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理論基礎概述(1 / 3)

第二章 理論基礎概述

“世界上最困難的任務就是了解人類自己”——柏拉圖

“人們塑造了環境,環境反過來也塑造了人們”——英國首相丘吉爾

第一節 理論基礎概述

一、認知失諧理論

認知失諧理論(Cognitive Dissonance Theory)是由美國社會心理學家利昂. 費斯汀格(Leon Festinger,1919~1989)於1957年在其《認知失諧理論》一書中提出的。認知失諧理論屬於社會心理學範疇,是認知一致性理論中的一種,它的基本原理是人們具有一種保持一致或平衡的傾向,也就是當人麵對新的情境的時候,人的原有認知同新的認知會產生衝突或不一致,這時人們會在心理上產生不舒適、不一致的感覺,人們會傾向於采取措施來降低或者減少這種不一致、不協調。人可能通過改變自身的認知或者行為來降低這種不一致。有心理學家認為認知失諧理論本身在概念界定等方麵存在一些不足之處,但是該理論卻是所有一致性理論中最負盛名的。它是解釋個體內在動機的主要理論,也是用以解釋個體態度改變的重要依據,認知失諧理論為動力心理學提供了一種新的觀點,更為重要的是認知失諧理論激發了人們的研究熱情。

(一)認知失諧理論提出的背景

認知失諧理論的提出源自於費斯汀格在20世紀50年代研究“溝通和社會影響”這一領域中所進行的係統整理和理論概括。費斯汀格假設:人類個體有一種追求自身內在一致性的傾向和特點。人類總是盡量保持自我觀點和態度的一致性。此外,人類也同樣追求人類行為同自身觀點和態度的一致性,當人的觀點、態度和人的行為等各方麵出現不一致的時候,人的心理上會出現不舒服的感覺,人類會努力減少這種不一致。也就是說,人類會努力在觀點、態度、知識、價值觀之間尋找和建立內在的調和、一致及和諧,從而減少個體心理上的不舒服,不協調,不一致。

(二)認知失諧理論的基本內容

在認知失諧理論中,費斯汀格把認知定義為有關環境、自我或一個人行為的任何知識、觀點和信念。認知失諧是指各認知元素之間存在著不合適的關係。認知各元素之間大體存在著以下三種關係:無關,協調和失諧。失諧本身是一種激勵因素。當認知失諧出現的時候,人們會做出朝向減少失諧的活動。

1.認知失諧理論的基本假設

(1)當失諧產生的時候,由於心理上的不舒服,會驅動人們努力減少失諧,以達到協調。

(2)有了失諧以後,除了努力減少失諧之外,人們會主動避免可能增加失諧的情境和信息。

在該理論中,費斯汀格主要探討了以下幾方麵的內容:失諧的產生,失諧的減少,失諧的程度,失諧的抵製

2.失諧的產生

失諧是如何產生的,為什麼會產生?人們有時會發現自己做的事情與所了解的情況不相匹配,或者所持的觀點與自己的其他觀點不相適合,那麼失諧將會產生。具體來說,對於一個人來說,發生了新的情況或知道了新信息,這些都同已有的知識、觀點,或者與行為有關的認知產生了至少暫時的失諧。即使不出現新的情況或不可預見的事件或信息,日常生活中的失諧也是顯而易見的。可以說失諧存在於相當廣泛的各類情境中,它可以是來自於邏輯的不一致,可以是來自於文化習俗的不一致,還可以來自於過去的經驗與現有情況的不一致等,可以說失諧幾乎是不可避免的。然而失諧產生不是暫時的情況,相反地它會以一種持續的情況存在。

3.失諧的減少

當失諧出現的時候,人們在心理上會產生不舒服的感覺,那麼人們就會努力去減少認知失諧所帶來的不舒服。可以說,當失諧出現的時候,人們就產生了減少或消除失諧的壓力。認知失諧的出現,導致了減少失諧的行動,失諧越大,為減少失諧的行動強度也就越大,並且避免可能增加失諧情境的強度也越大。那麼當失諧出現的時候,我們會采取什麼方法來減少失諧呢?一般而言,如果在兩個元素之間存在失諧,那麼通過改變其中一個元素能消除失諧,但是要注意這種改變要取決於所涉及的認知元素的類型以及整個認知情境。具體做法如下:

(1)改變一個行為的認知元素

在某一特定的認知情境下,人的認知同個體的行為元素之間存在失諧的時候,可以通過改變人的認知,使得人的行為同環境和認知相一致,或者是改變個體的行為,使人的行為同當前的環境以及人的認知相一致。采用這種方式,使得人們的行為和情感經常按照新的信息來修正。但是這種通過改變人的行為或情感認知的方法,並非總能消除認知失諧或者減少失諧。改變行為的難度太大,或者在消除原有的失諧時候,這種改變本身反而造成了一係列新的失諧。

(2)改變一個環境的認知元素

如同改變特定環境中行為的認知元素一樣,通過改變與行為或者認知相對應的環境認知元素來減少失諧,這也是減少失諧的另一個方法。但是這種以改變環境來減少失諧的方法要比改變行為困難的多,因為要這樣做,人們必須要對自身的環境有足夠的控製,所以,相對來說,這種情況很少發生。就為了減少失諧而改變環境而論,改變社會環境要比改變物理環境更可行。無論何時隻要人對環境有足夠的控製,就可以利用這個減少失諧的方法。

(3)增加新的認知元素

人們為了完全消除認知失諧,就必須改變某個認知元素。但是這並不是總是能夠實現的。所以,也可以通過增加新的認知元素來減少整個失諧程度。通過增加與事實相協調的認知元素,將會減少認知失諧。

(三)認知失諧理論對本研究的啟示

認知失諧理論對於本研究課題的啟示是:教師培訓本身就是為參與教師提供一種新的認知環境,培訓的結果就是幫助教師發生認知、情感和行為的轉變。在培訓的過程中將會伴隨著認知的失諧到認知的協調等方麵的動態調整過程。用認知失諧理論可以很好的解釋我們在培訓過程中所常常遇到的一些現象和問題。

在教師培訓過程中,培訓之初教師們常常會有一種抵觸情緒,或者不是十分接受培訓,常表現為一種消極狀態,而在隨著培訓的深入,教師們才會逐漸接受培訓,並且可以認真參與進來。可以說教師培訓過程是一個逐漸接受和認知協調的動態過程。現在利用認知失諧理論可以很好的解釋這種現象,這樣也為我們開展教師培訓工作提供了方法指導。

教師培訓為教師們提供了一種新的認知情境,這種認知情境不同於以往的慣常情境,教師們在這種新的培訓環境中,將會出現認知、情感和行為等方麵的失諧和不一致。麵對新的認知情境,教師們必須要調整自己來減少自身心理上的不協調。但是由於教師們不可能改變環境本身,所以他們隻能改變自己的行為或者他們的認知來適應環境。而教師們由於改變了行為而與他們原有的行為不一致,所以他們同時會改變自己的認知和情感來同行為的改變相適應。或者他們改變了認知,而相應的在行為和情感上也表現為與環境相協調適應。比如在通常開展培訓之初,教師們對於培訓總是或多或少有一些排斥和抵製,因為培訓與他們已有的認知發生的不協調,而隨著培訓的開展和教師們對於培訓的了解和熟悉,教師們將會逐漸接受培訓,並且會比較好的完成培訓。在理解了這樣一個認知過程以後,我們在進行教師培訓的過程中將會關注教師培訓中所要經曆的不同階段,我們將會對不同認知發展階段給與關注和促進幫助作用,從而讓教師可以順利的參與到培訓中來,幫助其減少和克服將會產生的認知失諧。

二、適應性思維

適應性思維(Adaptive Thinking)是德國柏林馬克斯·普朗克人類發展研究所“適應行為與認知中心”(Center for Adaptive Behavior and Cognition,簡稱ABC Group)主任、國際著名心理學家Gerd Gigerenzer(又譯哥德·吉戈倫爾,這裏用其中文名—吉仁澤)教授所提出的一種在不確定條件下判斷、推理和決策的一種全新的思想和開創性研究。吉仁澤教授將理性作為適應性思維進行重新思考,這種思維重在理解頭腦是如何應付其周圍環境的,包括自然的和社會的。他提出了生態理性、有限理性、社會理性等頗具創意的概念為研究人類理性提供了一種全新的理論框架,並且將關於人類思維、社會智能、創造性及決策製定等問題的研究從邏輯和概率的世界中回到啟發式和社會動機發揮作用的現實世界中。

(一)理論的基本內容

適應性思維理論的核心問題是如何在現實世界中進行適應性思維。所謂適應性思維,就是能夠解決現實問題的思維,就是在各種限製條件下仍然有效的思維,就是具有生態合理性的思維。

那麼人為什麼要進行適應性思維呢?一是因為人們通常麵對的是現實世界,要解決的是特定情境中的現實問題;二是因為人們沒有足夠的理性資源進行邏輯學和概率論所要求的理想化思維;三是因為“非適應性思維”過於盛行,已經給人們的頭腦設置了太多的限製,把人們的思維引向諸多誤區和歧途。吉仁澤認為,人類思維部分地“發生”於頭腦之外。

1.新思想來自何處

吉仁澤教授提出:新技術對創造性思維的影響是建設性的,新的工具和技術能夠激發新的理論和新的隱喻。新技術工具可能包含著關於自然、社會和人類頭腦的新的科學思想和隱喻。如果這種假設成立,人們就可以把新發現追溯到其得以產生的變化中的技術環境,而不是像人們通常所做的那樣把新發現歸因於科學家頭腦中的某些神秘莫測的過程[ 吉仁澤. 適應性思維——現實世界中的理性.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第1頁]。在這種意義上,頓悟可能來自於頭腦外部。吉仁澤教授以新的統計技術和計算機這兩個工具為例,這兩者最初都隻是資料加工的工具,可是最後都形成了關於人腦的理論。他認為工具對於誘發新理論具有一定的效力,一方麵是因為新技術工具改變了技術環境,另一方麵是因為新技術工具改變了科學家工作的社會環境。社會環境會以下麵幾種方式產生影響:首先,社會環境影響一種工具在團體事務中的頻繁使用,這為關於人腦的理論打下了烙印。其次,一種技術工具在研究團體中的普遍使用為它最終作為關於人腦模型被接受下來提供了重要的先決條件。最後,新的社會組織能夠激發人們創設新工具。所以可以說,新思想來源於新技術工具的使用,新的技術與工具的使用會影響人的思維方式,人在使用新技術工具的過程中,會形成新的思維。

2.有限理性

關於人類是如何在不確定條件下作出關於現實環境的推斷和決策的,比較經典的理性觀認為:概率和統計規則是人們在現實生活中遵循的基本推斷和決策規則。遵照這種規範和標準,當代心理學、行為生態學、經濟學和管理學等許多領域的研究均將標準統計工具作為判斷、推理和決策製定的規範模型。對此,20世紀50年代現代決策理論的奠基人物、心理學家H. Simon首先對此表示質疑,他提出建立人類“有限理性”(bounded rationality)模型,並關注現實生活中人們在時間緊迫、知識匱乏和計算能力有限的情況下是如何作出適應性決策的。Simon(1956,1982)指出,人們實際上並不總是尋求“最優”,隻要達到“滿意”即可,人們常用的是啟發式策略。然而,Simon(1956)有關“理性選擇和環境結構”的論述一直未受到重視。直到1990年春,吉仁澤等人重新讓Simon的有限理性說恢複了生機。吉仁澤提出了與傳統完全不同的思想,他提出了關於人類理性的另一種觀點,這種觀點建立在“有限理性”(bounded rationality)和“生態理性”(ecological rationality)兩個基本命題或假設基礎之上。他認為人類和動物的理性是有限的(既不是非理性的,又不是完全理性的,但這種有限理性已足以使他們在現實環境中做出合理判斷和決策。現實環境並不苛求人類時時處處都做出最優化選擇和決策,隻要人類能夠根據現實環境和已有的條件限製做出相匹配的決策,就是最令人滿意的決策和推理。人類是否有理性或其做出的判斷和決策是否合理,應該用現實的外在標準來判斷,而不是用經典理性論者所推崇的概率和統計標準來判斷。

3.生態理性

人類是複雜生態係統中的一部分,必然受到生態環境的約束,其活動必然受限於生態邊界,其判斷與決策過程也必然受到生態環境的約束。因此,不存在與現實環境相脫離的絕對理性。隻有與生態環境的要求結合起來的理性,才是真正的理性。這種與環境要求相結合的理性被稱為生態理性(ecological rationality)。生態理性強調環境對人的塑造作用,從生物進化的角度強調人適應環境的重要性。決策的生態理性程度與決策結果反映了當時的環境結構、與當時的環境吻合的程度正相關。具有生態理性的判斷與決策過程是充分利用環境中的信息結構的過程,也是從適應環境過程中獲得的識別環境信息結構的功能作用的過程。生態理性觀並不關注抽象的決策理性,而是關心具體的判斷與決策能否與特定的環境結構相擬合,注重的是決策過程的“生態合理性”而不是“抽象合理性”。與理性標準相比,生態理性是一種很低的標準,但對於人類的大多數認識實踐來說,生態理性已經足夠。與完全理性相比,生態理性雖然是一種程度較低的理性,但人類的時間、經驗、精力、能力等很有限, 而且人類又麵臨著複雜的環境,所以在判斷與決策時應以生態理性作為評判標準,即以具體情境下決策的結果與環境信息結構的適配性或對應性作為決策合理性的標準。與理性模型相比,生態理性模型充分考慮了人類利用環境信息以優化決策的智慧。環境中的信息結構雖然限製了完全理性的決策,但也使得簡單而快捷的決策成為可能。ABC研究中心稱這種決策方式為“快速節儉啟發式”(Fast and Frugal Heuristics)。這種簡單直覺(Simple Heuristics)式的決策正是利用了環境中的信息結構。環境中不同的信息結構會帶給判斷與決策不同的啟發式直覺,這些快速節儉的啟發也使得決策結果具有生態理性。也就是說,當一種啟發式直覺對應於環境結構時,當一種具體的啟發式策略與特定環境的信息結構相匹配的時候, 決策者的判斷與決策從生態學的角度看是合理的[ 吉仁澤. 適應性思維——現實世界中的理性.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高山川. 生態理性:決策研究的新方向及其啟示. 海峽兩岸企業組織與管理學術研討會(2007)]/[ 劉永芳. 快速節儉啟發式——基於有限理性和生態理性的簡單決策規則. 心理科學,2003(1)]。

4.社會理性

決策者不僅是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經濟人,而且還是社會人。作為社會人,決策者的信念與偏好往往不是獨立存在的,會受到社會中各種關係的影響。決策者總是處在關係複雜的社會中,決策個體之間通過親屬關係、倫理道德、友情及其它的社會關係相互影響。一方麵, 各種社會關係會限製決策者做出完全理性的判斷與決策;另一方麵,當麵臨外部不確定性與決策者的內在能力限製時,社會關係也會幫助決策者做出令人滿意的判斷與決策。社會理性模型正是體現了各種社會關係對判斷與決策的雙重影響。

社會理性模型認為,追求個體的完全理性不可避免地會對他人的理性產生影響,或者與他人的理性相衝突。判斷與決策總是在一個複雜的社會關係中進行的,正是由於這種相互牽製的社會關係,決策者不可能完全按照標準化的期望效用最大化的理論進行判斷與決策,其決策結果不是完全自利的、自身效用最大化的。而且,決策者在判斷與決策過程中必須適當考慮他人的利益,才能使自身的利益得以實現。有時,在情況複雜而決策個體的時間、信息、能力有限時,根據社會規範(Social Norms)做出的判斷與決策雖然不具備內部一致性,但往往是有效的。麵對自身能力限製,在判斷與決策時,可以利用社會關係做出合理決策,達到社會理性,而無需追求完全理性。

吉仁澤等提出,生態理性的一種特殊形式是社會理性,其環境是由其他人類(或更一般地說其它動物)構成的。社會環境造就了與物理環境不同的策略(如效仿他人而不是深思熟慮),也需要人們注意社會交往中獨特的信息(如表明一個人正在被欺騙的線索)。吉仁澤等反對將邏輯和概率規則強行作為獨立於社會目標、規範或價值觀而用以衡量理性的唯一“通用準繩”。單一個體看來非理性的行為卻可能很好地適應了特定的社會環境,或者有利於群體的生存和適應;在相互競爭的環境中,最大化並不是進化上穩定的策略。吉仁澤這樣總結說,“為了充分理解在充滿人類交互作用的不確定的現實世界中人們如何才是理性的這個複雜問題,我們需要更少的亞裏士多德,卻需要更多的達爾文!”

(二)適應性思維對於本研究的啟發意義

1.新的技術工具的使用會影響人的思維方式,將會創造產生新的思想.

新的技術工具蘊含著新的思想,基於網絡的遠程培訓形式是以網絡信息技術為支撐的培訓,遠程培訓這種新的培訓方式本身也蘊含著新的教育理念和思想。教師在利用網絡培訓平台進行學習,參與培訓的過程中,將會逐漸適應這種技術形式,隨著學習者對於這種技術形式的逐漸熟悉,這種培訓形式本身所蘊含的教育思想和觀念將會被學習者感受和體會到,而這種遠程培訓形式本身也會激發學習者的教育想象力[ 吳剛. 網絡時代的課程理念及課程改革. 全球教育展望, 2001. 1]。隨著學習者對技術工具的熟悉程度的提高,使用頻率的增加,遠程培訓本身所蘊含的思維和方法會影響到學習者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而學習者在不斷使用網絡平台的過程中,也會發揮主觀能動性,會創造性地應用平台,並會為平台的建設提出創造性地建議。

2.有限理性的存在,提醒培訓設計者不再企圖追求完滿的預先培訓設計

教師培訓要提前根據培訓目標,學習者特點,以及培訓內容進行預先設計,有限理性讓我們看到,預先設計雖然重要,但是這種設計不一定會考慮到所有的因素,也不一定會設計出最完美,最優化的方案,人的理性是有限的,我們可以在實踐中,在行動中不斷完善我們的培訓預設方案。通過在行動空間中不斷探索和尋求,來不斷求的最滿意的培訓方案。在培訓中,我們將會盡力提前做好培訓預設計,並且在實踐中不斷完善我們的設計方案,讓培訓不斷完善和取得令人滿意的效果。

3.借用生態理性和社會理性,我們要注意培養和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空間,並促進群體意識的建立

生態理性讓我們知道人的理性是要同環境相一致的,脫離現實環境的理性是不現實的。人的理性常常是要與之所處的環境相配合。為學習者營造良好的環境氛圍,促進學習者形成一個良好的環境認知,在學習過程中能夠密切配合環境的氛圍來采取行動和做出判斷。此外,由於遠程學習中,每個個體都是一個虛擬社群中的一員,他們經常會受到其他成員的影響。往往不會按照純理性的方式來做出行動和判斷,而是根據群體其他成員的行為來做出決策和判斷。所以,我們在培訓中要注意為學習者營造一個良好的文化氛圍,幫助和促進學習者形成一個共同意識。

三、生態學理論

生態學(Ecology)是研究生物與其環境之間相互關係的科學。生態學最基本的任務是研究和認識生物與其環境所形成的結構以及這種結構所表現出的功能關係的規律。1869年德國動物學家Ernst Haeckel首次為生態學下了定義:即生態學是研究生物有機體與其周圍環境關係的科學。此後也有多種對生態學的定義,但是生態學家們較為普遍的認為,生態學是研究生物與環境之間關係的科學。生態學不是孤立地研究生物有機體,也不是孤立地研究環境,而是研究生物有機體與環境,以及互為環境的生物與生物之間的辯證統一關係的科學[ 周鴻. 人類生態學[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本部分將拮取生態學中的一些對本研究有啟發意義的理論加以敘述。

(一)生態學的核心思想

生態學本身是一個不斷發展和完善的領域,其本身包含了許多原理可以對人們的日常生產生活有借鑒和指導作用。從本質上說,貫穿於生態學的核心思想是:生態係統和生態不平衡。

1.生態係統

生態係統(Ecosystem)概念是由英國生態學家A. G. Tansley首先提出的,他創造性地使用了生態係統一詞。他說:“更基本的概念是…….完整的係統,不僅包括生物有機體,也包括形成我們稱之為環境的物理因素的全部綜合體的整個係統…….我們不能把生物有機體從它們的特殊環境分離出來,它們與特殊環境形成一個物理係統。這種係統是地球表麵自然界的基本單位。這些生態係統有各種各樣的大小和種類[ 轉引自:曹湊貴主編. 生態學概論.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第17頁]。”

可以說生態係統是指一定地域空間內生存的所有生物與環境相互作用的具有能量轉換、物質循環代謝和信息傳遞功能的統一體。生態係統強調係統中各因子之間的相互聯係、相互作用以及功能上的統一。生態係統內部具有自我調節功能,調節能力的大小依賴係統內部的生物多樣性。結構越複雜,生物多樣性越豐富,生態係統的自我調節能力就越強。但是,生態係統的自我調節能力是有限的,超過了某個限度,調節也就失去了作用。能量流動、物質循環和信息傳遞是生態係統的三大功能。可以說生態係統的原理就是聯係的原理和共生的原理[ 曹湊貴. 生態學概論[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範國睿. 教育生態學[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李振基,陳小麟等. 生態學[M]. 北京:科學出版社,2000]。生態係統是自然界的基本單位,是由生物與其生存環境組成的,是生態學中功能的單位,而不是生物學中分類上的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