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送農機科技下鄉活動服務台邊,更是人頭攢動,熱鬧非凡。

在資料分發點上,農民們踴躍地領取《實用農機》、《3·15農機投訴指南》、《農業機械化促進法讀本》等各種資料和圖片。

在谘詢服務台前,專家與農民,你一言我一句,專家們把農民和機手提出的問題,認真詳細地記錄下來,並且耐心有序地逐個回答。

臉上掛著笑容的農民朋友們不停地詢問,不停地點頭。問題解答完畢後,他們握著專家的手,連聲說著:“謝謝,謝謝!”現場氣氛顯得特別友好和親切。

在新機具推廣處,人們圍了一圈又一圈。服務隊員們一邊講解農業機械的選購、使用的常識,一邊手把手地向農民兄弟傳授機具的使用調試、檢修技術。並對插秧機、聯合收割機、農產品加工機等新型農機具,進行現場操作演示。

好奇的農民,這邊問問,那邊摸摸。服務現場帶去的4台插秧機樣機,頃刻間被農民們搶購一空。

沒有搶購到機子的農民,沮喪地圍著服務隊員,不願離去,直到服務隊員記下他們的聯係方式,答應送貨上門,農民們才喜笑顏開。

圍觀的群眾,紛紛豎起大拇指,誇獎道:“真是服務到家了!”

此次活動共散發各種宣傳資料2000餘份,接受農民谘詢300餘人次,現場售機4台,達成意向性協議23份。

通過這次活動,可以看到農民渴望依靠科技興農、依靠農機致富的急切心情,也促使有關部門在工作中,更加努力地以實際行動貼近農民,服務農業。專家親赴現場解決問題

2002年10月26日一大早,河南省上蔡縣黃阜鎮尚莊村的侯保德就匆匆走出家門,去參加省駐村工作科技服務團在鎮裏舉辦的“科技大集”。

侯保德家養雞場的1000多隻雞病了,請當地的獸醫看了幾天,也不見好轉,還大批死亡。

正在一籌莫展的侯保德,從廣播中得知服務團專家們要來的消息,就來大集上向專家們請教。

在大集上,侯保德找到養殖服務區,擠到鄭州畜牧專科學校副教授楊治田的桌前,把情況詳細地告訴了楊教授。

楊教授熱情地答應,下午就到侯保德的養雞場去看一看。

剛在鎮裏吃過簡單的午飯,楊教授就如約來到了侯保德家的養雞場。

楊教授不顧雞糞的刺鼻臭味,一頭紮進養雞棚,蹲在那裏,仔細地查看糞便的顏色和那些病雞的狀況,同時給侯保德講了許多養雞知識:“雞場要注意通風”,“病雞一定要和健康的雞隔開,以免傳染”……

隨後,楊教授取一隻病死雞出來,現場進行解剖。發現雞生的是法氏囊蟲病,就對症開了藥。

分手時,侯保德感激地拉著楊教授的手,不停地道謝說:“科學養殖就像一層窗戶紙,專家不點,我們硬是看不透!”

省駐村工作科技服務團,是由省委組織部、省駐村辦,根據全省駐村科技服務工作的總體規劃組織的,由省委組織部抽調專家,組成駐村工作科技服務總團,各市、縣、區的專家組成分團,通過開展三級下鄉科技服務,以促進科技知識在農村的普及和推廣,增強農民依靠科技致富的本領,推動農業結構調整。

侯保德隻是省駐村工作科技服務團下鄉送科技,使成千上萬受益農民中的一個。

自2002年7月23日以來,科技服務團組織了50多人次的農業種植、養殖、農業結構調整、醫療衛生專家隊伍,先後來到鶴壁、駐馬店、濮陽、洛陽4市8個縣的10多個鄉鎮,與當地市、縣兩級科技服務團的專家一起,開展科技和文化下鄉活動。

分別在浚縣的白寺鄉前崗村、濮陽縣新習鄉董淩平村、新安縣倉頭鄉等地,舉辦了8場“科技大集”,並深入到50多個有駐村工作隊的村子,開展科技服務。

參加科技大集的群眾,總共約20餘萬人次,省駐村工作科技服務總團,還給各地農民送去了4萬多冊各類科技書籍。

工作團受到了各地農民的熱烈歡迎,每到一地,十裏八鄉的群眾,就歡天喜地地趕來,就像過節一樣聚集在一起。

在11月14日這天上午,科技服務團來到了孟津縣會盟鎮,來自省、市、縣的100多位農業種植、養殖、農業結構調整、醫療衛生、法律等方麵的專家,在鎮文化廣場兩側,擺下了長長的專家谘詢台。

科技大集吸引了兩萬多名群眾,大家把專家谘詢台圍了個水泄不通,或索要科技資料,或向專家谘詢生產中遇到的問題,眼光中充滿了期待和信任。

對於農民的困惑和疑問,專家們都一一熱情耐心地予以解答,直到農民滿意而歸。

科技服務團的專家們,每到一個地方,上午在大集上搞完谘詢活動後,簡單地在鎮裏鄉裏吃上一碗大鍋菜、幾個饅頭,接著再提供服務。

飯後,專家們不顧疲勞,隨即又分成若幹小組,走進農家小院,來到田間地頭,鑽入豬舍羊圈,為農民解決實際問題。

臨走時,還不忘留下聯係方式,以備農民以後進行谘詢。

來自省城各大醫院和高校的醫務專家們,則來到鄉鎮的衛生院裏,義務給農民看病,為鄉鎮醫生傳授先進的醫療知識和經驗。

在11月13日下午,當醫療專家們在新安縣倉頭鄉衛生院義診時,一位懷孕38周、患有妊娠高血壓症的孕婦,被家人送到了這裏。

如果不及時做手術,母親和胎兒都有生命的危險!但是,當地的醫生卻很少遇到這種情況,一時間手足無措。

省人民醫院婦產科主任張菊新大夫和兒科的劉昱大夫,立即在簡陋的條件下,給這位孕婦做了剖宮產手術,使孕婦平安產下了一個女嬰,產婦及其家屬,都感激不已。

談起參加這次科技服務團下鄉活動,專家們共同的感觸是,活動讓他們了解了農村基層的實際情況,了解到農民真正需要什麼,也使自身價值得到極大實現,真正將知識用到了實處。

河南中醫學院的張克運博士連續參加了駐馬店、濮陽、洛陽3個市的科技服務活動。

張克運說:“作為一名黨員,能夠參加這樣的活動,用自己學到的醫療知識,為農民群眾全麵建設小康生活服務,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也是以實際行動貫徹“三個代表”的最好方式。”

省委組織部副部長、省駐村工作科技服務團總團長王笑南指出:

黨的十六大,已經把“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確定為我們黨今後一個時期各項工作的指導思想。

省委組織駐村工作科技服務團,就是要以實際行動來實踐“三個代表”。

實踐證明,駐村科技服務團的服務,增強了各地農民的科技意識,使他們認識到了要想實現全麵小康,必須依靠先進的科技知識來指導生產;也使專家們有了更加廣闊的發揮作用的空間,服務團的工作群眾滿意,專家滿意,基層幹部滿意,這充分說明了省委決策是正確的。老教師辦簡報造福鄉親

自1997年以來,為幫助農民科技致富,江西省於都縣付出了許多努力。

於都縣有關部門精心編織了“三級農業科普網絡”,采取“縣培訓到鄉鎮,鄉鎮培訓到村組,村組培訓到農戶”的逐級培訓方法。

同時,通過放科技電影、夜校培訓等形式,讓科技知識進村入戶。

每到耕種時節,縣科技局、科協等有關部門,還要組織“科技下鄉”活動,將大批科技圖書,免費贈送給農民。

政府的良苦用心,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大批農民因此而受益,奶牛、臍橙等產業得到了發展。

李誌成是於都縣嶺背鎮禾溪村的退休老教師,他數十年如一日地自編《農事科技簡報》,幫助村民解決了一個個種養難題。

有段時期,該縣禾溪村的臍橙粉虱和紅蜘蛛等病蟲猖獗。

於是,李誌成隨即翻閱了大量書籍、雜誌,編印了《如何防治粉虱和紅蜘蛛病蟲害》簡報,讓村民及時掌握了滅殺技術,使山上的臍橙樹豐收在望。

有一年夏季,村民們發現“先農一號”水稻穗明顯不如往年飽滿。

李誌成得知後,馬上查閱相關科技書籍,編出《如何應對“先農一號”問題》簡報,提醒村民及早做好殺蟲準備,及時掌握天氣預報,做好稻瘟病的防治工作,從而有效防止了村民水稻減產。

李誌成簡報上的科技知識,源於自費訂閱的《農村百事通》、《致富快報》等雜誌及一些科技書籍。

李誌成“對症傳技”,深受群眾們的歡迎。

村民李九福說:“他是我們的活科技字典,我們需要什麼他就給我們提供什麼。他編的簡報及時,內容淺顯易懂。”

葛坳鄉石灶村地處偏遠。村民黃必源認為,科技下鄉除了送科技外,還要送意識。一些村民小農意識較強,應該讓他們看到科技帶來的致富作用,用切切實實的甜頭,來吸引他們學科技、用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