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從《揚州畫舫錄》看飲食文化(2 / 3)

酒樓之外,茶館興起。《草河錄上》說:“吾鄉茶肆,甲於天下,多有以此為業者。”茶館中出售的點心,“各極其盛”;賣的茶,也非常考究。選擇茶葉和水源,成為一項專業。如:“王叟者,以選茶品水為生。”(卷十五《岡西錄》)水以泉水為貴。“保障湖中皆有泉,其味極甘洌,故今東城水船,皆取資於此。”(卷十二《橋東錄》)蜀岡“以泉勝,隨地得之皆甘香清冽。”(卷十六《蜀岡錄》)

鄭板橋《揚州》詩雲:“十裏栽花算種田”。利用花的香氣,使揚州飲料別具風味。《揚州畫舫錄?橋東錄》記載,鹽商黃氏別墅中“桂花極盛”,製成桂球、桂油、桂膏、桂酒,桂水,“清馥甘美”。這種技藝,豈僅黃氏一家獨有,飲食業也采用的。

名菜名酒,名茶名點,相得益彰。

飲食店的環境

餐桌上的菜點雖佳,餐桌外的環境不佳,也使顧客敗興。《揚州畫舫錄》關於飲食業注意環境美的記載是可供今天借鑒的。《虹橋錄下》說:乾隆時,揚州食肆“不惜千金買仕商大宅為之。如湧翠、碧薌泉、槐月樓、雙鬆圃、勝春樓諸肆,樓台亭榭,水石花樹,爭新鬥麗,實他地之所無”。《草河錄上》說:揚州茶肆“出金建造花園,或鬻故家大宅廢園為之。樓台亭舍,花木竹石,無不精美”。當時一家規模較大的飲食店就是一座園林。

規模較小的飲食店也精心設計一個能夠吸引顧客的環境。如:“雙虹樓,北門橋茶肆也。樓五楹,東壁開牖臨河,可以眺遠。”(《草河錄上》)“蘇式小飲食肆在炮石橋路南,門麵三楹,中藏小屋三楹,於梅花中開向南窗,以看隔江山色。旁有子舍十餘間,清潔有致。”(《岡西錄》)“小秦淮茶肆在五敵台,入門,階十餘級,螺轉而下,小屋三楹,屋旁小閣二楹,黃石,石中古木十數株,下圍一弓地,置石幾石床,前構方亭。亭左河房四間,久稱佳構。”(《小秦淮錄》)“秀野園酒肆在硯池北,對岸為掃垢山,春暖鶯飛,禽聲雜出。湖外黃花爛漫,千頃一色。”(卷七《城南錄》)

飲食店不僅注意環境美、建築美,還在牆壁上懸掛名入書畫真跡,供顧客欣賞,增添樂趣。《揚州畫舫錄》卷十《虹橋錄上》說:“康熙間,虹橋茶肆名冶春社,孔東塘為之題榜。”孔東塘名尚任,山東曲阜人,是傳奇《桃花扇》的作者。《新城北錄中》說:青蓮齋,“六安山僧茶葉館也”。“鄭板橋書聯雲:‘從來名士能評水,自古高僧愛鬥茶。’”由於戲曲家孔東塘題榜,書畫家鄭板橋書聯,使冶春社、青蓮齋提高了聲譽。經營方式除了講究烹飪技術,注意飲食環境,經營方式方法也是不可忽視的。《揚州畫舫錄》在這一方麵告訴我們什麼知識呢?

專業化揚州有葷茶肆、素茶肆,各具特色。“城內外小茶肆,或為油鏇餅,或為甑兒糕,或為鬆毛包子,茆簷蓽門,每旦絡繹不絕。”(《草河錄上》)由於專,才能精,精益求精,不斷提高水平。

創名牌以茶肆的點心為例,“雙虹樓燒餅,開風氣之先,有糖餡、肉餡、幹菜餡、莧萊餡之分”(《草河錄上》);合欣園“以酥兒燒餅見稱於市”,“遊人集焉,遂致富”(《小秦淮錄》)。同是燒餅,雙虹樓、合欣園各有拿手的技藝,創出名牌。又如:二梅軒以“灌湯包子”(湯包)得名,雨蓮以“春餅”得名,文杏園以“稍麥”得名,“謂之‘鬼蓬頭’”,小方壺以“菜餃”得名,“各極其盛”。

講季節以麵館為例,“麵有大連、中碗、重二之分。冬用滿湯,謂之‘大連’;夏用半湯,謂之‘過橋’”。(《虹橋錄下》)

配合當地的風俗習慣,是飲食業開展業務活動的重要環節。且停車、七賢居是揚州北郊的兩個茶肆,“二肆最盛於清明節放紙鳶、端午龍船市、九月重陽九皇會”(卷六《城北錄》),便是一例。還有臨時網點設置,例如:筱園中有芍藥田,“花時賣茶為生計”(《岡西錄》)。“傍花村居人多種菊”,“花時填街繞陌,品水征茶”(《草河錄上》)。蜀岡西園“居人逢市會則置竹凳茶灶於門外,以供遊人勝賞,謂之‘西園茶桌子’”。(《蜀岡錄》)

名園“閑時開設酒肆,常演窟儡子”(《橋西錄》),供顧客娛樂。窟儡子即傀儡戲,今稱木偶劇。

還有將飲食與花鳥蟲魚兩種經營結合起來。乾隆時,朱標“善養花種魚”,“有屋數十間為茶肆,題其簾曰‘柳林茶社’”。(卷三《新城北錄上》)又有汪希文,“賣茶枝上村”,於勺園養魚種花。(《城北錄》)

在注重服務質量的同時,宣傳廣告也是不可缺少的。飲食店的簾和匾,有宣傳廣告的作用。

簾和匾,是中國飲食店的兩種傳統的旗幟。它是裝飾門麵,招徠顧客,增強信譽,相互競爭的手段。乾隆時,揚州酒樓茶館都有簾。跨虹閣“閣外日揭簾,夜懸燈。簾以青白布數幅為之,下端裁為燕尾,上端夾板,燈上貼一‘酒’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