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姓王的機關幹部,含淚說:“沒有鄧小平就沒有今天的深圳,每個特區人都永遠不會忘記他。”

在海口市街頭,許多行人身著黑色西裝,佩戴黑色領帶,有的還佩戴白花。報亭裏,購買當日報紙的人流絡繹不絕。

海口罐頭廠53歲的女工人馮秀珍說:“作為改革前沿的基層工人,最能感受到小平同誌的親情。我們敬愛他,是因他製定的政策最符合我們工人的心願,我們敬愛他,是因為他給我們帶來了最大的實惠。我們工人打心眼裏懷念小平同誌。”

在湖南、湖北、山西、黑龍江、吉林、貴州、河南、甘肅、安徽等省,各界群眾以悲痛的心情,緬懷偉人。

安徽省人大代表、原鳳陽縣小崗村委會主任嚴宏昌說:“沒有鄧小平同誌改革開放的思想,就沒有農村大包幹政策,也就沒有今天農村的大好形勢。”

鄧小平逝世的噩耗傳到青藏高原、天山南北、內蒙古草原、蒼山洱海和賀蘭山下,各民族幹部群眾沉浸在悲痛之中。

1997年2月20日淩晨6時,拉薩布達拉宮下的青年路,就有群眾打開電視機,收聽收看《告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書》。一時間,拉薩哀樂低回,籠罩著悲痛的氣氛。

在貢嘎縣甲日村三組,靠手工業致富的農民邊巴,在聽到鄧小平同誌去世的消息後,流下了眼淚。

邊巴取出一條潔白的哈達,披在小平同誌的照片上,點上酥油燈、供上酥油茶,雙手合十祈禱。邊巴說,農民富起來,幸福不能忘記鄧小平。

在邊城烏魯木齊,各族幹部群眾圍聚一起,一邊聽廣播、看電視,一邊談論鄧小平一生的豐功偉績。

來自新疆最北端的阿勒泰地區交通處處長阿布汗,談起鄧小平時,雙眼充滿了淚水,他說:

“作為少數民族,我深深體會到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改革開放政策給阿勒泰帶來的翻天覆地的變化。”

“這些成績的取得離不開我們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同誌,我們哈薩克人民將永遠記住他老人家的豐功偉績。”

青海各族人民自發地收看電視,收聽廣播,許多人去報亭買報閱讀,深切緬懷鄧小平的豐功偉績。

全國政協委員、塔爾寺阿嘉活佛說,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們國家社會和經濟發展取得巨大成就,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得以全麵落實,這都是在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思想指導下取得的。各民主黨派深切悼念

1997年2月20日,各民主黨派中央、全國工商聯領導人和無黨派人士,在北京沉痛悼念鄧小平逝世,緬懷鄧小平的豐功偉績,表達各民主黨派、全國工商聯、無黨派人士,對鄧小平同誌的無比崇敬和深切悼念之情。

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民進中央主席雷潔瓊,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無黨派人士程思遠,致公黨中央常務副主席楊紀珂,懷著無比沉痛的心情談到:

鄧小平同誌是我國各族人民,包括各民主黨派公認的享有崇高威望的卓越領導人。沒有毛澤東主席,就沒有社會主義的新中國;沒有鄧小平同誌,就沒有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今天。

在鄧小平同誌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和黨的基本路線的指引下,我國的經濟建設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我們國家麵貌發生了深刻的變化。

鄧小平同誌在經濟、政治、外交、教育、科技、文化、軍事等方麵建立的偉大功績,不但我國各族人民銘刻在心,而且也贏得了海外僑胞的高度讚譽。他把自己的一生獻給了祖國和人民,祖國人民深情地愛戴他。

民盟中央主席丁石孫說:

鄧小平同誌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深深紮根於人民心中,紮根在中國的大地上。

1984年國慶遊行時,北大青年學生打出了“小平您好”的橫幅。當時我任北大校長,事前並沒有作布置。

這個橫幅反映了全國各族人民對鄧小平同誌的衷心愛戴,對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路線方針政策的衷心擁護。

各民主黨派中央領導人與鄧小平同誌有過密切的交往,與鄧小平同誌建立了深厚的友誼。他們以親身經曆,深情地回憶鄧小平同誌,作為中國共產黨第一代重要領導成員和第二代領導集體的核心,幾十年來對各民主黨派、無黨派人士無微不至的關懷。

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九三學社中央主席吳階平,全國政協副主席、民盟中央名譽主席錢偉長,回顧了鄧小平為發展我國科技教育事業,所作出的重大貢獻。

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農工黨中央主席盧嘉錫說:

鄧小平同誌非常重視科技工作,當年他接見北京研製正負電子對撞機的科技工作者時說,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要很好地考慮科技發展問題,特別是對在國際上處於領先地位的科研項目,一定要下力氣抓上去。

事實證明,鄧小平同誌的這一思想,是高瞻遠矚的戰略決策。

全國政協副主席、民建中央副主席萬國權,全國政協副主席、民革中央主席何魯麗,台盟中央主席蔡子民指出,鄧小平同誌提出的新時期愛國統一戰線的理論、方針和政策,使我國愛國統一戰線出現了空前的大團結、大聯合。

鄧小平“一國兩製”的構想,為實現祖國的和平統一開辟了光輝的前景,成為舉世公認的偉人創造。

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全國工商聯名譽主席王光英,全國政協副主席、全國工商聯名譽副主席孫浮淩,全國工商聯主席經叔平,回顧了鄧小平對原工商業者的親切關懷和教誨。

他們談到,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後不久,鄧小平就會見了幾位著名的工商界領導人,提出搞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要充分利用外資和發揮原工商業者的作用,為工商聯的工作指明了方向。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形成以公有製為主體、多種經濟成分共同發展的格局,非公有製經濟能夠健康發展,為我國的經濟建設和社會進步作出應有的貢獻,與鄧小平製定的路線方針政策,是分不開的。

各民主黨派中央、全國工商聯領導人和無黨派人士表示:鄧小平同誌雖然離開了我們,但他永遠活在我們心中。他作為我國改革開放總設計師設計的宏偉藍圖,中共中央領導全國人民正在逐步實現。

我們一定要化悲痛為力量,以實際行動為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祖國統一大業,作出更大的貢獻。香港各界緬懷鄧小平

1997年2月20日淩晨2時44分,香港主要傳媒機構都收到了一代偉人鄧小平去世的稿件。

電子傳媒迅速把消息傳遍了港九各地。許多人在睡夢中,被友人通報消息的電話叫醒,打開了電視機。

香江兩岸陷入哀悼的氣氛中。各界人士深切懷念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和提出“一國兩製”構想的偉人。

香港的電台、電視台有多套節目,通宵不停地播出有關消息以及介紹鄧小平生平和功績的特輯,特別提到他對改革開放和創造性地提出解決香港問題的“一國兩製”方針曆史性貢獻,有的還穿插了悲痛的音樂。

3時30分後,電視台又插播了中央電視台第四套節目的有關報道,並提到香港特別行政區首任行政長官董建華和港澳知名人士安子介、霍英東、馬萬祺,在治喪委員會名單之內。

當天早上,寫字樓集中的灣仔商務區一帶,許多上班的人都買了好幾份報紙,報販們比平時忙碌了許多。

9時上班時間過後,許多路人仍在中環天星碼頭,領取一家報紙免費派發的號外。

一位外資公司的女文員,在那裏的報攤買了10多種報紙。她說,是老板讓買的,隻是關心,而不是擔心。

當天一早,新華社香港分社和中國外交部駐港簽證辦事處的大樓,國旗半懸。

15時,新華社香港分社設置靈堂,接待吊唁。

在有光榮的愛國傳統的香島中學,師生們在早晨上課前,舉行了小型的悼念儀式。他們表示,鄧小平開創的改革開放和“一國兩製”偉業,後繼有人。

當地電子傳媒還播放了特區行政長官董建華在北京的談話。他對鄧小平不能遂願在今年7月1日見證香港曆史性的時刻,而感到難過。

但董建華相信,鄧小平製定的改革開放路線不會改變,對世紀的中國會更為強大,香港會更繁榮。

特區臨時立法會主席範徐麗泰表示,鄧小平先生是一位富有遠見的人,在他倡導的“一國兩製”方針指導下,香港定能實現“港人治港”和“高度自治”。

港事顧問、特區籌委會委員黃宜弘說,中國失去了一位偉大的政治家。他對中國的發展和世界和平,都作出了重大貢獻。

中國政府會堅定不移地執行對香港的方針政策,香港一定能平穩過渡。

由美國返港的留學生汪康越說,鄧小平構想的“一國兩製”方針,在他有生之年已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贏得了國際社會的認同。香港政權交接也完成了實質性的準備。今後香港會保持繁榮穩定,港人定將飲水思源。

香港一些政治團體及其負責人,也對鄧小平的逝世表示悼念。

民主建港聯盟發出的新聞稿指出,該聯盟成員對鄧小平的逝世深表哀悼,同時對中國及香港的前途充滿信心。他們將會努力工作,和廣大港人一起,為香港的回歸和特區的建設,貢獻自己的力量,以表達對鄧小平的崇敬和悼念。

自由黨主席李鵬飛說:“鄧小平一生充滿傳奇色彩,是個有決斷力的人。他提出用‘一國兩製’的方針收回香港,改變了香港的命運。”

“香港政權交接日益臨近,中國內地與香港的經濟關係越來越密切。‘一國兩製’的決策將成為現實。很可惜他不能親自來香港看一下了。”

12時,香港所有政府建築物下半旗,向鄧小平致哀。

港督彭定康,在當天淩晨也發表聲明,對鄧小平的去世表示哀悼。聲明稱:

鄧小平是中國對外開放和現代化事業的總設計師。他提出的“一國兩製”促成了中英聯合聲明的簽訂,並為“九七”後香港保持穩定繁榮奠定了基礎。

港府陳方安生,也向新聞界發表了談話,對鄧小平的去世表示哀悼,並代表香港全體公務員,向鄧小平的家人致以慰問。

鄧小平從1920年起,曾多次過訪香港。他希望1997年香港回歸時,能再一次踏上香港的土地。

人們知道,1992年1月,鄧小平視察南方來到深圳不到一個小時,就要求看看深圳市容,他選擇的第一個觀察點是皇崗口岸。他站在深圳一邊,凝望香港許久。

鄧小平曾說,“九七”之後,哪怕是坐在輪椅上到香港站一分鍾也好。

從那時開始,幾乎每個香港市民都知道鄧小平的這個心願。隨著香港回歸日近,600萬香港同胞都在盼望鄧小平親臨香港那一刻的到來!如今,全世界都聽到了香港順利回歸清晰的腳步聲。

然而,鄧小平走了。對香港同胞來說,他走得太突然了,多少人為之握拳長歎,人們實在難以接受這個事實!

在新華社香港分社的靈堂前,多少市民仰望鄧小平遺像跪地痛哭!

一位香港市民特地獻上一幅香港地圖和一束鮮花,以告慰鄧小平在天之靈。

一位李姓香港市民給治喪委員會寄去一捧香港島的泥土。

他在信中寫道:

雖然鄧先生不能在有生之時踏足香港的土地,還是希望在他去世之時能把香港的泥土放在他的腳下,讓我們完成他的遺願。

從2月20日下午到24日19時,有45萬多名香港各界人士,到新華社香港分社靈堂前,表達對鄧小平的哀悼和敬意。

2月25日10時,香港無線、亞視兩家電視台、有線電視台和鳳凰衛星電視台,同時轉播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的鄧小平追悼大會實況。

此時,整個香港同聲哭泣:

航行在維多利亞海灣的渡輪、客輪、貨輪拉響汽笛;

九龍至羅湖的列車笛聲長鳴;

港九、新界38個地鐵站內響起哀樂;

一家中文傳呼機構所有用戶的傳呼機同時響起,液晶顯示屏上出現追念鄧小平的字句……澳門設靈堂舉行吊唁

澳門各界人士紛紛來到設於新華社澳門分社內的靈堂,在哀樂聲中,向鄧小平的遺像鞠躬默哀,對鄧小平的逝世表示深切的哀悼。

靈堂裏,鄧小平的遺像下,擺放著新華社澳門分社、全國政協副主席馬萬祺等人送的花圈。

分社的大門外,各界人士和群眾,源源不斷地送來花圈和花籃,以表達他們對鄧小平的悼念之情。

正在這裏訪問的葡萄牙總統桑帕約,到靈堂吊唁鄧小平逝世。

新華社澳門分社社長王啟人、顧問柯正平、全國政協副主席馬萬祺、全國人大常委何厚鏵、全國政協常委吳福、澳門總督韋奇立、立法會主席綺林濤、澳門政府各級官員和立法會全體議員、中資機構主要負責人、澳門各界知名人士和群眾代表,也前往靈堂吊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