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邯鄲縣的這種上網電話,一般安裝在各個村的科技進村服務站,工作人員一方麵指導農民免費上網查詢信息,並通過黑板報、喇叭廣播及時發布;另一方麵,將農民的所需、所盼,上網傳遞到縣信息中心,信息中心解答後,再上網反饋給農民。

現在科技進村服務站,在邯鄲縣的多數村都成了農民最喜歡的地方。

南街村服務站站長王帥坤說:“每天來二、三十人,尤其是一到晚上,農民抽出時間,帶著筆,帶著本兒,一塊過來,從網上查這個信息,摘錄對自己有用的農業實用技術、病蟲害信息,還有這個致富信息。”

農民在生產中遇到了問題,隨時可以通過上網電話,查找相關信息,獲得幫助。還可以瀏覽新聞,了解市場動態,接受科技知識教育,發布種植、養殖、加工等農產品信息,進行網上交易,受益農民達到3000多人。

最早安裝上網電話的西城子村村民郝紅明,在上網瀏覽時發現,錯季杏價格高,在當地種的也不多,就決定種點試試。

於是,郝紅明又上網求購了3畝多的杏苗,兩年下來就多收入了1000多塊錢。

郝紅明說:“這個上網電話太方便了,咱一個老農民去哪弄那麼多信息哩,隻要有這個上網電話,你想查啥,啥時候打藥,啥時候施肥,買啥種子,一查就了解了,一查就明白了。”

“網絡下鄉工程”的實施,及時地解決了農民在種植養殖的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減少了不必要的損失,增加了收益,因而受到了農民們的普遍歡迎。科技讓農民收益增加

作為上海市科委科技幫困重點村,在2003年,興塔鎮下坊村,在市科委、區科委等單位的牽頭下,與上海農科院締造共建小康簽約。

上海農科院科技人員,直接與種植、養殖戶結對子,進行科技幫困。他們不僅從技術培訓、新品種引進、市場的預測和分析等方麵,給予了大力的支持和幫助,而且還經常深入到田間、菇棚進行現場指導,得到了農戶的歡迎和好評。

在2003年,由農科院專家指導的9戶農戶種植的27畝優良品種西紅柿,以及4戶農戶種植的4萬平方尺食用菌,均已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

其中西紅柿平均畝產達到3500多公斤,產值約5000元。比常規品種產量增1000多公斤,產品質量和檔次提高,每畝收益比常規種植高25%左右。

通過科技幫困,使該村廣大農戶嚐到了科技種田的甜頭,全村平均每戶增加收入5000元,人均收入達到5774元。

而一項適用於高寒山區,增加水稻有效穗數和產量的栽培技術,即“拉繩、打點、定距”插秧法,在貴州省安順地區,得到了廣泛的推廣,並受到農民們的熱烈歡迎。

貴州省平壩縣農民李宗才,使用該方法後,他家的21畝田收穀子1605公斤,比以前增產了170公斤。

在農業科技人員下鄉幫扶下,河北省桃城農民大膽調整種養結構,種特色蔬菜,搞特種養殖,走上了富裕之路,5萬農民年均純收入7000多元。

農民要依靠農業致富,轉變種養觀念是第一步。針對農民種養觀念落後,囿於傳統的種養觀念,不敢大膽調整種養結構的實際,桃城區農業科技人員,下鄉引導農民轉變種養觀念。

農業科技人員通過向農民發放宣傳資料、組織農民外出參觀學習、請種養典型介紹經驗等形式,使農民們大開眼界,盡快地跳出了傳統的種養模式,大膽調整種養結構。

3年來,有5萬多農民壓縮了糧棉的種植麵積,發展起了大棚蔬菜,搞起了特色養殖,使全區的棚菜麵積迅速達到了75萬畝,特種養殖達到兩萬多戶。

田莊村農民李右軍,過去一直種大田作物,效率低,年收入僅能解決一家子的溫飽問題。

2003年,李右軍在區農業局技術人員趙學剛、王豔霞的幫扶下,建起了兩個大棚,種上了奶白菜、櫻桃西紅柿,當年就收入兩萬元,走上了富裕之路。

農民要致富,必須掌握一定的科技知識。為提高農民的科技素質,農業科技下鄉工作人員,按照“實用、實際、實效”的原則,狠抓農民的科技培訓。

他們製定了詳細的培訓計劃,編寫了《無公害蔬菜生產規程》《棚菜種植》《肉牛養殖》等技術資料1萬餘份,發到農民手中。

科技人員還深入田間地頭,手把手地向農民傳授實用技術,在全區建立了8個農業科技大喇叭、開通技術谘詢熱線、聘請專家講課等方式,對農民進行培訓。直接使桃城區兩萬多農戶受益,有力地提高了農民依靠科技致富的能力。

在抓好科技培訓的同時,下鄉的農業科技人員還實施信息扶貧。他們與中國農大、河北農大、河北農科院、邯鄲農科院等大中專院校,建立了長期聯係。

同時,利用網站,積極搜集各種農業信息,引進推廣新技術、新品種,再通過下鄉指導、培訓等形式,發布給農民。

3年來,桃城區共引進旱作農業、秸稈還田、免耕播種、精量播種、節水灌溉、節本增效等新技術100多項,共引進新品種80多個,共傳送信息1000多條。

鄧莊科技示範園區倪春景說:“正是依靠科技人員提供的信息,俺種的櫻桃西紅柿,不僅擺上了北京人的餐桌。而且還銷到了俄羅斯,俺現在每棚櫻桃西紅柿的年純收入就達到了13萬元。”

科技下鄉,讓廣大農民的日子越過越紅火,越過越有勁兒。淳安縣扶貧工程助致富

2004年的春茶采製剛剛告一段落,浙江省淳安縣中莊村村主任餘振發就算了算春茶收入,全村居然增長了30%。

餘振發禁不住激動地說:“多虧縣科協和科技局到我們村現場培訓名茶采製技術,為我們送來茶葉增收的‘金鑰匙’,不然,我們的茶葉收入哪會增長得那麼快。”

中莊村農民說的增收“金鑰匙”,就是淳安縣實施的“131”科技幫扶培訓工程。

為促進農民增收,該縣重點對131個經濟欠發達村農民,進行科技幫扶培訓。

自2002年以來,已有14多萬淳安農民,接受了各種農業實用技術培訓,掌握了一門乃至數門技術,並在農業增效中發揮效能。

由於各種客觀原因,淳安有131個村屬欠發達村。這些村或地處大山深處,或在偏遠庫區,且清一色基本無工業項目,農民增收的唯一途徑就是農業增效。

為掌握農民增收所需的第一手情況,科協、科技局的幹部跋山涉水,深入大墅、安陽、瑤山、屏門、臨岐、光昌、王阜等鄉鎮的欠發達農村,或走訪農戶,或與鄉村幹部座談,了解農民對提高茶葉、蠶桑、中藥材、蔬菜、水產、畜牧、幹水果、養蜂效益等方麵的信息。

縣科技局負責人方武彬說,由於長期進行實地調研,掌握農民所需,培訓農民就有了準確的目標和導向。

根據調研結果,縣科技局編寫了《名茶生產技術》、《板栗生產栽培技術》、《香菇生產栽培技術》、《網箱養魚技術》、《山核桃生產技術》等實用技術手冊,有的放矢對農民實施大規模培訓工作。

一年之計在於春。抓住春季農民打算調整種養結構的時機,舉辦各種形式的培訓活動,是“131”工程取得顯著成效的主要舉措之一。

在2004年春,橫沿鄉農民老姚種的5畝早生良種茶投產了,他迫切想掌握名茶的采製技術。

4月初,“131”工程的名茶培訓班,辦到了老姚的家門口。專家手把手地教技術,使老姚的春茶全部加工成名茶。

僅2004年春天,“131”工程就舉辦各類免費科技培訓班100多期,受訓農民達近萬人。

同時,科協還放映科普錄像和科教電影118場,舉行科普文藝演出9場,在淳安山區掀起了“科技興農”的新高潮。

掌握一至兩門實用技術的農民,成為“131”工程的最大受益者。

地處千裏崗山腹地的大墅鎮西園、高山、貫莊、殊塘等村經濟欠發達,但海拔較高,且無汙染,發展高山蔬菜,條件得天獨厚。

可是,當地農民缺乏種菜技術,迫切需要科技幫扶培訓。針對這一實際情況,縣科協、科技局以“131”工程為載體,組織蔬菜專家進駐大墅,舉辦了5期高山蔬菜栽培技術培訓班,使農民很快掌握了相關技術。

大墅鎮的高山蔬菜現已迅速發展,種植麵積達4000多畝。農民種高山蔬菜,每畝收入達2000元左右,比原來增加了700餘元。

裏商鄉葉嶺村戴小平等4戶農民,接受“131”工程培訓後,掌握了名茶采製技術。

戴小平他們聯合承包了100多畝荒島,依靠科技,發展名茶生產,2004年的春茶收入就達13萬餘元,成為致富的典範。楊生源致富不忘鄉鄰

雲南省大理州廣大的科技工作者,把先進實用的農業科技,送到了田間地頭,送到農民的手裏,為農民群眾脫貧致富提供了強大的動力。

大理市七裏橋鎮白族農民楊生源,是村裏有名的“茄子大王”。他家種的茄子不僅外觀好,品質好,而且種一季能收兩茬。後一茬茄子在十一、二月上市,比一般的夏茄子晚上市好幾個月,價格自然就高。

憑著種一季收兩茬的“絕招”,楊生源蓋起了新房,一年光賣茄子,就有近兩萬元的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