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心理學中的主要理論生態知覺理論(J. Giboson,吉布森)認為,人的知覺是一個有機的整體過程,“知覺是有機體行為與環境的雙向聯結[ 秦曉利. 生態心理學.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133頁]”,知覺引導著人的行為,而反過來行為也引導著人的知覺。首先環境知覺是直接的,不需要其他中介來表征。人感知到的是環境中有意義的刺激模式,並不是一個個分開的孤立的刺激。對人來說,不需要通過重建和解釋那些來自於環境刺激所引起的感覺而建立意義,因為這種意義已經存在於環境刺激的模式之中了,環境知覺是環境刺激生態特性的直接產物。人所存在的環境客體本身具有恒定的功能特性,人在觀察客體的時候,“看到的東西怎麼樣”無關緊要,重要的是“看見了什麼”,但是看見了不等於發現,善於發現和利用環境客體的功能特征滿足自己的需要,對於人來說具有更為重要的生存意義。生態知覺理論認為,知覺就是某一環境向感知者呈現自身功能特征的過程。吉布森認為,來自環境的感覺信息基本是正確的。當有關的環境信息構成對個人的有效刺激時,必然會引起個人的探索、判斷、選擇性注意等活動,這些活動對於個人利用環境客體的有用功能非常重要,人隻有通過探索和有效地分配注意才能有所發現[ 轉引自:林玉蓮,胡正凡. 環境心理學. 北京:中國建築出版社,2006,第28-29頁]。
根據上麵的理論來解釋遠程培訓:在學習者與培訓環境發生相互作用的過程中,遠程培訓環境向學習者們呈現了一個整體的刺激模式,學習者對於遠程環境的感知將影響著學習者的行為,而反過來,學習者的行為也引導著他們對環境的感知覺。學習者對遠程學習環境的感知和認識了解是伴隨著環境本身所蘊含的意義和功能。比如討論論壇,就是供學習者進行交流和討論的地方,公告欄就是為學習者發布信息的地方,這些環境的功能意義已經蘊含在學習者對環境的感知其中,而不需要單獨地進行分離和構建了。此外,除了遠程環境本身具有一些固有的功能以外,學習者更應該去積極發現和利用環境的功能來滿足自己的需要。
生態知覺理論還認為,人對環境做出適應是一種先天本能。這種適應能力是不需要學習的,或者是不需要花很多努力能學會的。生命有機體一旦發現了環境客體對自身有用的功能特性,便本能地利用這些特性滿足自己的生存需要。人不僅具有本能的、原始的生態知覺,還具有對環境進行選擇和改善,對環境加以利用和創造的更高級的本能體現。另外,除了知覺成分以外,人與環境之間還有情感上的聯係。
借用環境心理學中的生態知覺理論的思想來解釋遠程培訓中的學習者與學習環境之間相互適應關係。在遠程培訓係統中,遠程技術環境的設計盡量為學習者提供學習和交流所需要的所有功能。環境設計人員根據學習者和培訓本身的特定需要設計開發的技術環境客體將會具有一定的功能和特性,這些功能和特性可以看作是環境本身所具有的外顯功能,那麼學習者在使用過程中不僅會發現這些功能,其本身所具有的生態知覺將會讓學習者在使用的過程中發現或發覺環境本身設計之外的一些其他功能,稱為潛在功能。這種潛在功能可能要遠比環境設計者的預想要豐富很多,而這也正是學習者的創造性得以發揮的空間。基於這種分析,在遠程培訓中,研究者要能夠根據學習者的環境知覺特點,適時地幫助學習者盡快了解和熟悉學習環境自身的功能,並助推學習者主動探索和發覺環境的潛在功能。此外,學習者對於遠程培訓環境的認識也要經曆一個由知覺到探索、由分析判斷到積極開發利用以及創造性地加以利用的過程。這些都為我們的研究給與了啟發。
二、遠程培訓文化環境適應分析
技術本身就是文化性的,新技術的使用不僅僅形成了一個新的技術環境,還會形成一個新的社會環境,從而改變人的思維和觀念[ 吉仁澤著,劉永芳譯. 適應型思維.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5]。任何人類社會環境本身就蘊含著文化,其本身也是一個文化環境。不存在沒有文化的社會,也沒有無社會的文化。遠程培訓中的技術環境本身就是一個文化環境,文化因素是遠程學習中的一個特別重要的因素(Gaillard,1998)[ 轉引自: Gilly, Salmon. E-moderating: the key to teaching and learning online. Taylor & Francis Group, 2003. Pp36]。
(一)從人類生態學的角度來看
從人類生態學的角度來看,人同其他動物一樣,對於自身所處的環境具有適應性,通過改變自身來適應變化的環境,從而有利於自身的生存。但是人類不同於其他生命有機體的最大特點就是,人類不僅僅有為了生存作出具有生物特性的適應改變,人更重要的是能夠作出一定的社會適應,從而形成與社會環境相適應的文化。從人類文明發展史來看,為了使環境朝著有利於人類文明計劃的方向發展,人類必須不斷調整自身的文化來修複由於舊文化的不適應而造成的環境退化,創造新的文化來與環境協同共進,實現可持續發展[ 周鴻. 人類生態學.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前言]。遠程培訓係統可是看作是人類生態係統中的一個特定的、新的子係統。遠程培訓為學習者營造了一個新的生態環境,學習者在這個新的生態環境中學習時,為了適應這個新的學習環境,而作出學習行為、學習方式和交流方式的改變,因此隻有通過不斷的變化才會逐漸適應這個新的生態環境,從而形成新的文化來適應新環境,讓自己在這個新的環境中更好的發展和學習。環境與文化是相互製約、相互影響的[ 周鴻. 人類生態學.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前言],文化是人類對所處環境的一種社會生態適應[ 周鴻. 人類生態學.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第47頁]。正如曆史學家B. M. 費根所指出的“文化是我們適應所處的環境的重要手段”。遠程培訓係統中的學習者在麵對新的學習環境時,隻有不斷調整自己原有的學習方式和學習文化來適應環境的變化,隻有通過創造和形成新的文化來與環境協同共進,才會實現自身的成長與發展。可以說,學習者參與遠程培訓的過程,也是一種文化環境的適應過程。
(二)從人類學角度來看
從人類學角度來看,文化是人類社會中的關鍵術語。人類學家認為文化與社會是兩個密切相關的概念,“不可能存在沒有社會的文化”,“已知的社會無不顯示文化”[ [美]威廉. A . 哈維蘭 著. 文化人類學. 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第十版,2006,37頁]。遠程培訓環境在當前社會係統中是一個新的人類社會子係統,這個新的社區本身蘊含著新的文化和新的思維方式。美國人類學家F. 普洛格和D.G . 貝茨認為:“文化是學習。文化是一種適應方式。” 而G . 恩伯和M . 恩伯則認為:文化是某個社會所共同享有的習俗。文化在人類學中的定義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文化是指人類所具有的,其他社會種類缺乏的那種東西,即人類異於禽獸的基本分野,如言語、知識、習慣、思想、信念、藝術、技術、規則、禮儀等等;而狹義的文化指的是一個社會因適應所處的自然和社會環境,所發展出來的一套獨特的生活方式[ 孫秋雲. 文化人類學教程. 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第24頁]。在這裏我們可以把遠程學習環境中的文化理解為,“遠程學習者為了適應遠程學習環境,能在遠程學習環境中更好地學習交流溝通,而形成的一種適合遠程學習環境的學習方式”。
人類學家通常把文化分為三個層次:人與自然的關係;人與社會的關係;人與自身心理的關係。我國學者李亦園教授根據這三層關係,把文化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層次是物質文化,是人類為了生存下去所創造發明的東西;第二層次是社群文化或倫理文化,是為了解決與人相處的問題的;第三個層次是精神文化,是為了安慰、平定和彌補自己感情、感覺所需要而產生的[ 周星,王銘銘主編. 社會文化人類學講演集. 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53-54頁]。人類學家認為,文化具有整合性、適應性、共享性和可習得性。文化在通常情況下是各部分各層次相互適應、和諧運行的。他們強調文化係統環境中的各個部分協調運作、和諧共生、共同發展和進步;此外,文化是整個社會成員所共同遵守的理想、價值和行為準則,隻有整個文化環境中的所有成員都共同理解文化內涵,分享共同的文化,人才會接受社會其他人的行為方式,才會進行合作和交流;人是與文化一起成長的,文化不是先天遺傳的而是後天習得的[ [美]威廉. A . 哈維蘭 著. 文化人類學. 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第十版,2006,42頁];每一種文化都是對特定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的適應結果[ 孫秋雲. 文化人類學教程. 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第11頁],人類社會成員為了生存和發展,將會有意識或無意識地做出一定的改變,使自身的文化更加適合特定的環境。
如果把在遠程培訓環境看作是一個文化環境,那麼這個文化環境也可以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層次是技術層麵,這一層麵是為了實現遠程培訓而設計構建的一個技術平台,是一種物質文化,因為技術本身就是文化性的[ [法]讓-伊夫. 戈菲. 技術哲學. 北京:商務出版社,2000年,第16頁]。第二層麵是應該是學習者在遠程培訓環境中進行交流溝通的方式和方法、原則和規範。第三層次的文化是學習者所形成的一種情感,包括學習者之間建立的情感,以及學習者對於環境本身所形成的情感體驗。(如圖3- 9)
圖3- 9 遠程培訓文化環境層次圖
遠程培訓環境可是說就是一個人類文化社區,它“除了物質意義上的地域性和虛擬性外,從文化的角度看,與傳統社區並沒有根本性的區別[ 劉華芹. 天涯虛擬社區. 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然而基於網絡技術而構建的遠程培訓環境,在一定程度上正在影響著人們的社會生活,尤其是在都市社會,虛擬的在線網絡文化已經構成了當代人的一種文化生存形態。這種網絡文化經曆了一個“文化解構與建構的過程”,它摧毀了現實中的一些社會文化因素,同時也重構著新的網絡虛擬文化,這一文化不是一種與現實文化完全相異的文化形態,它同我們以往的社會共同構成了當今社會合理存在的一部分[ 李誌榮. 網絡文化:人類學研究的新課題. 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1]。
(三)從環境心理學視角來看
環境心理學不僅以一種生態學的視角來研究行為與環境之間的關係,同時它還關注人的心理與環境之間的關係。心理學家巴克(R. Barker)認為在在特定的環境中人類所發生的行為不僅受到環境客體的影響,還受到社會準則的影響。這也可以說是受到人所具有的社會文化因素的影響。人的生理、心理、性格、人格、認知水平、已有經驗、綜合素質以及人的需求和文化認同都會決定和影響著對環境的認知和對環境的適應。
在遠程培訓中,學習者在逐漸適應遠程培訓技術環境的時候,會在認知和情感上發生一定的轉變。人作為社會的人,必然會受到社會文化因素的影響,學習者在適應技術環境客體的時候,不能不伴隨著文化環境因素的影響。因為在遠程培訓環境中,文化環境也應該是遠程培訓環境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文化環境同樣也會影響著人的行為、認知和情感。學習者對遠程培訓環境的適應過程就是學習者在遠程學習環境中所發生的行為、認知、情感轉變的過程。
如果把遠程培訓環境比作是一座建築或者一個城市,那麼這個遠程培訓環境無論有多麼普通都一定會給人們帶來幸福和快樂!遠程培訓環境就像是一個空間結構,它需要人們花一定的時間過程去感知。一個遠程學習環境中所包含的內容總是比人們可見可聞的更多,一個清晰的、可讀的環境,在經過一定時間的體驗和感受,會形成一種環境意象。這種環境意象超出了客觀存在的環境本身,而是一種存在於其中的人所感受到的環境。環境意象[ [美]凱文. 林奇著. 城市意象. 北京:華夏出版社,2001年,第4頁]是觀察者與環境相互作用的結果。環境存在著不同的差異和聯係,環境中的人借助其強大的適應能力,根據自己的意願和自己的認知特點對所見到的環境進行選擇、組織,同時為環境賦予一定的意義。當遠程培訓環境中的學習者在經過一定時期對環境的適應過程以後,學習者將會對環境產生一種情感體驗,這種情感體驗會讓人感到一種安全感和歸屬感,使自己與環境建立一種協調的關係。環境意象是伴隨著人對於環境的逐步適應,伴隨著人的逐步成長和發展而產生的,這應該是人適應其自身所處環境的最高境界。環境中每一個個體都是獨特的,正像凱文.林奇所說的,“每個人創造並形成自己的意象”,作為一個環境,卻最終要存在一個“由許多人的環境意象複合而形成的公眾意象,或者一係列的公眾意象”。如果一個人想成功地適應環境,與他人融洽地相處,那麼這種群體意象的存在就十分必要。每一個個體的意象都有與眾不同之處,但是他們都接近於公眾意象。這樣才會實現環境和社會的協調發展與和諧相處,才能實現交流和溝通。這種環境意象的情感體驗,也應該是一種文化,一種人與人之間,人與環境之間進行和諧共處的文化。
三、遠程培訓中網絡文化環境的特點
環境與文化是相互製約、相互影響的,文化是人類對所處環境的一種社會生態適應,也是人類適應所處的環境的重要手段。在遠程培訓係統中,實現遠程培訓環境適應的結果是形成一種適合於遠程培訓和學習文化。隻有這樣學習者才會在環境中更好的學習和發展。
那麼遠程學習中的文化環境究竟是怎樣的一種景象呢?
從文化人類學角度來看,文化指的是一個社會因適應所處的自然和社會環境,所發展出來的一套獨特的生活方式[ 孫秋雲. 文化人類學教程. 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第24頁]。在這裏我們可以把網絡環境中的文化理解為,遠程學習者為了適應遠程培訓,能在網絡環境中更好地學習交流溝通,而形成的一種適合遠程學習環境的學習方式。從生態學的角度來看,遠程培訓中的網絡文化是:學習者對遠程培訓環境的一種社會適應。從環境心理學來看,文化是人類在所處的環境形成的一種公眾意象。
本研究認為遠程培訓中的網絡文化環境的理想景象應該是:經曆整個培訓後,遠程培訓中的學習者,熟悉和掌握了網絡技術平台,能夠利用遠程學習環境與他人更好地進行學習和交流,進行分享和貢獻,進行合作和溝通,能夠形成一種適合於遠程學習的行為規範和準則,能夠對遠程培訓環境形成一種安全舒適的環境意象,一種可以被大家廣泛接受的環境意象。文化是人們行為的理由而且反映在人們行為之中[ [美]威廉. A . 哈維蘭 著. 文化人類學. 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第十版,2006,35頁],學習者隻有把遠程學習文化內化為自己的一部分,才會在行動中表現出來我們所期待的景象。
遠程培訓中網絡文化環境有哪些特點呢?那麼應該是:
“開放,共享,平等,參與和協作”[ [加]唐. 泰普斯科特,[英]安東尼. D. 威廉姆斯著. 維基經濟學. 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7]。
“開放”代表著自由,靈活和透明。在遠程學習中,學習的自由、靈活和透明是它的重要特征。除此以外,遠程學習的開放性文化內涵更多地表明:信息的公開和透明,在學習過程中,學習者之間的學習和交流具有公開性和透明型,遠程學習環境為學習者營造了一個更具公共領域性的環境,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變得可見,並能夠被大家分享,而人們的言語也是公開的,開放性的學習環境中的學習者有著更高的信任感和安全感,學習者之間高度的信任感和安全感是開放性學習文化建立的基礎。
“共享”、“參與”、“平等”、“協作”是學習者在開放的學習環境中所應該有的行為表現。網絡技術已經為學習者的學習提供了平等參與、共享和協作的機會。在網絡學習世界中,學習者進行思想、智慧和經驗的共享,從而會激發出更多更具創新的思想和智慧;學習者們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而不僅僅局限於瀏覽和觀看,而是更要激發學習者之間的交流和互動,讓學習者們在一個平等開放的環境中,共同創造思想和智慧來協作地解決問題[ Palloff, R, and Pratt, K. Lessons From the cyberspace classroom: The realities of online teaching.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2001. pp107]/[ Nipper,S. “Third Generation Distance learning and computer conferencing.” Mindweave,1989. http://www-icdl.open.ac.uk/mindweave/chaper5.html]/[ Gilly. Salmon & Ken Giles. Moderating Online. Presented to the Online Educa, Berlin. October 1997 http://www.emoderators.com/moderators/gilly]。
在“基於文本的交流”和“非麵對麵的溝通”這樣一個開放平等的遠程學習環境中,學習者們最終要能夠實現自身認知、情感和行為上的轉變,符合遠程培訓環境文化的特點,能夠符合文化的行為規範和準則,能夠在遠程培訓中與其他學習者進行開放,共享,平等合作的交流與溝通,從而讓自己更好的成長與發展。
四、遠程培訓中環境適應的特點
通過上麵的分析,遠程培訓中的環境適應該是:
“學習者為了在遠程培訓環境中更好的學習與發展,而在認知、行為和情感方麵做出相應的改變,從而與遠程培訓環境和諧共生”。
在這裏學習者在認知、情感和行為上的改變是要符合遠程培訓環境文化的特點,能夠符合文化的行為規範和準則,能夠在遠程培訓中與其他學習者和環境進行開放、共享、平等合作的交流與溝通,從而讓自己更好的成長與發展。而同時學習者自身的特點和需求也會對環境適應的過程起到一定的影響和限製作用,將會影響到環境適應的進程和路徑,但是要想適應遠程學習環境,學習者就必須要最終在行為上、認知上和情感上實現對於開放、共享、參與、協作、平等這個文化的認同。
遠程培訓中學習者對於環境的適應具有以下一些特點:
(1)環境適應需要一個時間過程,是分階段、分層次進行的;
(2)環境適應的最終表現是學習者的認知、行為和情感發生轉變;
(3)遠程培訓環境的適應結果不是順其自然、任其發展的,而是要達到一個規定性的狀態,要符合遠程培訓文化的內涵;
(4)遠程培訓環境中適應不僅僅是一個外部的過程,學習者內部的特點也是需要考慮的;
(5)遠程培訓係統中,學習者可以通過調節自身的認知、行為和情感來適應環境,達到平衡,也可以通過一些人為的幹預來調控係統平衡來達到良性發展;
(6)遠程學習中的環境適應是一個學習和技術使用相整合的過程。
總之,遠程培訓環境是一個由技術環境和文化環境相融合而構成的網絡學習環境。學習者對環境的適應要經過不同的階段變化。環境適應的過程也是一種學習的過程,伴隨著學習者對遠程培訓環境的適應,學習者在認知、情感和行為方麵都會表現出一定的發展和變化,從而更好地參與遠程培訓和學習。
第三節 環境適應視角下的在線幹預框架
一、環境適應階段模型
(一)環境適應階段模型建立
該模型建立所依據的假設是:
首先,在遠程培訓過程中,學習者在利用網絡技術平台進行學習的同時也伴隨著學習者學習使用網絡技術,可以說遠程學習是一種技術與學習相整合的過程;
其次,從遠程培訓的技術環境來看,學習者對於技術環境的適應要經曆一個從知覺、接受、到熟悉的過程,要從探索操作、不熟練使用、到熟練自如的使用過程,在熟悉了環境的應用和操作以後,學習者還會繼續主動探索環境所提供的功能以外的功能,也就是一種創新應用的過程,發掘出環境所具有的潛在功能和作用;
再次,從遠程培訓的文化環境來分析看,學習者在經曆知識學習和技術使用的同時,也會伴隨著一定的情感體驗。在學習者逐漸了解、熟悉和使用這個技術環境的同時,也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習者的學習方式和思維方式。
至此本研究將學習者在遠程學習環境中逐漸適應環境的過程劃分為四個階段,如圖3- 10所示:
圖3- 10 環境適應階段模型圖
環境適應模型表示:遠程培訓環境包括技術和文化兩個層麵,學習者與環境進行相互作用的過程融合著學習者對於技術環境和文化環境的適應,遠程培訓中的環境適應過程要經過四個階段。這四個階段分別為“知覺-探索”,“運用-綜合”,“反思-評價”,“意象-文化”階段。如圖3-10所示,環境適應的各個階段呈階梯狀,表明適應階段的逐漸上升變化的過程,隨著遠程學習的進行,學習者將會在認知、情感和行為上不斷地發生改變而表現出對環境的階段適應。
(二)環境適應階段特點
第一階段:“知覺-探索”階段。人類到了一個新環境要主動感知和探索新的環境,這是人的一種本能。在遠程學習中,第一階段的學習者要開始試探環境的構造和布局、了解環境的功能和使用,而同時學習者也會對學習本身有初步了解和接受。
第二階段:“運用-綜合”階段。學習者在對環境了解和熟悉之後,將會主動與環境發生交互,將會運用環境提供的功能,來實現自己的目的,這一階段將是學習者發揮主動性來充分利用環境的過程。
第三階段:“反思-評價”階段。學習者在充分認識、運用和熟悉環境使用之後,將會對環境本身進行反思和評價,同時會也對自己在環境中的表現進行反思和評價,這一階段包含了學習者對於遠程學習環境的更深層次的認知和探索。
第四階段:“意象-文化”階段。在經曆以上三個階段以後,學習者已經逐漸形成了對環境的一種情感體驗和文化認同,這時遠程學習環境已經在學習者心中形成了一種他所感知到的環境,這也就環境意象和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