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宋玉《諷賦》:“翳承日之華,披翠雲之裘。”
(2)楊齊賢曰:黃鶴樓,在鄂州。《國經》雲:“費文禕得仙。駕黃鶴憩此。”
(3)鮑照《舞鶴賦》:“振玉羽而臨霞。”
(4)琅玕實,見二卷注。
送郗昂謫巴中
按:《羊士諤詩集》有詩題雲《乾元初嚴黃門自京兆少尹貶巴州刺史》雲雲,詩下注雲:時郗詹事昂自拾遺貶清化尉,黃門年三十餘,且為府主,與郗意氣友善,賦詩高會,文字猶存。又李華《楊騎曹集序》:刑部侍郎長安孫公逖,以文章之冠,為考功員外郎,精試群材。君與南陽張茂之、京兆杜鴻漸、琅琊顏真卿、蘭陵蕭穎士、河東柳芳、天水趙驊、頓丘李琚、趙郡李崿、李頎、南陽張階、常山閻防、範陽張南容、高平郗昂等,連年登第。
瑤草寒不死,(1)移植滄江濱。東風灑雨露,會入天地春。予若洞庭葉,(2)隨波送逐臣。思歸未可得,書此謝情人。
(1)江淹詩:“瑤草正翕赩。”李善注:“瑤草,玉芝也。”琦按:詩家甲瑤草,謂珍異之草耳,未必專指玉芝而言。
(2)《楚辭》:“洞庭波兮木葉下。”
江夏送張丞
欲別心不忍,臨行情更親。酒傾無限月,客醉幾重春。藉草依流水,(1)攀花贈遠人。送君從此去,回首泣迷津。
(1)孫綽《天台山賦》:“藉萋萋之纖草。”李善注:“以草薦地而坐曰藉。”
賦得白鷺鷥送宋少府入三峽
三峽,詳見八卷注。
白鷺拳一足,月明秋水寒。人驚遠飛去,直向使君灘。(1)(1)《水經注》:江水東經羊腸、虎臂灘。楊亮為益州刺史,至此舟覆。
懲其波瀾,蜀人至今猶名之為使君灘。《太平寰宇記》:使君灘,在萬州東二裏大江中。昔楊亮赴任益州,行船至此覆沒,故名。《一統誌》:使君灘,在荊州夷陵州西一百十裏。
送二季之江東
初發強中作,題詩與惠連。(1)多慚一日長,不及二龍賢。(2)西塞當中路,南風欲進船。(3)雲峰出遠海,(4)帆影掛清川。禹穴藏書地,(5)匡山種杏田。(6)此行俱有適,遲爾早歸旋。(7)(1)謝靈運有《登臨海嶠初發強中與從弟惠連》詩。劉履曰:強中,地名,今山下有強口,疑即此也。
(2)《世說》,謝子微見許子將兄弟曰:“平輿之淵,有二龍焉。”
(3)楊齊賢曰:西塞山,在鄂州。陸放翁《入蜀記》:晚過道士磯,石壁數百尺,色正青,了無竅穴。而竹樹迸根交絡其上,蒼翠可愛,自過小孤,臨江峰嶂,無出其右。磯一名西塞山,即玄真子《漁父辭》所謂“西塞山前白鷺飛”者。李太白《送弟之江東》雲:“西塞當中路,南風欲進船”,必在荊楚作,故有中路之句。張文潛雲:“危磯插江生,石壁劈青玉”,殆為此山寫真。又雲:“已逢嫵媚散花峽,不怕艱危道士磯”,蓋江行惟馬當及西塞最為湍險難上。
(4)謝靈運詩:“滅跡入雲峰。”
(5)《太平禦覽》:《九土文括略》曰:會稽山,有一石穴委曲,黃帝藏書於此,禹得之。施宿《會稽誌》:陽明洞天,在會稽縣宛委山龍瑞宮。舊經雲三十六洞天之十一洞也。洞外飛來石上,為禹穴,傳雲禹藏書處,一雲禹得玉匱金書於此。薛方山《浙江通誌》:宛委山上有石匱壁立,中有孔穴,號陽明洞,即舊經所謂三十六洞天之十一洞也。夏禹發之,得赤珪如日,碧珪如月,又於中得金簡玉字之書,悟百川之理。賀知章《纂山記》曰:黃帝號宛委穴為赤帝陽明之府,於此藏書。大禹始於此穴得書,複於此穴藏之,人因謂之禹穴。
(6)匡山。即廬山也。《廬山記》:匡續結廬於山,故號匡廬山。《神仙傳》:董奉還豫章廬山下居,不種田,日為人治病,亦不取錢。重病愈者。
使載杏五株,輕者一株。如此數年,計得十餘萬株。鬱鬱成林。乃使山中百禽群獸遊戲其下,卒不生草,常如芸治。杏子熟,於林中作一草倉,示人曰:“欲買杏者,不須報奉,但將穀一器,置倉中,即自往取一器杏去。”常有人置穀少而取杏多青,林中群虎出,吼逐之。大怖,急挈杏走,路旁傾覆,至家量杏,一如穀多少。或有人偷杏者,虎逐之到家,齧至死,家人知其偷杏,乃送還奉,叩頭謝過,乃卻使活。
(7)《韻會》:“遲,待也。”謝靈運有《南樓中望所遲客》詩雲“臨江遲來客”是也。《詩·小雅》:“言旋言歸,複我邦族。”謝靈運詩:“三載期歸旋。”
江西送友人之羅浮
《藝文類聚》:《羅浮山記》曰:羅浮者,蓋總稱。羅、羅山也。浮,浮山也。二山合體,謂之羅浮。在增城、博羅二縣之境。舊說羅浮高三千丈,有七十二石室,七十二長溪,神明神禽,玉樹朱草。桂水分五嶺,(1)衡山朝九疑。(2)鄉關眇安西,(3)流浪將何之?(4)素色愁明湖,秋渚晦寒姿。疇昔紫芳意,(5)已過黃發期。(6)君王縱疏散,雲壑借巢、夷。(7)爾去之羅浮,我還慈峨眉。(8)中闊道萬裏,霞月遙相思。如尋楚狂子,(9)瓊樹有芳枝。
(1)《通典》:桂州臨桂縣有離水,一名桂江,水源多桂,不生雜樹。《漢書》:南有五嶺之戍。顏師古注:西自衡山之南,東窮於海,一山之限耳。而別標名,則有五焉。裴氏《廣州記》曰:“大庾、始安、臨賀、桂陽、揭陽,是為五嶺。鄧德明《南康記》曰:大瘦嶺一也,桂陽騎田嶺二也,九真都龐嶺三也,臨賀萌渚嶺四也,始安趁成嶺五也。戴凱之《竹譜》:五嶺之說,互有異同,餘往交州,行路所見,兼訪舊老,考諸古誌,則今南康、始安、臨賀,為北嶺;臨漳、寧浦為南嶺。五都界內各有一嶺,似隔南北之水,俱通南越之地。南康、臨賀、始安三郡,通廣州;寧浦、臨漳二郡,在廣州西南,通交州。或趙佗所通,或馬援所並,厥跡在焉,故陸機謂“伐鼓五嶺表”,道九真也。徐廣《雜記》以剡、鬆、陽、建安、康樂為五嶺,其謬遠矣。俞益期與韓康伯,以晉興所統南移、大營、九岡,為五嶺之數,又其謬也。
(2)《初學記》:南嶽衡山,朱陵之靈台,太虛之寶洞,上承冥宿,銓德鈞物,故名衡山。下踞高官,攝位火鄉,赤帝館其嶺,祝融托其陽,故號南嶽。周旋數百裏,高四千一十丈。東南臨湘川,自湘川至長沙七百裏,九向九背,然後不見。《元和郡縣誌》:九疑山,在道州延唐縣東南一百裏,九山相似,行者疑惑,故名。
(3)楊齊賢曰:唐安西大部護府初治西州,後徙治高昌故地,又徙治龜茲,而故府複為西州交河郡。琦按文義,安西字疑訛,指為隴右道安西大都護府者,恐未是。
(4)陶潛《祭從弟文》:“流浪無成,懼負素誌。”
(5)疇昔,昔日也。已見前注。江淹詩:“終覿紫芳心。”李善注:“紫芳,紫芝也。”
(6)《爾雅》:“黃發,壽也。”郭璞注:“黃發,發落更生黃者。”邢昺疏:“舍人曰黃發,老人發白更黃也。”曹植詩:“王其愛玉體,俱享黃發期。”張銑注:“黃發期,謂壽考也。”
(7)《北山移文》:“誘我鬆桂,欺我雲壑。”
(8)《通典》:嘉州峨眉縣有峨眉山。
(9)《列仙傳》:陸通者,雲楚狂接輿也。好養生,食橐盧、木實及蕪菁子,遊諸名山,在蜀峨眉山上,世世見之,曆數百年仙去。
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雲
《江南通誌》:疊嶂樓,在寧國府郡治後,即謝朓為宣城太守時之高齋地。一名北樓,亦稱謝公樓,唐鹹通間,刺史獨孤霖改建,易今名。
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長風萬裏送秋雁,(1)對此可以酣高樓。蓬萊文章建安骨,(2)中間小謝又清發。(3)俱懷逸興壯思飛,(4)欲上青天覽明月。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5)(1)陸機詩:“長風萬裏舉,慶雲鬱嵯峨。”
(2)《後漢書·寶章傳》:是時學者稱東觀為老氏藏室,道家蓬萊山。章懷太子注:言東觀經籍多也。蓬萊,海中神山,為仙府,幽經秘錄並皆在焉。東漢建安之末,有孔融、王粲、陳琳、徐幹、劉楨、應瑒、阮瑀及曹氏父子所作之詩,世謂之“建安體。”風骨遒上,最饒古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