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扶貧開發,讓更多的人感受到了黨和政府的惠民政策的巨大威力。綜合開發模式促脫貧
雲南省保山市隆陽區,結合少數民族貧困地區的實際情況,創新扶貧模式,實施“3+2”扶貧綜合開發措施,促進了山區群眾的脫貧致富。
苗興周是瓦馬鄉牛灣丹村的村民。苗興周說:“我去年養了6頭新品種肥豬,按800元一頭來算可收入4800塊錢,今年還打算賣4頭肥豬,比養老品種豬收入高多了。”
隆陽區的楊柳、瓦房、瓦馬3個少數民族鄉,是保山市最貧困的地區之一,產業結構單一。
從2004年開始,隆陽區每年投入1000多萬元資金,大力實施了以“近抓糧食解決溫飽、中抓畜牧增加收入、遠抓核桃穩定脫貧”,以及“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加快社會事業發展”為主要內容的“3+2”扶貧綜合開發的模式。
隆陽區有關部門從調整種養殖結構入手,組織科技人員,對農戶進行科學種養殖培訓,幫助群眾引進優良的種豬、高產包穀等新品種,更新效益低的老品種。
為鼓勵群眾種植高產包穀這樣的新品種,政府還補助種子、肥料和地膜,實行執能部門分片掛牌負責製,技術人員從播種到收獲,都長期駐紮在村裏,指導農戶種植,把“科技人員進村、農業科技到田”的工作製度,切實地落實到了千家萬戶。
桑明鳳說:“以前種老品種包穀產量低,我們自己都不夠吃,現在政府讓我們種新品種包穀,產量增加了5000斤,收入增加了2000多塊錢。”
在扶貧開發工程實施以來,隆陽區的3個鄉8300人的貧困問題,得到了有效解決。
農戶家裏有了沼氣池、衛生廁、節能灶,村裏還建起了文化中心、衛生院、村級衛生室,基礎設施建設和文化事業得到了很好改善,村民的人均收入從799元提高到了1102元。
隆陽區也也因扶貧工作顯著,獲得了2006年度“全省扶貧先進集體獎。”
隆陽區區委書記劉一丹說:“2007年,我們將完成10萬畝包穀種植,2007年底畜牧開始大見成效。
從2008年開始,核桃開始掛果,到2010年以後,核桃就一年一年的增加產量。
到2010年,通過3+2扶貧開發措施的實施,人均純收入能達到2000塊錢。”
計劃和目標的確定,都是建立在可行性的基礎之上的。脫貧致富不是夢,而是實實在在的現實。扶貧更新觀念促發展
楊萍是內蒙古包頭市固陽縣金山鎮萬勝壕村的農民。在楊萍所居住的地方,都是坡地,村裏沒有一畝水澆地。“十年九旱,靠天吃飯,種一坡,拉一車,打一笸籮,煮一鍋。”每年人均收入不到1000元,村民們生活得都很窮。
村民們住的都是土房,道路坑坑窪窪的。地裏收下點東西都拉不出去,特別是住在小山溝裏、半山坡上的村民,連吃水、出行都很成問題。
但是,自從內蒙古自治區政府,對固陽縣實施扶貧開發以來,村裏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村民們的生活變得好了,大家從心裏感到高興。
在實施扶貧開發之後,政府首先考慮的是解決村民的住房問題。扶貧辦投資780萬元,建起了170棟新房,價值4萬多元的新房,村民們隻需花5000元,就能住了。全村90%多的村民,都已住上了新房。
在村民們住上新房的同時,政府又為村民考慮生產生活問題。縣水利局投資300多萬元,幫助村裏建起了一座洪水淤地壩,讓這個壩蓄住天上水,集中地下水,實現了保灌400多畝。
同時,政府又打了10多眼圍套井,增加了300畝水澆地,就這兩項工程,使村民們戶均增加一畝半水澆地,每戶村民每年可以增加收入1000多元。
縣裏出台禁牧政策以後,村裏的養羊戶感到很頭痛,他們說:“咱們的羊怎麼辦?”
就在養羊戶發愁之際候,縣扶貧辦幫他們引進了內蒙古賽陽種羊基地和綠豐農業科技園區。
賽陽種羊基地,每年以低於市場價一半的價格,為村裏的養羊戶提供5隻種羊,並免費培訓相關的飼養技術,還幫助協調縣農牧局建起了部分棚圈,使養羊戶每年能增收兩、三千元。
萬勝壕村的養豬戶毛永平,原來也懂點養豬技術,養的30頭豬,收益還可以。在全村來說,是個大戶。
但是,由於毛永平沒有資金,一直沒有更大的發展。自己住的是土房,養的30頭豬也是土圈。
縣扶貧辦在得知這一消息後,主動幫助聯係了市扶貧辦和市農牧局,給毛永平解決了5萬元的幫扶資金和6萬元的低息貸款,幫助建起了兩棟豬舍。
毛永平的年收入已達到10萬元左右,一下子改變了貧窮麵貌。
村裏人看到毛永平這樣發展,政府又這麼支持,在2008年又帶動起了3戶養豬大戶。
萬勝壕村的楊偉,扶貧辦幫助他協調了50萬元的低息貸款。楊偉在自己的承包土地上,蓋起了36棟溫室大棚,搞蔬菜種植、花卉種植和養殖業。
2008年,在政府的引導和扶持下,在溫室內開辦了農家綠色生態餐飲業,每月能收入1萬多元,很快成了全村的致富帶頭人。
在楊偉的帶動下,村裏有13戶村民,也相繼辦起了“農家樂”餐飲業,每戶每年至少能增加收入3萬多元。
自2008年以來,包頭市又出台了“舉全市之力,集中幫扶固陽”的好政策,這給萬勝壕村帶來了更多的好事。
包頭市正北食品企業,幫扶該村50戶村民,建起了沼氣池,使全村三分之一的村民,用上了幹淨、方便的新能源。
市銀監局和各大銀行捐資28萬元,幫助村裏建起了1600平米的生態休閑廣場;市人事局幫扶硬化了廣場、戲台、籃球場,豐富了村民們的業餘文化生活。
由於生活環境變好了,周邊的好多農戶,都爭著要來萬勝壕新村。
於是,縣裏就實施了“合小村、並大村、整合大村莊”的項目,在萬勝壕新村再蓋200套新房,把全縣最偏僻、最貧困的農民,都集中搬遷到這裏來。
楊萍感慨地說:
是扶貧開發,讓我們村的村民更新了觀念,解放了思想,是扶貧開發使我們擺脫了貧困,走上了致富的道路。
現在我們都覺得生活有了奔頭,有了希望!扶貧事業加快老區致富
在山西省革命老區左權縣的晴嵐移民新村,人們可以看到這樣的景象:
村口是一溜兩層的商住一體新房,村後是百畝連片的河灘造地,商住房裏小餐館、小修理、小運輸紅紅火火。
灘地上番茄、南瓜等蔬菜鬱鬱蔥蔥,為農民帶來的收入逐年增加。
村民霍鮮萍說:“從山溝裏搬過來二、三年了,日子越來越好,去年俺家5口人,收入上了萬元”
事實說明,在山西省扶貧開發辦的大力扶助下,老區人民已加快了脫貧步伐,逐步走上了發家致富的快車道。
山西革命老區是全國抗日根據地,老區人民曾在抗戰歲月中為中國革命事業寫下光輝一頁。
在山西省57個貧困縣中,革命老區縣就有41個,占到72%;332萬貧困人口中,70%以上分布在革命老區。
多年來,改善老區人民的生產生活條件,一直是全省扶貧開發事業關注的重點。
省扶貧開發領導組辦公室負責人劉昆明說:“近兩年,全省70%的扶貧資金主要投向革命老區縣,平均每年用於老區脫貧的資金,在兩億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