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讓夷……深為李玨、楊嗣複所惡,終文宗世官不達。及德裕秉政,驟加拔擢,俄拜中書侍郎、同平章事。”(卷一百七十六)
“李德裕在翰林,(鄭)亞以文幹謁,深知之。出鎮浙西,辟為從事。中丞李回奏知雜,遷諫議大夫、給事中。”“大中二年,吳汝納訴冤,德裕再貶潮州,亞亦貶循州刺史”。(卷一百七十八)
鄭覃、陳夷行、李紳、李回、李讓夷、鄭亞等,就是與李德裕“親善”,為李德裕“深知”,受李德裕“拔擢”者,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在兩個集團的對立、爭鬥中,他們是屬於李德裕集團的。“李德裕的弱點是保持朋黨積習”,範文瀾之言,一針見血,是不刊之論。
(二)
再從兩個集團四十餘年的政治活動來看“牛黨”一詞能否成立,牛僧孺能否稱為一黨的首腦?
晁公武《昭德先生郡齋讀書誌》卷二上《雜史類》:“《元和朋黨錄》一卷:右唐馬永易記牛李朋黨始末,自牛僧孺試賢良,迄令狐?去位。”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卷五《雜史類》:“《元和錄》三卷:池州石埭縣尉維揚馬永錫明叟撰。自元和三年牛、李對策,以至大中十三年令狐?罷相,唐朋黨本末具矣。永錫……崇觀、政和間人也。《館閣書目》以永錫為唐人,大誤也。”《元和朋黨錄》已佚,今據兩《唐書》《資治通鑒》的記載,將四十餘年中兩個集團爭鬥的大事,摘要如下:
元和三年(808)四月,賢良方正直言極諫科舉人牛僧孺、李宗閔、皇甫皆指陳時政之失,宰相李吉甫泣訴於憲宗,牛僧孺等三人皆出為關外官。五月,翰林學士、左拾遺白居易上疏,略謂:“今陛下明下詔令,征求直言,反以為罪,此臣所以未諭也。”“陛下縱未能推而行之,又何忍罪而斥之乎?此臣所以為陛下流涕而痛惜也。”
元和七年(812)李吉甫欲附宦官,擢元義方為京兆尹。正月,李絳出元義方為坊觀察使。元義方言:“李絳私其同年許秀同。”憲宗詰李絳,對曰:“宰相職在量才授任,若其人果才,雖在兄弟子侄之中,猶將用之,況同年乎?”
李吉甫、李絳政見不同。李吉甫奏:“天下已太平,陛下宜為樂”,李絳反對。李吉甫以為“人臣不當強諫。”李絳主張“人臣當犯顏苦口,指陳得失。”李吉甫勸憲宗峻刑,李絳雲:“王者之政,尚德不尚刑。”八月,李吉甫主張討魏博,李絳認為不必用兵。十一月,遣裴度至魏博宣慰。
元和八年(813)李吉甫、李絳數爭論。憲宗問:“人言外間朋黨大盛,何也?”李絳對:“小人譖君子,必曰朋黨。”
元和九年(814)二月,李絳罷相。九月,李吉甫請討淮西。十月,李吉甫卒。
元和十二年(817)宰相李逢吉等欲罷淮西兵,裴度請自往督戰。七月,裴度為門下侍郎、同平章事、兼彰義軍節度使、仍充淮西宣慰處置使,李宗閔為彰義軍觀察判官。裴度言令狐楚草製失辭。八月,令狐楚罷翰林學士。九月,李逢吉罷相,為東川節度使。
元和十三年(818)裴度恥與皇甫(令狐楚同年)同列,憲宗以裴度為朋黨,裴度對:“君子為徒,謂之同德;小人為徒,謂之朋黨。”
元和十五年(820)正月,宦官弑憲宗。閏月,穆宗即位。七月,令狐楚罷相,為宣歙池觀察使。八月,再貶衡州刺史。元稹草製,責以“密隳討伐之謀,潛附奸邪之黨”,重提元和十二年舊事。
長慶元年(821)李德裕、元稹、李紳同在翰林,時稱“三俊”。錢徽掌貢舉,李宗閔之婿蘇巢、楊汝士之弟殷士俱及第,段文昌以為不公,穆宗問李德裕、元稹、李紳,對與段文昌同。四月,貶李宗閔為劍州刺史,楊汝士為開江令。“因是列為朋黨”。
元稹草《戒勵風俗德音》,“朋比之徒,如撻於市,鹹睚眥於紳、稹。”
長慶二年(822)李逢吉入朝。纖人上告:於方受元稹所使,欲刺裴度。事雖無驗,六月,裴度、元稹俱罷相。李逢吉拜相。九月,出李德裕為浙西觀察使。
長慶三年(823)三月,李逢吉引牛僧孺為相。以李紳為禦史中丞。六月,以韓愈為京兆尹兼禦史大夫。激使李紳、韓愈忿爭。十月,出李紳為江西觀察使。李紳請留,改授戶部侍郎。
長慶四年(824)正月,穆宗卒。敬宗即位。李逢吉等誣構李紳欲立深王,二月,貶李紳為端州司馬,龐嚴為信州刺史,蔣防為汀州刺史。(龐嚴、蔣防皆李紳引為翰林學士)
寶曆元年(825)牛僧孺求出,正月,為同平章事、武昌軍節度使。
寶曆二年(826)裴度入相,李逢吉等言裴度名應謠讖以毀之。二月,裴度拜相。十一月,李逢吉為同平章事、山南東道節度使。十二月,宦官弑敬宗。文宗即位。
大和三年(829)八月,李德裕入為兵部侍郎,裴度薦為相,未成。李宗閔拜相。九月,出李德裕為義成節度使。
大和四年(830)牛僧孺入朝,正月,李宗閔引為相。九月,裴度為侍中、山南東道節度使。
大和五年(831)西川節度使李德裕欲取維州,牛僧孺認為有害無利,“德裕由是怨僧孺益深”。
大和六年(832)“怙德裕者以僧孺害其功,謗論沸然”。十二月,牛僧孺為同平章事、淮南節度使。李德裕為兵部尚書。
大和七年(833)二月,李德裕拜相。文宗與之論朋黨,對曰:“方今朝士三分之一為朋黨”。三月,出楊虞卿為常州刺史,張元夫為汝州刺史,蕭浣為鄭州刺史。六月,李宗閔為同平章事、山南西道節度使。七月,李德裕奏進士停試詩賦,從之。
大和八年(834)李逢吉薦李訓,李德裕以為誤國。十月,李宗閔拜相。李德裕為同平章事、山南西道節度使。進士複試詩賦。李德裕請留,改授兵部尚書。十一月,李德裕為鎮海節度使,不帶平章事。
大和九年(835)王?、李漢奏李德裕陰結漳王,圖為不軌。四月,李德裕為賓客分司。又以昔日文宗得疾,李德裕竟不至;又在西川征逋懸錢三十萬貫,使百姓愁困,貶袁州長史。李訓、鄭注誣構楊虞卿家人口出妖言。六月,李宗閔貶明州刺史。宦官楊承和、韋元素、王踐言出為監軍。七月,楊虞卿貶虔州司馬。李固言拜相。鄭注揭發李宗閔結楊承和、女學士宋若憲事,再貶處州長史。貶李漢為汾州刺史,蕭浣為遂州刺史,崔侑為洋州刺史,張諷為夔州刺史,蘇滌為忠州刺史,楊敬之為連州刺史。八月,李宗閔又貶潮州司戶。李玨貶江州刺史。再貶楊虞卿為虔州司戶,李漢為汾州司馬,蕭浣為遂州司馬。楊承和、韋元素、王踐言賜死。九月,詔:“應與宗閔、德裕或新或故及門生舊吏等,除今日已前放黜之外,一切不問。”李固言罷相,為山南西道節度使。十一月,發生“甘露之變”,鄭覃拜相。
開成元年(836)三月,李德裕為滁州刺史。四月,李紳為河南尹。李宗閔為衡州司馬。李玨為賓客分司。李固言拜相。六月,李紳為宣武軍節度使。七月,李德裕為賓客分司。十一月,李德裕為浙西觀察使。
開成二年(837)四月,陳夷行拜相。五月,李德裕為淮南節度使。牛僧孺為東都留守。十月,李固言為平章事、西川節度使。十一月,令狐楚卒。
開成三年(838)正月,楊嗣複、李玨拜相。二月,李宗閔為杭州刺史。鄭覃、陳夷行與楊嗣複、李玨議政喧爭。九月,牛僧孺為左仆射。
開成四年(839)三月,裴度卒。四月,鄭覃、陳夷行罷相。八月,牛僧孺為同平章事、山南東道節度使。十二月,李宗閔為賓客分司。
開成五年(840)正月,文宗卒。武宗即位。五月,楊嗣複罷相。八月,楊嗣複為湖南觀察使。李玨罷相,為桂管觀察使。九月,李德裕拜相。進言“辨邪正”:“正人一心事君,無待於助。邪人必更為黨,以相蔽欺。”李紳為淮南節度使。
會昌元年(841)三月,陳夷行拜相。貶楊嗣複為潮州刺史,李玨為昭州刺史。四月,李德裕奏改修《憲宗實錄》,以削所載李吉甫不善之跡。閏月,牛僧孺為太子少師。
會昌二年(842)二月,李紳拜相。六月,陳夷行罷相。七月,李讓夷拜相。九月,武宗欲相白居易,李德裕言白居易衰病,乃止。
會昌三年(843)李德裕言李宗閔與劉從諫交通,五月,李宗閔為湖州刺史。十月,李紳、鄭亞進改修之《憲宗實錄》。十二月,李德裕奏請進士及第後不得聚集參謁座主,不得聚集同年宴會,從之。
會昌四年(844)七月,杜?拜相。閏月,李紳為同平章事、淮南節度使。八月,崔鉉拜相。陳夷行卒。李德裕言牛僧孺、李宗閔與劉從諫、劉稹交結。九月,牛僧孺為少保分司,又貶汀州刺史;李宗閔為漳州刺史,又貶漳州長史。十一月,牛僧孺再貶循州長史,李宗閔長流封州。十二月,武宗與宰相論科舉,李德裕對:“朝廷顯官,須是公卿子弟。”
會昌五年(845)二月,李德裕與李紳相表裏,殺江都尉吳湘。五月,杜?、崔鉉罷相。李回拜相。
會昌六年(846)三月,武宗卒。宣宗即位。四月,李德裕為同平章事、荊南節度使。薛元賞為忠州刺史,薛元龜為崖州司戶。五月,白敏中拜相。七月,李紳卒。八月,牛僧孺為衡州長史,李宗閔為郴州司馬,崔珙為安州長史,楊嗣複為江州刺史,李玨為郴州刺史。李宗閔卒。九月,李德裕為東都留守,解平章事。
大中元年(847)二月,李德裕為少保分司,鄭亞為桂管防禦使。六月,牛僧孺為少師分司。八月,李回為同平章事、西川節度使。吳汝納訟吳湘之冤。十二月,李德裕貶潮州司馬。
大中二年(848)正月,李回左遷湖南觀察使,鄭亞貶循州刺史,李紳追奪三任告身。崔嘏草李德裕製,不盡言其罪,貶端州刺史。五月,周墀、馬植拜相。九月,李德裕再貶崖州司戶,李回貶賀州刺史。十月,牛僧孺卒。十一月,敕《憲宗實錄》新本禁止,舊本施行。
大中三年(849)李德裕卒。
把曆時四十餘年的朋黨之爭總結一下:元和三年宰相李吉甫排斥牛僧孺、李宗閔,伏下禍根。長慶元年,內相李德裕、元稹、李紳排斥李宗閔、楊汝士,朋黨形成。李吉甫、李德裕父子兩次獲勝。爭鬥是在朝廷中進行的,取得宰相職務的一方,居於優勢。長慶二年六月至寶曆二年十一月,李逢吉為宰相,該黨占優勢。大和三年八月至大和七年六月,大和八年十月至大和九年六月,李宗閔為宰相,該黨又占優勢。(李德裕僅大和七年二月至大和八年十月短期為宰相)開成時,李德裕黨的鄭覃、陳夷行,李宗閔黨的楊嗣複、李玨,都是宰相,爭鬥激烈。會昌時,李德裕為宰相,該黨大盛。大中時,白敏中為宰相,李宗閔黨複興,擊潰李德裕黨。黨爭結束。
牛僧孺於長慶三年三月至寶曆元年正月,大和四年正月至大和六年十二月,兩次為宰相,共計不到五年。在四十餘年的朋黨之爭中,把這個不到五年的宰相牛僧孺說成一方的最高人物,顯然是不符合史實的。而且長慶三年牛僧孺拜相,是李逢吉所引,寶曆元年牛僧孺求外出,李逢吉未挽留;大和四年牛僧孺拜相,是李宗閔所引,大和六年牛僧孺受李德裕黨攻擊去位,李宗閔未救援。這些事實足以說明,李逢吉、李宗閔先後薦引牛僧孺,隻不過是利用牛僧孺以阻止李德裕為宰相,而不是讓牛僧孺為該黨首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