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學者詩人書畫家商衍鎏(1 / 3)

商衍鎏,字藻亭,號又章、冕臣,晚號康樂老人,清廣州駐防正白旗漢軍,民國後稱番禺人。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初四日(1875年1月11日)生。父商廷煥,庠生,為塾師,解館後業醫。兄商衍瀛,兄弟友愛。

商衍鎏自幼勤學。六歲在家塾玉蓮園讀書。十二歲後,先後在玄妙觀、光孝寺西華堂、雙桂堂、羊城書院、學海堂、菊坡精舍、越華書院、應元書院學習,又在粵華等書院考課。他晚年作《懷師詩十六首》,前九首為“姻丈馮子莊(端)師”“母舅嶽炳卿(世彪)師”“亭蘭穀(國荃)、聘臣(國珍)師”“李堯階(定梁)師”“易華獻(鑒邦)、碩獻(鑒徽)師”“易蘭池(學清)師”“何濟雲(泰交)、劉曙亭(文照)、陳暄溥(綿芳)師”“葉南雪(衍蘭)師”“吳玉臣(道?)師”,皆是受業師,“師生之情誼特洽”商衍鎏至老“猶記談經講舍時”。

十七歲考中秀才。二十一歲考中舉人。三十一歲考中貢士,殿試一甲第三名(探花),賜進士及第,授翰林院編修。吏部尚書張百熙是光緒甲辰科會試大總裁,商衍鎏的座師。“師主興學,奏開進士館,令癸、甲兩科進士學習法政,餘在館肄業,旋派往日本留學,東京法政大學畢業”。《懷師詩十六首?張秋(百熙)師》自注商衍鎏在日本期間,除了在學校裏學習必修的課程之外,還聆聽過一些日本學者的講演,參加過《民報》的一些集會,擴展了政治視野,開拓了知識領域,對他的思想有重要影響。

三十五歲歸國,晉升翰林院侍講銜撰文,並兼其他職務。

以上是商衍鎏生平的第一階段。

民國元年,商衍鎏三十九歲,應德國漢堡大學之聘,為學生講授漢學,並為德國教師研究漢學作輔導。四年中,他為弘揚中華文明,為該校籌組中國語係和文化係,建立收藏漢籍的圖書館,促進中德文化教育交流,作出自己的貢獻。

民國五年,聘約期滿,由德回國,在北洋政府工作。

民國十六年以後,以鬻字為生。科舉出身的商衍鎏,早年為應試的需要,書法是刻板式的“館閣體”。中年以後,力攻草書,以補救自己書法之弱點。晚年逐漸形成自己的風格,兼有顏字的端莊和褚書的秀勁,為世所稱。他《戲題潤格後》雲:“伯虎才華艱苦日,俟齋風雪閉門時,楚山和璧千行淚,留待連城萬古知。”讀此詩,可見他鬻字為生的心情。

商衍鎏喜畫竹,取法乎上,風格高逸,其畫竹理論及方法,詳見《畫竹一得淺說》。

抗日戰爭爆發,商衍鎏由南京住所,經揚州,輾轉入蜀,生活飄零。抗戰勝利後,回南京,又回廣州,一度旅居澳門。

以上是商衍鎏生平的第二階段。

建國後,任江蘇省政協委員。1953年3月,“江蘇省文史研究館成立。聘任前清探花商衍鎏為首任館長。館址在南京碑亭巷62號”。(《江蘇省文史研究館建館五十周年紀念冊?大事記》)1956年回廣州中山大學康樂園居住。任廣東省政協常務委員、廣東省文史研究館副館長。1960年任中央文史研究館副館長。1963年逝世,終年90歲。飽經滄桑的商衍鎏,晚年生活安定,心情愉快,發揮所長,著《清代科舉考試述錄》等書,是研究清代科舉製度的重要資料。

以上是商衍鎏生平的第三階段。

商衍鎏之子商承祚說:“我父一生的遭遇,起伏很大。他少年艱辛,青年得誌,中歲,晚年幸福美滿,可謂否極泰來,紅霞滿天。”商衍鎏與一般封建遺老不同,他的思想比較開明,能接受新鮮事物,順應時代潮流。

學者商衍鎏

作為學者的商衍鎏,有《清代科舉考試述錄》《太平天國科舉考試紀略》兩部專著及一些有關清代科舉考試的文章。以《清代科舉考試述錄》言之,他“以三年之光陰精力”,“檢尋關於科舉之典章製度,與各家著述雜記文集之記載,證之本人經過科場之故跡,將有清二百六十餘年科舉考試之事實,並上溯由唐至明之貢舉方法以為征信,加之詮次,分章敘述”。(《序例》)書共八章,簡要介紹如下:

第一章《童生之考試,生員及生員係內之各種考試》:包括童生之縣試、府試、院試,生員之歲考、科考,生員、貢、監之錄科、錄遺,廩生、增生、監生,五貢(歲貢、恩貢、拔貢、優貢、副貢),以及考核教職等內容。附《清代科舉考試係統簡表》《清代科舉考試考官、場官簡表》等。

第二章《舉人及關於舉人係內之各種考試》:包括鄉試之定製、場規、考法、考官、闈官、中額,鄉會試之登科錄、試錄、同年錄(附師生年誼),鄉試卷之磨勘,舉人之複試、揀選、大挑、截取等內容。附《清代各省鄉試停科補行簡表》。

第三章《進士及關於進士係內之各種考試》:包括會試、複試、殿試、朝考,翰林院庶吉士之散館,考差,大考(附南書房、上書房)以及製科(博學鴻詞、經濟特科、孝廉方正、經學、皇帝巡幸召試)等內容。附《清代會試年份科分表》《清代殿試、會試曆科首選姓名表及省份人數統計表》。

第四章《停科舉後之各項考試》:包括生員補考優貢,拔貢與考職,舉貢會考,學堂、遊學畢業生之考試等內容。

第五章《武科、翻譯科之考試》:包括武科之童試、鄉試、會試、殿試,翻譯科之童試、鄉試、會試等內容。

第六章《附屬於科舉中之各項考試》:包括謄錄、中書、學正、學錄、官學教習之考試(附筆帖式等),書院之製(附官學、社學、義學)等內容。

第七章《八股文、試帖詩概紀及舉例釋義(附律賦、經義、論、策、疏、經解舉例釋義)》:包括八股文之源流、文體、文題、變化盛衰、選本、稿本,試帖詩之源流、題目、詩體、選本、稿本,八股文、試帖詩、排律詩、律賦舉例釋義,經義、論、策、殿試策、朝考疏、經解舉例釋義等內容。

第八章《科場案件與軼聞》:包括清代以前科場之案與軼聞、清代科場之案與軼聞等內容。

關於科舉之實物,如學宮、貢院、號舍、鄉會殿試試卷、題名碑等,攝成照片五十餘種,間加繪圖,附於書中。總之,此書材料豐富,內容翔實,讀後可對清代科舉製度有比較全麵的認識,其學術價值為人們所公認。

商衍鎏於撰成《清代科舉考試述錄》後,又著《太平天國科舉考試紀略》。“唯太平天國的記載經過芟荑毀滅,流傳至今者極不完備,其考試製度可以稍為考見者,僅存於《欽定士階條例》一書”。商衍鎏“就當日的史料,參稽其散見於各項的文件,各家的著錄,將有關於考試的事實,瑣屑搜集,撮擇而敘述之”。(《前言》)書共六章,簡要介紹如下:

第一章《考試程序》:包括概紀,鄉試、縣試、郡試、省試、天試、武科、東試、北試、翼試等。

第二章《考試規則》:包括概紀,場規、試題、考官、服製、士階等。附《太平天國科舉考試考官士階簡表》《太平天國職官簡表》。

第三章《與科舉有關的製度》:包括育才官,招賢榜,刪書衙,避諱代改字、抬頭字、隱語字等。

第四章《應試詩文》:包括概紀,八股文、論文、詩等。

第五章《科名人物》:包括概紀,京試科名,女狀元傅善祥考偽等。

第六章《關於王韜與太平天國關係的考證》:包括概紀,黃畹上書太平天國的發現,黃畹即為王韜,黃畹上書使清廷震驚的原因,論王韜非太平天國狀元等。

書中附圖片。商衍鎏撰寫此書時,已八十餘歲高齡,仍虛懷若穀,將“自序”寄給羅爾綱,征求意見。1957年6月7日羅複函雲:“先生大序……所列擬撰內容三篇,綱舉目張,網羅宏富。太平天國一代之典,將於尊著見之……至拙著《太平天國史稿》雖有科舉一卷,隻粗述事實,未著典要,不足供高明之采擷也。隨函附上天平天國《真神獨一皇上帝》八股文一篇以供采輯。”羅是研究太平天國史的專家,他對商衍鎏《太平天國考試紀略》的重視,可見此書之價值。

詩人商衍鎏

作為詩人的商衍鎏,有《商衍鎏自書詩草》影印出版。他自撰序言,開頭雲:“餘少年汩沒於幹祿詩文。壯歲以還,獵詞藻,炫綺縟,詞林習氣,言不由衷。忽忽以至晚年,奔走四方,間有感觸,托之吟詠。”他扼要地說明了詩歌創作“少年”“壯歲”“晚年”三個時期的不同,即所謂“一變再變”。序言又說明了詩篇散失情況:“存稿不甚愛惜,更因梗泛蓬飄,而多散失,最難以釋然者,則東夷興,倉皇避寇,所有雜著筆記各稿,未曾攜出,遂隨所藏書籍文物,同付劫灰,固不僅殘詩已也。”《詩草》所載之詩,皆晚年作品。

序言末尾雲:“夫詩以言誌,重在抒發一己之性情,所謂詩可以興、觀、群、怨者。餘性喜閱讀古今人詩,以自怡悅,未下刻苦鑽研之功,間有吟詠,不知唐宋,不識家數,托興達情,以抒發當日身世社會之所感受接觸而已。但六十歲前之詩,既經散失,而六十歲以後之詩,其間羈旅之跡,寇患之深,家室骨肉之情,親朋往來之感,與夫國事之變革興衰,人民之疾苦動蕩,政治良窳,前後殊塗,未嚐不可於此中略得梗概。統三十年來以觀,餘詩一變再變,謂之為曆史鱗爪也可,謂之為餘回憶錄也亦無不可。暮齒吟詠,不忍棄擲,刪其應酬空泛風景之作,選成約四百首,自書影印。”商衍鎏這一大段話,說明了他作詩的宗旨、自選詩的標準以及《詩草》所載四百首詩的主要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