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江夏遂張祖監丞之東都序
籲咄哉,仆書室坐愁,亦已久矣。每思欲遐登蓬萊,極目四海,手弄白日,頂摩青穹,(1)揮斥幽憤,(2)不可得也。而金骨未變,玉顏已緇,(3)何嚐不們鬆傷心,撫鶴歎息。誤學書劍,薄遊人間。(4)紫微九重,(5)碧山萬裏。
有才無命,甘於後時。劉表不用於稱衡,(6)暫來江夏;賀循喜逢於張翰,且樂船中。(7)(1)《宋書·樂誌》:旋駕聳泛青穹。
(2)《莊子》:“揮斥八極,神氣不變。”郭象注:“揮斥,猶縱放也。”
(3)《說文》:“緇,黑色也。”
(4)謝朓詩:“薄遊第從告。”
(5)紫微,天子所居之宮,以擬天之紫微垣而名也。
(6)《後漢書·稱衡傳》:劉表及荊州士大夫,先服其才名,甚賓禮之。
後侮慢於表,表恥不能容,以江夏太守黃祖性急,故送衡與之,祖亦善待焉。
(7)《晉書》:會稽賀循,赴命入洛,經吳閶門,於船中彈琴。張翰初不相識,乃就循言談,便大相飲悅。問循,知其入洛。翰曰:“吾亦有事北京。”
便同載即去,而不告家人。
達人張侯,大雅君子。統泛舟之役,(1)在清川之湄。談玄賦詩,連興數月,醉盡花柳,賞窮江山。王命有程,告以行邁,(2)煙景晚色,慘為愁容。係飛帆於半天,泛祿水於遙海。欲去不忍,更開芳樽,(3)樂雖寰中,(4)趣逸天半。平生酣暢,未若此筵。至於清談浩歌,(5)雄筆麗藻,(6)笑飲□□酒,醉揮素琴,(7)餘實不愧於古人也。
(1)《左傳》:“秦輸粟於晉,自雍及絳相繼,命之曰泛舟之役。”
(2)《詩·國風》:“行邁靡靡。”《毛傳》曰:“邁,行也。”《鄭箋》曰:“行,道也。道行,猶行道也。”
(3)劉孝綽詩:“芳樽散緒寒。”
(4)梁簡文帝《大愛敬寺刹下銘序》:“功超域外,道邁寰中。”
(5)《楚辭》:“臨風怳兮浩歌。”
(6)郭璞《爾雅序》:“英儒贍聞之士,洪筆麗藻之客。”《疏》曰:“洪,大也。麗,美也。藻,水藻也,有文,以喻人之文章。言大有詞筆,美於文章之客也。”
(7)素琴,見二卷注。
揚袂遠別,何時歸來?想洛陽之秋風,將膾魚以相待。(1)詩可贈遠,無乃闕乎?
(1)張翰在洛,見秋風起,因恩吳中蓴菜羹、鱸魚膾,遂命駕而歸。見廿二卷注。
奉餞十七翁二十四翁尋桃花源序
《名山洞天福地記》:桃源山,周圍七十裏,名“白馬玄光之天”,在朗州武陵縣。《一統誌》:桃源山,在湖廣常德府桃源縣南二十裏。其西南有機源洞,一名秦人洞,洞北有機花溪。故老傳雲:晉太元中,武陵漁人,沿溪行,忽逢桃樹夾岸。複前行,得一山,山有小口,便舍船入。行數十步,豁然平曠,屋舍儼然,桑竹交通,雞犬相聞,男女耕種,估然自樂。見漁人,驚問所從來,為設酒殽。村中聞有此人,鹹來問訊。
自雲先世避秦亂,率妻子來此。不複出。停數日,送出,漁人誌之。太守即遣人隨所誌,迷不複得路。琦按:桃花源自陶淵明作記之後,無人複至其地,後人多雲是仙境,或雲乃托言耳,非實境也。好奇之士,慕想不可得,而指近地之山以當之,遂有桃源山,其實非昔之桃花源矣。
昔祖龍滅古,(1)道嚴威刑,煎熬生人,(2)若墜大火。三墳、五典,(3)散為寒灰。(4)築長城,(5)建阿房,(6)並諸侯,殺豪俊。(7)自謂功高羲皇,國可萬世。(8)思欲淩雲氣,求仙人,登封太山,風雨暴作。雖五鬆受職,(9)草木有知,而萬象乖度,禮刑將弛,則絝皓不得不遁於南山,(10)魯連不得不蹈於東海。(11)則桃源之避世者,可謂超升先覺。夫指鹿之儔,(12)連頸而同死,非吾黨之謂乎?
(1)祖龍見二卷注,謂秦始皇。
(2)《楚辭·九思》:“我心兮煎熬。”
(3)孔安國《尚書序》:伏羲、神農、黃帝之書,謂之三墳,言大道也。
少吳、顓項、高辛、唐、虞之書,謂之五典,言常道也。
(4)《史記》:秦始皇三十四年,丞相李斯請史官非秦紀皆饒之,非博士官所職,天下敢有藏《詩》、《書》、百家語者,悉詣守尉雜燒之。有敢偶語《詩》、《書》,棄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見知不舉者,與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燒,黥為城旦。
(5)賈生《過秦論》:“乃使蒙恬北築長城,而守藩籬,卻匈奴七百餘裏。
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報怨。”
(6)《三輔黃圖》:阿房官亦曰阿城,惠文王造,宮未成而亡。始皇廣其宮。規恢三百餘裏,離宮別館,彌山跨穀。輦道相屬,閣道通驪山八十餘裏。
表南山之巔以為闕,絡樊川以為池。作阿房前殿,東西五十步,南北五十丈,上可坐萬人,下建五丈旗。以木蘭為梁,以磁石為門,周馳為複道,度渭屬之鹹陽,以象太極,閣道抵營室也。
(7)《過秦論》:“墮名城,殺豪俊。”
(8)《史記》:秦始皇二十六年,製曰:“朕聞太古有號無諡,中古有號,死而以行為諡。如此,則子議父,臣議君也,甚無謂,朕勿取焉。自今以來,除諡法,朕為始皇帝,後世以計數,二世、三世,至於萬世,傳之無窮。”
(9)二十八年,始皇上太山,立石封祠祀。下,風雨暴至,休於樹下,因封其樹為五大夫。《野客叢書》:按應劭雲:秦皇逢暴雨得五鬆,因封為五大夫。《獨異誌》:始皇二十八年,登封太山,至半道,忽大風雨雷電。路旁有五鬆樹,蔭翳數畝,乃封為五大夫。忽聞鬆上有人言曰:“無道德,無仁禮,而王天下,妄名帝,何以封!”左右鹹聞,始皇不樂。歸,崩於沙丘。
(10)絝皓遁南山,見二十二卷注。
(11)魯連蹈東海,見四卷注。
(12)《史記》:趙高欲為亂,恐群臣不聽,乃先設驗。持鹿獻於二世,曰:“馬也。”二世笑曰:“丞相誤耶,謂鹿為馬。”問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馬以阿順趙高,或言鹿者。高因陰中諸言鹿者以法。後群匣皆畏高。李善《文選注》:《風俗通》曰:秦相趙高,指鹿為馬,束蒲為脯,二世不覺。
二翁耽老氏之言,(1)繼少卿之作,(2)文以述大雅,道以通至精。卷舒天地之心,脫落神仙之境。武陵遺跡,可得而窺焉。問津利往,水引漁者;花藏仙溪,春風不知。從來落英,何許流出。(3)石洞來入,晨光盡開。(4)有良田名池,竹果森列,三十六洞,別為一天耶?(3)今扁舟而行,笑謝人世,阡陌未改,(6)古人依然。白雲何時而歸來,青山一去而誰往?諸公賦桃源以美之。
(1)《史記》:老子修道德,其學以自隱無名為務。居周久之,見周之衰,乃遂去至關。關令尹喜曰:”子將隱矣,強為我著書。”於是老子乃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餘言,而去,莫知其所終。
(2)《文選》有李少卿與蘇武詩三首。老氏之言,少卿之作,俱切李氏事用。
(3)何許,猶何處也。
(4)何晏《景福殿賦》:“晨光內照,流景外烻。”李善注:“晨光,日光也。”
(5)《述異記》:人間三十六洞天,知名者十耳,餘二十六天,出《九微誌》。
(6)扁舟,特舟也。阡陌,田間道也。俱詳二卷注。
夏日陪司馬武公與群賢宴姑熟亭序
武公,名幼成,為宣州司馬,見後《趙公西候亭頌》。《江南通誌》:太平府當塗縣有采虹橋,即下浮橋,唐李陽冰建亭在其上,李白序之,名姑熟亭,蓋走蕪湖道也。
通驛公館南有水亭焉,四甍翬飛,(1)巉絕浦嶼。蓋有前攝令河東薛公棟而宇之,今宰隴西李公明化,開物成務,(2)又棱其梁而閣之。晝鳴閑琴,夕酌清月,蓋為接輔軒、(3)祖遠客之佳境也。
(1)《說文》:“甍,屋棟也。”徐鍇曰:“所以承瓦,故從瓦。”《詩·小雅》:如鳥斯革,如翬斯飛。”《鄭箋》曰:“伊、洛而南,素質五色,皆備成章,曰翬。翬者,鳥之奇異者也。”孔穎達《正義》:“斯革、斯飛,言簷阿之勢似鳥飛也。”
(2)《周易》:“夫易,開物成務,冒天下之道。”
(3)左思《吳都賦》:“輔軒蓼擾。”李周翰注:“輶軒,輕車也。”昔人多以輶軒為使車之通稱,見九卷注。
製置既久,莫知何名。司馬武公,長材博古,獨映方外。(1)因據胡床,岸幘嘯詠,而謂前長史李公及諸公曰:“此亭跨姑熟之水,可稱為‘姑熟亭’焉”。
(2)嘉名勝概,自我作也。
(1)《世說》:桓宣武引謝奕為司馬,奕既上,猶推布衣交。在溫座席岸幘嘯詠,無異常日。宣武每曰“我方外司馬”。
(2)《方輿勝覽》:姑熟溪,在太平州當塗縣南二裏,西入大江。
且夫曹官級冕者,大賢處之,若遊青山、臥白雪,逍遙偃做,何適不可。小才居之,窘而自拘,悄若桎梏,則清風朗月,河英嶽秀,皆為棄物,安得稱焉。所以司馬南鄰,(1)當文章之旗鼓;翰林客卿,(2)揮辭鋒以戰勝。(3)名教樂地,(4)無非得俊之場也。千載一時,言詩紀誌。
(1)司馬,指武鬆。
(2)翰林,白自謂。於時為客,故曰客卿。
(3)《晉書》:“恩緒雲騫,辭鋒景煥。”
(4)《世說》:王平子、胡母彥國諸人,皆以任放為達,或有裸體者。樂廣笑曰:“名教中自有樂地,何為乃爾也。”
江夏送林公上人遊衡嶽序
江南之仙山,黃鶴之爽氣,(1)偶得英粹,(2)後生俊人。(3)林公世為豪家,此土之秀。落發歸道,專精律儀。(4)白月在天,(5)朗然獨出。既灑落彩翰,亦諷誦於人口。(6)(1)《方輿勝覽》:黃鶴山,一名黃鵠山,在江夏縣東九裏。去縣西北二裏有黃鶴磯。
(2)顏延之《宋武帝溢議》:“英粹之照,正性自天。”
(3)《南史·王規傳》:王威明,風韻遭上,神峰標映,千裏絕跡,百尺無枝,實俊人也。
(4)《梁書》:慈心深廣,律儀清淨。
(5)《法苑珠林》:西方一月分為黑白,初月一日至十五日名為白月,十六日已去至於月盡名為黑月。此文所雲白月,則指滿月而言也。
(6)《華嚴經》:何況如來金口所說。
閑雲無心,與化偕往。欲將振五樓之金策,(1)浮三湘之碧波。(2)乘杯泝流,(3)考室名嶽;(4)瞰慈冥壑,(5)淩臨諸天。(6)登祝融之峰巒,(7)望長沙之煙火。(8)遙謝舊國,誓遺歸蹤。百千開士,(9)稀有此者。
(1)金策,錫杖也。見十五卷注。
(2)三湘,見一卷注。
(3)神僧杯度,常乘木杯渡河,見十卷注。
(4)《初學記》:衡山一峰名石閑,下有石室,中常聞諷誦聲。
(5)冥壑,幽穀也。
(6)諸天,見十九卷注。
(7)《一統誌》:祝融峰在衡山縣西北三十裏,位值離宮,以配火德,乃祝融君遊息之所。上有青玉壇,道書以為“第二十四福地”。《湖廣通誌》:衡山有七十二峰,其最高者,為祝融峰。舊傳:高九千七百三十丈,或雲祝融峰去地二萬丈。唐盧載詩“五千裏地望皆見,七十二峰中最尊”是也。峰頂有風穴,每將雨,則風自穴發。又有雷池,禱雨皆驗。
(8)按《唐書·地理誌》,潭州長沙郡,隸江南西道,領長沙、湘潭、湘鄉、益陽、醴陵、瀏陽六縣。
(9)開士,見甘一卷《贈衡嶽僧方外》詩注。
予所以歎其峻節,(1)揚其清波。龍象先輩,(2)回眸拭視。比失淚泥沙者,相去如牛之一毛。(3)昔智者安禪於台山,(4)遠公托誌於廬嶽,(5)高標勝概,斯亦向幕哉!(1)顏延年詩:“峻節貫秋霜。”
(2)僧中能負荷大法者,謂之龍象。見十二卷注。
(3)長九齡詩:“相去九牛毛,慚歎知何已。”
(4)《傳燈錄》:智顗禪師,荊州華容人。十五禮佛像,誓誌出家。恍焉如夢見大山臨海際,峰頂有憎招手,接入一伽藍,雲:“汝當居此。”年十八,依僧法緒出家。陳太建七年,隱天台山佛隴峰。有定光禪師先居此峰,謂弟子曰:“不久當有善知識領徒至此。”俄而師至,光曰:“憶疇昔舉手招引否?”師即悟禮像之證,悲喜交懷,乃執手共至庵所。其夜聞空中鍾磐之聲,師曰:“是何佯也?”曰:“是揵椎集僧,得住之相。此處金地,吾已居之。北峰銀地,汝宜居焉。”開山後,宣帝建修禪寺,割始豐縣調以充眾費。及隋煬帝請師受菩薩戒、號師為智者。師自始受禪教,終乎滅度,常披一壞鈉,冬夏不釋。來往居天台山二十二年,建造大道場一十二所,國清最居其後。
(5)《神僧傳》:釋慧遠欲往羅浮,及屆汙陽,見廬峰清淨,足以息心,始住龍泉精舍。此處去水本遠,遠乃以杖扣地,曰:“若此中可得棲立, 當使朽壤抽泉。”言畢,清流引出,浚以成溪。於是率眾行道,昏曉不絕。釋迪餘化,於斯複興,自遠卜居廬阜,三十餘年,影不出山,跡不入俗。每送客遊履,常以虎溪為界。
紫霞搖心,青楓夾岸,目斷川上,送君此行,群公臨流,賦詩以贈。
金陵與諸賢送權十一序
斯、高柄秦,贏世不二;三傑伏草,與漢並出。(1)莽夷朱暉,耿、鄧乃起。
(2)自古英達,(3)未必盡用於當年。去就之理,在大運爾。
(1)李斯、趙高,執秦國之柄,毒痡天下,致贏氏甫二世而亡。於是三傑輔漢高,以出定天下。《史記》:高祖曰:“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裏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人,皆人傑也。吾能用之。
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2)夷,滅也。朱暉,火之光暉也。漢以火德王,故雲。王莽篡漢,耿弇、鄧禹之徒乃起而佐光武,以致中興。
(3)《三國誌注》:《江表傳》曰:有周瑜者,與孫策同年,亦英達夙成。
我君六葉繼聖,熙乎玄風;(1)三清垂拱,(2)穆然紫極。(3)天人其一哉!所以青雲豪士,散在商釣,(4)四坐明哲,皆清朝旅人。(5)(1)《韻會》:“熙,興也,又廣也。”玄風,清靜之風也。
(2)《玉海》:唐大明宮內有三清殿。楊巨源詩:“金台殿角直三清。”
《雍錄》:閣本《大明宮圖》,有三清殿。又《韓詩外傳》:”寒暑均則三光清,三光清則風雨時。”垂拱,無為之意,詳見二十一卷注。
(3)《漢書·東方朔傳》:“於是吳王穆然,俯而深思。”顏師古注:“穆然,靜思貌。”紫極,王者之居也,見八卷注。
(4)商釣,或隱於市,或漁於水也。
(5)四坐明哲,謂坐中諸賢。旅人,謂未登仕籍,奔走四方,猶仲尼旅人之意。
吾希風廣成,(1)蕩漾浮世,素受寶訣,(2)為三十六帝之外臣。(3)即四明逸老賀知章,(4)呼餘為謫仙人,蓋實錄耳。而嚐采姹女於江華,收河車於清溪,(5)與天水權昭夷,(6)服勤爐火之業久矣。
(1)《後漢書》:海內希風之流,遂共相標榜。章懷太子注:希,望也。
廣成子,古之仙人,見二卷注。
(2)寶決,道家修煉之訣。
(3)三十六帝,見三卷注。《陳書》:“出者稱為元首,處者謂之外臣。”
(4)賀知章事,見二十四卷注。
(5)姹女,汞也,河車,鉛也。皆煉丹藥物。《參同契》:“河上姹女,靈而最神。得火則飛,不見埃塵。”陰真君《金液還丹歌》雲:“北方正氣,名河車。”《唐書·地理誌》,道州江華郡,屬江南西道。清溪,在池州秋浦縣。
(6)《唐書·宰相世係表》:權氏出自子姓,商武丁之裔,封於權。其地,南郡當陽縣權城是也。楚武王滅權,遷於那處,其孫因以為氏。秦滅楚,遷大姓於隴西,因居天水。
之子也,衝恬淵靜,翰才峻發。白每一篇一劄,皆昭夷之所操。籲!舍我而南,若折羽翼。時歲律寒若,天風枯聲。雲帆涉漢,(1)同若絕電。(2)舉目四顧,霜天崢嶸。(3)銜杯敘離,(4)群子賦詩以出餞,酒仙翁李白辭。
(1)馬融《廣成頌》:“張雲帆。”
(2)鮑照詩:“人生倏忽如絕電。”
(3)崢嶸,言天氣之高也。
(4)劉伶《酒德頌》:“銜杯漱醒。”
春於姑熟送趙四流炙方序
在晉時為姑熟,在唐時為宣州當塗縣,詳見甘五卷注。趙蓋為當塗縣尉者也。
白以鄒、魯多鴻儒,(1)燕、趙饒壯士,蓋風土之然乎?趙少翁才貌瑰雅,誌氣豪烈。以黃緩作尉,(2)泥蟠當塗;(3)亦雞棲鶴籠,(4)不足以窘束駕鳳耳。
(1)《晉書·儒林傳》:“鴻儒碩學,無乏於時。”
(2)顏師古《漢書注》:“丞尉職卑,皆黃緩。”
(3)《後漢書》:“中遭傾覆,龍德泥蟋。”《三國誌·秦宓傳》:揚子雲潛心著述,有補於世。泥蟠不滓,行參聖師。
(4)《韻會》:“棲,雞所止也。”
以疾惡抵法,遷於炎方。辭高堂而墜心,指絕國以搖恨。(1)天與水遠,雲連山長。借光景於頃刻,開壺觴於洲渚。黃鶴曉別,愁聞命子之聲;青楓螟色,盡是傷心之樹。(2)(1)絕國,謂絕遠之地,見五卷注。
(2)《楚辭》:“湛湛江水兮上有楓,目極千裏兮傷春心。”
然自吳瞻秦,(1)日見喜氣。(2)上當攫玉弩,(3)摧狼狐,(4)洗清天地,(5)雷雨必作。(6)冀白日回照,丹心可明。巴陵半道,(7)坐見還吳之棹。令雪解而鬆柏振色,氣和而蘭蕙開芳。仆西登天門,(8)望子於西江之上。
(1)秦者,長安帝都之地。
(2)日見喜氣,謂其有振興之象。
(3)上者,指玄宗。攫玉弩,謂親秉征伐之柄。《尚書帝命驗》:“玉弩發,驚天下。”
(4)摧狼狐,謂剿滅安祿山之徒。
(5)洗清天地,謂宇宙清泰。
(6)雷雨必作,謂大赦天下。《易·解卦》:“雷雨作,解,君子以赦過有罪。”
(7)巴陵,嶽州也。
(8)天門山在當塗具西南,詳二十二卷注。
吾賢可流水其道,浮雲其身,通方大適,何往不可,何戚戚於路歧哉!秋於敬亭送從侄耑遊廬山序敬亭山,在今江南寧國府宣城縣北。廬山,在今江西九江府德化縣南山北,隸南康星子縣。詳見前注。
餘小時,大人令誦《子虛賦》,(1)私心慕之。及長,南遊雲夢,(2)覽七澤之壯觀。酒隱安陸,蹉跎十年。初,嘉興季父滴長沙西還時,予拜見,頂飲林下。(3)耑著乃稚子,嬉遊在傍。今來有成,鬱負秀氣。吾衰久矣,見爾慰心,申悲導舊,破涕為笑。(4)(1)《子虛賦》,見一卷注。
(2)《方輿勝覽》:雲夢澤,在安陸縣南五十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