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風和煦滿常山,芍藥天麻及牡丹。遠誌去尋使君子,當歸何必問澤蘭。
有藥王,就必然有藥材和醫藥文化。說到中國的中藥文化,由於它有著數千年的悠久曆史,所以其文化底蘊十分豐富。這種豐富的中藥文化為河南懷川藥商的產生準備了文化基礎,使懷川商人帶有濃鬱的商業文化特色。
我國自古以來就有“神農嚐百草,始有醫藥”的傳說。《史紀綱要》中有“神農嚐百草,始有醫藥”的記載,《淮南子·修務訓》中也有關於“神農……嚐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當此之時,一日而遇七十毒”的記述,西漢賈陸的《新語卷上·道基第一》、任防《記巽記》同樣也錄入神農嚐百草的傳說和古諺,所有這些都真實生動地反映了我們的祖先在與自然和疾病做鬥爭中,發現藥物,逐步積累經驗的曆史過程。
在原始社會初期,由於生產力低下,人們不知道農作物的種植栽培技術,隻是共同采集,成群出獵,過著“巢棲穴竄,毛血是茹”的原始生活。就在他們采集野果、種子和挖取植物根莖的過程中,由於饑不擇食,自然會誤食某些有毒植物而發生嘔吐、腹瀉,甚至引起昏迷和死亡。如誤食大黃,引起腹瀉;吃了瓜蒂引起嘔吐。當然,也可能食用某些植物(如生薑)而使原來的嘔吐得到緩解。人們就是這樣通過長期的觀察和實踐,逐步學會了辨別藥物的方法。通過無數次觀察,口嚐身受,實際體驗,逐步認識了哪些植物對人體有益,有治療作用,哪些植物對人體有害,有毒副作用,並進而有意識地加以利用,這就是早期植物藥的發現。原始社會進入中期,由於弓箭的發明和應用,人們在進行狩獵和捕魚活動時,也逐漸認識到一些動物也有治療作用。例如,我國先秦時期有關地理物產的著作《山海經》中,有關治療癰疽藥物如何羅之魚,“食之己癰”;有關防疫藥物如青耕烏、珠鱉魚、三足鱉,“食之可以禦疫”的記載,就是我們祖先從動物食物中發現動物藥的旁證。所以,神農嚐百草的傳說從客觀上反映了我國勞動人民由漁獵時代過渡到原始農業、畜牧業時代,並在這期間發現藥物、積累經驗的艱苦過程。“神農”無非是這一時代勞動人民的代表;“嚐百草”正是反映了醫藥起源於勞動實踐的認識過程;“一日而遇七十毒”,說明我們祖先在發現藥物過程中付出了巨大的代價。毋庸置疑,神農嚐百草的傳說,就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在與自然和疾病做鬥爭的過程中,發現藥物艱苦曆程的真實寫照。
上古的《詩經》中就有:
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多識於草木蟲魚。
“多識”的意思,就是增加知識,通過對草木蟲魚的了解,人類掌握了與生活相關的醫藥知識。《詩經》中有關草的歌辭就有數十篇:《周南》“關雎”篇:參差荇菜,左右采之;“卷耳”篇:采采卷耳,不盈頃筐;“芣\"”篇:采采芣\",薄言采之。《召南》“采蘩”篇:於以采蘩,於沼於沚;“采蘋”篇:於以采蘋,南澗之濱;“草蟲”篇:陟彼南山,言采其蕨。《邶風》“穀風”篇:采葑采菲,無以下體。《鄘風》“桑中”篇:爰采葑矣,沫之東矣。《豳風》“七月”篇:七月烹葵及菽。《王風》“中穀”篇:中穀有蓷,暵其幹矣;“采葛”篇:彼采葛兮,一日不見如三月兮。彼采蕭兮,一日不見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見如三歲兮。可見,當時人們已經認知了大量無毒無害的植物。
中藥能夠用來防治疾病,主要是自然界賦予各種藥物以特有的藥性。眾所周知,中國古代史籍浩瀚,詩文精品數不勝數,其中有許多被讀書人信手拈來,藉以言誌的“中藥詩”和“中藥文”。這些古文篇章風格獨特,足稱工巧,既可讓人欣賞到中藥文化的文學性,又可增加中藥知識,甚至還能了解當時的曆史。
我國第一位偉大愛國詩人屈原的巨著《離騷》,在其猿苑猿 行詩文中,曾先後幾十次提到了江離、澤蘭、木蘭、申椒、佩蘭、白芷、香茅、水蓮、荷花等圓緣種藥。這篇千古奇文的一個鮮明特點是善於運用芳香性藥物來象征和比喻自己純美高潔的誌向以及不甘墮落,不同流合汙的情操。請聽這位三閭大夫的吟詠:“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扈江離與辟芷兮,紉秋蘭以為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