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記頌讚共二十首(1 / 3)

任城縣廳壁記

《元和郡縣誌》:任城縣,本漢縣也,屬東平國。古任國,太昊之後,風姓也。僖二十一年《左傳》曰:“任、宿、須句,皆風姓也, 實司太皞與有濟之祀。”注曰:任,今任城縣也。《魏誌》曰:文帝封鄢陵侯彰為任城王。齊天保七年,移高平郡於此,任城縣屬焉。隋開皇三年,罷高平郡,縣屬兗州。

風姓之後,國為任城,蓋古之秦縣也。在《禹貢》則南徐之分,當周成乃東魯之幫,自伯禽到於順公,三十二代。(1)遭楚蕩滅,因屬楚焉。炎漢之後,更為郡縣。隋開皇三年,廢高平郡,移任城於舊居。邑乃屢遷,井則不改。

(2)(1)《元和郡縣誌》:兗州,魯郡,《禹貢》兗州之域,兼得徐州之地,春秋時,為魯國。按《史記》:封周公旦於曲阜,是為魯公。周公不就封,留佐武王,使其子伯禽代就封於魯。其後有考公、煬公、幽公、魏公、厲公、獻公、真公、武公、懿公、孝公、惠公、隱公、桓公、莊公、閔公、僖公、文公、宣公、成公、襄公、昭公、定公、哀公、悼公、元公、穆公、共公、康公、景公、平公、文公、頃公。頃公二十四年,楚考烈王伐滅魯。魯起周公至頃公,凡三十四世,謂三十四君也。自伯禽起至頃公,當雲三十三世,此雲順公,又雲三十二代,皆誤。

(2)《周易》:“改邑不改井。”

魯境七百裏,郡有十一縣,任城其衝要,(1)東盤琅邪,(2)西控矩野,(3)北走厥國,(4)南馳互鄉。(5)青帝太昊之遺墟,(6)白衣尚書之舊裏。(7)土俗古遠,風流清高,賢良間生,掩映天下。

(1)按《元和郡縣誌》,魯郡州境,東西三百三十一裏,南北三百五十三裏,管縣十一:瑕丘、金鄉、魚台、鄒縣、龔丘、乾封、萊蕪、曲阜、泗水、任城、中都。今新、舊《唐書》所載,隻十縣,以貞元中割中都入鄆州故也。

(2)《漢書》:齊地,東有甾川、東萊、琅邪、高密、膠東。趙岐《孟子注》:琅邪,齊東境上邑也。唐時以河南道所屬之沂州為琅邪郡,其地正在魯郡之東,相去三百八十裏。

(3)《水經注》:何承天曰:“钜野,湖澤廣大,南通洙、泗,北連清濟、舊縣故城。正在澤中,故欲置戍於此城,城之所在,則钜野澤也,衍東北為大野矣,昔西狩獲麟於是處也。《元和郡縣誌》:大野澤,一名钜野,在鄆州钜野縣東五裏,南北三百裏,東西百餘裏。《爾雅》:十藪,魯有大野,西狩獲麟於此澤。琦按:魯郡之東,與鄆州接境,乃钜野澤之故區。但屢遭河患,衝決填淤,高下易形,涸為平陸,迄今畔岸不可複識矣。

(4)章懷太子《後漢書注》:東平陸,縣名,古厥國也,屬東平國,今兗州平陸縣地。《太平寰宇記》:鄆州中都縣,古中都之地,漢為東平陸縣,屬東平國,亦古之厥國地,今邑界有厥亭存。

(5)《太平寰宇記》:徐州沛縣合鄉故城,古互鄉之地。按劉芳《徐州記》雲:古之互鄉,蓋孔子雲“難與言”者。又曰:互鄉,在陳州項城縣北一裏,古老傳雲互鄉之地。《一統誌》:互鄉,在河南開封府商水縣。《論語》雲“互鄉難與言”,即此。古今言互鄉者,凡三處。今考魯郡之南與徐州接壤,則此文所指,與沛縣之互鄉為合。

(6)《獨斷注》:青帝太昊,木行。《三皇本紀》:太皞皰犧氏,風姓。

代燧人氏,繼天而王,都於陳。其後裔,當春秋時,有任、宿、須句、顓臾,皆風姓之胤也。

(7)《後漢書》:鄭均,字仲虞,東平任城人。帝東巡過任城,乃幸均舍,敕賜尚書祿以終其身。時人號為白衣尚書。

地博厚,川疏明。漢則名王分茅,(1)魏則天人列土。(2)所以代變豪侈,家傳文章,君子以才雄自高,小人則鄙樸難治。況其城池爽塏,(3)邑屋豐潤。

香閣倚日,(4)淩丹霄而欲飛;(5)石橋橫波,驚彩虹而不去。其雄麗坱圠,(6)有如此焉。

(1)《後漢書》:任城孝王尚,元和六年封,食任城、亢父、樊三縣。

(2)《魏誌》:任城威王彰,黃初三年立為任城王。

(3)《左傳》:“請更諸爽塏者。”杜預注:“爽,明。塏,燥也。”《正義》曰:“塏,高地,故為燥也。”

(4)香閣,見二十一卷注。

(5)梁武帝詩:“青城接丹霄,金樓帶紫煙。”

(6)賈誼《鵩賦》:“大鈞播物,坱圠無垠。”劉良注:“坱圠,無涯際也。”揚雄《甘泉賦》:“據軨軒而周流兮,忽坱圠而無垠。”李善注:“坱圠,廣大貌。”《漢書》作軮軋。顏師古注:“軮軋,遠相映也。”

故萬商往來,四海綿曆,實泉貨之橐籥,為英髦之咽喉。故資大賢以主東道,製我美錦,(1)不易其人。今鄉二十六,戶一萬三千三百七十一。帝擇明德,以賀公宰之。公溫恭克修,儼碩有立,(2)季野備四時之氣,(3)士元非百裏之才。(4)撥煩彌閑,(5)剖劇無滯。鎬百發克破於楊葉,(6)刀一鼓必合於《桑林》。(7)寬猛相濟,(8)弦韋適中。(9)一之歲肅而教之,二之歲惠而安之,三之歲富而樂之。然後青衿向訓,(10)黃發履禮。(11)耒□□就役,(12)農無遊手之夫;杼軸和鳴,機罕□哦之女。物不知化,陶然自春。權豪鋤縱暴之心,黠吏返淳和之性。行者讓於道路,(13)任者並於輕重,(14)扶老攜幼,(15)尊尊親親,(16)千載百年,再複魯道。非神明博遠,孰能契於此乎?

(1)東道,見十卷注。製錦,見九卷注。

(2)《詩·國風》:“有美一人,碩大且儼。”《毛傳》曰:“儼,矜莊貌。”

(3)《世說》:謝太傅絕重褚公,常稱褚季野雖不言,而四時之氣亦備。

(4)《三國誌》:龐統以從事守耒陽令,在縣不治,免官。吳將魯肅遺先主書曰:“龐士元,非百裏才也,使處治中別駕之任,始當展其驥足耳。”

(5)《南史》:丘仲孚、為山陰令,長於撥煩,善適權變,吏人敬服,號稱神明。

(6)《廣韻》:“鏑,箭鏃也。”《漢書》:養由基,楚之善射者也。去楊葉百步,百發百中,楊葉之大,加百中焉,可謂善射矣。

(7)鼓刀,以刀擊物也。合於《桑林》之舞,庖丁事,見十卷注,上句喻其舉措無不中理,下句喻其謀猷無不合宜。

(8)《左傳》:“政寬則民慢,慢則糾之以猛;猛則民殘,殘則施之以寬。

寬以濟猛,猛以濟寬,政是以和。”

(9)《韓非子》:西門豹之性急,故佩韋以自緩。董安於之性緩,故佩弦以自急。《華陽國誌》:西門豹佩韋以自寬,宓子賤帶弦以自急。

(10)毛萇《詩傳》:“青衿,青領也。學子之所服。”

(11)《論衡》:“人少則發黑,老則發白,白久則黃。”顏師古《漢書注》:“黃發,老稱,謂白發盡落,更生黃者。”

(12)《韻會》:“柄曲木曰耒。來端曰□□。”《易》:“斫木為耒,剡木為□□。”

(13)《家語》:虞、芮二國,爭田而訟,連年不決,乃相謂曰:“西伯,仁人也。盍往質之。”入其境,則耕者讓畔,行者讓路。

(14)《禮·王製》:“輕任並,重任分。”《正義》曰:“任,謂有擔負者俱應擔負。老少並輕,則並與少老者擔之。老少並重,不可並與少者一人。則分為輕重,重與少者,輕與老者。”

(15)《漢書》:魯瀕洙、泗之水,其民涉度,幼者扶老而代其任。

(16)《淮南子》:太公問周公曰:“何以治魯?”周公曰:“尊尊親親。”

太公曰:“魯從此弱矣。”

白探奇東蒙,(1)竊聽輿論,(2)輒記於壁,垂之將來。俾後賢之操刀,(3)知賀公之絕跡者也。

(1)《太平寰宇記》:東蒙山,在沂州費縣西北七十五裏,以其在蒙山之東,故曰東蒙。

(2)《晉書·王沉傳》:“自古賢聖,樂聞誹謗之言,聽輿人之論。”

(3)操刀而割,見九卷注。

趙公西候新亭頌

惟十有四載,皇帝以歲之驕陽。秋五不稔,(1)乃慎擇明牧,(2)恤南方凋枯。

(3)伊四月孟夏,自淮陰遷我天水趙公作藩於宛陵,(4)祗明命也。

(1)《廣韻》:“稔,歲熟也。”《廣雅》:“秋穀熟也。”

(2)謝朓詩:“阽危賴宗袞,徽管寄明牧。”

(3)左思詩:“俯仰生榮華,咄嗟複凋枯。”

(4)《晉書·陶侃傳》:“作藩於外,八州肅清。”唐時楚州淮陰郡,治山陽縣,屬淮南道。宣州宣城郡,治宣城縣,屬江南西道。按:宣城郡,本漢之丹陽郡,宣城縣,本漢之宛陵縣,今為寧國府地。太白稱宛陵,蓋本漢縣名也。

惟公代秉天憲,(1)作程南台,(2)洪柯大本,(3)幸生懿德。(4)宜乎哉,橫風霜之秀氣,鬱王霸之奇略。初以鐵冠白筆,(5)佐我燕京,(6)威雄振肅。

虜不敢視。而後鳴琴二邦,(7)天下取則;起草三省,(8)朝端有聲。(9)天子識麵,宰衡動聽。(10)殷南山之雷,(11)剖赤縣之劇。強項不屈,(12)三州所居大化,鹹列碑頌。(13)(1)《後漢書》:“手握王爵,口含天憲。”李周翰注:“天憲,謂帝王法令也。”

(2)《通典》:禦史所居之署,漢謂之禦史府,亦謂之禦史大夫寺,亦謂之憲台。後漢以來,謂之禦史台,亦謂之蘭台寺。梁及後魏、北齊或謂之南台。後魏之製,有公事,百官朝會,名簿自尚書令仆以下,悉送南台。胡三省《通鑒注》:禦史台,謂之南台。杜佑曰:禦史台,在宮闕西南,故名南台。

(3)陶潛詩:“洪柯百萬尋,森散覆暘穀。”

(4)《詩·周頌》:“我求懿德。”《鄭箋》曰:“懿,美也。”

(5)鐵冠白筆,見十一卷注。

(6)陶潛詩:“君子死知己,提劍出燕京。”

(7)《說苑》:宓子賤治單父,彈鳴琴,身不下堂,而單父治。

(8)唐以尚書省、中書省、門下省為三省。

(9)《晉中興書》:謝安石上疏曰:“屍素朝端,忽焉五載。”

(10)宰衡,相臣也,見十二卷注。

(11)《詩·召南》:“殷其雷,在南山之陽。”《毛傳》曰:“殷,雷聲也。”《鄭箋》曰:“雷以喻號令,於南山之陽,又喻其在外也。召南大夫以王命施號令於四方,猶雷隱然發聲於山之陽。”

(12)赤縣、強項令,俱見十二卷注。

(13)《金石錄》:《淮陰太守趙悅遺愛碑》,張楚金撰,行書,天寶十四載立。其二州碑頌無考。

至於是邦也,酌古以訓俗,宣風以布和。平心理人,兵鎮唯靜,畫一千裏,(1)時無莠言。(2)(1)《漢書》:“蕭何為法,講若畫一。”顏師古曰:“畫一,言整齊也。”

(2)《詩·小雅》:“莠言自口。”《毛傳》曰:“莠,醜也。”

退公之暇,(1)清眺原隅。(2)以此郡東塹巨海,西襟長江,咽三吳,扼五嶺,(3)輶軒錯出,(4)無旬時而息焉。出自西郭,蒼然古道,道寡列樹,行無清陰。至有疾雷破山,狂飆震壑,(5)炎景爍野,(6)秋霖灌途。(7)馬逼側於穀口,(8)人周章於山頂。(9)亭候靡設,(10)逢迎缺如。

(1)《詩·國風》:“自公退食。”

(2)《小雅》:“皇皇者華,於彼原隰。”《毛傳》曰:“高平曰原,下濕曰隰。”

(3)三吳,見八卷注。五嶺,見十八卷注。

(4)輶軒,使車也,見九卷注。

(5)《莊子》:“疾雷破山,風震海而不能驚。”

(6)曹植詩:“寒冰辟炎景,涼風吹我身。”

(7)《莊子》:“秋水時至,百川灌河。”

(8)《子虛賦》:“逼側泌□□。”顏師古曰:“逼側,相逼也。”

(9)《楚辭》:“聊翱翔兮周章。”王逸注:“周章,猶周流也。”呂向注:“周章,往來迅疾貌。”

(10)《後漢書·光武紀》:“築亭候,修烽燧。”章懷太子注:“亭候,伺候望敵之所。”

自唐有天下,作牧百數,因循齷齪,(1)罔恢永圖。及公來思,(2)大革前弊,實相此土,陟降觀之,(3)壯其回崗龍盤,遝嶺波起,勝勢交至,可以有作。

方農之隙,廓如是營。遂鏟崖堙卑,驅石剪棘、削汙壤,階高隅,以門以墉,(4)乃棟乃宇。儉則不陋,麗而不奢,森沉閈閎,(5)燥濕有庇。(6)若鱉之湧,如鵬斯□□。縈流鏡轉,涵映池底,納遠海之餘清,瀉連峰之積翠。信一方雄勝之郊,五馬踟躕之地也。(7)(1)《韻會》:“齷齪,急促局陿貌。”

(2)《詩·小雅》:“賁然來思。”

(3)《大雅》:“陟則在□□,複降在原。”《鄭箋》曰:“陟,升也。降,下也。”

(4)《廣韻》“墉,垣也。”

(5)鮑照詩:“銅溪晝森沉。”《左傳》:“高其閈閎。”孔穎達《正義》:“《說文》雲:閈,門也。汝南平輿裏門曰閈。”《釋宮》雲,“衖門謂之閎。”李巡雲:“衖,頭門也。”然則,閈、閎,皆門名,言高為其門耳。

(6)《左傳》:“吾儕小人,皆有闔廬,以辟燥濕寒暑。”

(7)古《羅敷行》:“使君從南來,五馬立踟躕。”

長史齊公光乂,(1)人倫之師表;(2)司馬武公幼成,衣冠之髦彥。(3)錄事參軍吳鎮,宣城令崔欽,令德之後,(4)良材間生。縱風教之樂地,出人倫之高格,卓絕映古,清明在躬。(5)金謀僝功,(6)不日而就。總是役也,伊二公之力歟!(1)按《唐書·百官誌》,每州自刺史而下,有長史一人,司馬一人,錄事參軍事一人。

(2)《南史》:蔡興宗為郢州,引沈約為安西外兵參軍兼記室,興宗嚐謂其諸子曰:“沈記室人倫師表,宜善事之。”

(3)《陳書·後主紀》:“思所以登顯髦彥,式備周行。”

(4)《詩·小雅》:“顯允君子,莫不令德。”《毛傳》曰:“令,善也。”

《左傳》:“非令德之後,誰能若是?”

(5)《禮記》:“清明在躬,氣誌如神。”《正義》雲:“言聖人清靜光明之德,在於躬身。”

(6)《書經集傳》:“僉,眾共之辭。”《書·堯典》:“共工方鳩僝功。”

《孔傳》曰:“僝,見也。”《音釋》:“僝,馬雲:具也。”

過客沉吟以稱歎,邦人聚舞以相賀,金曰:“我趙公之亭也”群寮獻議,請因謠頌以名之,則必與謝公北亭同不朽矣!(1)白以為謝公德不及後世,亭不留要衝,無勿拜之言,(2)鮮登高之賦。(3)方之今日,我則過矣。

(1)《太平寰宇記》:北亭在溫州北五裏,枕永嘉江。謝靈運《罷郡於北亭與吏民別》詩雲:“前期眇已住,後會邈無因。”

(2)《詩·國風》:“蔽芾甘棠,勿剪勿拜,召伯所說。”《鄭箋》曰:“拜之言拔也。”施士丐曰:“如人身之拜,小低屈也。”嚴粲曰:“挽其枝以至地也。”

(3)《韓詩外傳》:孔子遊於景山之上,子路、子貢、顏淵從。孔子曰:“君子登高必賦,小子願者何?言其願,丘將啟汝。”

敢詢耆老,而作頌曰:耽耽高亭,(1)趙公所營。如鼇背突兀於太清,如鵬翼開張而欲行。趙公之宇,千載有睹,必恭必敬,愛遊愛處。瞻而思之,罔敢大語。趙公來翔,有禮有章。煌煌鏘鏘,如文翁之堂。(2)清風洋洋,永世不忘。

(1)張衡《西京賦》:“大廈耽耽。”薛綜注:“耽耽,深邃貌。”

(2)《水經注》:文翁為蜀守,立講堂,作石室於南城。《太平寰宇記》:文翁學堂,一名周公禮殿。《華陽國誌》雲:文翁立學,講堂精舍作石室,一作玉堂,在城南。安帝永初後,學堂遇火,太守陳留高朕更修立,又增造一石室。任豫雲:其欒櫨節製,猶古建,堂基高六尺。夏屋三間,通皆圖畫古人之像,及禮器瑞物,堂西有二石。李膺記雲:後漢中平,火延學觀,廂廊一時蕩盡,惟此堂熛焰不及。構製雖古,巧異特奇。

崇明寺佛頂尊勝陀羅尼幢頌並序

梵語陀羅尼者,華言總持,謂總統攝持,無有遺失,即呪之別名也。《法苑珠林》:陀羅尼者,西天梵音,東華人譯則雲持也。持善不失,持惡不生。幢者,釋家旛蓋之類,此則以石為幢形而刻呪字於其上,即謂之幢也。

共工不觸山,媧皇不補天,(1)其鴻波汩汩流,伯禹不治水,萬人其魚乎!(2)禮樂大壞,仲尼不作,王道其昏乎!而有功包陰陽,力掩造化,首出眾聖,卓稱大雄。(3)彼三者之不足征矣!(1)《論衡》:儒書言共工與顓頊爭為天子,不勝,怒而觸不周之山,使天柱折,地維絕。女媧銷煉五色石以補蒼天,斷鼇足以立四極。天不足西北,故日月移焉;地不足東南,故百川注焉。

(2)《左傳》:劉子曰:“美哉禹功,明德遠矣,微禹,吾其魚乎!”

(3)《法華經》:“大雄猛世尊,諸釋之法王。”

粵有我西方金仙之垂範,(1)覺曠劫之大夢,(2)碎群愚之重昏,(3)寂然不動,(4)湛而常存。(5)使苦海靜滔天之波,(6)疑山滅炎昆之火,(7)囊括天地,(8)置之清涼。日月或墜,神通自在,不其偉與!(9)(1)《宋書·謝靈運傳》:“方軌前秀,垂範後昆。”

(2)《涅槃經》:“我曠劫來,已入大寂。”

(3)王。 《頭陀寺碑文》,“曜慧日於康衢,則重昏易曉。”李善注:“《頭陀經》:心王菩薩曰:我見覆蔽,飲雜毒酒,重昏常寢,雲何得悟,慈心示語,使得開解。”

(4)《易·係辭》:“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

(5)《南齊書·顧歡傳》:仙化以變形為上,泥洹以陶神為先。變形者,白首還淄,而未能無死。陶神者,使塵惑日損,湛然常存。

(6)梁簡文帝《唱導文》:“苦海易沉,慈波空蕩。”《書·堯典》:“浩浩滔天,下民其谘。”

(7)《胤征》:“火炎昆岡,玉石俱焚。”

(8)賈誼《過秦論》:“囊括四海之意。”

(9)《說文》:“偉,奇也。”

魯郡崇明寺南門佛頂尊勝陁羅尼石幢者,蓋此都之壯觀。昔善住天子及千大天遊於園觀,又與天女遊戲,受諸快樂,即於夜分中聞有聲曰:“善住天子七日滅後當生,七反畜生之身。”於是如來授之吉祥真經,遂脫諸苦,蓋之天征為大法印,(1)不可得而聞也。我唐高宗時,有罽賓桑門持入中土,(2)猶日藏大寶清園,虛空擅金淨彩,(3)人皆悅見。所以山東開士,(4)舉國而崇之。時有萬商投珍,士女雲會,眾布蓄遝如陵。(5)琢文石於他山,(6)聳高標於列肆。(7)镵瑉錯彩,為鯨為螭,(8)天人海怪,若叱若語。貝葉金言刊其上,(9)荷花水物形其隅。良工草萊,獻技而去。

(1)《大般若經》:“是如來真實法印,亦是一切聲聞緣覺真實法印。”

(2)《翻譯名義》:佛陀波利,罽賓國人,忘身徇道,遍觀靈跡。聞文殊師利在清涼山,遠涉流沙,躬來禮謁。高宗儀鳳元年,杖錫五台,虔禮聖容。

忽見一翁從山出來,作婆羅門語,謂波利曰:“師何所求?”波利曰:“聞文殊隱此,欲求瞻禮。”翁曰:“師將《佛頂尊勝陀羅尼經》來不?此土眾生,多造諸罪,佛頂咒乃除罪秘方,若不將經,徒來無益,縱見文殊,未必能識,可還西國取經,傳此弟子,當示文殊所在。”波利作劄,舉頭不見老人。遂反本國,取得經來,狀奏高宗。遂令杜行f 及日照三藏於內共譯,經留在內。波利位奏“誌在利人”,請布流行。帝湣專誌,遂留所譯之經,還其梵本。波利將向西明與僧順貞共譯《佛頂尊勝陀羅尼經》。所願已畢,持經梵本,入於五台不出。《唐書·西域傳》:罽賓,隋漕國也。居蔥嶺南,距京師萬二千裏而贏,南距舍衛三千裏。王居修鮮城,常役屬大月氏。地暑濕,人乘象,俗治浮屠法。《魏書·釋老誌》:諸服其道者,則剃落須發,釋累辭家,結師資,遵律度,相與和居,治心修淨,行乞以自給,謂之沙門。

或曰桑門,亦聲相近。總謂之僧,皆胡言也。僧譯為和命眾,桑門為息心,比丘為行乞。

(3)《華嚴經》:“譬如天上閻浮檀金,惟除心王大摩尼寶,餘寶無及者。”

(4)開士,有德行之僧。詳見二十一卷注。

(5)《詩·小雅》:“如岡如陵。”

(6)《山海經》:瞻諸之山,其陽多金,其陰多文石。《許·小雅》:“他山之石。”

(7)班固《西部賦》:“遊士擬於公侯,列肆侈於姬、薑。”呂向往:“肆,市也。”

(8)《說文》:“螭,若龍而黃,北方謂之地螻。從蟲,離聲,或雲:無角曰螭,醜知切。”

(9)《西陽雜俎》:貝多,出摩伽陀國,長六七丈,經冬不凋。此樹有三種:一者多羅婆力叉貝多;二者多梨婆力叉貝多;三者部闍婆力叉貝多。多羅、多梨,並書其葉。部闍一色,取其皮書之。貝多是梵語,漢翻為葉。婆力叉貝多者,漢言樹葉也。西域經書,用此三種皮葉,若能保護,亦得五六百年。

聖君垂拱南麵,穆清而居,(1)大明廣運,無幽不燭。以天下所立茲幢,多臨諸旗亭,(2)喧囂湫隘,(3)本非經行網繞之所。(4)乃頒下明詔,令移於寶坊。

(5)籲!百尺中標,矗若雲斷,季翳苔蘚,(6)周流星霜,俾龍象興嗟,(7)仰瞻無地,良可歎也。

(1)垂拱,見二十一卷注。穆清,見一卷《大獵賦》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