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二十首(2 / 3)

(3)預飲林下,用阮籍叔侄為竹林之遊事,見十二卷注。

(4)劉琨《答盧湛書》:“舉觴對膝,破涕為笑。”

方告我遠涉,西登香爐。(1)長山橫蹙,九江卻轉。瀑布天落,半與銀河爭流,騰虹奔電,潈射萬壑,(2)此宇宙之奇詭也。其上有方湖石井,(3)不可得而窺焉。

(1)廬山有香爐峰,有瀑布水,詳二十一卷注。

(2)《韻會》:“潈,水會也。”

(3)遠法師《遊廬山記》:“自托此山,二十三載。再踐石門,四遊南嶺。

東望香爐峰,北眺九江。傳聞有石井方湖,中有赤鱗湧出。野人不能敘,直歎其奇而已。”

羨君此行,撫鶴長嘯。恨丹液未就,(1)白龍來遲,(2)使秦人著鞭,先往桃花之水。(3)孤負夙願,慚歸名山;終期後來,攜手五嶽。情以送遠,詩寧闕乎?

(1)丹液,仙藥,見二卷注。

(2)白龍,用陵陽子明事,見十二卷注。

(3)桃花水,即桃花源,見二卷注。

遂黃鍾之鄱陽謁張使君序

鄱陽郡即饒州,隸江南西道。

東南之美者,有江夏黃公焉。白竊飲風流,嚐接談笑。亦有抗節玉立,光輝炯然,氣高時英,辯析天口。(1)道可濟物,誌棲無垠。

(1)任昉《宣德皇後令》:辯析天口,而似不能言。李善注:《七略》曰:齊田駢好談論,故齊人為語曰“天口駢”。天口者,言田驕子不可窮其口若事天。昌向注:辨析,謂分別事理也。

鄱陽張公,朝野榮望,愛客接士,即原、嚐、春、陵之亞焉。(1)每欽其辭華,懸榻見往。(2)而黃公因訪古跡,便從貴遊,乃僑裝撰行,(3)去國遐涉。(4)(1)原、嚐、春、陵,見七卷注。

(2)陳蕃懸榻,見十四卷注。

(3)鮑照詩:“僑裝多闕絕。”《廣韻》:“僑,客也。”“撰,定也。”

僑裝,謂客行之裝。撰行,謂定行日。

(4)遐陟,遠行也。

諸子銜酒惜別,沾中分贈,沉醉煙夕,惆悵涼月。天南回以變夏,火西飛而獻秋。(1)汀霞颯然,(2)海草微落。(3)夫子行邁,(4)我心若何。毋金玉爾音,而有遐心。(5)湖水演沔,(6)勗哉是行。共賦武昌釣台篇,(7)以慰別情耳。

(1)火,心星也。下而西流,則為秋候。詳五卷注。

(2)謝眺詩:“汀葭稍靡靡。”《廣韻》:“汀,水際平沙也。”“葭,蘆也。”

(3)周朗《報羊希書》:“池上海草,歲榮日蔓。”

(4)行邁,見本卷注。

(5)《詩·小雅》:“毋金玉爾音,而有遐心。”《正義》曰:“言汝雖不來,當傳書信,毋得自愛音聲,貴如金玉,不以遺問我,而有疏遠我之心。

恐遂疏己,故以恩責之,冀音信不絕。”

(6)《廣韻》:“演,水長流貌。”《韻會》:“酒,流滿貌。”

(7)《太平寰宇記》:釣台,在武昌城下,有石圻臨江懸峙,四眺極目。

《武昌記》雲:釣台,在城南。《方輿勝覽》:釣台,在武昌北門外大江中。

郡誌:孫權嚐整陣於釣台。

早春於江夏送蔡十還家雲夢序

吾觀蔡侯,奇人也。爾其才高氣遠,有四方之誌,不然,何周流宇宙大多耶?

白遐窮冥搜,(1)亦以早矣。海草三綠,不歸國門。又更逢春,再結鄉思。一見夫子,冥心道存。窮朝晚以作宴,驅煙霞以輔賞。朗笑明月,時眠落花。

斯遊無何,尋告睽索。(2)來暫觀我,去還愁人。

(1)孫綽《天台山賦序》:“遠寄冥搜。”李善注:“冥搜,搜訪幽冥也。”

(2)何遜詩:“五載共衣裘,一朝異暌索。”

乃浮漢陽,入雲夢,鄉枻雲叩,(1)歸魂亦飛。且青山綠楓,累道相接,遇勝因賞,利君前行,即非遠離,曷足多歎。

(1)《廣韻》:“枻,楫也。”陶潛詩:“叩枻新秋月,臨流別友生。”

秋七月,結遊鏡湖,無我期,(1)先子而往。敬慎好去,終當早來。無使耶川白雲,(2)不得複弄爾。鄉中廖公及諸才子為詩略謝之。

(1)《詩·國鳳》:“匪我愆期。”《毛傳》曰:“愆,過也。”“ ”

與“愆”同。

(2)耶川即若耶溪,與鏡湖俱在會稽。詳見六卷注。

秋日於太原南柵餞陽曲王讚公賈少公石艾尹少公應舉赴土都序

按《唐書·地理誌》,太原府有陽曲縣,有石艾縣。天寶元年,更石艾為廣陽縣。《容齋隨筆》:唐人呼縣令為明府,丞為讚府,尉為少府。

李太白集有《餞陽曲王讚公賈少公石文尹少公序》,蓋陽曲丞、尉,石艾尉也。讚公、少公之語益奇。班固《西都賦》:“實用西遷,作我上都。”張銑注:上都,西京也。

天王三京,(1)北都居一。(2)其風俗遠,蓋陶唐氏之人歟?(3)襟四塞之要衝,(4)控五原之都邑。(5)雄藩劇鎮,非賢莫居。(6)(1)三京,謂西京、東京、北京也。唐以雍州為西京,河南為東京,太原為北京。《通典》:開元十一年,以並州高祖起義之地,置太原府,號曰北京。

(2)《太平寰宇記》:並州大都督府,天授元年置北都,兼都督府。開元十一年,玄宗行幸至此,以此州王業所興,又建北都,仍改並州為太原府,立《起義堂碑》以紀其事。

(3)《通典》:今之並州,為太原府,古唐國也。昔帝堯為唐侯,所封之國。《太平寰宇記》:並州太原郡,其人有唐堯之遺教,君子深思,小人儉陋。

(4)盧諶《理劉司空表》:鹹以並州之地,四塞為固,東阻井陘,西限藍穀,前有太行之嶺,後有句注之關。”

(5)《廣韻》:“控,引也。”五原,漢武帝所置郡,唐時鹽州、豐州、勝州皆其故地。去太原四百餘裏。詳見五卷注。

(6)張載《劍閣銘》:“形勝之地,匪親勿居。”

則陽曲丞王公,神仙之胄也。(1)爾其學鏡千古,知周萬殊。又若少府賈公,以述作之雄也。鼇弄筆海,(2)虎攫辭場。(3)又若石艾尹少公,廊廟之器,(4)口折黃馬,手揮青萍。(5)鹹道貫於人倫,(6)名飛於日下。(7)實難沉屈,永懷青霄。(8)劍有隱而氣衝七星,(9)珠雖潛而光照萬壑。

(1)王氏一支,相傳出自周靈王太子晉,即與浮丘公仙去者,故曰神仙之胄。

(2)駱賓王《餞尹大官序》:“請振詞鋒,同開筆海。”

(3)王勃《夫子廟碑》:“虛舟獨泛,乘學海之波瀾;直轡高驅,踐辭場之閫閾。”

(4)《蜀誌》:許靖夙有名譽,既以篤厚為稱,又以人物為意。雖行事舉動,未悉允當,蔣濟以為大較廊廟器也。

(5)《莊子》:黃馬、驪牛三。司馬彪曰:牛、馬以二為三,曰牛、曰馬、曰牛馬,形之三也。曰黃、曰驪、曰黃驪,色之三也。曰黃馬、曰驪牛、曰黃馬驪牛,形與色為三也。故曰:一與言為二,二與一為三也。劉孝標《廣絕交論》:“騁黃馬之劇談。”呂延濟注:“《莊子》曰:惠施雲:黃馬、驪牛三,謂黃、驪、色為二也。言辯者,以此為劇談也。”青萍,劍名,見九卷注。

(6)《後漢書》:郭林宗雖善人倫,而不為危言核論。許助少峻名節,好人倫,多所賞識。《晉書》:桓彝有人倫識鑒,拔才取士,或出於無聞,或得之孩抱,時人方之許、郭。人倫者,品目人物之高下,各為倫類也。

(7)日下,謂帝都,見八卷注。

(8)左思《蜀都賦》:“於青霄而秀出。”張銑注:“霄,天也。”

(9)七星,謂北鬥之星,暗用豐城劍氣衝牛鬥間事,見三卷注。

今年春,皇帝有事千畝,(1)湛恩八埏,大搜群才,(2)以緝邦政。而王公以令宰見舉,賈公以王霸升聞。海激仁乎三千,天飛期於六月。(3)必有以也,(4)豈徒然哉!(1)《禮記》:“天子為籍千畝。冕而朱紘,躬秉耒。”

(2)《玉海》:開元二十三年正月己亥,耕籍田,大赦,賜勳爵,所謂“湛恩八埏,大搜群才”,正指斯事。《漢書》:“威武紛雲,湛恩汪□□。”顏師古注:湛,讀曰沉。沉,深也。八埏,八方也。詳九卷注。

(3)《法苑珠林》:莊周說雲:有大鵬,其形極大。大鵬之背,不知幾千裏。將欲飛時,擊水三千裏,翼若垂天之雲。傳扶搖而上,去地九萬裏,方乃得逝。要從北溟,至於南溟,一飛六月,終不中息。

(4)《詩·國風》:“何其久也,必有以也。”

有從兄太原主簿舒,(1)才華動時,規謀匠物。(2)乃黕翠幕,(3)筵虹梁。(4)瓊羞霞開,羽觴電舉。(5)然後抗目遠覽,憑軒高吟。屏俗事於煩襟,結浮歡於落景。(6)俄而皓月生海,(7)來窺醉容;黃雲出關,半起秋色。數君乃輟酌慷慨,搖心促裝。(8)望丹闕而非遠,揮玉鞭而且去。

(1)太原縣,隸河東道之太原府,設主簿一人,正九品上。

(2)《後漢書·百官誌注》:“蕃維盤固,規謀弘遠。”

(3)潘嶽《藉田賦》:“翠幕黕以雲布。”李善注:“黕,黑貌也。”

(4)班固《西都賦》:“抗應龍之虹梁。”李善注:“梁形似龍,而曲如虹也。”

(5)《楚辭》:“瑤漿蜜勺,實羽觴些。”王逸注:“羽,翠羽也。觴,觚也。”《漢書》:“酌羽觴兮銷憂。”劉德注:“羽觴,酒疾行如羽也。”

孟康曰:“羽,觴爵也。作生爵形,有頭、尾羽翼。”如淳曰:“以玳瑁,覆翠羽於下,徹上見。”師古曰:“孟說是也。”張衡《西京賦》:“羽觴行而無數。”劉良注:“羽觴。杯上綴羽以速飲也。”

(6)謝靈運詩:“浮歡昧眼前,沉照貫終始。”

(7)顏延年詩:“流雲藹青闕,皓月鑒丹宮。”

(8)謝靈運詩:“恭承古人意,促裝返柴荊。”

白也不敏,先鳴翰林。(1)幸叨玳瑁之筵,(2)敢竭麒麟之筆。(3)請各探韻,賦詩寵行。

(1)《左傳》:“平陰之役,先二子鳴。”

(2)劉楨《瓜賦》:“布象牙之席,薰玳瑁之筵。”

(3)王勃《春日孫學宅宴序》:“俠客時有,且傾鸚鵡之杯;文人代輕,聊舉麒麟之筆。”盧照鄰《釋疾文》:“東郊絕此麒麟筆,西山秘此鳳凰柯。”

按《唐書》,改京城為西京,東都為東京,北都為北京,乃天寶元年事。

而太白供奉翰林,正在天寶初年,此文有“天王三京”用“先鳴翰林”二句,疑是其去國以後之作。然天寶改元以後,不見有耕藉事,或是史臣失書,亦未可定。而改石艾縣為廣陽,則正在天寶元年,此文猶稱石艾,不稱廣陽,知為天寶以前作也。三京之稱,或在先時已有此名;而翰林謂文翰之林,蓋先作詩,以為文林之倡耳。

送戴十五歸衡嶽序

白上探玄古,中觀人世,下察交道。海內豪俊,相識如浮雲。自謂德參夷、顏,才亞孔、墨,莫不名由口進,實從事退,(1)而風義可合者,厥惟戴侯。

(1)《人物誌》:夫名非實,用之不效。故曰名由口進,而實從事退。中情之人,名不副實,用之有效,故名由眾退,而實從事章。

戴侯寓居長沙,稟湖嶽之氣;(1)少長鹹、洛,窺霸王之圖。(2)精微可以入神,懿重可以崇德,謨猷可以尊主,文藻可以成化。兼以五材,(3)統以四美,(4)何往而不濟也。

(1)長沙之地,在唐為潭州長沙郡,隸江南西道,有洞庭湖,有衡嶽。

(2)鹹陽、洛陽,有古昔帝王霸主爭據之跡。

(3)《薑子》:所謂五材者,勇、智、仁、信、忠也。勇則不可犯,智則不可亂,仁則愛人,信則不欺,忠則無二心。

(4)四美,承上四句而言。

其二三諸昆,皆以才秀擢用,辭翰炳發,升聞天朝。而此君獨潛光後世,以期大用。鯤海未躍,鵬霄悠然。不遠千裏,訪予以道。□□國之秀,(1)有廖侯焉。人倫精鑒,(2)天下獨立。(3)每延以宴謔,許為通人。(4)獨孤有鄰及薛諸公,鹹亦以為信然矣。

(1)《韻會》:“鄖,《說文》:漢南之國。”《地理沿革表》:德安府,古鄖子國,一雲在江夏。《集韻》:鄖,或作“□□”。

(2)人倫,已見前二篇注。言其有知人之明。

(3)獨立:猶獨步之意。

(4)《後漢書》:袁紹客多豪俊,並有才說。見鄭玄儒者,未以通人許之。

屬明主未夢,且歸衡陽。憩祝融之雲峰,(1)弄茱萸之湍水。(2)軒騎糾合,(3)祖於魏公之林亭。笙歌鳴秋,劍舞增氣。況江葉墜綠,沙鴻冥飛,登高送遠,使人心醉。(4)見周、張二子,為論平生。雞黍之期,(5)當速赴也。

(1)祝融峰,見本卷《送林公上人序》注。

(2)《水經注》:邵陵水,東北出益陽縣,其間徑流山峽,名之為茱萸江。

《海錄碎事》:澬江,一名茱萸江,在衡山縣。《一統誌》:茱萸灘,在湖廣寶慶府城北四十裏,澬江水勢險惡,昔人置銅柱於岸側,以固牽挽,俗謂五十三灘、四十八灘,此其首也。

(3)糾,亦合也。《左傳》:糾合諸侯,而謀其不協。

(4)《高唐賦》:“登高遠望,使人心瘁。”

(5)李善《文選注》:謝承《後漢書》:山陽範式,字巨卿,與汝南張元伯為友。春別京師,以秋為期。至九月十五日,殺雞作黍。二親笑曰:“山陽去此幾千裏,何必至。”元伯曰:“巨卿信士,不失期者。”言未絕而巨卿至。

早夏於將軍叔宅與諸昆季送傅八之江南序

《易》曰:“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窮此道者,其惟傅侯耶?侯篇章驚新,海內稱善,五言之作,妙絕當時。(1)陶公愧田園之能,謝客慚山水之美。

(2)佳句籍籍,人為美談。

(1)《北齊書》:“雕蟲之美,獨步當時。”

(2)陶淵明詩,多言田園之適。謝靈運詩,多言山水之趣。靈運小字客兒,詳十六卷注。

前許州司馬宋公,(1)蘊冰清之姿,(2)重傅侯玉潤之德,妻以其子。鳳凰於飛,(3)潘、楊之好,斯為睦矣。(4)(1)唐時許州潁川郡,隸河南道。州設司馬一人,從五品下。

(2)劉孝標《世說注》:《衛階別傳》:玠娶樂廣女,裴叔道曰:“妻父有冰清之姿,婿有壁潤之望,所謂秦晉之匹也。”

(3)《左傳》:初懿氏卜妻敬仲,其妻占之,曰:“吉,是謂鳳凰於飛,和鳴鏘鏘。”杜預注:雄曰鳳,雌曰凰,雄雌俱飛,相和而鳴,鏘鏘然,猶敬仲夫妻相隨適齊,有聲譽。

(4)潘嶽《楊仲武誄》:“潘、楊之睦,有自來矣。”蓋嶽乃楊之婿也,故雲潘、楊之睦。

仆不佞也,忝於芳塵,宴同一筵,心契千古。清酌連曉,玄談入微。歡攜無何,旋告睽拆。將軍叔,雄略蓋古,英明洞神。天王貴宗,誕育賢子。八龍增秀以列次,(1)五色相輝而有文。會言高樂,曉餞金門。洗德弦觴怡顏(上下似有缺文)。

(1)《後漢書》:荀淑有子八人,儉、緄、靖、燾、汪、爽、肅、專,並有名稱,時人謂之八龍。初荀氏舊裏名西豪,潁陰令苑康以為昔高陽氏有才子八人,今荀氏亦有八子,故改其裏曰高陽裏。

朱明草木已盛。且江嶂若畫,賞盈前途,自然屏間坐遊,(1)鏡裏行到,(2)霞月千裏,足供文章之用哉!征帆空懸,落日相逼。二季揮翰,詩其贈焉。

(1)屏間,謂列嶂如屏。

(2)鏡裏,謂江明若鏡。

冬日於龍門送從弟京兆參軍令問之淮南覲省序

龍門山,在河南府城西南,詳十三卷注。京兆,即雍州也。詳十八卷注。

參軍,京兆尹之屬官。

紫雲仙季,(1)有英風焉。吾家見之,若眾星之有月。(2)貴則天王之令弟,寶則海嶽之奇精。遊者所謂風生玉林,清明蕭灑,真不虛也。

(1)紫雲仙,似其從弟之號。季,謂季弟也。

(2)《出曜經》:“獨尊隻步,無有疇匹。猶如明月,在眾星中。”

常醉目吾曰:“兄心肝五藏,皆錦繡耶!不然,何開口成文,揮翰霧散。”

吾因撫掌大笑,揚眉當之。使王澄再聞,亦複絕倒。(1)觀夫筆走群象,思通神明,龍章炳然,(2)可得而見。

(1)《晉書》:琅邪王澄,有高名,少所推服。每聞衛玠言,輒歎息絕倒。

故時人為之語曰:“衛玠談道,平子絕倒。”

(2)龍章,言其文采炳煥,若龍章之服也。《禮記》:“有虞氏服韍,夏後氏山,殷火,周龍章。”王勃文:“研精麝墨,運思龍章。”

歲十二月,拜省於淮南。思白華之長吟,(1)眺黃雲之晚色。目斷心盡,情懸高堂。傾蘭醑而送行,(2)赫金鞍而照地。(3)錯轂蹲野,(4)朝英滿筵。(5)非才名動時,何以及此。

(1)束皙《補亡詩》:“白華朱萼,被於幽薄。”呂延濟注:“喻孝子事父母之潔白,如朱萼承白華於幽薄之中,而鮮潔也。”

(2)唐高宗詩:“華冠列綺筵,蘭醑申芳宴。”《玉篇》:“醑,美酒也。”

(3)鮑照詩:“鞍馬光照地。”

(4)《楚辭》:“車錯轂兮短兵接。”王逸注:“錯,交也,輪毅交錯也。”

(5)牛弘樂府:“揖讓皆時傑,升降盡朝英。”

日落酒罷,前山陰煙。殷勤惠言,吾道東坐。想洛橋春色,先到淮城,見千條之綠楊,折一技以相贈,則華萼情在,(1)吾無恨焉。群公賦詩,以光榮餞。

(1)謝瞻詩:“花萼相光飾。”呂延濟注:“花萼,喻兄弟也。”琦按:萼,花蒂也。花暮相倚附,不能相離,故古人取之以為兄弟之喻。

江夏送倩公舊漢東序

漢東,隨州也,本春秋時隨子之國,其地在漢水之東。《左傳》“漢東之國隨為大”是也。後世以其地置州,謂之隨州。隋時改稱漢東郡,蓋依此立名。唐自天寶以前名隨州,天寶初改漢東郡,乾元初複為隨州。

謝安四十,臥白雲於東山;桓公累征,為蒼生而一起。(1)常與支公遊賞,貴而不移。大人君子,神冥契合,正可乃爾。仆與倩公一麵,不忝古人。言歸漢東,使我心痗。(2)夫漢東之國,聖人所出。(3)神農之後,季良為大賢。

(4)爾來寂寂,無一物可紀。有唐中興,始生紫陽先生。(5)先生六十而隱化,若繼跡而起者,惟倩公焉。蓄壯誌而未就,期老成於他日。且能傾產重諾,好賢攻文。即惠休上人與江、鮑往複,(6)各一時也。仆平生述作,罄其草而授之。(7)思親遂行,流涕惜別。今聖朝已舍季布,(8)當征賈生。(9)開顏洗目,一見白日,冀相視而笑於新鬆之山耶?作小詩絕句,以寫別意。

(1)《世說注》:《續晉陽秋》曰:謝安悠遊山水,以敷文析理自娛。桓溫在西藩,欽其盛名,諷朝廷請為司馬。以世道未夷,誌存匡濟。年四十,起家應務。《晉書》:謝安寓居會稽,與王羲之及高陽許詢、桑門支遁遊處。

出則漁弋山水,入則言詠屬文,無處世意。東山、蒼生,已見七卷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