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二、沉痛悼念
●工人隊伍裏展開巨幅橫幛:敬愛的鄧小平同誌永垂不朽。
●江澤民說:“中國人民愛戴鄧小平同誌,感謝鄧小平同誌,哀悼鄧小平同誌,懷念鄧小平同誌,是因為他把畢生心血和精力都獻給了中國人民……”
●鄧榕哽咽著說:“爸爸,您回歸大海,回歸大自然,您的遺願得到了實現,您安息吧!”
● 沉痛悼念各大媒體發布逝世訃告
在鄧小平逝世後,北京各大媒體都隨即發布了訃告和《告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書》。
訃告如下:
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中國共產黨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軍事委員會,極其悲痛地向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通告:
我們敬愛的鄧小平同誌患帕金森病晚期,並發肺部感染,因呼吸循環功能衰竭,搶救無效,於1997年2月19日21時8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3歲。
敬愛的鄧小平同誌永垂不朽!
在《告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書》中,對鄧小平給予了高度評價:
鄧小平同誌是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公認的享有崇高威望的卓越領導人,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久經考驗的共產主義戰士,中國社會主義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總設計師,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創立者。
時任中央電視台副台長的孫玉勝後來回憶說:
1997年2月19日,我們台的主要幹部都集中在順義的培訓基地開會,作為新聞中心副主任,我也在其中。
晚上9點多鍾,新聞中心在家值班的另外一位副主任李挺打電話告訴我,中辦通知,要我們馬上派兩組記者趕到解放軍總醫院。
當時我們共同判斷,小平同誌的身體出現了重大情況。那年他老人家已經93歲高齡,對此我們早有思想準備。
李挺派出兩組記者之後,又通知了主管新聞的副台長李東生,我則去通知台長楊偉光。
當時晚飯剛過,大家都聚在培訓中心一樓的多功能廳休閑。我走進多功能廳時,看到楊台長正在台上唱《東方之珠》。我直接走上前說,中辦通知兩組記者去三〇一了,可以肯定是小平同誌的健康問題。
楊偉光台長很震驚,拿著話筒愣了一下兒,隨後立即放下話筒,和我一起驅車往台裏趕。等我們趕回台裏時,已經是夜裏11點多鍾了。
孫玉勝說,當時中宣部主管新聞的副部長徐光春,廣電部部長孫家正、副部長田聰明,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台長和國際廣播電台台長等要員,都匆匆趕到了中央電視台二樓的新聞中心,等著正式新聞稿。
那份稿件首先應該交到中央電視台,然後再交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再交到國際廣播電台。
孫玉勝接著回憶說:
我們邊等新聞稿,邊把電視調到CNN。午夜12點剛過不久,也就是20日淩晨,CNN發了一個簡短的消息,大意是,據尚未證實的消息,中國領導人鄧小平因病逝世。
半夜1點多鍾,我拿到了新聞稿,還有告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書、治喪委員會名單和鄧小平同誌遺像。
此時羅京早已就位了——由誰播發小平同誌訃告不是臨時決定的,台裏有預案,最重大新聞的播發就由羅京承擔。
羅京一貫的專業能力、處理重大事件的經驗,早就得到了台裏的一致認可。而且羅京的播音嚴肅莊重,很多重要領導人去世之後,訃告都是由他播發的。
羅京雖然就位了,但也是一直在等待。稿子傳過來之後,領導先審閱一遍,交到羅京手裏時,他已經不可能先瀏覽一遍了。
1997年2月20日淩晨兩點,我們把稿子頁碼編好交到羅京手上,直播馬上就開始了。我們打出的字幕是“重要新聞”,熟悉新聞業務的人都知道,這樣的情況很罕見。
孫玉勝說,那份訃告和《告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書》的字數在4000字左右,播送的語速大約是每分鍾200字,播完需要20多分鍾。
孫玉勝回憶說:
當時,我站在導播室旁邊,幾乎是屏住呼吸,注視著監視器。羅京一氣嗬成,沒出任何差錯,連語氣上的微小差錯都沒有。毫不誇張地說,這是令我非常震驚的一件事。
當羅京走出演播室,我右手摟了一下他的腰,左手對他翹起大拇指。治喪委員會發布公告
在鄧小平逝世後,2月19日,以江澤民為主任的459人的治喪委員會,正式成立。治喪委員會沒有設副主任。
很快,鄧小平同誌治喪委員會發布第一號《公告》:
為了表達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對鄧小平同誌的無比崇敬和深切悼念之情,現決定:
(一)自告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書發布之日起到鄧小平同誌追悼大會舉行之日止,首都天安門、新華門、人民大會堂、外交部和我駐外使領館、新華社香港分社、新華社澳門分社下半旗誌哀。這期間,我駐外使領館、新華社香港分社、新華社澳門分社設靈堂,接待駐在國和港、澳地區的吊唁。
(二)按照我國慣例,不邀請外國政府、政黨和友好人士派代表團或代表來華參加悼念活動。
特此公告
鄧小平同誌治喪委員會
1997年2月19日
接著,鄧小平同誌治喪委員會又發布了第二號《公告》:
鑒於鄧小平同誌在黨和國家曆史發展中的特殊功績,以及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願望,現決定:
(一)2月25日,中共中央、全國人大常委會、國務院、全國政協、中央軍委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鄧小平同誌追悼大會,鄧小平同誌治喪委員會委員(京外委員派代表),中央黨政軍群機關各部門和首都各界代表,生前友好,家鄉代表,共一萬人參加。
在首都舉行的鄧小平同誌追悼大會,是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悼念鄧小平同誌的活動,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國際廣播電台、中央電視台屆時將現場轉播追悼大會實況,各級黨組織要認真組織廣大幹部群眾收聽和收看追悼大會的實況轉播。
(二)2月25日,全國黨政軍機關,各邊境口岸、海、空港口,企業、事業、學校等單位,我駐外使領館、新華社香港分社、新華社澳門分社下半旗誌哀。
(三)在追悼大會舉行時,上午十時整,一切有汽笛的地方,如火車、輪船、軍艦、工廠等,鳴笛三分鍾誌哀。
(四)根據鄧小平同誌的囑托和親屬的意見,不舉行遺體告別儀式。
特此公告。
鄧小平同誌治喪委員會
1997年2月20日
在鄧小平逝世後,治喪委員會按照既定的程序,有條不紊地進行著有關事項。特殊的深深緬懷形式
在人們的印象中,那是一個沒有元宵的元宵節。在很多地方,那年沒有人掛紅燈籠,也沒有人放焰火。
各地電視台停止播放之前熱播的《蜀山奇俠傳》等電視劇,轉而播放以鄧小平為主人公的電視劇。
在剛剛興起的海外中文論壇上,有人用惠特曼寫給遇刺的林肯的詩,緬懷改革開放的“船長”鄧小平:
哦,船長,我的船長!
我們險惡的航程已經告終,
我們的船安渡過驚濤駭浪,
我們尋求的獎賞已贏得手中。
港口已經不遠,
鍾聲我已聽見,
萬千人眾在歡呼呐喊,……
可是,心啊!心啊!心啊!
哦,殷紅的血滴流瀉,
在甲板上,
那裏躺著我的船長,
他已倒下,已死去,已冷卻。
同樣,在這個春節,《東方時空》的編導林芳棋,正在離昆明不太遠的一個小村子等待元宵節。那裏有10多個六、七十歲的小腳老奶奶,舞著一條烏黑的龍。
有一天,在拍攝間隙,林芳棋和同事坐在屋外曬太陽。這時,村裏的大喇叭突然響起了哀樂,同事說:“是不是小平不行了?”趕去村委會問,果然是。
同事說:“這片子不成了,估計元宵不會辦燈會了。”事實證明,他的判斷是對的。
老太太們也知道這個不幸的消息了,一時間,她們竟滿眼含著淚花。
老太太們說:
感謝毛主席,因為他們解放了婦女,不用裹小腳了;感謝鄧主席,因為他讓我們穿上了毛滌卡。
林芳棋準備放棄預定的元宵拍攝計劃,打道回府。這時,老太太忽然問:“可不可以用送村裏老人的方式,送鄧大人一程。”
這是她們自己的方式,每逢村裏紅白喜事,都要請老太太們舞龍助興。
元宵節那天,家家戶戶在自己門前的泥土地上,插上當地特產的一米長的大香,老太太們穿著藍色的半長褂,她們的小腳踩著玲瓏的繡花鞋,在嫋嫋香煙中,一條烏黑的龍在金色的雲上淩空高蹈,一群村裏的孩子在後頭跟著撒歡……
“曆史和政治其實離百姓很近,這是我以前完全不懂的道理。”林芳棋說。
“老太太可能不知道何謂曆史觀、何謂政治,但她們心明眼亮,就算居住偏遠,曆史和政治在她們心裏和家裏的賬本一樣清楚。”
林芳棋後來和她的同事調整了拍攝計劃,這個節目和胡錦濤陪同小平家屬撒骨灰的片斷,在同一天播出。天安門廣場降半旗致哀
1997年2月20日,這是一個難忘的早晨。
守候在國旗基座周圍,等待觀看升旗儀式的人們,不停地盯著“升旗時間預告牌”,並遠遠眺望天安門城樓正中的門洞。
但是,誰也沒有料到:今天,他們將是一個重要曆史時刻的經曆者和目擊者。
今日升旗時間:7時01分。
黎明中,護旗兵出現了,人們從官兵異樣的臉上,似乎悟出了非同尋常。
腳步沉重,目光沉重,神情沉重。帶隊警官王金耀,早已持慣了的指揮刀,此刻卻在微微發顫。
靜默中,國旗護衛隊官兵邁過金水橋,跨過長安街,依次列隊旗杆下。擎旗手劉躍征,用力將國旗遞給升旗手郭毅紅。兩人目光相遇時,彼此都讀懂了一個主題:
記住這個時刻,為著一代偉人鄧小平,我們將要以降半旗的形式,來親手哀悼昨晚21時8分病逝的敬愛的領袖。
“敬禮”,中隊長王金耀略帶沙啞的嗓音,在7時1分,準時下達了升旗口令。
國歌激越,國旗如往常一樣升高、再升高,直至旗杆頂端。
降——半——旗
突然,一聲低沉而又莊重的口令,石破天驚般砸在觀眾們的心裏。旗,就在這一瞬間,在萬眾矚目中,開始緩緩地下降。
王金耀流淚了,劉躍征流淚了,郭毅紅流淚了,在場的所有人員的眼睛都濕潤了。多年了,護旗兵們習慣的是升旗,降半旗難以接受。
霎時,哀思、降旗,中外記者頻頻亮起的鎂光燈,凝成了一個悲壯的氛圍。
此刻,還有一位人們看不到的護旗兵在流淚。他就是親手搖動降旗設備的老戰士劉靜。
聽到“降半旗”的口令後,劉靜正在基座的地下室裏,一圈一圈,以逆時針的方向,緩緩地搖動手柄降旗。
在淚光依稀中,劉靜默默地數著1圈、2圈、3圈……40秒後,他一共搖動了40圈,準確按《國旗法》要求,把國旗降到三分之一處。天安門廣場國旗杆30米高,共折算手搖120圈。
在莊嚴、肅穆、悲壯的曆史時刻,在劉靜的緩緩搖動中,延續著、完成著。
於是,一個定格的曆史畫麵:1997年2月20日晨,天安門首次為鄧小平逝世降半旗誌哀,迅速進入各報的頭版和電視新聞中。
國旗護衛隊指導員王建華表示:
國旗是偉大祖國的象征,我們要堅決聽從以江澤民同誌為核心的黨中央、中央軍委的指揮,恪盡職守,高標準地完成好升降國旗的神聖使命,以實際行動緬懷鄧小平同誌。
中隊長王金耀心情沉重地說:“接到電話,我就到天安門管理委員會開緊急會。北京市有關領導同誌說,小平同誌逝世了,上級通知自20日晨到舉行追悼會那天,天安門廣場等處降半旗誌哀,你們護衛隊千萬要完成好這一政治任務。”
隨即,王金耀他們連夜測算、演練,終於使一個肅穆、莊嚴、規範、悲壯的降半旗儀式,展示在世人麵前。
而那一刻,中國的大多數老百姓,還不知道一代偉人鄧小平,剛剛離開了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