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貧資金的重點扶持,使貧困革命老區縣的扶貧移民、整村推進和勞動力轉移培訓工作,穩步推進。

在2003年至2005年,全省完成14個縣的18個老區村的扶貧移民任務,使1525人搬出大山,住進了嶄新的新房。

在整村推進扶貧開發過程中,省扶貧辦結合老區縣縣域經濟發展和當地的實際,開發當地主導優勢產業,引導農民大力發展種養業,幫助老區人民盡快地脫貧致富。

針對全省在抗日戰爭時期,做出過突出貢獻的140個村,在2004年至2005年,就對其中13個貧困村8700人進行了重點扶持。

與此同時,扶貧開發通過培訓貧困老區青年農民,增加了外出務工就業的能力。

隰縣義泉村,是當年八路軍戰鬥過的地方。在2003年,全村186口人告別了閉塞的大山,搬進扶貧移民新村。

在這裏,扶貧事業為他們建起了衛生所、學校,並發展了主導產業,先後投入資金達到140萬元,使村民生產生活條件大大改善。

胡玉花是該縣南村鎮磨其窪村人,家裏有著光榮的革命傳統,她一家4口人,原來在村裏種著幾十畝坡地,靠天吃飯,隻能解決溫飽。

在2004年以來,胡玉花在該縣扶貧龍頭企業,廣寬農產品公司上班,年收入達到8000元。

同時,再加上胡玉花與公司訂單種植的5畝向日葵,全家收入超過了萬元。

在左權縣,像胡玉花這樣邊務工邊務農的老區姐妹,已經達到了上千人。

現在,老區人民的日子,是越過越紅火了。促使農民脫貧三級跳

在2009年7月31日上午,時年38歲的農民莫德勒圖,指著羊舍裏180多隻雪白的絨山羊,高興地說:

今年光養羊這一項,我就能收入3萬多元,比3年前全年收入多了好幾倍。

村裏人都說我這是脫貧致富“三級跳”,這都靠國家的好政策啊!

莫德勒圖一家,在幾年前還是庫倫旗白音花鎮牌樓嘎查有名的貧困戶。

在2006年,庫倫旗扶貧辦實施整村推進工程,為牌樓嘎查40個貧困戶,投放360隻基礎母羊,扶持他們發展舍飼養羊。

莫德勒圖說:“當時給我家分了9隻,旗農牧業局還派技術員指導飼養方法,我覺得這個機會太好了,所以我東挪西借了幾千元錢,又買了21隻同種絨山羊,總共養了30隻。”

雖然背負著沉重的債務,但是莫德勒圖仍舊滿懷信心。莫德勒圖認認真真地跟庫倫旗農牧業局派出的上門服務的技術員學習飼養技術。

莫德勒圖說:“這種羊必須定時定量喂養,還要給它們多喝水。這草料槽和飲水槽都是固定的,能保證飼料和飲水的衛生。舍飼的喂養方式不但能保護環境,還能提高羊絨的產量和質量。”

現在,莫德勒圖已經在幾年的摸索過程中,掌握了一整套飼養絨山羊的基本方法。

莫德勒圖飼養的絨山羊,出絨多,絨質好,市場價格高,遼寧的客商都主動上門來收購。

憨厚的莫德勒圖,十分高興地說:

2007年,我賣羊絨收入了5000多元,還清了借款。2008年收入了8000多,今年上半年就超過一萬元了,到年底加上出售整羊的收入,應該能超過3萬元。

在2009年,莫德勒圖的絨山羊已經發展到了180多隻,還有20幾隻年底產羔。

莫德勒圖家還種了20畝玉米,飼料供應基本實現自給自足。莫德勒圖還在自家的院裏蓋起了7間標準化棚舍和150立方米的青貯窖池。

曾經的貧困戶,而今走上了科學養羊、規模養羊的致富之路。搬遷農民開始脫貧致富

引導生存條件惡劣地區的貧困農民,向山下轉移,已成為許多地方脫貧工作的有效途徑和手段。

浙江省武義縣從1994年開始,率先在全省實施高山深山農民移民搬遷工程,使大批山區農民,走出了深山大山。

上潘新村,原處武義縣最南山區,全村85戶,288人,條件最差,收入最低,當時人均年收入不足400元。在1999年,全村人下山。

在2005年,全村人均收入達8000元,與山上比,收入高出20倍多。在2006年,全村人均收入接近1萬元。

原來在山上,村裏自行車都沒有一輛,現在村裏已有汽車2輛,摩托車幾十輛。

俞源鄉新九龍山村,原坐落於海拔1041米高山中,全村68戶人家,189人。下山前,人均年收入380元左右。

自從搬遷下山後,全村全年的糧食總產量,從1996年的6萬斤,增加到了18萬多斤。人均年收入2000年達到1478元,2005年達到4000多元,2006年將近5000元。

在山上居住的時候,電風扇、摩托車等現代化生活用品都沒有。下山後,這些居民已有汽車有3輛,60℅的家庭有了摩托車,電冰箱也有了,每家還安裝了電話。

當初的光棍漢,大都已經娶了媳婦。

王宅鎮紫溪村,原來居住在海拔917米的高山上,全村沒有一幢磚瓦結構的樓房,村民開門見山,出門爬嶺,一切生產生活資料都得靠肩挑背馱。

全村集體搬遷下山後,村民們有的買車跑運輸,有的利用當地毛竹資源辦加工廠,有的發展經濟特產,有的到鄰村承包茶園辦茶廠。

全村一半的人口,在城鎮企業打工。在3年的時間力,村裏家家戶戶都蓋起了新樓房。

通過山頂向山腳搬遷,自然村向行政村搬遷,向沿路、沿集鎮、沿工業園區搬遷下山後,基本實現了“電通、水通、路平”,村村通電、通自來水、通公路、通程控電話、通有線電視。

“出門行路難、兒童上學難、青年娶親難、有病就醫難、郵電通訊難、用水用電難、發展經濟難”等“七大難”,基本得到了解決,生產生活條件從根本上得以改善。

同時,下山也改善了原來地方閉塞,開發無資源、發展無餘地的局麵,相對優越的自然、交通等條件,給下山群眾提供了良好的發展空間。

2005年,下山脫貧村農民人均純收入4160元,比在山上超10倍以上,比平原地區欠發達鄉鎮農民,高42%。

山上500年生產生活一成不變,下山後才三、五年,就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實施下山脫貧後,還給武義縣經濟社會發展帶來了多方麵的綜合效應:

一是徹底改變了山民的生存環境;二是提高了山區農民的素質;三是推進了城鄉融合;四是有效地保護了山區的生態環境;五是豐富了武義新精神的內容。

對於山區農民來說,下山搬遷不僅僅是地理環境的改變,更是接受和融入現代文明、現代社會的一次洗禮和變化。

在新建家園的壓力下,在與外界的交流、融合中,他們激發出了極大的拚搏精神和創業鬥誌,傳統的小農思想發生了質的變化,“山裏人”傳統生活方式的束縛逐步被擺脫。

搬遷下山後,經濟發展環境得到優化,離集鎮近了、信息靈了;離工廠近了,就業機會多了,致富門路也變寬了。

同時,村民搬遷後,建房、購置家電家具交通工具等生活用品,使搬遷戶形成了一定程度的負債壓力,也迫使農民改變了“量入為出”、“無債一身輕”的傳統觀念,促進他們想方設法參與市場,樹立市場意識,從山頭、田頭、欄頭轉向碼頭、街頭,依靠經商、辦廠、打工等來賺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