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這件事,楊生源打心眼裏特別感激鎮農科站的科技人員。

就在幾年前,楊生源種的茄子,也是一季隻能收一茬。在五六月份,茄子上市後,茄子樹就枯萎了,隻能拔掉。

愛琢磨事的楊生源,心裏覺得有點不甘心。他想,能不能讓茄子樹來個老樹發新芽,重新再長出果實來呢?

楊生源把這個想法,同鎮農科站的科技人員說了說。沒想到鎮裏挺重視,專門派了兩名農科員,與楊生源一起搞“攻關”。

他們一起研究茄子的生長習性,一起實驗各種肥料的作用。

經過反複的琢磨、試驗,最後,他們發現,用適當比例的氮,磷,鉀肥,配上農家肥,直接噴施在茄子樹的根部,再加強一下管理,老茄子樹就能夠再次長出新苗來。

嚐到科技的甜頭後,楊生源義務地當起了村裏的農科員。在他的帶動下,村裏的大多數農民都學會了種一季茄子收兩茬的技術。

科技讓祖祖輩輩種菜的七裏橋鎮農民,種出了新花樣。

走進七裏橋鎮,你可以看到山東的大蒜,四川的西紅柿,江浙的胡蘿卜,泰國的白菜,還有日本的四季豆……

全國各地,乃至國外的優質蔬菜品種,在蒼山洱海間的這片肥沃土地上,安了家。在這裏,農民收獲的是科技給他們帶來的累累碩果。

大理州廣大科技工作者們,通過各種形式的“科技下鄉”,積極開展新品種,新技術的示範和推廣。他們為農民提供技術服務,讓68萬農民,掌握了兩門農業實用技術,科技對農業增長的貢獻率達到40%,激發了農民學科技,用科技的熱情。

農民們自發組織的500多個農業專業技術協會,遍布村村寨寨,把農民和科技、市場,緊緊地結合在了一起。

在大理州凍精站的扶持下,太和村白族農民杜八一家的水牛,進行了印度摩拉牛的人工授精改良。改良後的水牛不僅體形高大,而且能產奶。

杜八一的妻子高興地說,改良後的水牛,每天每頭能產奶兩三公斤,一公斤能賣48元錢,比一般的鮮奶要貴好幾倍。

杜八一的妻子還說,水牛奶營養價值高,城裏人很喜歡買。

杜八一家靠改良水牛賺了錢,但他沒有急著建新房,而是蓋了3間衛生牛圈。

在太和村,像杜八一家一樣的改良水牛,已經有幾十頭,每頭每年將給農民帶來近5000元的收入。

大理州的農民們在科技人員的指導下,已實實在在地嚐到了科技致富的甜頭。新型培訓保證雙豐收

一天,浙江省雲和縣赤石鄉臨海垟村的農民劉建英,翻開賬簿,開始細算起來。

通過認真的計算,這年,劉建英家的6000多公斤楊梅,居然賣了24萬多元錢,這讓她心裏樂開了花。

“這些錢不是我賺來的,是我學來的。”劉建英說。劉建英種楊梅多年了,但是到頭來卻總是勞而無功。

是什麼地方出了問題?劉建英百思不得其解。後來,劉建英參加了新型農民培訓後,才恍然大悟。

隨即,劉建英調整了種植方法,種植的梅楊樹,每株能產300公斤的楊梅。而劉建英也搖身一變,成了“楊梅師傅”。

雲和縣有上千位農民,通過新型農民培訓,不僅學到了一技之長,而且還取得了全國通用的《農民技術人員技術職稱證書》,正式成為“持證上崗”的技術型農民。

雲和縣農村勞動力轉移辦公室負責人毛榮理說:“農民培訓關鍵在於保證培訓質量,然而前幾年,我縣的培訓還存在時間過短、培訓效果不明顯、培訓環境差等現象,保證不了培訓的效果。”

在改善培訓環境方麵,臨海垟村走出了第一步。臨海垟村成立了村級新型農民培訓學校,專門組織農民學習苗木技術。

該村有200多位農民從事苗木種植,銷售收入達60多萬元。

雲和縣創辦了20多所村級新型農民培訓學校,同時,全縣14個鄉鎮都擁有了新型農民培訓實習基地,總麵積達2000多畝。

學校創辦後,雲和縣聘請了40多名包括種植、養殖在內的“專業師傅”,到各校授課,確保了培訓質量。

同時,30多萬字的自編教材同步推出,內容涵蓋素質教育、實用技術、經營管理等領域。

毛榮理說,要保證培訓質量,僅加大硬件、軟件的投入遠遠不夠,還得保證培訓時間。

為此,雲和縣定下了嚴格的製度,規定每個學員全年累計參加培訓時間不少於12天,否則將不能獲取技術等級證書。

在12天的新型農民培訓中,素質教育培訓則占了20%的時間,這一舉措,有效地保證了該縣農民真正實現文化、技術的“雙豐收”。文化下鄉轉變農村風氣

1997年新年伊始,各地的送戲下鄉、送書下鄉活動就呈現出一片繁榮景象。

早在1995年底,由中宣部、農業部、文化部等8部委,聯合發起的文化下鄉活動開展後,全國僅戲劇下鄉就有11萬多場,組織電影放映30多萬場,向農民贈送書報刊1200餘萬冊,建立農村書庫14萬多個。

文化下鄉活動,不僅豐富了農民的文化生活,而且在推動農村科技普及、加強文化基礎設施建設,以及促進農村社會風氣好轉等方麵,都取得了明顯的效果。

在村裏的圖書館閱讀全國各地的書刊,在家門口看專業文藝團體的演出,已是許多地區農民不可缺少的精神生活。

與此同時,農民藝術節、民間民俗表演、農民運動會、卡拉OK比賽、書畫攝影展等豐富多彩的群眾性文化活動,也在農村廣泛開展起來。

各地出現了北京“燕山情”演出團、廣州“金穗計劃”送書隊、西安“歡樂的村莊”送戲慰問團、“希望的田野”主題科技下鄉隊、太原“金橋工程”致富小組等,一個個“文化科技下鄉專業戶”常年活躍在田間地頭,為廣大農民送去了歡笑,送去了致富的本領。

蓬勃開展的文化下鄉活動,有力地推動了農村文化基礎設施的建設。

文化下鄉活動,不僅給廣大農民送去了一台台戲,一本本書,同時也送去了健康、向上、文明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情趣。

福建省廣泛開展倡導文明新風,反對迷信、賭博活動,有效地抑製了婚喪事大操大辦、請客送禮、鋪張浪費等歪風陋習。

各縣、市、區普遍成立了婦女禁賭協會。廣大幹部群眾反映,文化下鄉活動開展以來,農村出現了“三多三少”,即“讀書學技術的多了,求神卜卦、賭博的少了;維護社會治安的多了,打架鬥毆、尋釁滋事的少了;上項目幹事業的人多了,遊手好閑的少了”。

加入文化下鄉隊伍中的廣大文藝、科技工作者,在豐富農村生活、重建農民精神家園的同時,自身也受到了教育和鍛煉。

貴陽市京劇團一名演員說:“在零下二三度的天氣裏,看到台下觀眾一動不動,那眼神,那熱情,真令人感動。作為一名演員,這時隻有一個心願,就是再冷再累,也要為這些熱情的農民觀眾送上自己最拿手的節目。”

時任中宣部副部長的劉雲山說:

做好文化下鄉工作,實際上是密切了黨和群眾的關係。

劉雲山指出,在去年以來各地各部門開展的文化下鄉活動中,廣大文化、科技工作者耳聞目睹了農民群眾對文化科技的渴求和熱情,親身體驗了邊遠山區農民的艱辛,普遍認識到,隻有深入基層,為人民服務,才能為文化藝術找到更廣闊的天地。

劉雲山還說,另一方麵,文化下鄉活動又給農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好處,帶來了看得見、摸得著的利益,逐步解決農民迫切需要學習文化,掌握科技,提高健康水平的要求。

劉雲山強調:

我們必須認真對待文化下鄉活動,架起黨和農民群眾的連心橋。寶豐彰顯農村文化底蘊

在文化娛樂方式呈現多元化的現代社會中,河南省寶豐縣馬街書會,能曆經數百年而弦歌不衰,可以說是一個不小的奇跡。

改革開放以來,寶豐人依托深厚的曆史文化積澱和廣泛的群眾基礎,自發組建演出文化團體,走出田野,走出家門,走向全國,走向世界,向世人展現了中國農民的聰明智慧和藝術實踐,成為我國農村文化建設的一道獨特景觀。

事實上,農村是一片大有希望的文化沃土,農民不僅僅是“送文化下鄉”的對象,更是農村文化創造的主體。

時任河南省省委書記的徐光春,這樣評價說:

寶豐文化現象告訴我們,農民創造文化,文化造福農民,大力發展農村文化,必將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注入強大的動力。

從這個角度看,農民既是社會主義新農村文化的建設者,更是受益者。

兩者互因互應,完全可以相得益彰。

作為農村文化的建設者和受益者,他們“來自於民間,成長於民間,服務於民間”。

身為農民,他們最熟悉農民的生活,他們的表演也最為農民所喜聞樂見。

他們既是土生土長的民間藝術的創造者,又是摸爬滾打在農村文化市場第一線的實踐者。

他們既是依靠文明演出、創造社會與經濟效益、帶領農民脫貧致富的實幹者,又是優秀民間藝術的傳播者、弘揚者、發展者和受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