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藏書,丁氏八千卷樓與楊氏海源閣、瞿氏鐵琴銅劍樓、陸氏宋樓,合稱“南北四大家”。丁國典開始藏書,築“八千卷樓”。至孫丁申、丁丙,藏書更多,增築“後八千卷樓”“小八千卷樓”,總名“嘉惠堂”(因“八千卷樓”之稱最為人知,故本文用此名)。這是大家都知道的。但還有大家不知道的事:作為大藏書家,必有雄厚的財力。丁氏非大官僚大地主,這錢從何而來?近承丁氏後裔丁利年惠贈《丁氏宗譜》(據鈔本影印)及《錢塘丁氏宗譜杭派丁軾支係》(排印本)等珍貴的第一手資料,仔細閱讀之後,解決了疑問。今撰成此文,奉獻給讀者。
為了敘述的方便,先編製丁氏世係及丁氏主要成員簡曆二表:
一、丁氏世係及主要成員簡曆表
丁氏族大人眾,今僅將丁國典至丁仁友(仁、輔之)與藏書有關的五世人物。
(二)丁氏主要成員簡曆表
再從“丁氏世係表”中,選出文化水平較高的成員,編製簡曆表如下:
二、從丁氏的慈善活動窺測其財力
丁氏以慈善家聞名於世。從丁國典至丁立誠、丁立本四世,做過很多救災、捐賑的義舉。今將《丁氏宗譜》中所載有具體捐賑數字的四次,簡介於下:
光緒七年五月十二日直隸總督李鴻章片奏:“候選主事丁申、江蘇補用知縣丁丙,浙江杭州人。其故父道銜丁英、故母四品命婦姚氏,生平好善,鄉裏鹹知。該員等恪守遺言,誠心濟世,凡有義舉,無不樂從。前因晉豫旱荒,迭次捐振,堅辭議敘。上年直境水災,又倡捐銀三千兩,並會商官紳,勸集巨款,源源解濟,全活窮黎甚多。實能善承先誌,力救災區,深堪嘉尚。”
光緒十五年二月十八日浙江巡撫衛榮光片奏:“河南鄭州決口,黃流泛濫,小民蕩析離居,嗷嗷待哺。茲據籌辦河南振捐局司道詳稱,據舉人丁立誠、生員丁立本稟稱,故父四品頂戴、候選主事丁申,係杭州府錢塘縣人,捐助振銀一千兩,交局解豫助振,旋即病故。”
光緒十六年十二月初四日浙江巡撫崧駿片奏:“浙江省上年水災較重,振撫極繁,當經設局勸捐,以振災黎。茲據籌振核獎局司道詳稱,杭州府學附生丁立中,浙江錢塘縣人,遵故母丁陸氏遺命,捐助棉衣一千件,先後解局,分給災民,以棉衣千件,作銀千兩。”
丁立誠《先考竹舟府君行述》:“督師左公、方伯蔣公方設振撫局,令叔父襄其役,凡招流亡,恤難遺,掩忠骨,清河渠,浚湖葑諸務,叔父每日具書達府君即一一籌畫答複,且助三千金為之創。”
以上四次捐賑,共計銀八千兩。在十年中,丁氏能以銀八千兩為善舉,毫不吝惜,可見其財力之雄厚。這雄厚財力的來源是什麼呢?
三、溯江沿黃,“營業燕、齊”:丁氏財力的來源
人們僅知丁氏為藏書家,不知丁氏首先是商人。今從《丁氏宗譜》中鉤稽出丁氏從事商業活動的資料如下:
丁申《顯考洛耆府君行述》:“掌六公恒附糧艘,溯江淮,沿黃河,以達都門,所至貿遷。歲甲申,以府君從,命曰:‘挈若往,其具識之。’府君謹受命。凡關塞山川市鎮風土物產,罔不究其原委。又精於句股,臆度多中,雖老於賈者謝不及。”“(府君)於是棄舉業,銳意經營,南楫北輪,垂二十載。胸坦夷,不設城府,同業有受教者,於物理盈縮消長,剖示無吝。”
丁申《先叔父堂公行述》:“既而先府君偕以貿遷。一日向都中某邸索南之直,閽人詭辭謝客,且稱之曰‘先生’。叔父直前批其頰而叱曰:‘若奴也,若何時具贄吾門而有是稱耶?’主人聞之出,叱奴以謝,且具金償所負。人鹹藉稱叔父豪俠。”
丁立誠《先考竹舟府君行述》:“先王父營業燕、齊,歲晚一歸。”“府君既得甬資,一時出難之故人,相與就(留下)鎮上設米行,滬販間通,因而糴於滬,糶於杭,不十日,儼然巨集焉。友親之罹難而出者,或謀棲止,或代尋訪,或為資送,何止數十百家。”“滬上旅寓維艱,饑寒困苦。府君商之同人,設機房以織綢,冶坊以鑄,煙作以刨葉,得以口者不下千人,而鄉人藉之而寓而食,有賓至如歸之狀。”“溯府君自難後經營三十餘載。”
顧浩《外舅丁鬆生先生行狀》:“時竹舟公已於留下鎮設米肆以救親戚之遇難者。”“先生複轉史村,而甬而滬。竹舟公亦由內河達上海,相與設機房、冶坊、煙肆,鄉人藉以口者不下千人。”
從上引資料看出:從丁國典開始經商,至丁英、丁莊兄弟而興旺發達。所謂“南楫北輪”,“所至貿遷”,指行商;所謂“營業燕、齊,歲晚一歸”,是坐賈。丁氏將南方物產(如絲織品)運至北方出賣,獲利甚厚。丁申、丁丙兄弟亦善於經營,在清軍與太平軍交戰時期,他們於兵荒馬亂中,在留下鎮設米行,在上海設機房、冶坊、煙作,可見其應變才能。經商致富,是丁氏成為慈善家與藏書家的財力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