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古近體詩共九十首
題隨州紫陽先生壁
唐時隨州,又謂之漢東郡,屬山南東道。紫陽先生,見二十九卷《漢東紫陽先生碑銘》。
神農好長生,(1)風俗久已成。複聞紫陽客,早署丹台名。(2)喘息飡妙氣,(3)《步虛》吟真聲。(4)道與古仙合,心將元化並。(5)樓疑出蓬海,鶴似飛玉京。(6)鬆雪窗外曉,(7)池水階下明。忽耽笙歌樂,頗失軒冕情。終願惠金液,(8)提攜淩太清。(9)(1)《史記·正義》:《括地誌》雲:厲山,在隨州隨縣北百裏,山東有石穴。昔神農生於厲鄉,所謂列山氏也。春秋時為厲國。
(2)《藝文類聚》:《真人周君傳》曰:紫陽真人周義山,字委通,汝陰人也。入蒙山,遇羨門子乘白鹿,執羽蓋,仗青毛之節,侍從十餘玉女,乃再拜叩頭,乞長生要訣。羨門子曰:“子名在丹台玉室,何憂不仙?”
(3)《抱樸子》:“閉藏喘息”。又曰:“粗氣,是喘息之氣也。”《楚辭》:“飡六氣而飲沆瀣兮。”
(4)《異苑》:陳思王遊山,忽聞空裏誦經聲,清遠遒亮,解音者則而寫之,為神仙聲。道士效之,作步虛聲。《樂府古題要解》:“《步虛詞》,道觀所唱,備言眾仙縹緲輕舉之美。”
(5)陳子昂詩:“古之得仙道,信與元化並。”
(6)玉京,詳五卷注。又《一統誌》:玉京洞,在赤城山,道書十大洞天之第六。晉許邁嚐居此,《與王羲之書》雲“自山陰至臨海,多有金庭玉堂仙人芝草”,謂此。庾信詩:“玉京傳相鶴,太乙授飛龜。”
(7)顏延年詩:“山明望鬆雪。”
(8)金液,仙家上藥,詳十三卷注。
(9)《楚辭》:“若王僑之乘雲兮,載赤霄而遊太清。”
題元丹丘山居
故人棲東山,自愛丘壑美。青春臥空林,白日猶不起。鬆風清襟袖,石潭洗心耳。羨君無紛喧,高枕碧霞裏。
題元丹丘潁陽山居並序
唐河南府有潁陽縣,本武林縣,載初元年析河南伊闕嵩陽置,開元十五年更名潁陽。
丹丘家於潁陽,新卜別業,其地北倚馬嶺,(1)連峰嵩丘,南瞻鹿台,(2)極目汝海,(3)雲岩映鬱,有佳致焉。白從之遊,故有此作。
(1)《元和郡縣誌》:馬嶺山,在河南府密縣南十五裏,洧水所出。
(2)《一統誌》:鹿台山,在南陽府汝州北二十裏,有台狀若蹲鹿。
(3)枚乘《七發》:“南望荊山。北望汝海。”李善注:汝稱海,大言之也。《一統誌》:汝水源出嵩縣分水嶺,經流郟縣,合扈澗、長橋等水,戴液、團造等溪,東流入淮。
仙遊渡潁水,訪隱同元君。忽遺蒼生望,(1)獨與洪崖群。(2)卜地初晦跡,興言且成文。卻顧北山斷,前瞻南嶺分。遙通汝海月,不隔嵩丘雲。之子合逸趣,而我欽清芬。(3)舉跡倚鬆石,談笑迷朝曛。益願狎青鳥,(4)拂衣棲江濆。
(1)《通鑒》:謝安雖為布衣,時人皆以公輔期之,士大夫至相謂曰:“安石不出,當如蒼生何!”
(2)薛綜《西京賦注》:“洪崖,三皇時伎人。”
(3)陸機《文賦》:“誦先人之清芬。”
(4)江淹詩:“青鳥海上遊。”李善注:《呂氏春秋》曰:海上有人好青者,朝至海上而從青遊,青至者前後數百。其父曰:“聞汝從青遊,盍取來?
我欲觀之。”其子明旦至海上,群青翔而不下,劉良注:青鳥,海鳥也。琦按:此詩所謂“青鳥”,當是用此事。然考今《呂氏春秋》本“青”作“蜻”,而注以為蜻蝏小蟲,與李氏所引不同。疑今本之訛也。
詩意謂潁陽別業,固盡丘壑之美,而已之所好更在江湖,是以欲與青鳥相狎而棲息江濆。範傳正稱:“太白偶乘扁舟,一日千裏,或遇勝境,終年不移。”逸情所寄,不即此可見歟?
題瓜州新河餞族叔舍人賁
胡三省《通鑒注》:揚州江都縣南三十裏有瓜州鎮,正對京口北固山。
所謂新河,即今之瓜州運河是也。
齊公鑿新河,萬古流不絕。豐功利生人,(1)天地同朽滅。兩橋對雙閣,芳樹有行列,愛此如甘棠,(2)誰雲敢攀折。吳關倚此固,天險自茲設。(3)海水落鬥門,(4)潮平見沙汭。(5)我行送季父,弭掉徒流悅。(6)楊花滿江來,疑是龍山雪。(7)惜此林下興,愴為山陽別。(8)瞻望清路塵,(9)歸來空寂蔑。
(10)(1)《舊唐書·玄宗紀》:開元二十六年,潤州刺史齊浣開伊婁河於揚州南瓜洲浦。又《齊浣傳》:開元二十五年,遷潤州刺史。潤州北界隔大江,至瓜步沙尾,紆彙六十裏,船繞瓜步,多為風濤所漂損。浣乃移其漕路於京口埭下,直渡江二十裏。又開伊婁河二十五裏,即達揚子縣。自是免漂損之患,歲減腳錢數十萬,迄今利濟焉。
(2)《風俗通》:召公當農桑之時,重為所煩勞,不舍鄉亭,止於棠樹之下,聽訟決獄,百姓各得其所。壽九十餘乃卒。後人思其德美,愛其樹而不敢伐。《詩·甘棠》之所作也。
(3)宋文帝詩:“極望周天險,留察浹神京。”
(4)《新唐書》:江南送租庸調物,以歲二月至揚州,入鬥門。
(5)木華《海賦》:“雲錦散文於沙汭之際。”李善注:毛萇《詩傳》曰:芮,崖也。“芮”與“汭”通。《左傳集解》:“水之隈曲曰汭。”《說文》:“汭,水相入也。”“泬,水從孔穴疾出也。”或疑《廣韻》、《韻會》諸書屑薛韻中無“汭”字,當以“泬”為是者。琦按:江淹《擬古詩》:“赤玉隱瑤溪,雲錦被沙汭。昨發赤亭渚,今宿浦陽汭。”皆作□□音讀,與設、絕、滅、雪、別字相葉,何疑於此詩耶?
(6)江淹詩:“弭棹阻風雪。”李善注:“弭,止也。”
(7)鮑照詩:“胡風吹朔雪,千裏度龍山。”
(8)阮籍、阮鹹叔侄與嵇康等寓居河內山陽,共為竹林之遊,見十二卷注。
(9)曹植詩:“君若清路塵。”
(10)謝靈運詩:“各勉日新誌,音塵慰寂蔑。”寂蔑,猶寂寞也。
洗腳亭
詩乃送行之作,題內似有缺文。
白道向姑熟,(1)洪亭臨道旁。前有吳時井,下有五丈床。(2)樵女洗素足,行人歇金裝。(3)西望白鷺州,(4)蘆花似朝霜。送君此時去,回首淚成行。
(1)白道,大路也。人行跡多,草不能生,遙望白色,故曰白道。唐詩多用之,鄭穀“白道曉霜迷”,韋莊“白道向村斜”,是也。《通典》:宣州當塗縣城即晉姑熟城也。胡三省《通鑒注》:姑熟,前漢丹陽春穀縣地。今太平州當塗縣即姑熟之地,縣南二裏有姑熟溪,西入大江。陸遊曰:“姑熟城在當塗北。”
(2)床,井欄也。
(3)傅玄《秋胡行》:“遂下黃金裝。”梁簡文《登山馬詩》:“間樹識金裝。”
(4)《景定建康誌》:白鷺洲,在城之西,與城相望,周回十五裏。《江南誌》:白鷺洲在江寧縣西南大江中。
勞勞亭
《景定建康誌》:勞勞亭,在城南十五裏,古送別之所。吳置亭在勞勞山上,今顧家寨大路東即其所。《江南通誌》:勞勞亭,在江寧府治西南。
天下傷心處,勞勞送客亭。春風知別苦,不遣柳條青。
題金陵王處士永亭
原注:“此亭蓋齊朝南苑,又是陸機故宅。”《江南通誌》:南苑,在江寧府城外瓦棺寺東北。《方輿勝覽》:陸機宅,圖經雲在上元縣南五裏,秦淮之側,有二陸讀書堂在焉。
王子耽玄言,賢豪多在門。好鵝尋道士,(1)愛竹嘯名園。(2)樹色老荒苑,池光蕩華軒。(3)北堂見明月,(4)更憶陸平原。(5)掃拭青玉簟,為餘置金尊。
醉罷欲歸去,花枝宿鳥喧。何時複來此,再得洗囂煩。
(1)《法書要錄》:王羲之性好鵝。山陰曇村有一道士養好鵝十餘,王清旦乘小船故往,意大願樂,乃告求市易,道士不與,百方譬說不能得。
道士乃言:“性好道,久欲寫河上公《老子》,縑素早辦,而無人能書。府君若能自屈,書《道德經》各兩章,便合群以奉。”羲之便住半日,為寫畢,籠鵝而歸。
(2)《世說》:王子猷嚐行過吳中,見一士大夫家極有好竹。主已知子猷當往,乃灑掃施設,在廳事坐相待。王肩輿徑造竹下,諷嘯良久。
(3)王微詩:“長想憑華軒。”呂延濟注:“軒,樓上鉤欄也。華者,有華飾文彩也。”
(4)陸機詩:“安寢北堂上,明月入我牖。照之有餘輝,攬之不盈手。”
(5)《晉書·陸機傳》:成都王穎以機參大將軍軍事,表為平原內史。
題嵩山逸人元丹丘山居並序
白久在廬、霍,元公近遊嵩山,(1)故交深情,出處無間,嵒信頻及,許為主人,欣然適會本意。當冀長往不返,欲便舉家就之,兼書共遊,因有此贈。
(1)廬山,在今江西九江、南康二府界內。霍山,在今江南廬州界內。嵩山,在今河南登封、洛陽、鞏、密四縣界內。詳見前注。
家本紫雲山,(1)道風未淪落。(2)沉懷丹丘誌,(3)衝賞歸寂寞。朅來遊閩荒,(4)捫涉窮禹鑿。(5)夤緣泛潮海,(6)偃蹇陟廬、霍。憑雷躡天窗,弄景憩霞閣。且欣登眺美,頗愜隱淪諾。三山曠幽期,(7)四嶽聊所托。(8)故人契嵩、潁,(9)高義炳丹雘。(10)滅跡遺紛囂,終言本峰壑。自矜林湍好,不羨市朝樂。偶與真意並,頓覺世情薄。爾能折芳桂,吾亦采蘭若。(11)拙妻好乘鸞,嬌女愛飛鶴。提攜訪神仙,從此煉金藥。(12)(1)紫雲山,在綿州彰明縣西南四十裏,峰巒環秀,古木樛翠,地裏書謂常有紫雲結其上,故名。岡來自北為天倉,為龍洞;其東為風洞,為仙人青龍洞,為露香台;其西為蟆頤,為白雲洞;其南為天台,為帝舜洞,為桃溪源,為天生橋。有道宮建其中,名崇仙觀,觀中有黃籙寶宮,世傳為唐開元二十四年神人由他山徙置於此,宮之三十六柱皆檀木,鐵繩隱跡在焉。此山地誌不載,宋魏鶴山作記,載集中。太白生於綿州,所謂家本紫雲山者,蓋謂是山歟?
(2)《梁書》:“道風素論,坐鎮雅俗。”
(3)《楚辭》:“仍羽入於丹丘兮,留不死之舊鄉。”
(4)朅來,詳見十三卷主。閩,今福建地,在唐時為建州、福州、泉州、漳州、汀州五郡之地。東甌與閩地相連接,在唐時為溫州、台州、處州三郡之地。秦時立閩中都,合東甌在內。至漢始分東甌,以立東海王。太白生平未嚐入閩,而溫、台、處三州則遊曆多見於詩歌,疑此詩所謂“閩荒”者,指東甌之地而言也。
(5)《說苑》:禹鑿龍門,辟伊闕,平治水土。
(6)左思《吳都賦》:“夤緣山嶽之岊。”
(7)三山,謂海中三神山。
(8)《左傳》:四嶽三塗。杜預注:四嶽,東嶽岱,西嶽華,南嶽衡,北嶽恒。蓋古稱四嶽,不兼中嶽在內,後世兼中嶽而言,故稱五嶽也。
(9)嵩山、潁水,詳九卷注。《史記·扁鵲傳》:“竊聞高義之日久矣。”
(10)《書·梓材》:“惟其塗丹雘。”孔穎達《正義》:雘,是采色之名,有青色者,有朱色者,“炳丹雘”即炳若丹青之義。
(11)顏延年詩:“芬馥歇蘭若。”李周翰注:“蘭若,香草,幽蘭、杜若也。”
(12)金藥,金丹,上藥也。
題江夏修靜寺
李邕為北海太守,以文字名天下,時人稱為李北海,詳十九卷注。
我家北海宅,作寺南江濱。空庭無玉樹,高殿坐幽人。書帶留青草,(1)琴堂冪素塵。(2)平生種桃李,寂滅不成春。
(1)《三齊記》:鄭玄教授於不期山,山下生草,形如薤,長尺餘,堅韌異常,土人名曰“康成書帶”。
(2)《韻會》:“冪,覆也。”
改九子山為九華山聯句並序《太平禦覽》:《九華山錄》曰:此山奇秀,高出雲表,峰巒異狀,其數有九,故號九子山焉。李白因遊江漢,睹其山秀異,遂更號曰九華。
山之上有池塘數畝,水田千石。其池有魚,長者半尋,頒首頳尾,朱鬐丹腹。人欲觀之,叩木魚即躍,以可食之物散於池中,食訖而藏焉。其水流泄為龍池,溢為暴泉,入龍潭溪。
青陽縣南有九子山,(1)山高數千丈,上有九峰如蓮華。按圖徵名,無所依據。
太史公南遊,略而不書。(2)事絕古老之口,複闕名賢之紀,雖靈仙往複,而賦詠罕聞。予乃削其舊號,加以九華之目。時訪道江、漢,憩於夏侯回之堂,開簷岸幘,(3)坐眺鬆雪,因與二三子聯句,傳之將來。
(1)《太平寰宇記》:青陽縣,天寶元年割秋浦、南陵、涇三縣置,在青山之陽,故號曰青陽。屬宣州,永泰元年隸池州。
(2)《史記·太史公自序》:“二十而南遊江、淮,上會稽,探禹穴,窺九疑,浮於沅、湘。”
(3)《說文》:發有巾曰幘。岸幘,謂脫其巾而露額也。《世說》:謝奕在桓溫座席,岸幘嘯詠,無異常日。
妙有分二氣,(1)靈山開九華(李白)。層標遏遲日,(2)半壁明朝霞。(高霽)積雪曜陰壑,飛流歕陽崖。(3)(韋權興)青熒玉樹色,(4)縹緲羽人家。
(5)(李白)(1)孫綽《天台山賦》:“太虛遼廓而無閡,運自然之妙有,融而為川瀆,結而為山阜。”李善注:“妙有,謂一也。言大道運彼自然之妙,一而生萬物也。”《老子》曰:“道生一。”王弼曰:“一,數之始,而物之極也。”
謂之為“妙有”者,欲言有,不見其形,則非有,故謂之妙;欲言其無,物由之以生,則非無,故謂之有。斯乃無中之有,謂之妙有也。
(2)層標,謂山峰之層疊者。“標”當作“ ”,一作“ ”。《廣韻》:“ ,山峰是也。”遲日,春日也,見五卷注。
(3)謝靈運詩:“朝旦發陽崖。”
(4)《羽獵賦》:“玉石嶜崟,眩耀青熒。”顏師古注:“青熒,言其色青而有光熒也。”李善注:“青熒,光明貌。”
(5)羽人,仙人也,見二十卷注。
題宛溪館
吾憐宛溪好,百尺照心明。何謝新安水,千尋見底清。(1)白沙留月色,綠竹助秋聲。卻笑嚴湍上,(2)於今獨擅名。
(1)《江南通誌》:宛溪,在寧國府東,水至清澈。新安江,在徽州府,其源有四,一出歙之黟山,一出休寧之率山,一出績溪之大鄣山,一出婺源之浙嶺。四水皆達歙浦,會流至嚴州,合金華水,入浙江。為灘凡三百六十。
水至清,深淺皆見底。
(2)《一統誌》:七裏灘,在嚴州桐廬縣四,一名嚴陵瀨,即漢嚴光垂釣處。
題東溪公幽居
杜陵賢人清且廉,(1)東溪卜築歲將淹。(2)宅近青山同謝眺,(3)門垂碧柳似陶潛。(4)好鳥迎春歌後院,飛花送酒舞前簷。客到但知留一醉,盤中隻有水精鹽。(5)(1)《雍錄》:“杜陵,在長安東南二十裏。”
(2)《韻會》:“淹,久留也,滯也,久也。”
(3)《方輿勝覽》:青山,在當塗縣東南三十裏。齊宣城太守謝朓築室於山南,遺址猶存。絕頂有謝公池。唐天寶間改為謝公山。山下有青草市,一名謝家市。
(4)《南史》:陶潛少有高趣,宅邊有五柳樹,故嚐著《五柳先生傳》,蓋以自況。
(5)《梁書》:中天竺國有真鹽,色正白,如水精。《魏書》:太宗賜崔浩禦縹醪酒十斛,水精戎鹽一兩。《金樓子》:胡中白鹽,產於山崖,映日光明如水精,胡人以供國廚,名君王鹽,亦名玉華鹽。
嘲魯儒
魯叟談《五經》,白發死章句。問以經濟策,茫如墜煙霧。足著遠遊履,(1)首戴方山中。(2)緩步從直道,未行先起塵。秦家丞相府,不重褒衣人。(3)君非叔孫通,(4)與我本殊倫。時事且未達,歸耕汶水濱。(5)(1)曹植《洛神賦》:“踐遠遊之文履。”
(2)《莊子》:“宋鈃、尹文作華山之冠以自表。”注雲:“華山上下均平,作冠象之,表己心均平也。”後人所謂“方山冠”蓋出於此。
(3)秦家丞相,謂李斯。《史記·李斯傳》:丞相謬其說,絀其辭,乃上書:“請諸有文學、《詩》、《書》、百家語者,蠲除去之。令到三十日弗去,黥為城旦。”始皇可其議,收去《詩》、《書》、百家之語,以愚百姓。
《漢書》:雋不疑,褒衣博帶,盛服至門上謁。顏師古注:褒,大裾也,言著褒大之衣,廣博之帶。而說者乃以為朝服垂褒之衣,非也。
(4)《史記》:叔孫通說上曰:“臣願征魯諸生,與臣弟子共起朝儀。於是叔孫通使征魯諸生三十餘人,魯有兩生不肯行,曰:“今天下初定,死者未葬,傷者未起,又欲起禮樂。禮樂所由起,積德百年而後可興也。吾不忍為公所為,公所為不合古,吾不行,公往矣,無汙我。”叔孫通笑曰:“若真鄙儒也,不知時變。”遂與所征三十人西。
(5)《說文》:“汶水出琅邪朱虛東泰山,東入濰。”桑欽說汶水出泰山萊蕪,西南入泲。
懼讒
二桃殺三士,(1)詎假劍如霜。(2)眾女妒蛾眉,(3)雙花競春芳。魏妹信鄭袖,掩袂對懷王。一惑巧言子,朱顏成死傷。(4)行將泣團扇,(5)戚戚愁人腸。
(1)晏子以二桃殺三士,見三卷《梁甫吟》注。
(2)魏文帝詩:“歐氏寶劍,何為低昂?白如積雪,利若秋霜。”
(3)《離騷》:“眾女嫉予之蛾眉兮,謠諑謂予以善淫。”
(4)《戰國策》:魏王遺楚王美人,楚王悅之。夫人鄭袖知王之悅新人也,甚愛新人,衣服玩好擇其所喜而為之,宮室臥具擇其所善而為之,愛之甚於王。王曰:“鄭袖知寡人之悅新人也,其愛之甚於寡人。此孝子之所以事親,忠臣之所以事君也。”鄭袖知王以已為不妒也,因謂新人曰:“王愛子美矣,然惡子之鼻,子見王則必掩鼻。”新人見王,因掩其鼻。王謂鄭袖曰:“新人見寡人則掩其鼻,何也?”鄭袖曰:“妾不知也。”王曰:“雖惡,必言之。”鄭袖曰:“其似惡聞王之臭也。”王曰:“悍哉!”令劓之,無使逆命。
(5)班婕妤《怨歌行》:“新裂齊紈素,皎潔如霜雪。裁為合歡扇,團團似明月。出入君懷袖,動搖微風發。常恐秋節至,涼風奪炎熱。棄捐篋笥中,恩情中道絕。”
觀獵
太守耀清威,乘閑弄晚輝。江沙橫獵騎,山火繞行圍。(1)箭逐雲鴻落,(2)鷹隨月兔飛。不知白日暮,歡賞夜方歸。
(1)庾信詩:“山火即時燃。”山火,獵者燒草以驅逼禽獸之火也。
(2)《抱樸子》:“飛墮雲鴻,沉綸引魴鯉。”
觀胡人吹笛
胡人吹玉笛,一半是秦聲。(1)十月吳山曉,《梅花》落敬亭。(2)愁聞《出塞》曲,(3)淚滿逐臣纓。卻望長安道,空懷戀主情。
(1)《漢書·楊惲傳》:“家本秦也,能為秦聲。”
(2)楊齊賢曰:古者,羌笛有《落梅花》曲。《輿地廣記》:宣州宣城縣有敬亭山。
(3)《古今注》:“橫吹,胡樂也。張博望入西域,傳其法於西京,唯得《摩訶》、《兜勒》二曲。李延年因胡曲更造新聲二十八解。魏、晉以來二十八解不複具存,世用者《黃鶴》、《隴頭》、《出關》、《入關》、《出塞》、《入塞》、《折楊柳》、《黃覃子》、《赤之陽》、《望行人》十曲。”
軍行
騮馬新跨白玉鞍,(1)戰罷沙場月色寒。(2)城頭鐵鼓聲猶震,匣裏金刀血未幹。
(1)《史記集解》:“徐廣曰:赤馬黑髦曰騮。”吳均詩:“白玉鏤衢鞍,黃金馬腦勒。
(2)胡三省《通鑒注》:“唐人謂沙漠之地為沙場。”
從軍行
百戰沙場碎鐵衣,城南已合數重圍。突營射殺呼延將,(1)獨領殘兵千騎歸。
(1)《晉書·匈奴傳》:其四姓有呼延氏、卜氏、蘭氏、喬氏,而呼延氏最貴。
平虜將軍妻
平虜將軍婦,入門二十年。君心自不悅,妾寵豈能專。出解床前帳,行吟道上篇。古人不吐井,(1)莫忘昔纏綿。(2)(1)古樂府:王宋者,平虜將軍劉勳妻也,入門二十餘年。後勳悅山陽司馬氏女,以宋無子,出。還於道中作詩二首,曰:“翩翩床前帳,張以蔽光輝。昔將爾同去,今將爾同歸。緘藏篋笥裏,當複何時披?”又曰:“誰言去婦薄,去婦情更生。千裏不吐井,況乃昔所奉。遠望未為遙,蜘躕不得並。”
程大昌曰:“千裏不吐井,況乃昔所奉,”謂嚐飲此井,雖舍而去之千裏,知不複飲矣,然猶以嚐飲乎此而不忍吐也,況昔所嚐奉以為君子者乎!(2)陸機詩:“疇昔之遊,好合纏綿。”
春夜洛城聞笛
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此夜曲中聞《折柳》,(1)何人不起故園情。
(1)《折楊柳》,古曲名,見前四首注。
嵩山采菖蒲者
神人多古貌,雙耳下垂肩。嵩嶽逢漢武,疑是九疑仙。我來采菖蒲,服食可延年。言終忽不見,(1)滅影入雲煙。(2)喻帝竟莫悟,終歸茂陵田。(3)(1)《神仙傳》:漢武上嵩山,登大愚石室,起道宮,使董仲舒、東方朔等齋潔恩神。至夜,忽見有仙人,長二丈,耳出頭巔,垂下至肩。武帝禮而問之,仙人曰:“吾九疑之人也。聞中嶽石上菖蒲一寸九節,可以服之長生,故來采耳。”忽然失人所在。帝顧侍臣曰:“彼非複學道服食者,必中嶽之神以喻朕耳。”為之采菖蒲服之,經三年,帝覺悶不快,遂止。時從官多服,然莫能持久,唯王興聞仙人教武帝服菖蒲,乃采服之不息,遂得長生。鄰裏老少皆雲世世見之,竟不知所之。
(2)謝靈運《山居賦》:“廣滅影於崆峒,許遁音於箕山。”
(3)《漢書·武帝紀》:後元二年二月丁卯,帝崩於五柞宮;三月甲申,葬茂陵。臣瓚曰:“茂陵,在長安西北八十裏。田,即後人所謂墓田也。”
盧照鄰詩:“花月茂陵田。”
金陵聽韓侍禦吹笛
韓公吹玉笛,倜儻流英音。(1)風吹繞鍾山,(2)萬壑皆龍吟。(3)王子停鳳管,(4)師襄掩瑤琴。(5)餘韻渡江去,天涯安可尋。
(1)《廣韻》:“倜儻,不羈也。”江淹《橫吹賦》:“出天下之英音。”
(2)《景定建康誌》:“鍾山,一名蔣山,在城東北一十五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