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口藥王廟的建築,宏偉壯觀,氣宇不凡,耗資巨大。由三部分組成,即前、後大殿和後花園。廟門坐北朝南,門前是藥幫二巷,西連鳳麟禪寺。“藥王廟”三字匾額懸掛於前大殿正門之上。
整個建築有:廟門前一對白磯石獅分在左右,每個石獅身上和腳爪旁雕有小石獅,生動活潑,形象逼真。石獅身高兩米餘,寬一米許。進山門,有鍾樓、鼓樓各一座。兩旁各有一碑亭,碑上記載著修廟的經過。
接著是戲樓,戲樓兩旁是看樓,樓上為女座,樓下是男座。卷棚分設兩邊,卷棚前的石台階中間是甬道,甬道兩邊有白磯石雕花欄杆,杆柱上坐臥著許多石獅子,形態各異,張牙舞爪,活龍活現。前麵有一水池,池中鯉魚鬧蓮。卷棚兩邊還建有兩個配殿。
正中是大殿,六角六個獅頭,栩栩如生。大殿和卷棚周圍掛有源願盞牛角宮燈,珠子、絲須掛滿周圍,金碧輝煌。大殿神龕內供奉藥王孫真人(孫思邈)的牌位。牆壁上掛有許多名人字畫。
大殿兩廂設有更衣室,為朝拜者提供方便。更衣室樓上堆放著祭祀之物。大殿後有大閣,大閣兩側為東西花園,東花園有火神殿、假山、魚池、涼亭。兩花園有各種奇花異草。再往後便是延壽橋。廟內廟外還修有很多藥商住房和存放藥材的處所。
會館建築雄偉,藝術價值較高。龍與獅造形之美、雕工之精細極為罕見,名人字畫十分珍貴,建築工藝獨具匠心,所用的建築材料多係河南產品,以示河南人的技藝和鄉土氣息。
在如今藥王廟殘存的建築物牆上,尚有清末補刻的《賣地文契》石碑兩塊。這兩塊碑文詳細地記載了藥王廟的確切範圍與修建時間,是考證藥王廟及其附近一帶曆史變遷的有力佐證。其中,一塊碑刻是吳來雨的賣地文契,其內容為:
吳來雨將自置荒地一大段,坐落循禮坊,坐北朝南,北至堤,南至街,東到大巷,西至杜家巷,賣於懷慶會館,修建覃懷幫藥王廟名下為業。
清康熙二十八年
這份賣地文契,不僅詳盡地說明了當時懷慶會館買地,是為了修建“覃懷藥王廟”,而且廟址北至長堤街,南至新安街,東到藥幫大巷,西至杜家巷,四周牆界,如今尚曆曆可考。
第二塊石碑是張本原的賣地文契。具體內容是:
張本原祖遺後湖荒地一段,因逐年淹沒,難於收獲。合家商議,情願賤售,另圖生理。先盡親族,均不承買。請憑中證說合,甘願賣於覃懷幫藥王廟名下為業。其地坐落循禮坊,水漲為瀕湖,水退為荒地。其界東抵新安書院,自新堂界;西抵西會館界;南抵某地並雷祖殿後界;北抵新安書院界。……時價大錢壹百串。
康熙二十八年
從兩塊石碑的碑文中可見當時漢口藥王廟規模之大、範圍之廣。
乾隆年間,漢口藥材業更為發達,成為漢口商業一大行幫,稱為“藥幫”,尤以藥王廟四周藥材行為多。漢口的懷藥商人每年四月二十八日(即藥王誕辰)和八月二十日均在武漢組織兩次藥材大會。藥王廟內大戲助興,大擺宴席,各地藥商雲集於此。懷藥商號“杜盛興”在龜山揚起朱砂放風箏,謂之紅風放風箏。
漢口懷商勢力雄厚,“杜盛興”的藥材堆放成一條巷子叫杜家巷,該商號資金達遠園 萬兩白銀。懷藥商號“協盛全”買了一條巷子叫全濟巷,藥材堆積如山,資金達員園園萬兩白銀。在新安街一帶,懷藥商人占據的地盤有:藥幫一巷、藥幫二巷、藥幫三巷、懷幫大巷、懷安裏、杜家巷、全濟巷等。懷幫在武漢獨占鼇頭。
§§第四章 懷藥天下走搖 濟世日月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