老師,可以取人之長,補己之短,參與者仿佛置身於一個大學校之中,而這又是一個不同於麵對麵課堂學習的環境,這是一種新的學習方式,既需要一定的技術支撐,同時受到一定的技術限製,也能讓人體會到一定的文化內涵。其中一位學習者說,“這樣的培訓更適合在職人員進行學習”,“網絡培訓是一個開放的大家庭——這個家庭的每一個成員都有自己的空間,都需要經常開窗透氣,吸取新鮮空氣。---吸收是為了融合,融合之後才會產生我們賴以生存的‘源頭活水’”。

2.本次網絡培訓中除了出現技術故障以外,給您印象最深刻的是什麼?(人物,事件,或者活動均可,您可以隨意發表自己的看法)

在調查學習者“在此次培訓中印象最深刻的是什麼?”的問題中,有超過50%的學習者表示在這次遠程培訓中助學導師的親切,認真,熱情和謙和是他們印象最深刻的,助學導師們能在他們需要幫助的時候給與他們幫助,能為他們的學習提供指導和建議,能夠給他們最快捷的反饋和回複,這些都讓學習者們感到了一種溫暖,體會到一種大家庭的溫馨。此外,助學導師所發布的“一條條提醒,一次次的提示,一句句的鼓勵,一封封的郵件都讓學習者記憶猶新”。

而在培訓中學習者們認真地學習和真誠的交流,與學習同伴之間的真誠貢獻和分享,也令人印象非常深刻的。其中在討論區中進行的討論和交流,分享貢獻,各抒己見和結識新朋友,更是讓學習者們受益匪淺,收獲良多。另外,學習者也分析了在培訓中學習者不積極參與的原因,既有主觀原因也有客觀原因,平時工作忙,學習時間比較少,或者是學習者本身信息技術水平有限,麵對這樣的學習不知如何應對、如何開始等等,這些都是影響學習者參與的原因。

可以看出在本次培訓中在線幹預設計中的一些具體的設計是有效的,助學導師在主持和推進在線討論,在為學習者提供助學事件等方麵都起到了一定營造環境氛圍,促進參與的效果,但同時也要看到,在線助學設計方麵的不足之處,對於學習者的學習準備狀態考慮不足,沒有事先做好調查分析,不能給所有的學習者提供相應的指導和幫助,此外在培訓組織和管理方麵也有許多考慮不周之處。學習者們的真誠表達都為今後的研究和實踐工作提出了很好的建議和著眼點。

3.您能用簡單的流程圖來表示出您在網絡平台中遊覽的路線嗎?或者更簡單一些,你的總體路線是什麼?可以用簡單的文字來表述。

由於本研究把遠程培訓環境比喻作為一個環境空間,所以借鑒城市環境學方麵的研究方法,對學習者的學習路徑進行了調查,希望獲得學習者最常“走”的路徑,以此來判斷培訓環境中受到學習者關注的地帶和學習者心中的環境意象。

通過調查分析,在被調查的學習者中有近60%以上的人表示他們最常“走”的路線是(如圖5- 18所示):登錄過後,首先關注的是課程公告欄,他們要首先通過課程公告欄了解學習進度安排、學習指導和一些最新的消息和新聞,在通過了這一步以後,學習者如果是要進入新的模塊進行學習會進行前測,然後再進入模塊學習,接下來訪問討論區參與討論,而如果是繼續前麵的學習,則直接進入討論區,在需要的時候會訪問資源連接了解相應的資源信息。在模塊學習結束時,學習者們會進入後測,完成作業、提交作業,最後進入互動評價環節。以上大多數學習者的學習路徑。

圖5- 18 學習者慣常學習路線

也有一小部分學習者采取別樣的學習路徑,對於技術恐懼的學習者是完全利用所提供的教材進行自學,然後在完成作業後再登陸平台進行作業提交,他們的學習路徑很簡單,幾乎不參與任何的在線交流和討論。還有的學習者不能根據培訓平台上的指導進行學習,不適應這種方式,而是按照傳統的學習方式——利用教材提供的順序來進行學習,而登錄論壇隻是瀏覽和潛水,他們幾乎是很少發言的(如圖5- 19所示)。

圖5- 19 學習者其它學習路線

通過對以上學習路徑的調查分析,我們可以看出,在本次培訓中大多數的學習者基本適應了這種新的學習方式,能夠比較有效的開展學習。而在學習中,課程公告欄的作用是不可忽視的,它是實現後續學習的一個導航儀,是一個錨點,加強對課程公告欄的建設和設計是非常重要的工作。而討論區的訪問也成為了學習者們的活動集聚中心,這為學習者提供了一個公共活動場所。另外,作業永遠是學習者的一個關注重點,無論是麵對麵的學習,還是遠程學習,對於作業的關注始終是一個不變的主題。研究表明,課程公告欄的設計、在線討論的推進和主持這兩方麵的在線幹預設計是比較有效的,也是今後繼續深入設計的重點,而調查也表明如何更好地對作業進行設計和幹預也會間接地影響和促進學習者的學習和參與。

此外,我們也發現了在線幹預設計的不足之處,如何更好地加強同學習者之間的交流溝通,了解他們的學習準備狀態,為他們提供適合於某些個體特點的在線幹預指導是非常必要的,而為學習者提供有效的指導,為他們提供學習的方向和路徑也是很有必要的,這些將是未來助學者在線幹預設計的重點。

在分析的過程中發現,作為教師的這群學習者在整個培訓過程中,不僅僅關注自己是否有所收獲,是否獲得知識技能的發展,他們還關注培訓形式和培訓過程本身,他們以一名教育工作者特有的職業敏感性來看待這次培訓過程,他們在培訓中體會和感受,在培訓中進行反思和評價,他們思考培訓的效果、培訓的設計指導過程,分析培訓的實施和在未來工作中的遷移和轉化,同時也預設未來發展的前景和方向。作者認為教師培訓是一種特殊的培訓,這是因為參與培訓的對象的特殊性,他們不僅僅是學習知識和技能,更為重要的是他們還會從教師本身角色出發來審視和反思培訓形式本身,對培訓的過程和結構都會有自己的看法和見地,這不僅是一個普通意義的培訓,它更是一個讓學習者參與體會,同時對過程本身進行反思和分析的過程,作者認為在教師教育中開展遠程培訓是一個有著雙重意義和雙重價值的事情,它不僅促進教師群體發展和成長,也是實現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豐富和延伸的一種非常有效的途徑。

第三節 研究結果討論

一、研究結果

本研究是在研究假設的基礎上,確定研究問題,構建幹預設計框架,並在此基礎上進行具體幹預設計,從而展開了相應的研究。研究過程中使用多種方式和方法來檢驗本研究設計的有效性。通過對學習者在培訓過程中生成的數據記錄的分析,對學習者在培訓中的發帖和思想內容的分析,對培訓中所作的多次調查問卷的分析,分析檢驗了本研究的有效性。

(一)研究的假設成立

本研究的理論假設是:

1.遠程培訓是一種新的生態環境,學習者對於遠程培訓環境具有一定的生態適應性。遠程培訓中的環境適應的過程是一個學習者與環境相互作用的過程。

2.遠程培訓過程是一個新技術體驗的使用和體驗過程,所以遠程培訓的意義將不僅僅是為了讓參與者掌握知識和技能,他還能夠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參與者形成一種新的思維方式。

3.遠程培訓過程中,可以對這個遠程培訓係統進行人工幹預和協調來幫助學習者與環境之間實現平衡而良好的運行。

4.遠程培訓環境本身既是一個技術環境,同時又蘊含著一定的文化內涵。學習者對環境的適應將最終在認知,情感和行為方式上表現出來。

5.通過對遠程培訓係統進行一定的幹預設計,將會促進學習者盡快適應網絡新環境、積極參與到遠程培訓中來,也將會促進學習者實現思維和文化的轉變與發展。

根據前麵的分析可以得出:經曆遠程學習的學習者認為遠程培訓既是一個環境空間,又是一個新的文化環境。在這個環境空間中既需要一定的技術支撐,也需要一定的文化內涵來填充,而學習者在這個環境空間中學習的過程是一個認知、行為和情感逐漸轉變適應的過程。而培訓中的助學指導者的認真指導和支持都為學習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為學習者營造了良好的學習氛圍和提供了有效的學習支持,而學習者在經曆過這次培訓以後,所表達的感言和體會說明了這種遠程學習形式將會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人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正像一位學習者所說的:“我此次培訓的總體路線是曲曲彎彎,一波三折。不過總體感覺正如海倫.凱勒曾說,“當你感受到生活中有一股力量驅使你飛翔時,你是絕不應該爬行的。”(還是那句話:“此次培訓最大的收獲恐怕就是喚醒了或者說強化了我的信息技術的意識——或許我與網絡的親密接觸從此開始。”)。

(二)研究的幹預設計框架具有可行性

根據研究假設,建立遠程培訓中的環境適應框架,根據這個環境適應框架,設計具體的在線幹預策略,從而即促進學習者盡快適應網絡新環境、積極參與到遠程培訓中來,也將會促進學習者實現思維和文化的轉變與發展。

將環境適應模型分成了四個階段:“知覺-探索”、“運用-綜合”、“反思-評價”、“意象-文化”等階段。這四個階段模型中,學習者在利用網絡技術平台進行學習的同時也伴隨著學習者學習使用網絡技術;學習者對於技術環境的適應要經曆一個從知覺,接受,到熟悉的過程,要從探索操作,不熟練使用,到熟練自如的使用過程,在熟悉了環境的應用和操作以後,學習者還會繼續主動探索環境所提供的功能以外的功能,也就是一種創新應用的過程,發掘出環境所具有的潛在功能和作用;這個過程中,學習這要經曆知識層麵的學習和技術操作層麵的學習,與此同時也會伴隨著一定的情感體驗。可以說學習者要經曆一個思維方式、學習方式和情感態度的轉變。

研究結果表明遠程培訓中的環境適應模型在指導在線幹預設計中具有可行性。研究顯示,在遠程培訓中學習者的行為會表現出隨時間變化的過程,各種類型的行為會隨學習者對於環境的熟悉而出現逐漸頻繁的現象,通過對學習者在線參與情況的分析可以看出學習者的學習參與度和積極性都在逐漸提高,學習者的行為類型也逐漸從最初的安靜到後來的主動與熱烈,而在線討論和交流也變得越來越自然,學習者之間相互分享和貢獻也開始成為一種習慣,而各種反思和評價的言語也時時展開。一種親切、安全、真誠和相互信任的情感開始包圍在學習者周圍,而心係培訓的歸屬感和集體意識開始出現,遠程培訓成為了大家心目中溫馨的“家”和“學校”。

(三)具體幹預設計有效

基於所建構的環境適應模型,從在線交互著眼,從三個方麵展開設計:基於助學事件的設計(人與內容之間的交互)、在線討論的主持和設計(人與人之間的交互),在線活動的設計(人與人之間交互)。設計過程盡量遵循讓設計與培訓平台本身的技術工具相整合的原則。所以第一類設計主要關注課程公告欄,第二類設計關注討論區,第三類則基於討論區或者電子郵件等。

研究發現:培訓中在線幹預設計切入點是恰當的,而具體的設計也是比較有效的。在對培訓效果進行分析中,學習者對於助學導師的滿意度表明學習者對於助學導師的提示提醒、支持和幫助、學習指導都非常滿意和積極深刻。而在線討論和交流更是成為了學習者們最為喜歡、最為重要的一個活動,而在討論中的反饋和總結,幫助和指導,鼓勵和激勵都為學習者營造了溫暖的環境氛圍。各種在線活動的設計幫助學習者熟悉環境,幫助學習者進行思考和分析,也調動了學習者的學習積極性。研究結果也表明,在促進學習者適應環境的過程中,學習者也經曆著學習方麵的進步,思考和探索所學內容本身,並在工作中將其遷移,已經在一部分學習者的實踐工作得以實現。所有這些都表明了遠程培訓中的在線幹預設計是有效的。

(四)教師遠程培訓具有潛在價值

研究也進一步驗證教師培訓是一種比較特殊的培訓,不同於普通的培訓。由於學習者的特殊身份,他們本身既是學習者,又是教育者,培訓不僅僅是讓教師們實現知識和技能的增長和發展,培訓還會在影響教師的思維和方法,並會將培訓所得遷移到日後的工作中。從調查數據中可以看出,此次培訓過後,教師們從一個教育者的角度在對這次培訓和培訓性本身在進行著反思和評價,在進行的內化和遷移,在進行判斷和預設,同時也影響和豐富了教師們的原有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所以教師遠程培訓是一種具有雙重價值的培訓形式,不僅可以用來實現教師的知識和技能的成長,還能夠在潛移默化中豐富和發展教師以後的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為未來的學習和教學提前做準備。

二、不足之處

研究中也存在許多不足之處。在此提出,有待今後改進。

(一)環境適應模型有待改進

此研究中所提出的環境適應模型太過粗糙,不夠細致。比如在時間階段的維度上,如何恰當的界定和劃分各個階段,這需要在實踐中進行不斷的積累和提煉。在環境適應模型各個階段內部的分析和建構上也不夠細致,需要進一步完善和豐富。此外,模型設計的科學性還有待於進一步實踐和驗證。

(二)在線討論的設計和主持需要深入研究

在線討論話題的設計不夠詳盡,有些過於簡單,需要深入下去;主持在線討論的技巧也要加以豐富;在線分組要在實踐中加以運用和實現;在線活動設計方麵要思考如何將麵對麵培訓中的活動更好地遷移到遠程培訓中來,並且創造更多適合於遠程學習的活動。

(三)對學習者的分析不足

在培訓中沒有對學習者進行深入的調查,也沒有太多考慮學習者原有的學習準備狀況,所以沒有為學習者提供恰當的支持和幫助,特別是初次接觸遠程培訓的學習者,沒有給與相應的鼓勵和指導,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參與的積極性。所以在今後的實踐和研究中,做好學習者的需求分析是最為重要的基礎工作。

(四)研究方法和研究工具有待開發

遠程培訓的特點之一是能夠保存大量的數據信息,而且所有的學習過程都可以再現,這為學習者開展研究分析提供了難得的資料。但是探索研究方法和研究工具方麵做得不好,沒有能夠針對所產生的數據,利用技術上的工具來進行更為深刻細致的分析。而且在調查問卷設計方麵也缺乏科學性,這都是今後需要改進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