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大農民在促進農村“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等方麵,正在發揮著重要作用。農民熱烈歡迎文化下鄉

2005年6月7日,湖北省陽新縣文體局60多名幹部職工深入排市鎮下容村,開展送文化下鄉活動,受到了當地農民的熱烈的歡迎。

縣文體係統11個單位的500多名幹部職工,向下容村捐獻醫療衛生、農業科技、學校教育等各類圖書3000冊。

下容村位於該縣排市鎮海拔500多米的山上,有1300多人口,是有名的山區特困村。

這次活動,讓人們真切感受到了農民對文化的渴求,讓農民感到歡欣鼓舞,先進性教育給農民的思想觀念帶來了巨大的變化。

當地老百姓發自肺腑地說:

黨的政策好啊!

由於當天雨天路滑,19時30分,所有的工具才搬到位。隨後,鄉親們等候已久的演出正式開始。

首先,縣文體局領導,對村委會和10個特困戶和村委會,進行現場捐贈,並表示今後要多開展這類活動,加大對該村的扶持力度。

隨後,縣采茶劇團又把最精彩的節目帶給老百姓。大家看得如癡如醉,掌聲、歡笑聲不斷。

一位老大爺十分感慨說:“26年了,村裏人沒看到戲了!你們今晚能不能多演些節目,天黑路滑不好走,我們這裏有地方睡!”

到23時,晚會將要結束。鄉親們卻沒有絲毫的睡意,大家都不願意離去,紛紛提出加演。

在鄉親們的強烈要求下,劇團於是又增加了兩個節目。

晚會結束後,鄉親們點著火把,打著電筒,與大夥一起手拉手,送演員下山。

在漆黑的夜裏,山風夾著細雨,落在人們的身上。道路有些濕滑,車子隻能慢慢地駛出深山。

但是,當大家回頭向車後望去,隻見那一簇簇的火把,卻依然還在山路口閃動……農村書屋長知識獲收益

在“文化下鄉”活動開始後,全國各地都積極地行動起來。

在天津市北辰區北倉鎮桃口村的農民書屋,村民劉士萍興奮地說:“自從我們村建了書屋後,那些養豬、養魚和種果樹的村民,都沒少從書中得好處,大家都說這個書屋好。”

北倉鎮把農村書屋建設作為提高農民素質和壯大農村文化陣地的主要途徑來抓,利用各村“五個一”工程陣地,先後在北倉、閆莊、桃口等8個村,建起了書屋。

同時,還為書屋配備了價值16萬元的圖書共12萬餘冊,內容涉及農業實用技術、農村致富經驗、政治法律、文化教育、文學藝術、農村醫療衛生和生活等多個方麵。

與此同時,北倉鎮政府還要求各村建立“農家書屋”長效工作機製,真正使“農家書屋”成為農民講文明、樹新風、移風易俗的精神家園,促進農民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的不斷提高,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提供思想文化保障。

養魚戶孫濤興奮地說:“以前,我們對種養殖方麵的知識懂得很少,隻是依靠自己的經驗憑直覺操作,沒有多大的收獲;現在,書屋有很多與農業知識相關的圖書,而且,這類科技書又是專為農民朋友編寫,內容通俗易懂。例如常見的魚浮頭,我們以往隻知道使用增氧機增氧、用漂白粉、生石灰消毒,卻不知道當無法增氧時,可向池中投灑黃泥水加食鹽水的方法,起到沉澱有機質,吸收有毒物質的漿液的作用,而且同樣可以緩解魚浮頭。這些書使我們充了電,又賺了錢,真好啊!”

科技文化下鄉,著實為農民解決了不少實際問題,在學習的過程中,農民既長了知識,又獲得了經濟收益,可謂一舉多得。專家為農民帶來福音

2003年12月25日,對於資陽小院鎮醫院,是一個值得慶賀的日子。這一天,四川省衛生下鄉愛心服務團的3名專家來到該院,進行現場手術指導、專題知識講座和教學查房。

農民榮科群是這次衛生下鄉眾多受益人中的一個,家庭貧困的榮科群患重病,卻無錢上大醫院治療。

當地衛生院對榮科群的膽囊切除手術,總感心中忐忑,毫無把握。

專家團的到來,使他們總算舒了一口氣。在華西醫院呂青副教授的現場指導下,小院中心醫院的醫生,隻花了一個多小時,便順利完成了手術。

榮科群沒多花一分錢,便得到了高質量的治療。

受益於這次衛生下鄉的,還有石盤、回瀾、小院3鎮的5萬多農民和眾多的村鄉鎮衛生醫護人員。

這次四川省衛生下鄉愛心服務團活動,專家們共開出了6000多份處方,接受谘詢5萬多人次,送醫送藥到6戶農家,舉行了6場衛生知識專題講座,其中包括醫護技能培訓,發放數千份衛生保健宣傳資料。

實施“光明行動”,為15名患者進行了白內障複明手術。

在這次活動中,專家們深入到最貧困的農家。農家的貧困和“缺醫少藥”,使專家們有了切身的感觸,受到了現實的教育。

他們自發地捐款給幾戶最貧困的人家,使愛心團的“愛心”意義更豐厚了。

在我國西部的一些地區,貧困製約了農村衛生保健的普及,農民長年累月的艱辛勞作,留下了一身疾病,卻又得不到基本的治療和保健。

貧困和疾病的交互作用,以及缺乏基本的衛生知識,影響了他們奔小康的步伐。

正如愛心服務團的一教授所說:“通過衛生下鄉,深入到基層,才真正了解了農村的醫療現狀,讓農民有基本醫療保健是迫切的任務。”

省衛生廳副廳長趙萬華,在衛生下鄉愛心服務團活動啟動儀式上說:

政府和社會各界對貧困地區農民現狀的關注及援助是非常必要的。

衛生下鄉的目的之一,便是促進社會對農民健康的關注和對農村衛生工作的支持,促進農村全麵建設小康。

河南省寧陵縣楚莊鄉趙莊村民趙天福,不出鄉就做了胃切除手術,醫藥費隻花了2000元,僅相當於在縣級醫院花費的一半。

在寧陵縣人民醫院下鄉專家主持下,楚莊鄉中心衛生院3名醫生,為他開了刀,這是該院曆史上首例胃切除手術。

在2005年6月底,寧陵縣啟動了“百名醫師支援農村工程”,近百名縣直醫療單位的醫務人員,組成了6個醫療隊,分赴5個邊沿鄉鎮衛生院。

此項工程為期3年,醫務人員半年一換,每個鄉鎮衛生院派駐3人。

工程實施後,農民看門診和住院比例明顯增加,一些疑難雜症也得到了有效治療。

受援鄉鎮衛生院,一改門庭冷落的蕭條狀況,門診病人多了,做手術病人多了,經濟收入也相應地增加了。

“衛生下鄉”活動的施行,為一些農民解除了痛苦,使他們重新獲得了健康和新生,受到老百姓的熱烈歡迎。安徽衛生下鄉雙方受益

每天上午,在查房的時間,國家級貧困縣安徽省潁上縣醫院的病房裏,都有幾位操著普通話的外地醫生,一床一床地噓寒問暖,並不時地同身邊當地的醫護人員,交流著病情和治療對策。他們就是安徽省立醫院醫療隊的隊員們。

在2005年不到半年的時間裏,醫療隊的到來,讓穎上縣醫院發生了看得見的變化:醫護工作規範了,治療水平提高了,治療費用下降了。

省立醫院黨委書記胡世蓮說:

像這樣常態化的衛生下鄉隊伍,醫院常年有3支工作在農村基層,衛生下鄉帶來了“兩頭”受益的良好效果。

安徽省立醫院,是全省最大的三級甲等綜合性醫院。在日常承擔著繁重的醫療保健、教學科研、預防康複等工作任務的同時,醫院黨委把醫療衛生下鄉和幫助基層衛生單位提高醫療水平、改善農村衛生條件,當作義不容辭的責任。

安徽省立醫院積極引導醫護人員,自覺服務農村農民。醫院以衛生下鄉的具體項目為載體,建立起以主治醫生、副主任醫師以上職稱者為主體的常態化下鄉隊伍。

赴潁上縣醫療隊,是衛生對口扶貧項目。像這樣的隊伍,醫院已經連續3年,在皖北、沿淮和大別山區的縣和鄉鎮開展工作,每期半年時間,幫助受援單位提高醫療水平,改善醫療條件。

第二支是青年誌願者扶貧接力計劃項目,安徽省立醫院建立起近800名醫護人員參加的衛生誌願者人才庫。從1997年開始,連續派出多批次醫護人員,在大別山革命老區的藍溪、油坊店和三十鋪等鄉鎮,進行醫療扶貧。

另一支常態化的隊伍,是巡回義診和救災防病的醫療隊,主要應對突發災害和經常性防治工作。

作為省級防盲技術指導中心,省立醫院的醫療隊員深入到全省所有的縣開展技術培訓,開展22萬多例各類眼科手術。

在服務農村農民的同時,艱苦條件的磨練,也使醫護人員的愛心得到了升華,醫療質量和醫療態度,也得到了有效改善。

曾經榮獲“中國十大傑出青年誌願者”稱號的虞德才醫生說:

在山區衛生扶貧半年回來以後,對待患者的感情明顯不同了,開處方時自覺的為患者精打細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