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生態平衡
生態係統是生態學中的一個基本功能單位。生態係統內的各個組成部分相互作用,相互聯係,相互製約,形成一個具有高度組織性的動態平衡的複雜整體。生態平衡是現代生態學發展在理論上提出的一個積極重要的概念。動態平衡是生態係統的一個基本特征。
生態平衡(Ecological Balance)是美國學者威廉. 福格特在1949年提出來的,其最初原意是指自然環境沒有遭受人類嚴重幹擾的天然狀態,又稱為“自然界的平衡”。目前,對於生態平衡比較普遍一般的看法是:生態平衡是指一定的時間和相對穩定的條件下,生態係統內各部分(生物、人和環境)的結構和功能均處於相互適應與協調的動態平衡,生態平衡是生態係統的一個良好狀態,但是平衡是相對的,而不平衡是絕對的。
生態係統之所以能保持相對的動態平衡狀態,是因為生態係統本身具有自動調節能力。但是生態係統的自動調節能力是有限的,當係統外部或者內部變化超過了某一個限度時,生態係統的平衡就會遭到破壞。一般來說,影響生態係統的自動調節能力的因素有兩個:一是結構的多樣性;一是功能的完整性。生態係統的組成與結構越複雜,自動調節能力就越強,組成結構越簡單,自動調節能力就越弱。生態係統的自動調節能力的大小與係統組成和結構的複雜程度密切相關。功能的完整性是指生態係統的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在生物控製下得到合理的運轉。運轉的越合理,自動調節能力就越強。當環境因素放生變化,或者生物物種發生變化,或者信息物質係統發生變化都會破壞影響生態平衡。為了維持生態的平衡性,有的時候人類可以對生態係統給與一定的人工幹預,來促進和推動係統走形平衡。
3.生態適應與生態進化
生物為了適應環境的變化從形態上,生理上和生化上等方麵做出有利於生存的改變叫生態適應(Ecological Adaptation)。生物的生態適應性是生物在生存競爭中為適應環境而形成的特定形狀表現,是生物與生態環境長期相互作用的結果。生物有機體或它的各個部分,在環境的長期相互作用中,通過生態適應,形成了一些具有生態意義的特征。依靠這些特征,生物能免受各種環境因素的不利影響和傷害,同時還能有效地從其生境獲取所學的物質,能量,以確保個體發育的正常進行。生態係統中的各種生物有機體,通過適應性的長期積累,越來越有效的利用這地球的資源。
(二)人類生態學
人類生態學以人類生態係統為研究對象,研究人類與生物圈相互作用,人與環境、人與自然協調發展的科學,是研究人類與環境相互作用關係的科學,也是研究人類文化與環境的關係的科學。
由於人類的特殊性,人類即是生物的人,又是社會的人,而人所處的環境既包括自然環境,又包括了社會環境。所以人與環境的關係及包括生物生態適應,又包括社會生態適應兩個層麵。作為生物的人,具有一切生物屬性。環境對人的生態作用使人產生了一係列生物的生態適應,使人類產生了不同的人種,產生了不同的人群。而作為社會的人,人類對環境的社會生態適應,則產生了人類的文化。因為人類的社會適應使人類具有文化,所以人類不同於其他物種那樣受到生態因子的限製,人類具有一定的創造性和靈活性。在人類的生態適應過程中,人類創造了文化來適應自己的生存環境,並用文化來改造環境使之更適合自己的生存,並不斷發展文化以適應變化的環境。人類要不斷調整自己的文化來與環境和諧共進,並用新文化來修複由於舊文化的不適應而造成的環境退化。 可以說,人對環境具有適應性,人類適應環境的過程也是學習的過程。人在適應環境的過程中,會創造新的文化來更好的適應環境,並且不斷地創造新的文化。如果用生態學思維來解釋文化與文明,那麼可以說:“文化是人類對所處環境的一種社會適應(周鴻,1997),而文明則是某一地域文化對環境的社會生態適應的全過程[ 周鴻. 人類生態學[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第47,49頁]”。文明得以延續的生態因素是與文明相應的文化與其支撐的環境之間,一直相對保持一種社會生態適應的相對良好狀態。文明得以延續的條件往往是生存環境條件優越、地域遼闊、生物多樣性與文化多樣性並存的地區(周鴻,2001)。生態環境相對開放的地方,文化發展進化較快,而生態環境相對封閉的地方,其文化發展也相對緩慢。多樣化的生態環境,會有助於出現多樣化的社會生態適應,也就是文化的多樣性。
(三)生態學理論對本研究的啟示
1.設想基於網絡的遠程培訓是一種新的學習生態係統
如果設想基於網絡的遠程培訓是一種不同於以往的、新的學習生態係統,遠程培訓係統中的環境組成和信息交流溝通機製都發生了變化,從而使培訓係統的生態環境發生了轉變,從而形成了一個不同於以往的新的生態環境係統,但是這個環境係統仍然會遵循著生態係統所具有的基本特征和功能。遠程培訓係統也將會表現出生態平衡和生態適應的特點。在遠程培訓過程中,由於學習者與環境之間的交互作用,會出現培訓係統的生態不平衡,這樣我們在做研究中要注意維持培訓係統的生態平衡,要能夠在恰當的時候對培訓係統進行人工的協調和幹預,幫助遠程培訓係統走向平衡和協調。教師學習者們在遠程培訓的過程中,將會逐漸適應這種遠程學習環境和學習方式,他們將會在行為上、認知上和情感上表現出對遠程學習環境係統的適應。另外,遠程學習將成為未來的一種重要的學習方式,將會有一部分依靠或部分依靠網絡環境來學習和生活,所以未來的人要能夠熟悉和適應這種環境生態係統。作為麵向未來的教師們,有必要讓自己提前體驗未來的學習方式,讓自己為將來做好準備,讓自己提前適應這種新的學習方式。
2.設想基於網絡的遠程培訓將會構建一種新的生態文化
遠程學習方式為學習者提供了一種新的學習環境,學習者在逐漸適應這個遠程學習環境的過程中也將會形成一種新的學習文化,一種生態文化。要想讓教師學習者們真正參與到這種新的環境中進行學習,就需要教師們從認知上、情感上和行為上作出改變來適應這種遠程學習環境,並能夠與這種虛擬的環境和諧共生。這種改變一旦形成並具有一定的穩定性,便形成了文化。當教師把這種改變能夠和諧地遷移到教師的教學實踐中,這才是真正實現了教師的成長與發展。可以說利用遠程學習方式進行學習的過程,也是一種創造新文化的過程。或許可以說,這種遠程學習文化使原有學習文化得以豐富和擴展,網絡學習方式讓傳統學習方式得以延伸。所以我們在進行遠程培訓中要注意促進學習者適應環境,並主動構建遠程學習文化。
3.尊重個體的多樣化,實現學習個體多樣性發展
生物的多樣性是實現生態係統良好運作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對於遠程培訓係統來說,學習者人數眾多,來源不同,差異很大,這是一些具有著豐富多樣性的學習群體。所以我們在開展遠程培訓的過程中,要注意尊重學習者的多樣性和個性化特征,並且努力做到對於不同類型的學習者個體給與關心與幫助。同時,我們也要能夠充分調動學員的參與積極性,讓具有多視角的學員充分展示自己,讓培訓中的人獲得全麵和多角度的發展。這樣遠程培訓係統才會變得富有生命力。
四、環境心理學
環境心理學(Environment Psychology)是研究人類行為與環境之間關係的一門學科。它首先於20世紀60年代末在北美興起。環境心理學是一門新興的交叉學科,彙集了來自心理學、社會學、人類學、地理學、建築學以及城市規劃等多學科的研究成果。環境心理學研究的是人和環境的相互作用,在相互作用中,人改變了環境,反過來人的行為和經驗也被環境所改變。環境心理學有兩個目標:一是了解“人-環境”的相互作用;二是利用這些知識來解決複雜和多樣的環境問題。
(一)主要理論
環境心理學的理論可以根據人類與環境之間的關係來將其研究其理論分為幾個部分,包括環境認知理論、環境-行為理論、環境評價和環境意象等幾部分。下麵我們分別來加以敘述。
1.環境認知理論
對於環境認知理論不同的學派從不同的視角來建構自己的理論。生態知覺理論是其中一個比較流行的理論之一。生態知覺理論(Ecological Theory)是由吉布森(J. Gibson)提出的。該理論強調人了的生存適應,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1)知覺是一個有機的整體過程,人感知到的是環境中有意義的刺激模式,而不是一個個分開的孤立刺激。環境知覺是環境刺激生態特性的直接產物。從生態觀點來說,知覺就成為某一環境向感知者呈現自身功能特性的過程。吉布森認為,來自環境的感覺信息基本是正確的。但有關的環境信息構成對個人的有效刺激時,必然會引起個人的探索、判斷、選擇性注意等活動,這些活動對於個人利用環境客體的有用功能尤其重要,人隻有通過探索和有效地分配注意才能有所發現。
(2)知覺是一種先天的本能。吉布森認為,感知覺是有機體在環境中進化適應的結果,是先天遺傳進化的結果,是不需要學習的,或者是不需要努力學習就能學會的。人類不僅有原始的生態知覺,而且隨著智力的發展,對於客體環境的判斷和利用水平遠遠超過了生物本能。人類對生活環境的選擇與改善、對材料的利用和工具的創造,就是這種更高級的生態知覺的體現。
(3)本能的行為習性緣自於本能的情感反應。人類選擇環境和決定行為的習性,往往並非來自於對環境的理性判斷,而是來自於人類的自衛本能,正是這種本能決定我們喜歡什麼、厭惡什麼、害怕什麼。
這一理論的啟發是:在遠程培訓中,學習者將會感知到遠程學習環境到有意義的刺激,而環境本身也會像學習者呈現他自身的功能特性。當環境對學習者構成了有效的刺激之後,學習者將會探索環境、判斷環境和對環境有選擇地加以注意和探索。隨著人們對環境的感知,學習者也會主動去發現、改善和創造環境。而由於學習者的本能的情感反應,學習者們還會表現出對環境的本能的情感反應,他們會喜歡或者排斥遠程學習環境。
2.環境-行為理論
在研究環境-行為關係的理論中,德國心理學家K. Lewin最早用公式B= (PE)[ [德]Kurt Lewin,竺培梁譯. 拓撲心理學.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把人、環境和行為聯係在一起。B指行為,P指個人,E指環境,為函數關係符號。其意思是人在真實環境中裏的任何行為,不僅取決於這一環境的客觀性質,更取決於人主觀上對環境的認識。也就是行為隨著人和環境這兩個因素的變化而變化,不同的人對同一環境會產生不同的行為,同一個人對不同的環境也會產生不同的行為,甚至同一個人在不同的情境中對同一環境也會產生不同的行為。G. T. Moore在勒溫德基礎上作了修改,即B=(P∩E),B代表行為,P代表有機體的內在需要,E代表外在社會物質環境,∩代表人與環境的相互作用。該公式的意義是,把行為看作是有機體內在需要與外在社會物質環境相互作用的函數,它試圖要真實的反映人的內在需要與外在社會物質環境之間的關係。(如下圖2- 1)
人的行為B=(P∩E)
圖2- 1 需要、環境與行為之間的關係
(G. T. Moore,1978,轉引自林玉蓮,胡正凡,2006)
上圖是根據K. Lewin的拓撲心理學來繪製的圖形。圖中的圓代表兩個區域,外麵的圓代表了人所存在的外部社會物質環境,而內部的圓則代表了人的內部需要。這兩者共同決定了人的行為,也就人的行為是受到社會物質環境和人的內部需要之間共同作用的結果。
在遠程培訓中,遠程學習平台為學習者構造了一個技術虛擬環境,而學習者本身具有一定的特點和需要,學習者的行為表現將受到環境和自身特點的共同作用。
3.環境評價
環境知覺是構成人們行為的基礎,但是僅僅依靠環境知覺是不夠的,人們還必須要了解接下來行為的好與壞,行為的價值,隻有將環境知覺和環境評價聯係起來才能做出好的行為來。環境知覺的任務是了解環境的本來麵目、性質和規律,環境評價的任務是揭示環境價值的大小、性質、變化和各種可能。
(1)環境評價
環境評價涉及到人們對於環境感受的各個方麵,比如對環境的描述、對環境的滿意度、對環境的喜愛以及對環境所具有的感情。這些都是人們在與環境相互作用的過程中發展起來的。對於環境的評價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評價者所采用的評價方式,也就是說,評價者對被評價者所提出的問題要比被評價者的個人特征和環境特征更重要。這裏提供了一些評價環境的方法或許對我們的研究有啟發和借鑒作用。
例如對環境的描述,學者們嚐試用語言來描述人們對環境的主觀感受。環境心理學家們努力探尋一套能描述環境結構的標準。Kasmar(1970)提出了探尋標準的環境描述結構,她認為如果人們的環境描述包括一些明確的緯度、主題和要素,那麼這個環境描述概念就可以發展成為一個綜合的評價結構。心理學家Osgood等人在1957年成功揭示出三個基本維度:有效、活動和評價。但是這三個維度還是不能夠勾勒出環境的基本特征。此外,對於環境滿意度,環境情感等方麵評價方法的探索都是非常有啟發意義的。
(2)用後評價
如何了解對於已經設計完成的環境中的使用者的需要、願望以及他們對環境的看法和意見,相關研究者們通常使用後評價(Post-occupancy Evaluation,POE)方法來進行。用後評價是一個跨學科的術語,來自於市場營銷領域。用後評價是研究環境評價的一個重要方法,用後評價就是用係統而嚴謹的方法從使用者的觀點來評價建成環境的實際效果。用後評價可以用來檢測人們對於環境的滿意程度。狹義的理解可以是檢查設計意圖和目標與環境實際表現之間的得失,廣義的理解可以看成是用來改進決策品質的一種工具。用後評價的幾個重要特征是:首先,用後評價強調用係統的方法來展開評價工作,使用嚴謹而清晰的研究方法,並要求采用收集信息的標準基數(如訪談和問卷)和使用者及其行為的抽樣調查。第二,用後評價的評價準則必須客觀合理,這樣評價工作才具有說服力。第三,用後評價強調強應用性,以分析和解決問題為取向。
用後評價方法對我們的遠程培訓環境建設以及遠程培訓設計都是有借鑒意義的,所以在本研究嚐試使用這種方法來測試遠程培訓平台設計以及培訓方案設計的有效性。
4.環境意象
環境心理學家們認為,環境存在著差異和聯係,環境中的人借助其自身強大的適應能力,按照自己的意願對所見事物進行選擇、組織並賦予意義。人們對於長期身處其中的環境會形成一個環境意象,環境意象是觀察者與所處環境雙向作用的結果(Lynch,1960)。可以說這種環境意象是個體頭腦對所處環境歸納出的圖像,是人的直接感覺與過去經驗記憶的共同產物,這種意象一旦形成,可以用來掌握信息,進而指導人的行為。環境中的每一個個體都是有差別的,每個人創造並形成自己的環境意象,但在同一組的人群中,成員之間的意象基本可以保持一致。群體中的大多數人在單個物質實體、一個共同文化背景以及一種基本生理特征三者作用中,可能達成一致的意象,即擁有一個共同的印象,也就是公眾意象。
Lynch認為環境意象由三部分組成:個性、結構和意蘊。環境意象首先應該具有個性,即與其周圍其他事物的可區別性,和其作為獨立個體的可識別性,這種個性具有獨立存在和唯一的意義。其次,環境意象要包括人與環境之間的空間或形態上的關聯。最後,環境要能夠為人提供實用的或是情感上的意蘊。環境意象必須具有這三點才會具有一定的向導作用。
Lynch認為,環境意象具有可讀性和可意象性。可讀性並不是環境唯一重要的特征,因為環境不僅僅是一個自身存在的事物,它更是一個環境使用者所感受到的環境。辨認和識別環境是人的一個重要本領,也是生命得以生存的最根本有效的條件。此外,清晰可讀的環境意象能夠使環境中的人在情感上產生十分重要的安全感,因此也能在自己與外部世界之間建立協調的關係,這是一種甜美的,熟悉的,家的感覺。另外,可讀的環境意象還能擴展人類經驗的潛在深度和強度。作為環境中的人,應該發揮主動性,積極創造環境新意象,在許可的範圍能根據需要來改變環境意象。可意象性:是指有形物體中蘊含的,對於任何觀察者都很有可能喚起強烈意象的特性。環境不僅僅是被看見,而應該是清晰、強烈地被感知。一個高度可意象的環境應該能夠吸引視覺和聽覺的注意和參與。環境這種給人以美感的特點,不但應該簡化,而且要持續深入。可意象性不意味著固定、有限、具體、整體和有序,盡管它有可能有時有這些特征;它也不意味著清晰、顯見、新奇或是平淡。環境的構成十分複雜,表麵的意象容易令人生厭,而且隻能夠指向生活環境的少數幾個特征(Lynch,1960)。
(二)環境心理學對於本研究的啟示
環境心理學可以說不是一個成熟的理論體係,但是它是一個多學科交叉的新型理論。對於解決環境與人之間關係的問題具有實際作用。環境心理學中的一些研究方法,理論以及一些新的理念都對本研究有一定的啟發作用。
1.遠程培訓可以被看作是一個環境空間,這個環境雖然是一種虛擬的,但是卻與學習者發生的密切的聯係。環境心理學的一些理論設想以及研究方法促使作者對網絡培訓進行了重新的解讀。
2.環境心理學提出的一些評價環境的方法和環境與行為關係的理論,對於本研究有一定的借鑒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完善和豐富了本研究。
3.環境意象,這是對本研究最具啟發的一點,也將會是研究者在具體研究中想要努力探尋的一點。
以上對本研究具有啟發和借鑒作用的理論進行了敘述,這些理論是本研究理論和假設的參考依據,也是啟發作者將研究深入下去的支點。這些理論每一個都是一個非常龐大的理論,在這裏不能一一道來,隻能選擇其中對本研究有啟發和參考借鑒意義的重要部分來加以敘述。本研究將會把這些理論中所包含的一些內容融入到研究中去,希望借這些理論來給本研究提供生命與支撐。通過對理論的敘述,也可以看出這些理論總體有一個共性的特征:也即都強調或者隱含著環境和適應的含義。我們細細分析也可以看出這些理論之間是有一定的內在聯係,不是相互矛盾的,都體現了一種係統的、生態的、聯係的特點,都強調了環境的重要以及人與環境相互作用,人不斷適應環境的特性。這些理論為本研究開辟了視線,確立了研究的指導和假設,推動研究的繼續深入。
認知失諧理論強調人的內部心理各要素之間較微觀的相互作用、相互適應的關係,表現為人內部心理係統的動態平衡過程。適應性思維也強調人的內部思維運作機製,它強調人的思維要適應技術工具,以及要適應所處的外部環境,人的思維要同外部環境及其技術工具之間相互影響、相互製約以及相互適應。如果說以上兩個理論側重於比較微觀層次上的人與外部環境係統之間相互適應的過程,那麼生態學理論則可以看作為從宏觀的、係統的層麵上或者從方法論的層麵上來向人們展示人與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關係。環境心理學是一門綜合運用多學科理論來解決實際問題的學科,它所包含的理論也滲透著心理學、社會學、人類學以及生態學等理論的要義,但是環境心理學卻是一個研究人與實質環境之間關係的科學,研究人如何更好地適應其所處的環境,同時也研究人如何創造性地利用環境,使得環境更好地滿足自身的需要。可以說環境心理學是綜合的以上其他理論加以運用的學科,從而更好地來解決實際問題。但是以上各理論都毫無疑問地滲透著係統思維,都強調係統中各元素之間及其相互作用關係和相互適應的動態平衡關係。如果我們能夠把教師遠程培訓係統看作是一個環境生態係統,那麼以上的理論就可以在本研究中得到適當的應用,這將會有利於遠程培訓的開展和實施。教師遠程培訓係統能否被看作是一個環境生態係統呢?
第二節 教師遠程培訓係統分析
在本節中,研究者運用前麵所論述的理論,結合遠程學習自身的一些特點,來分析教師遠程培訓係統,分析下來,作者認為教師遠程培訓係統具有一般係統的特點,是人類生態係統的一個特殊組成部分,是一個特殊的人工環境空間。據此將教師遠程培訓係統隱喻為一個環境生態係統。
一、教師遠程培訓係統具有一般的係統特點
教師遠程培訓係統具有一般係統的特點,是一個相對複雜的、開放的係統。一般係統理論的創始者貝塔朗菲把係統定義為相互作用的諸元素的複合體,也即係統是相互聯係的諸元素的複合體。我國學者錢學森認為係統是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賴的若幹組成部分結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機整體。構成係統要滿足三個條件:兩個以上的組成元素;各元素之間相互聯係,具有一定的結構;具有獨立和特定的功能。遠程培訓係統具有構成係統得基本條件,遠程培訓係統由培訓平台,學習者,助學者,培訓者,培訓組織管理者等組成,這些係統元素之間相互作用、相互聯係,共同構成了一個統一體,最終目的是實現學習者的成長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