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環境適應模型建構
“理論是人類為了自己的行為所尋找的理由和借口,因而也隨著人類的發展和需要而改變。[ 林玉蓮,胡正凡. 環境心理學. 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2006,第33頁]”
“每一種分類係統都是一種抽象概念,僅僅是為了使用者方便起見,才對各種現象作出任意劃分,尤其比較強調在使用者看來具有重要意義的現象的某些具體特征。[ [美]D. R. 克拉斯沃爾,B. S. 布盧姆等編,施良方,張雲高譯,瞿葆奎校. 教育目標分類學(第二分冊 情感領域). 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89,第50頁]”
本章將會根據前麵所提出的理論和假設,對遠程培訓環境進行分析,嚐試建立一個遠程培訓環境適應模型,為遠程在線培訓提供一個在線幹預框架。
第一節 遠程培訓中環境適應概述
環境適應問題實際上就是一個人與環境之間相互作用關係的問題,人與環境之間是相互作用的,環境影響人的行為表現,而反過來人也會對環境起到一定的塑造和改進作用。人在一定的環境中,其行為表現既受到外在環境的影響,同時也受到自身內在因素的影響,在多種因素的相互製約和相互影響下,人能夠與環境和諧共生,也即達到人對所處環境的適應。
一、遠程培訓中的環境適應
(一)學習者與遠程培訓環境之間的關係
遠程培訓中學習者對於培訓環境的適應就是學習者與環境相互作用的過程,這個過程是不斷發展變化的,是學習者的內部心理同外部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而產生的行為變化。根據勒溫(Lewin Kurt)的拓撲心理學[ [德]Kurt Lewin. 拓撲心理學,高覺敷譯. 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 Kurt Lewin. Field Theory in Social Science. Harper & Row, Pubishers: New York, 1951]以及加利摩爾(Gary.T.Moore)教授的關於行為與環境之間的關係理論解析(如第二章所述),作者認為在遠程培訓環境中,學習者同遠程培訓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關係可以表述如下(如圖3- 1所示):
圖3- 1 學習者的學習行為與遠程培訓環境之間的關係
B=(P∩E)表示了學習者的行為表現與學習者和遠程培訓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關係。在這裏B代表了學習者在遠程培訓中的行為表現,P代表學習者的需求和學習者的特點,也可以說是學習者的學習準備狀態,E代表了遠程培訓環境本身,∩代表了學習者與遠程培訓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關係。P可以說是代表了學習者,在這裏主要有兩個因素來決定,一是學習者的特點,也就是當前的準備狀態,一個是學習者的需求;E代表了遠程培訓環境,由於遠程培訓環境的特殊性,使得遠程培訓環境具有技術環境和文化環境的雙層屬性。B則代表了學習者的行為表現,學習者的行為表現融合著學習者認知和情感的因素,也是學習者認知和情感的體現。
(二)遠程培訓係統中各要素分析
1.學習者分析
有研究表明,學習者的個性因素,比如性別,學習風格和性格特點等在很大程度上會影響到學習效果和學習行為表現[ 王陸,方平,劉維民. 關於學生個性因素與遠程教育相關性的探討. 電化教育研究,2001. 6]/[ Pratt, K. The Electronic Personality.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Human and Organizational systems Program, Santa Barbara, Calif: Fielding Institute, 1996 ]。並不是所有的人都適合於在線學習方式[ Rena M. Palloff, Keith Pratt. Lessons from the cyberspace classroom: The Realities of online teaching. Jossey-Bass, A Wiley Company, 2001. Pp21],所以在開展遠程培訓中,要首先對學習者進行分析。本研究將學習者自身影響遠程培訓環境適應狀況的因素限定為兩個方麵。一是學習者自身的特點,這裏包括學習者的一般特點,比如:年齡,性別,工作和學科背景,也包括學習者的學習準備狀況,比如學習者的認知和技能準備狀況等,以上這些都會間接地影響著學習者對於遠程培訓環境的認知和體驗。另一方麵是學習者的需要,這裏包括學習者的學習需要和學習者對於環境的需要等兩個方麵。
2.遠程培訓環境分析
遠程培訓的環境具有技術和文化兩個層麵。遠程培訓中的文化環境是伴隨著培訓的進行,伴隨著對技術環境的熟悉和使用而凝練積累產生的。所以在這裏對於遠程培訓的環境的分析從技術層麵展開:一是遠程培訓平台的結構和功能;二是遠程培訓平台的用戶界麵和導航特點。在進行遠程培訓的設計時,要根據培訓平台所提供的功能和結構特點來設計和組織學習者參與學習,同時分析遠程培訓平台的用戶使用界麵是否美觀清晰、可讀性強、具有方便的導航特點。在對遠程培訓平台進行了一定分析之後,根據平台自身的特點以及學習者的特點和需要來進行培訓設計[ 梁玉娟,彭華茂,王迎,黃榮懷,陳庚. 網絡學習社區評價問卷的編製[J]. 中國遠程教育,2007.1(上)]/[ [美]凱文. 林奇. 城市意象[M]. 北京:華夏出版社,2001]/[ [美]唐納德. A. 諾曼著. 設計心理學[M]. 北京:中信出版社,第一版,2003]。
3.遠程培訓環境適應分析
學習者與遠程培訓環境進行相互作用的過程,將會受到學習者自身的特點和環境本身的特點所影響,學習者在整個過程中,其認知、行為和情感都會發生一定的轉變和發展。隨著培訓的進行學習者對於遠程培訓環境的適應將會經曆一係列的變化,將會表現出不同的環境適應狀態。根據本研究的假設,而為了實現遠程培訓的效果,發揮遠程培訓的價值和有效性,學習者們需要最終達到遠程培訓環境適應的理想狀態。
二、學習者需要分析
(一)學習者對環境的基本需要
1.馬斯洛需要分析
環境可以滿足人的“需要”。對於需要的理解,心理學上認為:由於有機體缺乏某種重要刺激,從而引起有機體的緊張狀態,使得有機體與環境之間出現了不平衡狀態。人的需要既包括有生理性的需要,也包括社會性的需要。對此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Abraham H. Maslow)提出了研究人類需要的層次結構理論。馬斯洛在1943年發表的 《人類動機的理論》 (A Theory of Human Motivation Psychological Review)一書中提出了人類需要層次論。這種理論是研究人的需要結構的理論,該理論的構成根據3個基本假設:
(1)人要生存,他的需要能夠影響他的行為。隻有未滿足的需要能夠影響行為,滿足了的需要不能充當激勵工具;
(2)人的需要按重要性和層次性排成一定的次序,從基本的(如食物和住房)到複雜的(如自我實現);
(3)當人的某一級的需要得到最低限度滿足後,才會追求高一級的需要,如此逐級上升,成為推動繼續努力的內在動力。馬斯洛提出需要的5個層次如圖3- 2:
圖3- 2 馬斯洛需要分析層次圖
生理需要,是個人生存的基本需要。如吃、喝、住處。
安全需要,包括心理上與物質上的安全保障,如不受盜竊和威協,預防危險事故,職業有保障,有社會保險和退休基金等。
社交需要,人是社會的一員,需要友誼和群體的歸屬感,人際交往需要彼此同情互助和讚許。
尊重需要,包括要求受到別人的尊重和自己具有內在的自尊心。
自我實現需要,指通過自己的努力,實現自己對生活的期望,從而對生活和工作真正感到很有意義。
馬斯洛的需要層次論認為,需要是人類內在的、天生的、下意識存在的,而且是按先後順序發展的,滿足了的需要不再是激勵因素等。環境心理學家J. Lang在此基礎上進行了擴展,將人的需要擴展為六個層次(圖3- 3):
圖3- 3 J. Lang 的需要分析層次圖
生理需要,如飲食、庇護和其他生存必需品的需要。
安全需要,避免受到傷害和威脅、保護自身安全、個人私密性以及在環境中定向的需要。
交往和歸屬的需要,相互交往和認同、擁有友誼和愛情以及歸屬於環境和社會群體的需要。
尊重需要,尊重和被人尊重的需要。
自我實現需要,指通過自己的努力,實現自己對生活的期望,從而對生活和工作真正感到很有意義,體現個人試圖對環境加以控製的意圖。
學習和美的需要,渴望獲得知識、理解事物的意義和愛美的需要。
以上是人所具有的最基本的需要,而第一層次和第二層次是滿足人類生存的根本,人類的需要是隨著不同層次需要得以滿足後而逐漸上升的。
2.人對環境的基本需要
人類對於其所生存的環境場所也有一定的需要,從而滿足人類生存與發展的需要。希臘學者道C. A. Doxiadis曾經對人類對於其所處的環境的基本需要做過簡要的概括[ 本部分轉引自:李道增. 環境行為學概論. 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9,第16-17頁]:
(1)安全
安全是人類能夠生存下來的最基本前提,為人類提供一個安全的場所幫助人類抵製外來侵襲,這是最基本的條件。當然這是以人的生理需要已經得到基本滿足為前提的。
(2)選擇和多樣性
在人類的基本生存條件得以滿足,保證人具有安全性以後,就要滿足人們根據自身需要和意願而進行選擇的可能性,“鍾愛多樣性”是一切人類包括生物界的本性。
(3)需要滿足的因素
最大限度的接觸:人要與周圍的環境空間有最大限度的接觸,實現人們活動上的自由度。
最省力、最省時間、最省花費地滿足人們的需要。
任何時刻、任何地點,都要能夠為人們提供一個受到保護的空間,無論這個空間是短暫的還是長期的,無論人是單獨還是和群體在一起。人不但要把許多與自己有關的事物拉近到自己的身邊,同時還要使自己靠近人群。人的生存與發展離不開人群。人要同其所處的環境中各要素有最佳的聯係,人要與周圍的環境要素之間達到最佳的平衡。
3.學習者對遠程培訓環境的基本需要
以上關於人的基本需要和人對所處環境的基本需要,遠程培訓為學習者提供了一個學習環境,在這個環境中,學習者同樣具有作為人最基本的需要和欲望。隻是這個環境不是一個完全的生存環境,它隻是人類生存環境中的一個小片段,在這裏生存和生理需要已經不需要考慮,而遠程培訓中更多的是關注學習者的發展和自我實現的需要。根據以上部分的闡述,遠程培訓環境中學習者對於環境的需要應該包括(如圖3- 4):
圖3- 4 學習者對於遠程培訓環境的基本需要
(1)安全性。遠程培訓環境要能夠滿足學習者的安全需要。學習者具有安全感和信任感,才會願意參與到學習培訓中來,願意同學習夥伴交流。要保證學習者具有一定的個人私密性,同時又為學習者提供公共領域空間。在設計幹預策略時要注意為學習者營造一種安全和信任的環境,既要讓學習者不感到孤單,同時也要確保學習者的個人私密性。
(2)交流溝通。遠程培訓環境要能夠滿足學習者交流溝通的需要。為學習者提供交流溝通的機會,能夠讓學習者可以利用多種渠道來進行交流和溝通,實現學習者最大限度地交流溝通,隻有這樣學習者才會體會到歸屬感和群體意識。在進行幹預設計時要注意同學習者進行充分地交流溝通,為學習者營造親切、友好的環境氛圍。
(3)尊重平等。遠程培訓環境要能滿足學習者渴望相互尊重,平等交流的需要。每一個個體都有渴望受到尊重的意願,也都希望人與人之間能夠平等相處,隻有這樣個體才會感到舒適安全,才會願意投入學習當中。所以在設計遠程培訓幹預策略時要考慮到為學習者營造相互平台,互相尊重的氛圍,保證每一個學習者都能夠自由平等地發表自己的看法和觀點,並且能夠包容多種觀點和說法。
(4)自我實現。每一個人都有實現自我,表現自我的願望,遠程培訓環境要能夠為學習者提供自由發揮和展示自我的機會,讓學習者能夠最大限度地發揮展示自我,這樣學習者才會真正在其中享受學習和愉快學習。
(二)影響學習者需要的因素
人的基本需要既是一種本能的表現,同時也受到一定外在因素的影響。人自身的特點、所處的社會環境以及一定的文化背景都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人的需要。有西方學者對影響人類基本需要的因素概括為5個子係統,這裏將其總結歸納為三個因素(圖3- 5):
1.個人因素
個人因素包括生理因素和心理因素兩部分。人的性別,年齡以及其他生理特點都會影響到人的需要;而人自身的愛好,性格特點等也會影響到人的基本需要。在遠程培訓中,學習者的性別、年齡、學科以及性格特點都會影響到學習者對於遠程培訓環境的需要。
2.社會文化因素
人們所具有的文化背景,包括價值觀,行為規範,傳統和信仰也會影響到人的需要。人是在一定的社會文化背景中長大,從小就受到文化的影響知道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國度都具有不同的文化內涵。在遠程培訓中,學習者所處的不同地區,不同的受教育程度也將會賦予學習者不同的文化內涵,也將會影響到學習者的基本需要。
3.環境因素
人的任何行為都是在一定的物質環境中產生的,人類所處的環境會對人的行為產生一定的影響。人的行為具有一定的目的性,人們在做出某種行為表現時會考慮到其行為本事是否適合於環境本身,他們會根據一定的判斷來修改自己的行為表現或者嚐試改變環境,或者積極探尋適合的環境。在遠程培訓中,遠程培訓環境將會影響到學習者的行為表現和學習者需要,學習者將會根據環境來做出判斷從而改變自己的需要和行為。
圖3- 5 影響學習者需要的因素
在具體開展培訓的過程中,培訓設計者要能夠綜合考慮學習者對於環境的需要、學習者的一般特點、學習準備情況以及基本的學習需要等四方麵來設計在線幹預策略,幫助學習者順利實現對環境的適應,獲得自身的成長與發展。
第二節 遠程培訓中環境適應分析
學習者在遠程培訓中與環境發生相互作用的時候,學習者們將在認知、情感和行為方麵逐漸表現出對環境的適應。由於遠程培訓環境具有技術和文化雙重屬性,學習者在參與遠程培訓的過程中,不僅僅要同遠程培訓中所建構的技術環境之間發生相互協調和相互適應,學習者還會同遠程培訓環境本身所蘊含的文化環境發生相互協調和相互適應。
在遠程培訓中,有的時候,技術和文化本身不是那麼界限分明的,技術本身就會蘊含著文化,技術環境和文化環境常常是相互融合,難以分離開的。技術環境是指利用網絡信息技術為培訓係統中的使用者構建了一個學習交流的平台,學習者、培訓者以及管理者在這個網絡技術平台中實現著一種有別於傳統的學習方式,這個用網絡信息技術搭建的學習平台是一個虛擬的環境,不以物質實體的形式存在,但是它卻存在於學習者的身邊,為學習使用者提供了學習交流的場所和各種功能,從而保證學習培訓順利進行下去。文化環境則是指當學習者在遠程培訓環境中進行學習的時候,會逐漸適應這個新的學習環境,並相伴產生一種情感體驗,養成一種新的學習方式,實現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的轉變。可以說技術環境本身就是一種新的文化環境,而學習者在逐漸適應技術環境的同時也會創造一種網絡學習文化。學習者對於遠程培訓環境的適應將伴隨著技術和文化相互滲透、相互交織的適應的過程。
一、遠程培訓技術環境適應分析
(一)從技術創新與擴散角度來看
遠程培訓技術環境就是一個技術平台。任何一個網絡技術平台係統對於學習者來說都是一個新事物和新的技術產品,學習者對於任何不熟悉的網絡技術平台的使用都需要一個逐漸適應的過程。因為這個技術平台就是一個人工設計構建的環境,學習者在這個環境中會有許多的不熟悉和不了解,所以學習者在遠程培訓中,不僅僅要參與學習,他們首先需要熟悉和使用網絡技術平台,而網絡技術平台在最開始接觸使用的時候,對於學習者來說就是一個新的技術產品,一個新的事物,或者說是一個項技術創新,而學習者在逐漸適應這個技術環境的過程中,實際上就是在實現技術的創新擴散過程。
根據埃弗雷特.M.羅傑斯(Everett M. Rogers)的創新擴散理論,創新是一種思想、一種實踐或是一個被個人或其他采納團體認為是嶄新的東西[ [美]埃弗雷特. M. 羅傑斯. 創新的擴散. 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2,第118頁]。他認為某一項新技術,新知識或者新事物在推廣和擴散過程中會經曆以下一些階段[ [美]埃弗雷特. M. 羅傑斯. 創新的擴散. 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2,第240-241頁]。如下圖3- 6所示:
圖3- 6 創新-決策過程中各階段的模式
“創新擴散理論”認為,個人對於創新做出決策並不是一個瞬間的行為。相反而是一個需要時間的過程。對於個人來說,新事物的傳播與擴散要經曆五個階段:(1)對新事物的初次認識,(2)對這一新事物形成一種態度,(3)決定是采納還是拒絕,(4)實施這個新想法或新事物,(5)確定決策。新事物或者新技術的創新擴散過程是需要一定時間的,包括了不斷的認知、行為和情感決策的過程。
認知階段:了解到新事物或新思想的存在,並對它的功能有所認識。
說服階段:對創新形成讚同或者反對的態度。
決策階段:決定是否選擇采納創新或者拒絕采納創新。
實施階段:將創新在實踐中進行實施試用。
確認階段:驗證創新的有效性,並決定是否繼續采用或者拒絕。
通常情況下,這五個階段是按照順序排列的,當然也有例外,有時個別階段也會發生一些順序的改變。但是不管怎樣,卻可以看出,要實現一項創新或者一個新事物被人逐漸接受並進行嚐試采納要經曆一個認知、行為和情感不斷進行決策的過程。在遠程培訓的技術環境適應過程中,學習者對於技術環境的認知和接受,采納和運用等也需要經曆一個階段過程,學習者在這一過程中將會對環境進行分析和判斷,來決定後續采取的行動,這一過程反映出學習者在認知、情感和行為等方麵在不斷地發生著變化。
在具體創新擴散過程中,同一個社會係統內的成員對於同一項創新采用的速度是不一樣的。將會呈現出時間的先後順序。根據采用創新的個體第一次采用新思想的時間,采用的先後來區分為幾種不同的類型。根據個體采用創新的程度分為:(1)創新者,(2)早期采用者,(3)中期采用者,(4)晚期采用者,以及(5)遲鈍者。
把時間因素作為橫坐標,相應的時間點的所有采納這種新技術和新事物的人數的累積作為縱坐標,這時可以呈現一種S性曲線(如圖3- 7所示)。
圖3- 7 創新擴散S曲線圖
如果橫坐標不變,相應時間的新采納這種新技術或新事物的人數作為縱坐標,可是會呈現出一條相對規則的正態分布曲線(如圖3- 8)。
圖3- 8 創新擴散正態分布圖
這兩幅圖表明:圖3- 7中,在創新擴散的早期階段,隻有少數的創新采納者,這時S曲線上升很慢。當有越來越多的人采納創新的時候,S曲線加速上升,並達到最大值。然後S曲線將會相對緩慢上升,因為這時隻有很少的人沒有采用創新了,所以將要采用創新的人數越來越少,而相應的創新采納總人數趨於恒定,而圖3- 8中出現的正態分布曲線則表明,到創新擴散後期,隻有很少人沒有采用創新了,這時在某一時間點上采用創新的人數變得越來越少,所以會出現正態分布圖。圖3- 7中的人數是采納創新人數的累積和總和,而圖3- 8中的人數則代表了當時所采納創新的人數的絕對值,所以前一個圖是絕對上升的S曲線,而第二幅圖是一個正態分布曲線。
如果把遠程培訓技術平台作為一個新的事物來理解,那麼遠程培訓中學習者對於遠程培訓技術平台的熟悉和使用就如同一個創新擴散過程。在這個擴散過程中,培訓最開始的時候,將會有很少的學習者參與進來,並且平台的登錄和使用情況也很低。經過一段時間的使用,將會有越來越多的學習者參與進來,這時就會出現參與使用的高峰。實踐表明,在遠程培訓中,培訓初期隻有少數學習者嚐試使用平台和加入到培訓中來,學習者的參與度很低,隨著參與人數的增加和時間的推移,有越來越多的學習者加入進來,遠程學習活動也逐漸呈現繁榮的跡象。根據這種技術擴散的理論啟示,研究者可以根據這種情況在培訓中設計一定的幹預策略,在培訓初期調動學習者的參與熱情,讓他們產生良好的體驗,從而提高學習者的參與度,推進學習者盡快適應這個新的技術環境,加快擴散曲線高峰期的到來。
任何一個遠程培訓技術平台的設計都是一個獨一無二的,對於學習者來說都是一個全新的體驗,所以遠程培訓技術環境對於學習者來說是一個新的事物、一個新的環境、一個新的技術產品。正像尼可羅. 馬克維利在《國王》中所說的:“創新一種新秩序,其籌劃之困難,成功之渺茫,實施之危險,罕有能過之者。隻要反對創新者具備了一致的進攻的能力,而其他人又不積極防衛,創新者和他的同伴就會處於不利地位。”遠程培訓環境能夠被學習者接受和熟悉是需要一個時間過程的,隻有經曆了一定的時間過程,才會被廣泛接受,才會表現出更強的功能。而我們研究者所能做的也就是要幫助學習者盡快熟悉和適應遠程培訓技術環境,縮短環境適應的時間過程。對於依托網絡技術構建的培訓平台,要實現對平台的適應,學習者一定要經曆一個認知、行為和情感不斷轉變和發展的適應過程。
(二)從環境心理學來看
從環境心理學來看,遠程培訓技術環境就是一個由環境設計人員為學習者所設計的高度人工化的環境。學習者在遠程培訓環境中進行學習的過程就是學習者與環境進行相互作用的過程。在與環境相互作用的過程中,不僅僅學習者的行為會發生變化,學習者的認知和情感等心理過程也在不斷發生著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