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記頌讚共二十首(2 / 3)

(3)馬融《笛賦》:“近世雙笛從羌起,羌人伐竹未及已。龍鳴水中不見己,截竹吹之聲相似。”

(4)《列仙傳》:王子喬者,周靈王太子晉也,好吹笙,作鳳凰鳴。沈約詩:“沃若動龍驂,參差凝鳳管。”

(5)《家語》:孔子學琴於師襄子,襄子曰:“吾雖以擊馨為官,然能於琴。”江淹詩:“金簫哀夜長,瑤琴怨暮多。”

流夜郎聞酺不預

《漢書·文帝紀》:“賜酺五日。”服虔曰:“酺,音蒲。”文穎注:“酺,音步。漢律,三人以上無故群飲酒,罰金四兩,今詔橫賜得令聚會飲食五日也。”顏師古注:“酺之為言布也,王德布於天下而合聚飲食為酺。服音是也。”唐時無三人群飲之禁,所謂賜酺者,蓋聚作伎樂,年高者得賜酒食耳。《唐書》:至德二載十二月,賜民酺五日。此詩當是至德二載所作。

北闕聖人歌大康,(1)南冠君子竄遐荒。(2)漢酺聞奏鈞夭樂,(3)願得風吹到夜郎。

(1)北闕,見五卷注。《詩·國風》:“無已太康。”《毛傳》曰:“康,樂也。”魏明帝《野田黃雀行》:“百姓謳吟詠太康。”

(2)南冠君子,用《左傳》鍾儀事,見二十四卷注。《漢書·韋賢傳》:“撫寧遐荒。”遐荒,謂遠方荒僻之地。

(3)鈞天樂,用趙簡子事,見一卷注。

放後遇恩不沾

天作雲與雷,需然德澤開。(1)東風日本至,白雉越裳來。(2)獨棄長沙國,三年未許回。何時入宣室,更問洛陽才。(3)(1)首二句暗用《周易》“雷雨作解,君子以赦過宥罪”意。

(2)《史記·正義》:倭國,西南大海中島居,凡百餘小國,在京師南萬三千五百裏,武後改倭國為日本國。《韓詩外傳》:成王之時,有越裳氏,重九譯而至,獻白雉。“東風”、“白雉”二句,言遠人皆蒙恩澤之意。

(3)《史記》:賈生,名誼,洛陽人也。為長沙王太傅三年,有鴞飛入賈生舍,止於座隅。楚人命鴞曰“服”。賈生既以謫居長沙,長沙卑濕,自以為壽不得長,傷悼之,乃為賦以自廣。後歲餘,賈生征見。孝文帝方受釐,坐宣室,因感鬼神事,而問鬼神之本。賈生具道所以然之狀。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罷,曰:“吾久不見賈生,自以為過之,今不及也。”《三輔黃圖》:宣室,未央前殿正室也。庾信詩:“欣茲河朔飲,對此洛陽才。”

宣城見杜鵑花

蜀國曾聞子規鳥,(1)宣城還見杜鵑花。(2)一叫一回腸一斷,三春三月憶三巴。(3)(1)子規,一名杜鵑,蜀中最多,春暮則鳴,聞者淒惻。

(2)杜鵑花,處處有之,即今之映山紅也。以二三月中杜鵑鳴時盛開,故名。

(3)三巴,巴郡、巴西、巴東也,詳見四卷注。太白本蜀地綿州人,綿州在唐時亦謂之巴西郡,因在異鄉,見杜鵑花開,想蜀地此時杜鵑應已鳴矣,不覺有感而動故國之思。

楊升庵引此詩以為太白是蜀人非山東人之一證。或以此詩為杜牧所作《子規詩》,非也。

白田馬上聞鶯

白田,地名,今江南寶應縣有白田渡,當是其處。

黃鸝啄紫椹,五月鳴桑枝。(1)我行不記日,誤作陽春時。蠶老客未歸,(2)白田已繰絲。驅馬又前去,捫心空自悲。(3)(1)陸璣《詩疏》:“黃烏,黃鸝留也,或謂之黃栗留。幽州人謂之黃鶯,一名倉庚,一名商庚,一名鵹黃,一名楚雀。齊人謂之摶黍,關西謂之黃鳥,一雲鸝黃。當椹熟時來在桑間,故裏語曰:‘黃栗留,看我麥黃椹熟不?’亦是應節趨時之鳥也。”椹本作葚,桑實也。生青,熟則紫色。

(2)《埤雅》:“蠶足於葉,三俯三起,二十七日而老。”

(3)宋之問詩:“越俗鄙章甫,捫心空自憐。”

三五七言

楊齊賢曰:“古無此體,自太白始。

秋風清,秋月明。落葉聚還散,寒鴉棲複驚。(1)相思相見知何日,此時此夜難為情。

(1)《本草綱目》:“慈烏,北人謂之寒鴉,以冬月尤盛也。”

《滄浪詩話》以此詩為隋鄭世翼之詩,《臞仙詩譜》以此篇為無名氏作,俱誤。

雜詩

白日與明月,晝夜尚不閑。況爾悠悠人,安得久世間。傳聞海水上,乃有蓬萊山。玉樹生綠葉,靈仙每登攀。一食駐玄發,再食留紅顏。(1)吾欲從此去,去之無時還。

(1)《列子》:蓬萊山,在渤海之東,其山高下周旋三萬裏,其頂平處九千裏。其上珠玕之樹皆叢生,華實皆有滋味,食之皆不老不死。所居之人皆仙聖之種。孫綽《天台山賦》:“玄聖之所遊化,靈仙之所窟宅。”江淹詩:“玄發已改素。”

寄遠十二首

三鳥別王母,(1)銜書來見過。腸斷若剪弦,(2)其如愁思何!遙知玉窗裏,(3)纖手弄雲和。(4)奏曲有深意,青鬆交女蘿。寫水山井中,同泉豈殊波。

秦心與楚恨,皎皎為誰多?

(1)三鳥,三青鳥,西王母使也。見六卷《相逢行》注。

(2)鮑照《傷逝賦》:“離若剪弦。”

(3)梁簡文帝詩:“何時玉窗裏,夜夜更縫衣。”

(4)《舊唐書》:如箏稍小曰雲和。《文獻通考》:雲和琵琶,如箏,用十三弦,施柱,彈之足黃鍾一均而倍六聲,其首為雲象,因以名之。非周官雲和琴瑟之製也。又:唐清樂部有雲和箏,蓋其首象雲,與雲和琴瑟之製同矣。

其二青樓何所在?乃在碧雲中。寶鏡掛秋水,羅衣輕春風。新妝坐落日,悵望金屏空。念此送短書,願因雙飛鴻。(1)(1)江淹詩:“袖中有短書,願寄雙飛燕。”李周翰注:“短書,小書也。”

其三本作一行書,(1)殷勤道相憶。一行複一行,滿紙情何極。瑤台有黃鶴,為報青樓人:(2)朱顏凋落盡,白發一何新。自知未應還,離居經三春。(3)桃李今若為,當窗發光彩。莫使香風飄,留與紅芳待。(4)(1)何遜詩:“欲寄一行書。”

(2)江淹《去故鄉賦》:“願使黃鶴兮報佳人。”

(3)《楚辭》:“將以遺兮離居。”

(4)江淹詩:“瑤色行應罷,紅芳幾為樂。”

其四玉箸落春鏡,(1)坐愁湖陽水。(2)聞與陰麗華,(3)風煙接鄰裏。(4)青春已複過,白日忽相催。但恐荷花晚,令人意已摧。相思不惜夢,日夜向陽台。

(5)(1)《白帖》:“甄後麵白,淚雙垂如玉箸。”劉孝威詩:“誰憐雙玉箸,流麵複流襟。”

(2)《古西門行》:“何能坐愁拂鬱。”湖陽縣,本漢舊縣,唐時隸唐州淮安郡。

(3)陰麗華,漢光武帝之後,南陽新野人。見七卷《南都行》注。

(4)自新野至湖陽,道裏遠近不及百裏,所謂“風煙接鄰裏”也。

(5)陽台,見二卷注。

其五遠憶巫山陽,花明淥江暖。躊躇未得往,淚向南雲滿。春風複無情,吹我夢魂斷。不見眼中人,天長音信短。

此詩與樂府《大堤曲》相同,惟首三句異耳,編者重入。注已見前者,不複再出。

其六陽台隔楚水,春草生黃河。相思無日夜,浩蕩若流波。流波向海去,欲見終無因。遙將一點淚,遠寄如花人。

其七妾在春陵東,(1)君居漢江島。百裏望花光,往來成白道。(2)一為雲雨別,此地生秋草。秋草秋蛾飛,(3)相思愁落暉。何由一相見,滅燭解羅衣。(4)(1)《通典》:漢春陵故城在今隨州棗陽縣東。

(2)白道,注見本卷《洗腳亭》注。

(3)江淹《扇上彩畫賦》:“促織兮始鳴,秋蛾兮載飛。

(4)《子夜四時歌》,“開窗秋月光,滅燭解羅裳。”

其八憶昨東園桃李紅碧枝,(1)與君此時初別離。金瓶落井無消息,(2)令人行歎複坐思。坐思行歎成楚、越,(3)春風玉顏畏銷歇。(4)碧窗紛紛下落花,青樓寂寂空明月。兩不見,但相思,空留錦字表心素,至今緘愁不忍窺。(5)(1)阮籍詩:“嘉樹下成蹊,東園桃與李。”

(2)《淮南王篇》:“金瓶素埂汲寒漿。”釋寶月詩:“莫作瓶落井,一去無消息。”

(3)鮑照詩:“安能行歎複坐愁。”

(4)又鮑照詩:“容華坐銷歇。”

(5)江總詩:“橫波翻瀉淚,束素反緘愁。”

其九長短春草綠,緣階如有情。卷葹心獨苦,抽卻死還生。(1)睹物知妾意,希君種後庭。閑時當采掇,念此莫相輕。

(1)《藝文類聚》:《南越誌》曰:寧鄉縣草多卷施,拔心不死。江、淮間謂之宿莽。

其十魯縞如玉霜,(1)筆題月支書。(2)寄書白鸚鵡,(3)西海慰離居。行數雖不多,字字有委曲。天末如見之,(4)開緘淚相續。淚盡恨轉深,千裏同此心。相思千萬裏,一書直千金。

(1)顏師古《漢書注》:“縞,繒之精白者也。”魯縞,魯地所作之繒。

詳十七卷注。

(2)月支,漢時西域國名。《史記》、《漢書》皆作月氏。《史記·正義》:氏音支。涼、甘、肅、瓜、沙等州,本月氏國之地。《漢書》雲本居敦煌、祁連間是也。後人皆作月支。

(3)《初學記》:《南方異物誌》曰:鸚鵡有三種:青者大如烏曰;一種白,大如鴟鴞;一種五色,大於青者。交州、巴南皆有之。《桂海虞衡誌》:白鸚鵡,大如小鵝,亦能言。羽毛玉雪,以手撫之,有粉粘著指掌,如蛺蝶翅。用白鸚鵡寄書,事奇而未詳所本。

(4)謝莊《月賦》:“氣霧地表,雲斂天末。”

其十一美人在時花滿堂,美人去後餘空床。床中繡被卷不寢,至今三載聞餘香。香亦竟不滅,人亦竟不來。相思黃葉落,白露濕青苔。

其十二愛君芙蓉嬋娟之豔色,(1)若可飡兮難再得。(2)憐君冰玉清迥之明心,(3)情不極兮意已深。朝共琅玕之絝食,(4)夜同鴛鴦之錦衾。(5)恩情婉孌忽為別,(6)使人莫錯亂愁心。亂愁心,涕如雪,寒燈厭夢魂欲絕,覺來相思生白發,盈盈漢水若可越,(7)可惜淩波步羅襪。(8)美人美人兮歸去來,莫作朝雲暮雨兮飛陽台。(9)(1)《西京雜記》:“卓文君姣好,臉際常若芙蓉。”《廣韻》:“婢娟,好貌。”

(2)陸機詩:“鮮膚一何盛,秀色若可飡。”

(3)鮑照《舞鶴賦》:“抱清迥之明心。”

(4)阮籍詩:“朝餐琅玕實。

(5)《西京雜記》:“趙飛燕女弟在昭陽殿,遺飛燕鴛鴦被。”陳子昂詩:“聞有鴛鴦綺,複有鴛鴦衾。”

(6)《韻會》:“婉孌,美好也。”

(7)《古詩》:“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

(8)曹植《洛神賦》:“淩波微步,羅襪生塵。”

(9)雲雨、陽台,見二卷注。

長信宮

《漢書》:“趙飛燕姊弟從自微賤興,逾越禮製,寢盛於前。班倢伃失寵,稀複進見。趙氏姊弟驕妒,倢伃恐久見危,求供養太後長信宮,上許焉。《三輔黃圖》:長信宮,漢太後常居之。按《通靈記》:太後,成帝母也。後宮在西,秋之象也,秋主信,故宮殿以“長信”為名。

月皎昭陽殿,(1)霜清長信宮。天行乘玉輦,(2)飛燕與君同。(3)更有歡娛處,承恩樂未窮。誰憐團扇妾,獨坐怨秋風。(4)(1)《西京雜記》:趙飛燕女弟居昭陽殿。

(2)李德林詩:“天行肅輦路。”沈炯詩:“玉輦迎飛燕,金山賞鄧通。”

(3)按《漢書》:成帝遊於後庭,嚐欲與班倢伃同輦載,倢伃辭曰:“觀古圖畫,聖賢之君皆有名臣在側,三代末主,乃有嬖女。今欲同輦,得無近似乎?”上善其言而上。太白翻其事而用之,言飛燕與君同輦而行,化實為虛,畦徑都別。

(4)班倢伃詩:“新裂齊紈素,鮮潔如霜雪。裁為合歡扇,團團似明月。

出入君懷袖,動搖微風發。常恐秋節至,涼飆奪炎熱。棄捐篋笥中,恩情中道絕。”

長門怨二首

《樂府古題要解》:《長門怨》,為漢武帝陳皇後作也。後,長公主嫖女,字阿嬌。及衛子夫得幸,後退居長門宮,愁悶悲思。聞司馬相如工文章,奉黃金百斤,令為解愁之詞。相如作《長門賦》, 帝見而傷之,複得親幸者數年。後人因其賦為《長門怨》焉。天回北鬥掛西樓,(1)金屋無人螢火流。(2)月光欲到長門殿,別作深宮一段愁。

(1)宋之問詩:“地隱東岩室,天回北鬥車。”

(2)金屋,見四卷注。

其二桂殿長愁不記春,(1)黃金四屋起秋塵。(2)便懸明鏡青天上,獨照長門宮裏田人。(3)(1)沈約詩:“恩暢蘭席,歡同桂殿。”

(2)鮑照詩:“高墉宿寒霧,平野起秋塵。”

(3)《長門賦》:“懸明月以自照兮,徂清夜於洞房。”呂向注:“月在空如懸也。”

春怨

白馬金羈遼海東,(1)羅帷繡被臥春風。落月低軒窺燭盡,飛花入戶笑床空。

(2)(1)盧思道詩:“白馬金羈俠少年。”遼海,即古遼東郡地,方千有餘裏,南臨大海,故文人多稱遼海。

(2)梁簡文帝《序愁賦》:“玩飛花之入戶,看斜暉之度寮。”蕭子範詩:“落花徒入戶,何解妾床空。”

代贈遠

妾本洛陽人,狂夫幽燕客。渴飲易水波,(1)由來多感激。胡馬西北馳,(2)香鬃搖綠絲。(3)鳴鞭從此去,(4)逐虜蕩邊陲。(5)昔去有好言,不言久離別。

燕支多美女,(6)走馬輕風雪。見此不記人,恩情雲雨絕。啼流玉箸盡,(7)坐恨金閨切。織錦作短書,腸隨回文結。(8)相思欲有寄,恐君不見察。焚之揚其灰,(9)手跡自此滅。

(1)《元和郡縣誌》:河北道易州易縣有易水,一名故安河,出縣西寬中穀。《周官》曰:並州,其浸灤、易。燕太子丹送荊坷易水之上,即此水也。

陶潛詩:“渴飲易水流。”

(2)曹植詩:“白馬飾金羈,聯翩西北馳。”

(3)《廣韻》:“鬃,馬鬣也。”

(4)謝靈運詩:“鳴鞭適大河。”

(5)《左傳》:“虔劉我邊睡。”《廣韻》:“陲,邊也。”

(6)燕支山,見四卷注。

(7)玉箸,見本卷注。

(8)武後《璿璣圖序》:苻堅時,秦州刺史扶風竇滔妻蘇氏,名蕙,字若蘭,知識精明,儀容秀麗,然性近於急,頗傷嫉妒。滔拜安南將軍,留鎮襄陽,不與偕行。蘇悔恨自傷,因織錦為回文,五采相宣,瑩心輝目。縱廣八寸,題詩二百餘首,計八百餘言,縱橫反覆,皆為文章,才情之妙,超今邁古,名曰《璿璣圖》。讀者不能悉通,蘇氏笑曰:“徘徊宛轉,自為語言,非我家人,莫之能解。”遂發蒼頭齎至襄陽。滔覽之,感其妙絕,迎蘇氏於漢南,恩好愈重。

(9)古《有所思》曲:“聞君有他心,拉雜摧燒之。摧燒之,當風揚其灰。”

陌上贈美人

駿馬驕行踏落花,垂鞭直拂五雲車。(1)美人一笑褰珠箔,遙指紅樓是妾家。

(1)《真誥》:赤水山中學道者朱孺子,八月五日,西王母遣迎,即日乘五色雲車登天。庾信《步虛詞》:“東明九芝盛,北燭五雲車。”五雲車,仙人所乘者,此蓋誇美言之。

閨情

流水去絕國,浮雲辭故關。水或戀前浦,雲猶歸舊山。(1)恨君流沙去,(2)棄妾漁陽間。(3)玉箸夜垂流,(4)雙雙落朱顏。黃鳥坐相悲,綠楊誰更攀。

織錦心草草,挑燈淚斑斑。窺鏡不自識,況乃狂夫還。

(1)張協詩:“流波戀舊浦,行雲思故山。”

(2)《元和郡縣誌》:居延海,在甘州張掖縣東北一百六十裏,即居延澤。

古文以為流沙者,其沙風吹流行,故曰“流沙”。《通典》:沙州,古流沙地,其沙風吹流行,在郡西八十裏。《太平禦覽》:流沙,在玉門關外。《唐書·西域傳》:吐穀渾西北有流沙數百裏。《地理今釋》:流沙,在今陝西嘉峪關外索科鄂模以北,東至賀蘭山,西至廢沙州界,幾南北千餘裏,東西數百裏。其沙隨風流行,隨處有之。

(3)漁陽,古北戎無終於國也。戰國時屬燕,秦於其他地置漁陽郡,二漢及隋因之。唐為幽州地,開元十八年析幽州置薊州,後謂薊州為漁陽郡。

(4)玉箸,見前注。

代別情人

清水本不動,桃花發岸旁。桃花弄水色,波蕩搖春光,我悅子容豔,子傾我文章。風吹綠琴去,曲度《紫鴛鴦》。(1)昔作一水魚,今成兩枝鳥。哀哀長雞鳴,夜夜達五曉。(2)起折相思樹,(3)歸贈知寸心。覆水不可收,(4)行雲難重尋。天涯有度烏,莫絕瑤華音。(5)(1)綠綺琴,司馬相如之琴也。曲度,猶渡曲,謂隱度作新曲。俱見二十卷注。《紫鴛鴦》,疑即所度之曲名。

(2)《焦仲卿妻詩》:“中有雙飛鳥,自名為鴛鴦。仰頭相向鳴,夜夜達五更。”

(3)左思《吳都賦》:“相思之樹。”劉淵林注,“相思,大樹也,材理堅邪,斫之則文,可作器,其實如珊瑚,曆年不變,東冶有之。”

(4)《三國誌注》:“覆水不可收也。”

(5)《楚辭》:“折疏麻兮瑤華,將以遺兮離居。”王逸注:”瑤華,玉華也。謝朓詩:“惠而能好我,問以瑤花音。”

代秋情

幾日相別離,門前生穞葵。(1)寒蟬聒梧桐,(2)日夕長鳴悲。白露濕螢火,清霜零兔絲。(3)空掩紫羅袂,長啼無盡時。

(1)《廣韻》:“穞,自生稻也。”《廣雅》:“葵,菜也,嚐傾葉向日,不令照其根。

(2)蔡邕《月令章句》:“寒蟬應陰而鳴,鳴則天涼,故謂之寒蟬也。”

(3)兔絲,蔓草也,多生荒野古道中,蔓延草木之上,有莖而無葉,細者如線,粗者如繩,黃色,子入地而生。初生有根,及纏物而上,其根自斷,蓋假氣而生,亦一異也。

對酒

蒲萄酒,(1)金叵羅,(2)吳姬十五細馬馱。(3)青黛畫眉紅錦靴,(4)道字不正嬌唱歌。玳瑁筵中懷裏醉,(5)芙蓉帳裏奈君何。(6)(1)《史記》:大宛左右以蒲萄為酒,富人藏酒至萬餘石,久者十數歲不敗。《太平寰宇記》:蒲萄酒,西域有之,前代或有貢獻。及貞觀中破高昌,收馬乳蒲萄實,於苑中種之,並得其酒法,太宗自損益之,造酒,酒成,凡有八色,芳香酷烈,味兼醍醐。既頒賜群臣,京師始識其味。

(2)《北齊書》:神武宴僚屬,於坐失金叵羅。竇泰令飲酒者皆脫帽,於祖珽髻上得之。《邵氏聞見後錄》:“近世以洗為叵羅,若洗豈可置之譬上?未知叵羅是何物。”

(3)《唐六典注》:隴右諸牧監使,每年簡細馬五十匹進。其翔麟鳳苑廄,別簡粗壯敦馬一百匹,與細馬同進。按此知所謂細馬乃駿馬之小者耳。

(4)《中華古今注》:梁天監中,武帝詔宮人作白妝青黛眉。《韻會》:青黛似空青而色深。《本草》:青黛,從波斯國來,今以太原並廬陵、南康等處染澱甕上沫紫碧色者用之。

(5)昭明太子《七契》:“身托玳瑁之筵。”

(6)鮑照詩:“七彩芙容之羽帳,九華蒲萄之錦衾。”

怨情

新人如花雖可寵,故人似玉猶來重。花性飄揚不自持,玉心皎潔終不移。故人昔新今尚故,還見薪人有故時?(1)請看陳後黃金屋,(2)寂寂珠簾生網絲。

(1)江總詩:“故人雖故昔經新,新人雖新複應故。”

(2)金屋,見四卷注。

湖邊采蓮婦

小姑織白紵,未解將人語。(1)大嫂采芙蓉,(2)溪湖千萬重。長兄行不在,莫使外人逢。願學秋胡婦,(3)貞心比古鬆。(4)(1)《韻會》:“將,與也。”

(2)《古今注》:“芙蓉,一名荷華,生池澤中,實曰蓮,花之最秀異者。”

(3)《列女傳》:潔婦者,魯秋胡子妻也。既納之五日,去而官於陳。五年乃歸,未至家,見路旁婦人采桑,秋胡子悅之,下車謂曰:“若曝采桑,吾行道遠,願托桑蔭下飡,下齎休焉。”婦人采桑不輟。秋胡子謂曰:“力田不如逢豐年,力桑不如見國卿。吾有金,願以與夫人。”婦人曰:“嘻!夫采桑力作,紡績織紝,以供衣食,奉二親,養夫子。吾不願金,所願卿無有外意,妾亦無淫佚之誌。收子之齎與笥金。”秋胡子遂去,至家,奉金遺母。使人喚婦至,乃向采桑者也。秋胡子慚。婦曰:“子束發辭親往仕,五年乃還,當所悅馳驟,揚塵疾至,今也,乃悅路旁婦人,下子之糧以金與之,是忘母也。忘母不孝。好色淫佚,是汙行也。汙行不義。夫事親不孝,則事君不忠;處家不義,則治官不理。孝義並忘,必不遂矣。妾不忍見。”遂去而東走,投河而死。

(4)範雲《寒鬆》詩:“淩風知勁節,負雪見貞心。”

怨情

美人卷珠簾,深坐顰蛾眉。但見淚痕濕,不知心恨誰。

代寄情楚辭體

君不來兮,徒蓄怨積思而孤吟。(1)雲陽一去,(2)以遠隔巫山綠水之沉沉。

留餘香兮染繡被,夜欲寢兮愁人心。(3)朝馳餘馬於青樓,(4)恍若空而夷猶。

(5)浮雲深兮不得語,卻惆悵而懷憂。使青鳥兮銜書,(6)恨獨宿兮傷離居。

(7)何無情而雨絕,(8)夢雖往而交疏。橫流涕而長嗟,(9)折芳洲之瑤花。(10)送飛鳥以極目,怨夕陽之西斜。(11)願為連根同死之秋草,不作飛空之落花。

(1)《楚辭·九辯》:“蓄怨兮積思,心煩憺兮忘食事。”

(2)《子虛賦》:“於是楚王乃登陽雲之台。”孟康注:“雲夢中高唐之台,宋玉所賦者,言其高出雲之陽也。”琦按:詩意正暗用《高唐賦》中神女事,知“雲陽”乃“陽雲”之誤為無疑也。

(3)曹擄詩:“薄暮愁人心。”

(4)《楚辭·九歌》:“朝馳餘馬兮江皋,夕濟兮西澨。”

(5)又雲:“君不行兮夷猶。”王逸注:“夷猶,猶豫也。”

(6)沈約詩:“銜書必青鳥,嘉客信龍鑣。”

(7)又《九歌》:“將以遺兮離居。”

(8)傅玄侍:“昔君與我兮形影潛結,今君與我兮雲飛雨絕。”

(9)又《九歌》:“橫流涕兮潺湲。”

(10)又雲:“采芳洲兮杜若。”王逸注:“芳洲,香草叢生水中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