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記頌讚共二十首(3 / 3)

又《九歌》:“折疏麻兮瑤花。”王逸注:“瑤花,玉花也。”謝靈運詩:“瑤花未堪折。”李周翰注:“瑤花,麻花也,其色白,故比於瑤。此花香,服食可致長壽,故以為美。”

(11)劉琨詩:“夕陽忽西流。”

學古思邊

銜悲上隴首,腸斷不見君。流水若有情,幽哀從此分。蒼茫愁邊色,惆悵落日曛。山外接遠天,天際複有雲。白雁從中來,飛鳴苦難聞。足係一書劄,寄言歎離群。離群心斷絕,十見花成雪。胡地無春暉,征人行不歸。相思遝如夢,珠淚濕羅衣。

思邊

去年何時君別妾,南園綠草飛蝴蝶。(1)今歲何時妾憶君,西山白雪暗秦雲。

(2)玉關去此三千裏,(3)欲寄音書那可聞!(1)張景陽詩:“蝴蝶飛南園。”

(2)西山即雪山,又名雪嶺。上有積雪,經夏不消。在成都之西,正控吐蕃,唐時有兵戍之。杜子美詩“西山白雪高”,“西山白雪三城戍”,正指此地。

(3)玉關,詳見三卷注。

口號吳王美人半醉

口號,即口占也,詳九卷注。

風動荷花水殿香,(1)姑蘇台上見吳王。西施醉舞嬌無力,笑倚東窗白玉床。”

(2)(1)徐陵詩:“荷開水殿香。”

(2)《十六國春秋》:石虎正會,殿上施白玉床、流蘇帳。

琦按:吳王,即為廬江太守之吳王也。以其所宴之地比之姑蘇,以其美人比之西施,乃席上口占,以寓笑謔之意耳。若作詠古,味同嚼蠟。

折荷有贈

涉江玩秋水,愛此紅蕖鮮。(1)攀荷弄其珠,蕩漾不成圓。佳人彩雲裏,欲贈隔遠天。相思無因見,悵望涼風前。

(1)紅蕖,紅荷也。

此篇即前卷《擬古》之第十一首,隻五字不同。

代美人愁鏡二首

明明金鵲鏡,(1)了了玉台前。(2)拂拭皎冰月,光輝何清圓。紅顏老昨日,白發多去年。鉛粉坐相誤,(3)照來空淒然。

(1)《太平禦覽》:《神異經》曰:昔有夫妻將別,破鏡,人各執半以為信。其妻與人通,鏡化為鵲,飛至夫前,夫乃知之。後人因鑄鏡為鵲,安背上。自此始也。

(2)《女紅餘誌》:淑文所寶,有對鳳垂龍玉鏡台。淑文名婉,姓李氏,賈充妻。

(3)《韻會》:“鉛粉,胡粉也,以鉛燒煉而成,故曰鉛粉。”

其二美人贈此盤龍之寶鏡,(1)燭我金縷之羅衣。(2)時將紅袖拂明月,為惜普照之餘輝。(3)影中金鵲飛不滅,台下青鸞思獨絕。(4)槁砧一別若箭弦,(5)去有日,來無年。狂風吹卻妾心斷,玉箸並墮菱花前。(6)(1)蕭子顯詩:“明鏡盤龍刻,簪羽鳳凰雕。”

(2)劉孝威侍:“瓊筵玉笥金縷衣。”

(3)《抱樸子》:“三光以普照著明。”

(4)《藝文類聚》:宋範泰《鸞鳥詩序》曰:昔罽賓王結罝峻卯之山,獲一鸞鳥,甚愛之,欲其鳴而不能致也。乃飾以金籠,享以珍羞,對之愈戚,三年不鳴。其夫人曰:“嚐聞鳥見其類而後鳴,何不懸鏡以映之。”王從其意。鸞睹影悲鳴,哀響衝霄,一奮而絕。劉昭《後漢書注補》:“鸞,鳳類,而色青。”

(5)《樂府古題要解》:古詞“槁砧今何在”。槁砧,砆也,蓋婦人謂其夫之隱語也。

(6)玉箸,淚也。江總詩:“紅樓千愁色,玉箸兩行垂。”《飛燕外傳》:“七出菱花鏡一奩。”《埤雅》:“舊說鏡謂之菱花,以其麵平光影所成如此。”庾信《鏡賦》雲“照壁而菱花自生”是也。《爾雅翼》:“昔人取菱花六觚之象以為鏡。”

贈段七娘

羅襪淩波生網塵,(1)那能得計訪情親。千杯綠酒何辭醉,一麵紅妝惱殺人。

(1)曹植《洛神賦》:“淩波微步,羅襪生塵。”

別內赴征三首

王命三征去未還,明朝離別出吳關。白玉高樓看不見,相思須上望夫山。(1)(1)望夫山,見二十二卷注。

其二出門妻子強牽衣,問我西行幾日歸。歸時儻佩黃金印,(1)莫見蘇秦不下機。

(2)(1)《初學記》:衛宏《漢舊儀》曰:列侯,黃金印,龜鈕,文曰印。丞相、將軍,黃金印,龜鈕,文曰章。《新書》:天子之相,號為丞相,黃金之印。

(2)《戰國策》:蘇秦說秦王,書十上而說不行,去秦而歸。至家,妻不下紝,嫂不為炊,父母不與言。

其三翡翠為樓金作梯,(1)誰人獨宿倚門啼?夜坐寒燈連曉月,行行淚盡楚關西。

(1)郭璞詩:“翹手攀金梯。”

秋浦寄內

我今尋陽去,(1)辭家千裏餘。結荷見水宿,卻寄大雷書。(2)雖不同辛苦,愴離各自居。我自入秋浦,(3)三年北信疏。紅顏愁落盡,白發不能除。有客自梁苑,(4)手攜五色魚,(5)開魚得錦字,歸問我何如。江山雖道阻,意合不為殊。

(1)尋陽郡,唐時之江州也,隸江南西道。

(2)鮑照《登大雷岸與妹書》:“吾自發寒雨,全行日少。加秋潦浩汗,山溪猥至,渡泝無邊,險徑遊曆,棧石星飯,結荷水宿。旅客辛貧,波路壯闊。始以今日食時僅及大雷。塗發千裏,日逾十晨,嚴霜慘節,悲鳳斷肌,去親為客,如何如何。”《太平寰宇記》:舒州望江縣有大雷池,水西自宿鬆縣界流入雷池,又東流經縣甫,去縣百裏,又東入於海。江行百裏為大雷口,又有小雷口,宋鮑明遠有《登大雷岸與妹書》,乃此地。

(3)秋浦縣,唐時隸江南西道之池州。

(4)梁苑,在唐為河南道宋州之宋城縣。

(5)魚書,詳十一卷注。

自代內贈

寶刀裁流水,無有斷絕時。妾意逐君行,纏綿亦如之。別來門前草,秋巷春轉碧。掃盡更還生,萋萋滿行跡。鳴鳳始相得,雄驚雌各飛。遊雲落何山?

一往不見歸。估客發大樓,(1)知君在秋浦。梁苑空錦衾,陽台夢行雨。(2)妾家三作相,失勢去西秦。猶有舊歌管,淒清聞四鄰。曲度入紫雲,(3)啼無眼中人。(4)妾似井底桃,(5)開花向誰笑?君如天上月,不肯一回照。窺鏡不自識,別多憔悴深。安得秦吉了,(6)為人道寸心。

(1)估客,商人也。古樂府有《估客樂》。大樓山,在池州府城南,唐時為秋浦縣地。

(2)陽台行雨,蓋言惟夢中得相見耳。事見二卷注。

(3)宗楚客三為宰相。曲度,曲之節奏。俱詳十五卷注。

(4)陸機詩:“仿佛眼中人。”

(5)井底桃,即四卷“桃李出深井”之意。今庭中天井是也。蕭子顯詩:“桐生井底葉交加。”

(6)《太平廣記》:“秦吉了,容、管、廉、白州產此鳥,大約似鸚鵡,嘴腳皆紅,兩眼後夾腦有黃肉冠。善效人言,語音雄大、分明於鸚鵡。以熟雞子和飯如棗飼之。《桂海虞衡誌》:秦吉了,如鸚鵡,紺黑色,丹咮黃距,目下連項有深黃文,項毛有縫,如人分發。能人言,比於鸚鵡尤慧,大抵鸚鵡聲如兒女,吉了聲則如丈夫,出邕州溪洞中。

秋浦感主人歸燕寄內

霜調楚關木,始知殺氣嚴。(1)寥寥金天廓,(2)婉婉綠紅潛。胡燕別主人,(3)雙雙語前簷。三飛四回顧,欲去複相瞻。豈不戀華屋,(4)終然謝珠簾。

我不及此鳥,遠行歲已淹。寄書道中歎,淚下不能緘。

(1)《月令》:“仲秋之月,殺氣浸盛。”江淹詩:“殺氣起嚴霜。”劉良注:“殺氣,寒氣也。”

(2)陳子昂詩:“金天方肅殺,白露始專征。”

(3)《爾雅翼》:“胡燕比越燕而大,臆前白質黑章,其聲亦大。巢懸於大屋兩榱間,其長有容匹素者,謂之蛇燕。”

(4)謝靈運詩:“華屋非蓬居。”昌向注:“華,畫飾也。”

送內尋廬山女道士

李騰空二首《方輿勝覽》:延真觀,在南康軍城北四十裏,舊名昭德。唐女真李騰空所居。騰空,宰相李林甫之女。《廬山誌》:蔡尋真,侍郎蔡某女也。

李騰空,宰相李林甫女也。幼並超異,生富貴而不染,遂為女冠,同入廬山。蔡居屏風疊之南,李居屏風疊之北,學三洞法,以丹藥、符籙救人疾苦。至三元八節,會於詠真洞,以相師講。貞元中,九江守許渾以狀聞,昭德皇後賜以金帛、土田。已而蛻去,門人收簪簡瘞之。鄉俗歲時祭祀不絕。昭德崩,許渾入朝,因乞賜觀額,以昭追奉,詔以詠真洞尋真觀,騰空所居,為昭德觀。

君尋騰空子,應到碧山家。水舂雲母難,(1)風掃石捕花。(2)若戀幽居好,相邀弄紫霞。

(1)白居易詩有“何處水邊難,夜春雲母聲”及“雲難無人水自舂”之句。

自注雲:“廬山中雲母多,故以水碓搗煉,俗呼為雲碓。”

(2)《本草衍義》:石楠,葉似枇杷葉之小者而背無毛。正二月間開花,冬有二葉為花苞,苞既開,中有十餘花,大小如椿花,甚細碎。每一苞約彈許大,成一球,一花六葉,一朵有七八球,淡白綠色。花罷,去年葉盡脫,漸生新葉。

《詩人玉屑》:詩體有借對,孟浩然“廚人具雞泰,稚子摘楊梅”,太白“水舂雲母碓,風掃石楠花”,少陵“竹葉於人既無分,菊花從此不須開”,是也。

其二多君相門女,(1)學道愛神仙。素手掬青靄,羅衣曳紫煙。(2)一往屏風疊,(3)乘鸞著玉鞭。

(1)多,猶重也。

(2)鮑照《與妹書》:“左右青靄,表裏紫霄。《韻會》:“靄,雲集貌。”

(3)屏風疊,在廬山,見十一卷注。

贈內

三百六十日,日日醉如泥。雖為李白婦,何異太常妻。(1)(1)《後漢書》:周澤為太常,清潔循行,盡敬宗廟。常臥病齋宮,其妻哀澤老病,窺問所苦。澤大怒,以妻幹犯齋禁,遂收送詔獄謝罪。當世疑其詭激,時人為之語曰:“生世不諧,作太常妻,一歲三百六十日,三百五十九日齋,一日不齋醉如泥。”

在尋陽非所寄內

《後漢書·陳蕃傳》:或禁錮閉隔,或死徙非所。《晉書·曹攄傳》:獄有死囚,歲夕,攄行獄,湣之,曰:“卿等不幸,致此非所。”後人以囹圄為“非所”,本此。劉長卿有《非所留係聞長州軍笛聲》,亦用其字。

聞難知慟哭,行啼入府中。多君同蔡琰,流淚請曹公。(1)知登吳章嶺,(2)昔與死無分。崎嶇行石道,(3)外折入青雲。相見若悲歎,哀聲那可聞!(1)《後漢書》:陳留董祀妻者,同郡蔡邕女也,名琰,字文姬。祀為屯田都尉,犯法當死,文姬詣曹操請之。時公卿名士及遠方使驛坐者滿堂,操謂賓客曰:“蔡伯喈女在外,今為諸君見之。”及文姬進,蓬首徒行,叩頭請罪,音辭清辯,旨甚酸哀,眾皆改容。操曰;“誠實相矜,然文狀已去,奈何?”文姬曰:“明公廄馬萬匹、虎士成林,何惜疾足一騎,而不濟垂死之命乎?”操感其言,乃追原祀罪。

(2)《江西通誌》:吳章山,在九江、南康二府之界,西去九江府城三十裏,南去南康府城四十五裏,與廬山相接,嶺路峻隘。宋孔武仲《吳章嶺詩》雲:“廬山北轉是吳章,岩草紛紛靜有香。”或雲:昔有吳章者居此,故名。

或謂吳障山,以其為吳之障也。周必大《泛舟遊山錄》:上吳章嶺,亂石聱牙,頗亦險峻。嶺脊分江東、西兩路界,過界便見五老峰,是為山南。

(3)《韻會》:“崎嶇,山險也。”

南流夜郎寄內

夜郎天外怨離居,(1)明月樓中音信疏。北雁春歸看欲盡,南來不得豫章書。

(2)(1)《古詩》:“同心而離居,憂傷以終老。”

(2)《一統誌》:章山,在湖廣德安府城東四十裏,古文以為內方山。《左傳》:吳自豫章與楚夾漢。舊圖經雲:豫章,即今之章山。唐李白娶安陸許氏,逮流夜郎,妻在父母家,有《寄內》詩雲“南來不得豫章書”,亦言安陸之豫章也。琦按:魏顥序:“太白始娶於許,終取於宗。”則此時之婦乃宗也,因寓居豫章,故雲。《一統誌》猶以流夜郎時之婦為許相之女,以豫章為德安府之豫章山,俱誤。

越女詞五首

長幹吳兒女,(1)眉目豔星月。(2)屐上足如霜,(3)不著鴉頭襪。

(1)《江南通誌》:長千裏,在江寧府南五裏。

(2)梁武帝詩:“容色玉耀眉如月。”

(3)《晉書·五行誌》:初作屐者,婦人頭圓,男子頭方。圓者順之義,所以別男女也。至太康初,婦人履乃頭方,與男無別。則知古婦人亦著屐也。

其二吳兒多白皙,好為蕩舟劇。(1)賣眼擲春心,(2)折花調行客。(3)(1)《史記》:齊桓公與蔡女戲船中,夫人蕩舟,桓公止之不止。

(2)賣眼,即楚《騷》“目成”之意。梁武帝《子夜歌》:“賣眼拂長袖,含笑留上客。”

(3)調,嘲笑也。《世說》:康僧淵目深而鼻高,王丞相每調之。

其三耶溪采蓮女,(1)見客棹歌回。笑入荷花去,佯羞不出來。

(1)《雲笈七簽》:若耶溪,在越州會稽縣南。

其四東陽素足女,會稽素舸郎。(1)相看月未墮,白地斷肝腸。(2)(1)《唐書·地理誌》:婺州東陽郡有東陽縣,越州會稽郡有會稽縣,俱隸江南東道。

(2)白地,猶俚語所謂“平白地”也。

按謝靈運有《東陽溪中贈答》二詩,其一曰:“可憐誰家婦,緣流洗素足。明月在雲間,迢迢不可得。”其一曰:”可憐誰家郎,緣流乘素舸。但問情若何,月就雲中墮。”此詩自二作點化而出。

其五鏡湖水如月,耶溪女如雪。(1)新妝蕩新波,光景兩奇絕。

(1)鏡湖,在會稽、山陰兩縣界。若耶溪,在會稽縣東南,北流入於鏡湖。

詳見六卷注。

浣紗石上女

《一統誌》:浣紗石,在若耶溪側,是西施浣紗之所。或雲在苧蘿山下。

玉麵耶溪女,青蛾紅粉妝。(1)一雙金齒履,(2)兩足白如霜。

(1)《古詩》:“娥娥紅粉妝。”

(2)《南越誌》:軍安縣女子趙嫗著金箱齒屐。

示金陵子

《妝樓記》:金陵子能作醉來妝。

金陵城東誰家子,竊聽琴聲碧窗裏。落花一片天上來,隨人直渡西江水。楚歌吳語嬌不成,似能未能最有情。謝公正要東山妓,攜手林泉處處行。(1)(1)《通鑒》:謝安每遊東山,常以妓女自隨。

出妓金陵子呈盧六四首

安石東山三十春,傲然攜妓出風塵。樓中見我金陵子,何似陽台雲雨人?

其二南國新豐酒,東山小妓歌。(1)對君君不樂,花月奈愁何。

(1)梁元帝詩:“試酌新豐酒,遙勸陽台人。”陸放翁《入蜀記》:早發雲陽,過新豐小憩。李太白詩雲“南國新豐酒,東山小妓歌”,又唐人詩雲“再入新豐市,猶聞舊酒香”,皆謂此地,非長安之新豐也。然長安新豐亦出名酒,見王摩詰詩。至今居民市肆頗盛。

其三東道煙霞主,(1)西江詩酒筵。相逢不覺醉,日墮曆陽川。(2)(1)《左傳》:若舍鄭以為東道主。

(2)《唐書·地理誌》:淮南道和州曆陽郡有曆陽縣。

其四小妓金陵歌楚聲,家僮丹砂學風鳴。(1)我亦為君飲清酒,君心不肯向人傾。

(1)丹砂,太白奴名,見魏顥《李翰林集序》中。學鳳鳴,謂吹笙也。梁武帝《鳳笙曲》:“朱唇玉指學鳳鳴。”

巴女詞

巴水急如箭,(1)巴船去若飛。十月三千裏,郎行幾歲歸?

(1)唐之渝州、涪州、忠州、萬州等處,皆古時巴郡地。其水流經三峽下至夷陵。當盛漲時,箭飛之速,不是過矣。

哭晁卿衡

《舊唐書》:日本國,開元初遣使來朝,因請儒士授經,詔四門助教趙元默就鴻臚寺教之。所得錫齎盡市文籍,泛海而還。其偏使朝臣仲滿慕中國之風,因留不去,改姓名為朝衡,仕曆左補闕、儀王友。衡留京師五十年,好書籍,放歸鄉,逗遛不去。上元中擢衡為左散騎常侍、鎮南都護。《新唐書》:朝衡曆左補闕、儀王友,多所該識,久乃還;天寶十二載,朝衡複入朝,雲雲。王維有《送秘書晁監還日本國詩序》,趙驊有《送晁補闕歸日本詩》,儲光羲有《洛中貽朝校書衡詩》。蓋“晁”

字即古“朝”字,朝衡、晁衡,實一人也。新、舊《唐書》俱不言衡終於何年,據太白是詩,則衡返棹日本而死矣,豈上元以後事耶?抑得之傳聞之訛耶?

日本晁卿辭帝都,(1)征帆一片繞蓬壺。(2)明月不歸沉碧海,白雲愁色滿蒼梧。(3)(1)《唐書》:日本,古倭奴也,去京師萬四千裏,直新羅東南,在海中島而居。國無城郭,聯木為柵落,以草茨屋。左右小島五十餘,皆自名國,而臣附之。後稍習夏音,惡倭名,更號日本。使者自言:國近日所出,以為名。或曰:“日本乃小國,為倭所並,故冒其號,使者不以情,故疑焉。

(2)《拾遺記》:蓬壺,蓬菜也。

(3)《水經注》:東北海中有大洲,謂之鬱洲,《山海經》所謂“鬱山在海中”者也。言是山自蒼梧徙此,雲山上猶有南方草木。崔季珪之敘《述初賦》,言:鬱州者,故蒼梧之山也。心悅而怪之,聞其上有仙人石室也,乃往觀。見一道人獨處,休休然不談不對,顧非己及也。即其賦所雲“吾夕濟於鬱洲”者也。《一統誌》:淮安府海州朐山東北海中有大洲,謂之鬱洲,一名鬱州,一名鬱洲山、一名蒼梧山,或雲昔從蒼梧飛來。

自溧水道哭王炎三首

《說文》:溧水,出丹陽溧水縣。《元和郡縣誌》:溧水,在宣州溧水縣南六裏。《江南通誌》:溧水,一名瀨水,在溧陽縣西北,上承丹陽湖,東流為宜興之荊溪,入太湖,舊名永陽江,又名中江。《一統誌》:王炎,宣城人,與李白為友,嚐遊蜀。及死,白詩挽之。

白楊雙行行,白馬悲路傍。晨興見曉月,更似發雲陽。(1)溧水通吳關,逝川去未央。敵人萬化盡,(2)閉骨茅山岡。(3)天上墜玉棺,(4)泉中掩龍章。(5)名飛日月上,義與風雲翔。逸氣竟莫展,(6)英圖俄夭傷。楚國一老人,來嗟龔勝亡。(7)有言不可道,雪泣憶蘭芳。(8)(1)謝靈運《廬陵王墓下》詩:“曉月發雲陽,落日次朱方。”李善注:“《越絕書》:曲阿為雲陽縣。”

(2)任昉《哭範仆射》詩:“一朝萬化盡,猶我敵人情。”

(3)江淹《恨賦》:“煙斷火絕,閉骨泉裏。”《太平寰宇記》:茅山,在句容縣南五十裏,本名句曲山,其山形如“句”字三曲。昔茅山君得道於此,後人遂名焉。其山接句容、金壇、延陵三縣界。

(4)玉棺,漢王喬事,見十一卷注。

(5)趙景真《與嵇茂齊書》:“表龍章於裸壤。”李善注:“龍,兗龍之服也;章,章甫之冠也。”

(6)陸雲《南征賦》:“雄聲泉湧,逸氣風亮。”

(7)《漢書·王莽傳》:遣謁者持安車印綬,即拜楚國龔勝為太子師友祭酒,勝不應征,不食而死。龔勝本傳:勝死,有老父來吊,哭甚哀,既而曰:“嗟乎!薰以香自燒,膏以明自銷。龔生競夭天年,非吾徒也。”遂趨而出,莫知其誰。

(8)謝靈運詩:“楚老惜蘭芳。”《呂氏春秋》:“吳起雪泣而應之。”

高誘注:“雪,拭也。”

其二王公希代寶,棄世一何早,吊死不及哀,殯宮已秋草。(1)悲來欲脫劍,掛向何枝好?(2)哭向茅山雖未摧,一生淚盡丹陽道。(3)(1)言吊死而不及其新哀之時,殯宮之上已生秋草,蓋言久也。與《左傳》“贈死不及屍,吊生不及哀”句同意異。陸機詩:“哀鳴興殯宮。”

(2)《論衡》:延陵季子過徐,徐君好其劍,季子以當使於上國,未之許與。季子使還,徐君已死,季子解劍,帶其塚樹。禦者曰:“徐君已死,尚誰為乎?”季子曰:“前已心許之矣,可以徐君死故負吾心乎?”遂帶劍於塚樹而去。

(3)溧水,在兩漢時乃丹陽郡之地,故曰丹陽道。

其三王家碧瑤樹,(1)一樹忽先摧。海內故人位,天涯吊鶴來。(2)未成霖雨用,先夭濟川材。(3)一罷《廣陵散》,(4)鳴琴更不開。

(1)《淮南子》:“絳樹在其南,碧樹、瑤樹在其北。《世說》:王戎雲:“太尉神姿高徹,如瑤林瓊樹,自然是風塵表物。”

(2)《陶侃別傳》:侃丁母憂在墓下,忽有二客來吊,不哭而退,儀服鮮異。知非常人,遣隨視之,但見雙鶴衝天而去。

(3)《書·說命》:若濟巨川,用汝作舟楫。若歲大旱,用汝作霖雨。

(4)《晉書》:稽康將刑東市,顧視日影,索琴彈之,曰:“昔袁孝尼嚐從吾學《廣陵散》,吾每靳固之,《廣陵散》於今絕矣。”初,康嚐遊乎洛西,暮宿華陽亭,引琴而彈。夜分,忽有客詣之,稱是古人,與康共談音律,辭致清辯,因索琴彈之,而為《廣陵散》,聲調絕倫,遂以授康, 仍誓不傳人,亦不言其姓字。

哭宣城善釀紀叟

紀叟黃泉裏,還應釀老春。(1)夜台無曉日,(2)沽酒與何人?

(1)老春,是紀臾所釀酒名,唐人名酒多帶“春”字。

(2)陸機詩:“送子長夜台。”李周翰注:“墳墓一閉,無複見明,故雲長夜台,後人稱夜台,本此。”沈約《傷美人賦》:“忽淪軀於夜台。”盧照鄰詩:“夜台無曉箭,朝奠有虛尊。”

宣城哭蔣征君華

敬亭埋玉樹,知是蔣征君。(1)安得相如草,空餘封禪文。(2)池台空有月,詞賦舊淩雲。(3)獨掛延陵劍,(4)千秋在古墳。

(1)《一統誌》:蔣華墓,在敬亭山。華,唐人,嚐與李白遊,白詩曰:“敬亭山下墓,知是蔣征君。”《世說》:庾文康亡,何揚州臨葬雲:“埋玉樹著土中,使人情何能已已。

(2)《史記》:相如既病免,家居茂陵。天子曰:“司馬相如病甚,可往從悉取其書。若不然,後失之矣。”使所忠往,而相如已死,家無書。問其妻,對曰:“長卿固未嚐有書也。時時著書,人又取去,即空居。長卿未死時,為一卷書,曰有使來求書,奏之。無他書。”其遺劄言對禪事。所忠奏其書,天子異之。

(3)《漢書》:武帝好神仙,相如上《大人賦》,欲以諷,帝反縹縹有淩雲之誌。

(4)延陵劍,見前三首注。

§§李白全集卷之二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