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丁氏八千卷樓興廢考――《丁氏宗譜》跋(2 / 3)

四、丁氏一門對文化事業的貢獻

丁氏一門,富而好學,代有名人,著書刻書,熱心文教事業,“八千卷樓”聲譽大著。《丁氏宗譜》中有這方麵的記載,如:

(一)丁申、丁丙於兵亂中掇拾文瀾閣書

《四庫全書》分貯七閣,“東南三閣”:文宗、文彙、文瀾。經過清軍與太平軍的戰爭,文宗、文彙兩閣之書一冊不存,而文瀾閣書幸得丁申、丁丙兄弟的苦心掇拾、鈔補。此事以《丁氏宗譜》記載最詳:

光緒七年九月二十六日浙江巡撫譚鍾麟片奏:“鹹豐庚申、辛酉,省城再陷,(四庫)全書散佚。時有五品銜主事丁申,與其弟江蘇候補知縣丁丙,不避艱危,潛拾殘編,深藏僻地。適省城克複,繳存杭州府學,編集書目,尚存一萬餘冊。臣前守杭州時,深嘉其誌。己卯冬,奉旨調撫浙江,到任後,訪聞該紳兄弟頻年留心收繳,又增百數十冊,並照四庫全書目錄,遍覓底本,冀陸續補鈔,以複舊觀,統計將及九成,其苦心孤詣,實為人所難能,而費資竭力,固無論矣。”

俞樾《丁君鬆生家傳》:“留下市中賣物,率以字紙包裹,取視皆四庫書也。驚曰:‘文瀾閣書得無零落在此乎?’隨地檢拾,得數十大冊。君之輯文瀾遺書,實始此矣。於其間偕竹舟君至福岩村拜掃祖墓,因自紹興至定海,而上海,而如皋,倉皇奔走,猶托書賈周姓者間道至杭州,購求書籍,其裝釘成本者十之一,餘則束以巨,每束高二尺許,共得八百束,皆載之至滬。”“君既於灰燼中掇拾得文瀾遺書,乃奉歸,庋之尊經閣,請陸君珊繪《書庫抱殘圖》紀之。其時文瀾閣毀於兵,未複也。光緒六年,巡撫譚公建複文瀾閣,爰有鈔補閣書之議。君悉出其家藏書,集人寫。又於天一閣、抱經樓、振綺堂、壽鬆堂諸藏書家,按籍征求,曆七年之久,得三千二百九十六種。求而未得者,僅九十餘種。譚公疏陳其事……”

丁立誠《先考竹舟府君行述》:“先是府君見留下市賣食物,率裂四庫書紙包裹,乃集膽壯數人,乘夜檢拾,絡續藏西溪,至數千冊。至是偕叔父再往,收其散帙,至書盡而止。”“運回四庫書萬餘冊,呈大府,權儲於府學尊經閣。”“譚公專疏人告,府君益自感奮,複請發經費,覓底本,依式繕補,延王主事同、張舉人大昌、孫教諭樹禮董理校對,越五年而寫畢,僅缺二百餘種。”

顧浩《外舅丁鬆生先生行狀》:“(竹舟公)瞥見(留下)市肆裹食物皆文瀾閣書,乃乘夜往收,藏之西溪僧舍。先生至,則又偕往收其殘帙,至書盡而止。”

以上說明丁氏兄弟掇拾、鈔補文瀾閣書的全過程:(一)在留下鎮發現文瀾閣書殘頁,遂苦心掇拾,至書盡而止,暫貯於西溪佛寺。又托書賈在杭州購求,運貯於上海。最後皆運回杭州,貯於尊經閣。(二)複建文瀾閣後,丁氏兄弟從家藏及藏書家中,覓《四庫全書》底本,依式鈔補,請文士校對。俞樾說“兩丁君之名,赫然聞於天下”,是當之無愧的。

(二)丁氏著書,刻書,以藏書支持文化教育事業

從丁英開始,到丁上左、丁仁友、丁三在兄弟,四代人多有功名。可以說既是商人之家,又是書香門第。今僅從《丁氏宗譜》中摘錄丁英、丁莊兄弟及丁申、丁丙、丁午兄弟著作,其他成員從略,以省篇幅。

丁英丁申《顯考洛耆府君行述》:“銳意經營,南楫北輪,行篋中以書史自隨,鑒古今治亂以衡世務。”

丁莊丁申《先叔父蒞堂公行述》:“叔父少嗜古,先世藏書畫碑版甚富,嚐發而讀之。文嗜漢魏,書喜隸篆籀,且好繪墨蘭竹。星命雜家之術,罔不通曉。”“著有《吳間袖中草》五卷。”

丁午袁昶《奚生丁君墓誌銘》:“既乃知其殫心冊素”,“君箸錄極勤,而美誌不竟,所校輯可存者,有《重文》二卷,出入於朱謀瑋《駢雅》之流;《通鑒校疑》四卷,有出於嚴衍《補輯》、謝山《答問》之外者,是皆可傳也。”李鵬飛《母舅頤生丁公傳》:“凡詩古文之屬,無不穎妙。工草隸,楷法率更令。兼通音律,善鼓琴。郡中方兵燹後,文廟禮樂廢墜不舉。浙撫楊公昌浚奏請複之。公多識舊典,按律尋聲,清濁高下,鹹當其理,論者以為王、範諸公之流亞焉。尤精經學,少從同裏園楊先生遊,公秉承師訓,一掃漢、宋門戶習見,存是去非,時有心得,在鄉如曲園俞先生,來仕者如黃宗師倬、張宗師卿,皆以國士待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