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申丁立誠《先考竹舟府君行述》:“壬寅,從楊園太夫子學為文,朝夕研誦,不以淺義時調取悅幹進。”“自撰(天後宮)碑記,更輯誌略。”“府君以掌故之書單零孤本易於散,非彙成巨帙難以傳久,爰檢滬上所獲數十種,次第校刊,顏曰《武林掌故叢編》。更因杭州文獻,首推吳退學博所編之《國朝杭郡詩輯》及其孫仲雲製府之《續輯》,府君與叔父既補刊初、續兩編,複廣錄遺詩,仍其凡例,以詩存人,以人存詩,竭十載之心力,甄錄四千餘家,編成《三輯》百卷。嗣後續纂《杭州府誌》、潘學使《兩浙軒續錄》皆取資於是焉。”“暇輯《武林藏書錄》二卷,備載源流焉。”
丁丙顧浩《外舅丁鬆生先生行狀》:“與竹舟公自相師友,結集益齋詩文社於天後宮,偕夏子鬆、吳小愚、蔡午寅、高茶諸丈角文藝。”“先生又以餘力學文,若《讀禮私記》《禮經集解》《鬆夢寮詩初集》,稿毀於燹;若《九思居經說》《說文部目詳考》《說文篆韻譜集注》《廿四史刻本同異考》《杭府仁錢三學誌》《杭城坊巷誌》《皋亭山誌》《樂善錄》《於忠肅祠墓錄》《善本書室藏書誌》《武林金石誌》《宜堂小記》《鬆夢寮集》《先人老屋記》《西溪詩集》,皆成稿待刊;已刊者《西泠四家印存》八卷、《師讓漢銅印存》二卷、《北郭贅續二錄》四卷、《續東河歌》一卷、《三塘漁唱》三卷、《菊邊吟》一卷、《北郭詩帳》二卷,皆先生所手著也。先生又以杭州文獻首推吳退學博《國朝杭郡詩輯》及其孫仲雲製府《續輯》,兵燹後板毀於火,既與竹舟公重刊之,複廣錄遺詩,編成《三輯》百卷。惟吳氏之凡例,斷自國朝,複編成《曆朝杭郡詩輯》,上自李唐,下迄前明,兼收並蓄,征錄無遺。又得吳誌上先生《武林文獻》殘本,先生重加增補,分內、外編。又以庚申之劫,幸得脫險,安不忘危,爰集諸家撰述,刪訂纂修為《庚辛泣杭錄》十六卷。”“校刊前賢著述以惠後學,積至數千卷,若《武林掌故叢編》《武林往哲遺著》《當歸草堂叢書》《醫學叢書》《西泠五布衣遺著》《於忠肅集》,其大者也。”
從以上記載看出,在丁氏一門中,以丁申、丁丙兄弟的學術造詣最高,成就最大,故“有‘雙丁’之目”,與杭州小山堂趙氏“二林”(趙昱號穀林,趙信號意林)媲美。丁申、丁丙兄弟除著書、刻書外,還以藏書支持文化教育事業,據《丁氏宗譜》所載:
丁立誠《先考竹舟府君行述》:“府君複舉藏書之副本,並購經史有用之籍,置之郡學,備庠生閱讀。”
顧浩《外舅丁鬆生先生行狀》:“龔幼安太守知先生熟杭郡掌故,延請纂修杭府誌。先生固學而後知不足者,舉賢能任其事,而以八千卷樓書為續纂之資。”
餘不多舉。
丁氏以經商致富而八千卷樓興,以經商失敗而八千卷樓廢。繆荃孫《丁修甫中書傳》雲:“自遭家難,君拚檔所藏,悉還公債,至於書籍,全歸江南圖書館,價雖稍貶,而無少逸,易一地耳。書固可按目而稽。在江南,猶在杭。君籌之熟,計之決,識者尤知其苦心矣。”繆氏“家難”雲雲,丁輔之《八千卷樓書目跋》中說得比較明白:“宣統初,餘家為司者不慎,負公私帑至五億之多,因舉所藏以歸江南圖書館。”以丁立誠為代表的丁氏家族,願以較低價格,售書給國家的圖書館(江南圖書館是我國最早的公共圖書館),與吳興陸心源後裔將宋樓藏書全部售給日本的行為相比較,表現出可貴的愛國胸懷。
丁氏數世藏書,培養出一門重視文化的良好氛圍。丁申孫、丁立誠子丁輔之,以創建西泠印社和創製聚珍仿宋活字二事,聞名於世。詳見朱龍湛《西泠印社創始人丁輔之先生墓表》及拙著《高時顯與丁輔之――〈四部備要〉輯校、監造人考》(載《我與中華書局》,2002年版)。
我國文獻資料極為豐富。“正史”為一國之史,地方誌為一地(省、府、縣、鎮)之史,家譜為一家之史。對於“正史”、地方誌,學者們普遍利用;而對於家譜,尚少利用。即以研究丁氏八千卷樓而言,人們大多以丁丙《善本書室藏書誌?附錄》為主要依據,我從《丁氏宗譜》中發掘出來的資料,可補充目前流行的有關著作之不足。至於《丁氏宗譜》中未涉及之事,本文概不議論。
§§卷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