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旗衛士將永遠銘記:2月20日、21日、22日、23日、24日、25日,北京天安門前,每天降半旗的那一個個難忘的早晨。揮淚護送遺體到八寶山
2月24日,鄧小平的遺體被送往八寶山火化。
鄧小平的靈車從解放軍總醫院,駛向八寶山革命公墓,路途兩旁,肅立著首都各界人士和從各地趕來的人民群眾10多萬人。
黨和國家領導人江澤民、李鵬、喬石、李瑞環、朱鎔基、劉華清、胡錦濤、榮毅仁等,到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為鄧小平送別,並護送鄧小平的遺體到八寶山革命公墓火化。
解放軍總醫院南樓小禮堂,布置得莊嚴、肅穆。潔白的花朵、黑色的挽幛,表達著人們深深的哀思。
黑底白字的橫幅上寫著:
敬愛的鄧小平同誌永垂不朽
橫幅下方正中,是鄧小平的大幅彩色遺像。
鄧小平的遺體靜臥在鮮花和常青鬆柏中,麵容安祥,身上覆蓋著中國共產黨黨旗。人民解放軍禮兵持槍肅立,守護在兩旁。
在鄧小平的遺體前,擺放著鄧小平的夫人卓琳率子女敬獻的花籃。花籃的緞帶上寫著:
我們永遠愛你
送別室內,擺放著江澤民、李鵬、喬石、李瑞環、朱鎔基、劉華清、胡錦濤、榮毅仁和中共中央、全國人大常委會、國務院、全國政協、中央軍委、各民主黨派、全國工商聯、無黨派人士、人民團體、首都各界群眾敬獻的花圈。
9時整,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江澤民,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李鵬,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喬石,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政協主席李瑞環,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朱鎔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軍委副主席劉華清,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書記處書記胡錦濤,國家副主席榮毅仁等,胸佩白花、臂戴黑紗緩步來到送別室,在鄧小平同誌遺體前肅立。
哀樂聲中,他們向鄧小平的遺體三鞠躬,表達對在70多年波瀾壯闊的革命生涯中,為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和新中國的成立,為中國社會主義的創建、鞏固和發展,建立了永不磨滅的功勳的鄧小平同誌的崇高敬意和深切緬懷之情。
隨後,江澤民等同誌,與鄧小平的夫人卓琳及子女—一握手,向他們表示深切慰問。
9時28分,合著哀樂的節奏,8名人民解放軍禮兵,抬起安放著鄧小平遺體的靈柩,緩緩走出送別室。
江澤民等同誌,護送鄧小平的遺體上靈車。
9時31分,在江澤民、李鵬、喬石、朱鎔基、劉華清、胡錦濤、榮毅仁等同誌,鄧小平的親屬和治喪辦公室成員的護送下,靈車徐徐駛向八寶山革命公墓。
當靈車啟動時,在場送別的同誌悲痛肅立,向鄧小平同誌的靈車行注目禮。
長街慟哭,萬眾同悲。
從解放軍總醫院到八寶山,短短兩公裏半的路途兩旁,擠滿了首都各界人士和各地趕來的人民群眾10多萬人。
他們帶著一幅幅反映各族人民共同心聲的橫幅,表達對敬愛的鄧小平同誌深深的哀思,悲痛地揮淚為鄧小平同誌送別。
9時51分,靈車駛進八寶山革命公墓。
在第二告別室,江澤民、李鵬、喬石、李瑞環、朱鎔基、劉華清、胡錦濤、榮毅仁等同誌和鄧小平的親屬,向小平同誌作最後的訣別。
護送鄧小平遺體到八寶山火化的還有丁關根、尉健行、溫家寶、張萬年、任建新、羅幹和於永波、王瑞林等。十裏長街灑淚送小平
我是中國人民的兒子,我深情地愛著我的祖國和人民。
這就是鄧小平坦白的襟懷。
千花堆雪,萬頭攢動。10多萬首都人民湧向十裏長街,把對小平同誌的愛,化作熱淚飛揚,化作挽歌默唱,在春天的早晨送他老人家上路。
這個早晨,十裏長街是鬆枝和白花的海洋,是哀思和深情的海洋……
北京西郊,從五棵鬆到八寶山2500米的路段,悲泣之聲相聞,大街上灑滿動天撼地的悲痛之情。
大路兩旁,站滿了哭泣的人群。從白發老人,到稚氣兒童,各族群眾在淒冷的寒風中仁立,深情送別親人鄧小平。
一直晴朗的天空,忽然變得陰沉。向來喧鬧的長街,寂靜得仿佛能聽到人們心中悲傷的心跳。
淩晨4時,環衛女工張彥芳就和她的小組,開始一遍遍地清掃這段馬路。她們邊哭邊掃,邊掃邊哭,仔細得如同擦拭玻璃,生怕遺落一點塵埃。
有許多人不知道鄧小平起靈的日子,怕趕不上送行,幾天來多次到這裏等候。
一位82歲的老八路,已在這裏守候了半天,這天早晨7時,老人又站在了五棵鬆路口。
“我今天一定要送送小平同誌。”他一邊抹淚一邊說:“毛主席讓我們站起來,鄧小平使我們富起來,都是功比天高。”
北大的師生們舉起橫幅:
再道一聲小平您好。
中央民族大學幾位學生為趕製“各族兒女永遠懷念您”的橫幅,一直忙到淩晨。
4歲的小女孩說:“鄧爺爺,我想您”;
一位老教授說:“沒有小平同誌,就沒有我們知識分子的今天”;
……
2月24日,天剛放亮,北京市民和首都高校的大學生們,就邁著沉重的步伐,陸續聚集在解放軍總醫院外的五棵鬆一帶,來為敬愛的鄧小平送行。
這天早晨,壯麗的首都蒙上沉沉灰霧,天公也在為鄧小平的離去而哀傷。
7時許,指揮交通、執行任務的公安、武警戰士,各就各位。
解放軍總醫院西門外,在對過的路旁,早已守候著10多名神色凝重的攝影、攝像記者。
不到8時,千餘名醫護人員身穿白大褂,分立於解放軍總醫院西門內道路兩旁。
西門外大路兩側,也陸續站滿了上班路過的人們、附近的居民和從火車站趕來送行的外地人。
家住五棵鬆十字路口南側一幢高層居民樓的周美城,早早就站在了路口的鐵欄杆旁。問他為什麼不在樓上家裏看?
周美城說:“我想離得近些,再看他老人家最後一眼。”
一位年輕的女士手捧一大簇鮮花,在晨霧中顯得格外令人注目。她姓許,東四一家個體花店的主人。她說:“我跟朋友相約,起大早趕來為小平同誌送行。沒有鄧小平,哪會有我們個體戶的今天啊?!”
她不無遺憾地說,她本來想趕製一個大花圈的,但因路途太遠,不便攜帶,隻好選出幾十枝菊花、百合、蓬萊鬆和冬青,紮成一束,以表心願。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的師生來了,北京師範大學的師生來了,清華、北大、人大的師生來了……不到8時,首都20所高校的4000名師生,就站滿了從五棵鬆到永定路口一帶的道路兩旁。
清華大學的72歲的“863”高科技專家吳佑壽教授,滿懷深情地說:“我一夜難眠,5點鍾就起床了,生怕趕不上看他最後一眼。沒有小平同誌,就沒有我們知識分子的今天、”
清華大學汽車係93級的杜彙良、熱能係92級的趙莫輝說:“這個事實我們不想接受,不願意接受。”
杜彙良眼含熱淚地說:“我們總希望小平同誌能看到香港回歸的那一天,哪怕是坐著輪椅、我們抬著他去也好啊!我今年8月份,將隨清華大學考察參觀團到香港去。我和我的老師和同學們表示,當我們踏上香港土地的時候,一定先為小平同誌默哀。”
8時30分,伴隨著手提錄音機中傳出的低回的哀樂聲,一小隊人群出現在五棵鬆路口,立刻吸引了中外記者的注意。
人群中,走在前麵的是愛心酒家經理胡自永,他胸佩白花,手捧鄧小平的遺像。他的身後是4歲的女兒。小姑娘手捧小小的花圈,臉上寫滿了悲傷。花圈的挽聯上寫著:
鄧爺爺我想您。
幾個年輕人舉著花圈和寫有“敬愛的鄧小平同誌永垂不朽”的橫幅,緊隨著這父女二人。一問才知,他們都是胡自永的鄰居。
他們相約要從這裏步行到八寶山,為小平同誌送行。胡自永說:“鄧小平為我們國家、我們老百姓做了許多好事。我們老百姓熱愛他,永遠懷念他!”
9時34分,哀樂響處,披著黑紗的靈車,在警車的護衛下,緩緩駛出解放軍總醫院西門,等候多時的送行人群中,響起一陣陣悲泣之聲……
身穿白衣的醫護人員,淚流滿麵。戎裝整齊的戰士,致以莊嚴的軍禮。
帶領全家8口人,早早等在醫院門口的葛姓老人,懷抱幾個月的孫子追靈車跑出好遠。他說:“要讓孩子們送送鄧爺爺,讓他們永遠記住這一天。”
孩子騎上大人肩頭,大人登上就近的高處,有的人搬出板凳,有的人站到三輪車上,為的是看看靈車,最後再看看敬愛的鄧小平。
過來了,簡樸的白色靈車,四周披著黑黃相間的挽幛;過來了,哀樂從靈車中低低地傳出,如凝重的鉛水,和著人們的淚水,在徐徐地流淌。
兩旁送行的人們站直了身體,用深情的目光迎接靈車走來,目送靈車駛去。
兩分鍾後,靈車到達五棵鬆路口。
再道一聲:小平您好
8個大字迎著靈車飄拂而來。來自北京大學、北京工業大學、中央民族大學的師生,手捧鄧小平遺像,站在橫幅下,敬送他們日夜想念的偉人。
1984年,北京大學生物係師生在國慶遊行隊伍裏,打出了他們自製的橫幅“小平您好”,親切的問候表達了各族人民樸素的感情。
今天,他們再向鄧小平道一聲您好,更多了幾分崇敬和凝重。
清華大學的同學舉起他們連夜趕製的橫幅:
灑熱淚,送別小平同誌
繼遺誌,實現四化宏圖
北師大的同誌也舉起在白紙上寫好的4個大字:小平走好。
9時45分,鄧小平的靈車緩緩通過玉泉路口。
人群中一位中年婦女追隨著靈車一路小跑,她使勁地擦著眼淚,卻仍然淚眼模糊。
送行的人群中,有陳景潤的妻子由昆。
今天一早,由昆請了假後,直奔送行的長街。快到玉泉路時,靈車過來了,她擠進人群拚命地想多看兩眼,可是眼淚卻止不住地往外流。
她不停地擦呀、擦呀,小聲念著:小平同誌,你是我們全家的恩人啊!要是景潤在世,他知道你去世的噩耗,一定會隨你而去了。
她看見,那輛緩緩駛來的靈車的車牌號和景潤去世時靈車的牌號一樣,她再也無法按捺悲痛,大哭失聲:
沒有他老人家,就沒有景潤後來的安定生活,就沒有我們這個家。
鄧小平對知識和人才的尊重,讓多少科技、教育工作者歡欣鼓舞。
正負電子對撞機國家實驗室研究員馬基茂,和他所在的中科院高能物理所的200多位研究人員,一早就來到了玉泉路口。
來自鄧小平家鄉的謝明孝、任慶英夫婦,抱著兩歲的孫女久久站立街頭。“讓我們替家鄉人民送他一程吧!”
在低回的哀樂聲中,人群裏傳出低聲的哭泣,路旁有人舉起了“小平同誌您走好”的橫幅,不少人舉起了鄧小平同誌的畫像和刊有鄧小平同誌遺像的報紙,執勤的武警列隊向鄧小平同誌的靈車行注目禮……
靈車漸漸向西遠去,人們久久不願離去。
一位中年婦女淚流滿麵,泣不成聲。她說:“太遺憾了,他老人家沒能看到香港回歸。”然後就再也說不下去了。
剛下夜班就趕來的首鋼爐前工張金鎖,摸著身上穿的皮夾克說:“過去,這哪是我們鋼鐵工人穿得起的衣服。”
來自內蒙古草原的牧民,不善言辭,隻是趕來表達一種心意。
工人隊伍裏展開巨幅橫幛:
敬愛的鄧小平同誌永垂不朽
靈車於9時47分,抵達八寶山革命公墓南門。
悲痛的人群不斷向前湧動。兩位70多歲的老太太互相攙扶,含淚低喚:“車怎麼開得這麼快,慢點,慢點啊……”
送別親人,依依不舍。靈車隊伍駛過,路邊的人流卻久久不肯散去。不少人把戴在胸前的白花輕輕摘下,係在路旁的鬆柏樹上。一叢叢常青樹,成了一個個巨大的花圈。
鬆柏簇擁的八寶山革命公墓,今天格外肅穆,凝重,這裏全神貫注地在迎候著一位偉人。
10時25分,送行的群眾漸漸散去。
來自山西的退休幹部王蘭英動情地說:“我已送走過3位偉人,小平同誌走了,這對我也許是最後一次送行了。”
早春,挺拔如鐵的銀杏樹,掛滿白花的鬆柏,低垂半降的國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