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母校師生揮淚送小平
廣安的街頭,一隊年輕人捧著鄧小平的遺像,舉著花圈和橫幅,在人們的注目中靜靜走過。
鄧小平舊居前,夾道的鬆柏蒼翠,掛滿如雪的白絮。廣安人民自發組成的悼念隊伍不斷湧來。他們送來的花圈多得在偌大的庭院中無處可放,不得不成捆地轉移。
不時有些行色匆匆風塵仆仆的人趕來。他們有的是專程來拜祭的外地人,有的是外地來的記者。
牌坊村,早已是世界矚目的一個焦點。從深圳趕來的邱先生,向鄧小平遺像默哀時,久久不肯抬頭。
廣安人民的感情是深沉而理智的。雖然悼念活動人海如潮,即始終秩序井然。
在鄧小平舊居管理辦公室,一位幹警大頭皮靴沒脫,就倒在床上,右手還緊攥著武裝帶。縣裏的同誌告訴人們說:“他已經兩天兩夜沒合眼了!”
城南新區,地委機關前的大草坪上,坐著許多老人和孩子。73歲的老人田金秀說:“我們要讓孫子在這裏照張相片,讓他永遠記住是誰帶來了改革開放!”
連續幾天,隆重的悼念活動就這樣持續著。無數感人的故事俏悄發生著。
鄧小平的表弟淡文全說:“小平同誌從來不詢私情,廣安縣都沒能沾上光,我也不能去破壞他的形象。”
曾有人對他說,去北京吧,肯定可以安排個好工作,淡文全知道該怎麼做,他甘心情願當個農民。
的確,這是一個極普通的廣安的農民之家。淡文全4個孩子,有3個在外打工,經濟並不寬裕。
很多媒體報道了鄧小平夫人卓琳多年前寫給淡文全父親淡以興的一封關於寄生活費的信,卻沒能看到這封鄉情味濃濃的短信背後的含義。
那意思是說:生活有困難親戚間可以適當幫助,而破壞原則的特殊關照是不行的。淡文全明白這一點。
追悼會期間,廣安山水一直煙霧彌漫,陰雲低垂。
廣安人民化悲痛為力量的決心是巨大的,正如在廣安城內隨處可見的標語:
繼承小平同誌遺誌,一定要把廣安建設好!
把骨灰撒向廣闊大海
1997年3月2日上午,專機離開北京西郊機場,在首都上空低低地、緩緩地繞飛一周,然後穿過雲層,飛向祖國的遼闊大海……
機艙內,安放著全黨、全軍和全國各族人民衷心愛戴的鄧小平的骨灰。
一麵鮮紅的中國共產黨黨旗覆蓋在骨灰盒上。
這是黨和人民給予一位93歲的老共產黨員的最高榮譽。
捐獻角膜、解剖遺體,不留骨灰、撒入大海,這是把畢生毫無保留地獻給祖國和人民的鄧小平的遺願,也是他留給黨和人民的一份珍貴遺產,表現了一個徹底的唯物主義者的高尚情懷。
胡錦濤等中央領導同誌和鄧小平的夫人卓琳等親屬一起,以最樸素、最莊嚴的方式,完成鄧小平生前的這一囑托。
穿雲破霧,專機向大海上空飛去,飛向這位一生波瀾壯闊的偉人最迷戀的地方。
也許是蒼天為之動容,當專機飛臨大海時,天空出現了一道絢麗的彩虹。
11時25分,專機飛至1800米高空。
強忍著悲痛,81歲的卓琳眼含熱淚,用顫巍巍的雙手,捧起鄧小平的骨灰,久久不忍鬆開。
她一遍又一遍地呼喚著小平同誌的名字,許久才將骨灰和五彩繽紛的花瓣,緩緩地撒向大海。
骨灰撒大海,鮮花送偉人。
1939年8月,在延安陝北公學學習的卓琳,與鄧小平相識相愛,並結為革命伴侶。那年,鄧小平35歲,卓琳23歲。兩人共同走過了58年的人生曆程。
如今,麵對著自己深愛的丈夫的骨灰,她怎能不肝腸寸斷,悲痛欲絕。
這是一個令人心碎的時刻。
懷著無比悲痛的心情,胡錦濤緩緩地將骨灰和花瓣撒入大海。
隨後,鄧小平的子女鄧林、鄧樸方、鄧楠、鄧榕、鄧質方,和孫輩眠子、萌子、羊羊、小弟,悲痛地跪在機艙裏,撒放骨灰與花瓣,完成他們敬愛的父親、爺爺的遺願。
鄧榕哽咽著說:
爸爸,您回歸大海,回歸大自然,您的遺願得到了實現,您安息吧!
跟隨鄧小平多年的衛士孫勇、張寶忠,一身戎裝,忠實地守衛在小平同誌的骨灰盒前。
淚水漣漣,哀思綿綿。
第一次見到海洋,鄧小平還是一個16歲的少年。那是1920年,他遠渡重洋,到歐洲大陸勤工儉學,尋求救國救民的真理。
在那些日子裏,美麗而苦難的祖國時常越過海洋,沉入他的夢中……
大海,是鄧小平革命生涯的起點。1922年,18歲的鄧小平在法國參加旅歐中國少年共產黨。從此,他走上無產階級職業革命家的道路。
大海,磨煉了鄧小平堅強的意誌。從百色起義到浴血太行,從挺進中原至決戰淮海,從橫渡長江到揮師西南,他出生入死,南征北戰,為共和國的創建立下了不朽功勳。
大海,堅定了鄧小平革命的信念。
早在莫斯科學習時,鄧小平就“打定主意”:“更堅決地把我的身子交給我們的黨,交給本階級。”
60多年後,鄧小平在退休之前,依然深情地說:“我的生命是屬於黨、屬於國家的,退下來以後,我將繼續忠於黨和國家的事業。”
飛機盤旋,鮮花伴著骨灰,撒向無垠的大海;大海鳴咽,寒風卷著浪花,痛悼偉人的離去……
鄧小平一生迷戀大海,與波峰浪穀有著不解之緣。一下海,他就舒展雙臂,遊向深處。無論海多深,風多急,浪多大,他都劈波斬浪,勇往直前。
大海的無垠,開闊了他博大的胸襟;潮漲潮落,大海沉浮,就像他人生的三落三起。
在半個多世紀的革命生涯中,雖曆經風險,但鄧小平始終百折不撓,總是能一次次在曆史的緊要關頭,力挽狂瀾,在滄海橫流中,顯示出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大無畏的英雄本色。
曆史不會忘記,1978年12月,第三次複出的鄧小平,以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為起點,揭開一場新的偉大革命的序幕,開創了一條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康莊大道。
鄧小平說:“如果現在再不實行改革,我們的現代化事業和社會主義事業就會被葬送……”
在鄧小平倡導的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思想路線指引下,改革大潮洶湧澎湃。從農村到城市,從沿海到內地,從經濟基礎到上層建築……改革,以神奇般的魔力,使古老的中華大地煥發出勃勃生機。
正如一首歌頌鄧小平的詩所寫:
於是才有鳳陽花鼓,敲響農民走向市場的節拍;才有了深圳神話,10年完成一個世紀的跨越……
1992年春天,鄧小平再次來到海邊,像一位舵手,又一次為中國的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指明了航程。
改革開放膽子要更大一點,思想更解放一點,步子更快一點。
判斷改革和各方麵工作的是非得失,歸根到底,要以是否有利於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是否有利於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是否有利於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為標準。
基本路線要管100年,動搖不得。
被稱為社會主義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總設計師的鄧小平,以他大海般的氣魄,又一次在中國大地掀起改革開放的巨瀾。
飛機盤旋,鮮花伴著骨灰,撒向無垠的大海;大海嗚咽,寒風卷著浪花,痛悼偉人的離去……
曆史不會忘記,1979年大年初一,鄧小平最後一次越洋過海訪問美國。這次出國,距他少年時飄洋過海勤工儉學,整整59年。
風風雨雨,滄海桑田。飽經憂患的中華民族經曆了太多的磨礪,太多的坎坷,太多的苦難。閉關自守,必然帶來停滯、貧窮、愚昧和落後。
任何國家要發達起來,閉關自守都不可能。
太平洋再也不應該是隔開我們的障礙,而應該是聯係我們的紐帶。鄧小平以巨人之手,將封閉的國門打開。
位於南海邊的深圳、珠海,是中國對外開放的第一道風景線。
1979年4月,鄧小平提出了興辦經濟特區的大膽設想,鼓勵創業者“殺出一條血路來”。國門打開了!沿海、沿江、沿邊,全方位開放的大格局已經形成,古老的中國終於向世界敞開了博大的胸懷。
飛機盤旋,鮮花伴著骨灰,撒向無垠的大海;大海嗚咽,寒風卷著浪花,痛悼偉人的離去……
海天相接,碧波相連。
鄧小平心係各族人民,心係港澳台同胞,心係海外僑胞……
也許,奔騰不息的浪花會把他的骨灰送向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鄧小平回眸應笑慰。
海外僑胞為祖國在改革開放中騰飛而驕傲;各國政要和人民盛讚鄧小平:“二十世紀罕見的傑出人物”、“本世紀公認的世界級領袖”、“鄧小平的影響超時代、超國界”……
鄧小平不僅屬於中國,也屬於全世界。
骨灰撒大海,鮮花送偉人。
11時50分,專機盤旋著向大海告別。
透過舷窗望去,水天一色,波翻浪湧。從那永不停息的濤聲中,人們仿佛又聽到了震撼過無數人心靈的聲音:
我榮幸地以中華民族一員的資格,而成為世界公民。我是中國人民的兒子。我深情地愛著我的祖國和人民。
一個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人民的事業是永恒的。
如同一朵浪花,他從故鄉的山溪流入嘉陵江、長江,然後穿雲霧,過三峽,奔騰而下,經過九曲十八折,最終彙入浩瀚的大海……漫長的征程,昭示著一個樸素的真理:敢向時代潮頭立,滄海一粟也永恒。
鄧——小——平
鄧小平,一個銘刻在億萬人民心中不朽的名字,他在大海中得到永生!
鄧小平將永遠與大海同在,與祖國同在,與人民同在。
三、舉世哀悼
●馬萬祺說:“鄧小平提出的用‘一國兩製’的方式,來解決香港和澳門問題,……對解決台灣問題、實現祖國的完全統一,有巨大的促進作用。”
●緬甸華僑代表連甲寶說:“鄧小平給中國帶來了新的希望,使中國走向現代化、走向富強,這是我們華僑永遠懷念鄧小平的原因。”
●安南說:“鄧小平將不僅為其畢生服務的中國人民所懷念,而且將作為中國現代化的總設計師,永遠活在全世界人民的心中。”
● 舉世哀悼全國各地緬懷鄧小平
鄧小平一生轉戰南北,為中國革命、為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建立了不朽功勳。
鄧小平逝世的消息傳到廣西、江西、陝西等革命老區,當地幹部群眾沉浸在無比悲痛之中。
當年跟隨鄧小平參加百色起義的老紅軍黎先賢,得知鄧小平同誌逝世的消息後,來到百色起義紀念館,對著鄧小平的畫像泣不成聲。
不幸的消息傳到江西,許多人都掉下了熱淚。鄧小平曾在江西省新建縣拖拉機配件廠參加勞動。曾和他一起勞動的陶端晉、熊廷祿、塗宗禮,一聽到鄧小平逝世的噩耗,即從兩公裏外的家中,趕到鄧小平勞動過的舊址,撫摸著鄧小平用過的工作台、工作櫃、勞動用具,傾訴對鄧小平的深切哀思。
陶端晉哽咽著說:“小平同誌與我們一起勞動3年多時間,給我們留下了深刻印象,最令人難忘的是他的毅力和樂觀精神。”
地處沿海的遼寧、天津、河北、山東、江蘇、上海、浙江、福建、廣東、海南等省市,沉浸在一片深切哀悼的氣氛之中。
各界人士以各種形式,表達心中的無限悲痛,緬懷一代卓越領導人的豐功偉績。
石家莊一位出租車司機說:“小平同誌對中國的貢獻太大了,他給老百姓做了那麼多好事。沒有他,就沒有我們現在的好生活。”
在鄧小平多次視察過的上海,很多人禁不住熱淚盈眶。全國勞動模範、上海市第一百貨商店營業員馬桂寧說:“1992年元宵節晚上,小平同誌到我們市百一店考察,與我親切握手,這是我一生最難忘的經曆。元宵節又到了,他卻與世長辭,真讓人悲痛不已。”
造橋專家,上海南浦和楊浦兩座大橋建設總指揮朱誌豪,回憶起鄧小平三次考察兩座大橋建設進程的情景,哽咽難言。
朱誌豪說:“小平同誌第三次到楊浦大橋考察時,親切地對我說,上海大橋建設者立了功,這給了我們巨大鼓舞。我們一定化悲痛為力量,做好本職工作,不辜負小平同誌的殷切期望。”
經濟特區,這一令世界矚目的創舉,是在鄧小平親自倡導、設計下發展起來的,特區人民更多了一份特別的哀思。
此刻,絡繹不絕的深圳人,從四麵八方湧到鄧小平同誌畫像前,捧來一束束鮮花,獻上一個個花籃。
他們一次次地鞠躬,一遍遍深情地呼喚:“小平同誌,您永遠活在我們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