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唐書·百官誌》,左右十四衛及太子左右六率府,皆有郎將, 乃五品官也。衡陽,唐時郡名,即衡州。隸江南西道。
仲尼旅人,文王明夷。(1)苟非其時,聖賢低眉。況仆之不肖者。而遷逐枯槁,固非其宜。朝心不開,暮發盡白。而登高送遠,(2)使人增愁。陳郎將義風凜然,英思逸發。來下曹城之榻,去邀才子之詩。動清興於中流,泛素波而徑去。諸公仰望不及,連章祖之。序慚起予,輒冠名賢之首;作者嗤我。乃為撫掌之資乎?(3)(1)《京氏易傳》:《易》曰:“旅人先笑後號咷。”又曰:“得其資斧。”仲尼為旅人,國可知矣。《周易》:“明入地中,明夷。內文明而外柔順,以蒙大難,文王以之。”《周易集解》:“鄭玄曰:夷,傷也。日出地上,其明乃光,至其入地,明則傷矣,故謂之明夷。日之明傷,猶聖人、君子有明德,而遭亂世,抑在下位。則宜自艱,無幹政事,以避小人之害也。荀爽曰:明在地下,為坤所蔽,大難之象。文王君臣相事,故當大難也。”王弼《易注》:“文王明夷,則主可知矣。仲尼旅人,則國可知矣。”
(2)《高唐賦》:“登高望遠,使人心悴。”
(3)《晉書》:左思賦《三都》。初陸機入洛,欲為此賦。聞思作之,撫掌而笑,與弟雲書曰:“此間有傖父,欲作《三都賦》,須其成,當以覆酒甕耳。”及思賦出,機絕歎伏,以為不能加也。遂輟筆焉。王羲之《與謝萬書》:語田裏所行,故以為撫掌之資,其為得意,可勝言耶?
衡山蒼蒼入紫冥,(1)下看南極老人星。(2)回飆吹散五峰雪,(3)往往飛花落洞庭。氣清嶽秀有如此,郎將一家拖金紫。(4)門前食客亂浮雲,世人皆比孟嚐君。(5)江上送行無白壁,(6)臨歧惆悵若為分。
(1)《方輿勝覽》:南嶽,一名衡山,在衡山縣西三十裏,晉因山以名郡。《湘中記》:度應鬥衡,位值離宮,故曰衡山。又名霍山。《南嶽記》:衡山者,朱陵之靈台,太虛之寶洞。上承翌軫,鈴總萬物,故名衡山。下踞離宮,統攝火鄉,故號南嶽。赤帝館其嶺,祝融宅其陽。逮於軒轅。以潛、霍二山副焉。《長沙記》:衡山軒翔,聳拔九千餘丈,尊卑參差七十二峰,岩洞、溪澗、泉石之勝,交錯其中。又有數十洞、十五岩、三十八泉、二十五溪、九池、九潭、六源、八橋、六井、三穿、三漏。此最著者。七十二峰最大者五:祝融、紫蓋、雲密、石稟、天柱,而祝融為最高。《水經注》:湘水又北徑衡山具東。山在西南。有三峰:一名紫蓋,一名石稟,一名容峰。容峰最為竦傑,自遠望之,蒼蒼隱天。故羅含雲:望若陳雲,自非清霧素朝,不見其峰。丹水湧其左。醴泉流其右,山經謂之峋嶁山,為南嶽也。《魏書》:發響九皋,翰飛紫冥。
(2)《史記·天官書》:“狼比地有大星,曰南極老人,老人見,治安。常以秋分時候之於南郊。”《晉書》:“老人一星在弧南,一曰南極,常以秋分之旦,見於景;春分之夕,而沒於丁。見則治平,主壽昌。”
(3)謝靈運詩:“回飆流輕雪。”
(4)陸機《謝平原內史表》:“懷金拖紫,退就散輩。”《後漢書》:“聖恩橫加,狠賜金紫。”章懷太子注:“《漢官儀》曰:二千石,金印紫經也。”
(5)《史記》:孟嚐君在薛,招致諸侯賓客及亡人有罪者,皆歸盂嚐君。孟嚐君舍業厚遇之,以故傾天下之士。食客數千人,無貴賤一與文等。(6)《呂氏春秋》:郈成子為魯聘於晉。過衛,右宰穀臣止而觴之,酒酣而送之以壁。
送趙判宮赴黔府中丞叔幕
《冊府元龜》:趙國珍,天寶中為黔府都督,本管經略等使。國珍有武略,習知南方地形,在五溪凡十餘年,中原興師,惟黔中封境無虞。《通鑒》:黔中節度使越國珍,本牂牁夷也。胡三省注:趙國珍,牂牁別部,充州蠻酋趙君道之裔。楊國忠兼劍南節度,以國珍有方略,授黔中都督,護五溪十餘年。天下方亂,其所部獨寧。所謂黔府中丞者,即其人歟?中丞是其兼銜耳。《唐書·地理誌》:黔州黔中郡下都督府,本黔安郡,天寶元年更名。
廓落青雲心,(1)結交黃金盡。富貴翻相忘,令人忽自曬。蹭蹬鬢毛斑,(2)盛時難再還。巨源咄石生,(3)何事馬蹄間?綠蘿長不厭,卻欲還東山。(4)君為魯曾子,(5)拜揖高堂裏。叔繼趙平原。(6)偏承明主恩。風霜推獨坐,(7)旌節鎮雄藩。(8)虎士秉金鉞,(9)蛾眉開玉樽。才高幕下去,義重林中言。(10)水宿五溪月,(11)霜啼三峽猿。(12)東風春草綠,江上候歸軒。”(13)(1)宋玉《九辯》:“廓落兮羈旅而無友生。”呂延濟注:“廓落,空寂也。”
(2)《韻會》:“蹭蹬,困頓也。”
(3)《晉書》:山濤,字巨源,河內懷人也。州辟部河南從事。與石鑒共宿,濤夜起蹴鑒曰:“今為何等時而眠耶?知太傅臥何意?”鑒曰:“宰相三不朝,與尺一令歸第,卿何慮也?”濤曰:“咄!石生無事馬蹄間耶?”投傳而去。未二年,果有曹爽之事。
(4)又《晉書》:謝安雖受朝寄,然東山之誌,始末不渝,每形於言色。
(5)《史記》:曾參,南武城人,孔子以為能通孝道,故授之業,作《孝經》。
(6)平原君趙勝者,趙之諸公子也。諸子中勝最賢,喜賓客,賓客至者數千人。
(7)漢時禦史中丞,與司隸校尉、尚書令會同。得專席而坐,詳見十卷注。
(8)《舊唐書》:天寶中,緣邊禦戎之地,置八節度使。受命之日,賜之旌節,謂之節度使,得以專製軍事,外任之重無比焉。《新唐書·百官誌》:節度使辭日,賜雙旌,雙節,行則建節。豎六纛。入境,州縣築節樓,迎以鼓角。
(9)虎士,有力之士,詳見八卷注。《詩·商頌》:“有虔秉鉞。”秉,執也。陸雲《吳故丞相陸公誄》:“金鉞鏡日,雲旗絳天。”
(10)《晉書》:阮鹹任達不拘,與叔父籍為竹林之遊。
(11)謝靈運詩:“水宿淹晨暮。”呂延濟注:水宿,宿舟中也。《通典》:黔中,古蠻夷之國,春秋、戰國皆楚地,秦惠王欲楚黔中地,以武關外易之,即此是也。通謂之五溪。注雲:五溪謂西、辰、巫、武、沅五溪也。
(12)《水經注》:《宜都記》曰:“自黃牛灘東入西陵界,至峽口一百許裏,山水紆曲,兩岸高山重嶂,非日中夜半,不見日月,絕壁或千許丈,其石彩色,形容多所像類。林木高茂,略盡冬春,猿鳴至清,山穀傳響,泠泠不絕。所謂三峽,此其一也。”《白貼》:《荊州記》曰:“巴東三峽。猿長鳴至三聲,聞者莫不垂淚。”
(13)《南齊書》:凡車有幡者,謂之軒。
送陸判官往琵琶峽
《方輿勝覽》:琵琶峽,在巫山對蜀江之南,形如琵琶。此鄉婦女,皆曉音律。
水國秋風夜,殊非遠別時。長安如夢裏,何日是歸期?
楊升庵曰:太白詩“天山三丈雪,豈是遠行時”,又曰“水國秋風夜,殊非遠別時”,“豈是”、“殊非”,變幻二字,愈出愈奇。孟蜀韓琮詩“晚日低霞綺,晴山遠畫眉。青青河畔草,不是望鄉時”,亦祖太白句法。
送梁四歸東平
東平,唐時郡名,即鄆州也,隸河南道。
玉壺契美酒,送別強為歡。大火南星月,(1)長郊北路難。殷王期負鼎,(2)汶水起垂竿。(3)莫學東山臥,參差老謝安。(4)(1)《六經天文編》:夏氏曰:“仲夏之月,初昏之時,大火見於南方正午之位。”
(2)《史記》:阿衡欲幹湯而無由,乃為有菩氏媵臣,負鼎俎,以滋味說湯,致於王道。《越絕書》:伊尹負鼎入殷,遂佐湯取天下。
(3)《春秋正義》:《釋例》曰:汶水出泰山萊蕪縣西南,經濟北至東平須昌縣入濟。《行水金鑒》:《述征記》雲:泰山郡水皆名汶,今縣界有五汶,皆源別而流同。其原山之汶水,西南流經乾封具治南,去縣三裏,又西南流九十裏,人鄆州中都縣。按五汶者,曰:北汶、小汶、紫汶、牟汶,其一則經流也。
(4)謝安高臥東山,見七卷注。
江夏送友人
江夏,唐時郡名,即鄂州也,屬江南西道。
雪點翠雲裘,(1)送君黃鶴樓。(2)黃鶴振玉羽,(3)西飛帝王州。鳳無琅玕實,(4)何以贈遠遊?徘徊相顧影,淚下漢江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