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下山後的脫貧致富,有多種途徑。一是外出打工。全縣下山脫貧的農民中,有60%就近務工或外出打工。搬遷下山的金陽村,有90%以上的勞動力,進廠打工,年人均工資達8000多元。

其次是發展第三產業。不少下山農民通過開飯店、跑運輸、辦超市,很快走上了致富路。

三港、西聯、坦洪等偏遠山區的下山農民,在長三角地區闖市場,還開出了2000餘家“武義超市”,吸納了7000多武義下山農民。

農民廖春飛在下山前窮得叮當響,下山後,廖春飛種過水稻、蔬菜,做過生意,跑過運輸,後來又幫人搞建築裝潢,年收入超過10萬元,家裏還買了小車。

廖春飛說:

以前困在山裏,哪裏會知道有那麼多創業門道。下了山,世界大了,眼界寬了,思路也活了,不富才怪哩!

致富的途徑還有來料加工。不少年紀較大的、沒有一技之長的下山農民的就業增收,主要通過承接來料加工。

縣裏通過與毗鄰的金華、義烏、永康等的協作,著力發展來料加工業。

同時,還有承包田地,集中經營的致富途徑。一些年紀稍大且有種植經驗的農民,承包本村,甚至外村的荒蕪閑置的土地,進行集中經營,種植經濟作物,取得較好的收益。

上潘新村的村支書邱舍林,夫妻倆就承包了38畝田地,種植毛芋、玉米、甘蔗、柑橘等經濟作物,一年收益就有六、七萬元。

從山上搬遷到山下的扶貧策略,讓村民們真正嚐到了收獲的喜悅。扶貧鴨成為致富金鳳凰

在2006年,河北省武強縣常村村民常世放,建起了兩個飼養大棚,每個周期養鴨2000隻,一年循環養5批,年收入18萬元。

收入的增加,常世放不僅解決了兩個孩子的學費問題,而且還改善了自家的生產生活條件。

而今,在武強縣,像常世放這樣的養鴨致富的農戶,越來越多,“扶貧鴨”已經成為了當地農民脫貧致富的“金鳳凰”。

武強縣根據當地氣候適宜,飼料充足,群眾有養殖經驗和習慣的實際情況,將肉鴨養殖列為扶貧開發試點重點扶持。

縣有關部門製定了《武強縣億隻肉鴨養殖發展規劃》,規定每戶養千隻肉鴨,支持周轉金3000元。

建棚資金每平米補貼20元,並對不超過兩萬元的小額貸款,給予5厘利息補貼。

縣有關部門還通過多種形式,大力宣傳肉鴨產業發展前景、扶持政策,以及當地靠肉鴨養殖發家致富的典型。

當地農戶經過算賬對比後,激發了養殖肉鴨的積極性。

縣扶貧辦、畜牧局,定期組織肉鴨技術人員,進村入戶,傳授科學養殖技術,有力地提高了農戶養鴨的成活率和出欄率。

在政府部門的協調下,農民通過“滾動投、股份籌、財政扶、招商引”等方式,啟動了大量的民間資本,實現了投資主體的多元化。

截止2007年,已建成孫莊、北代、豆村3個肉鴨養殖集中區,5萬隻以上的養殖小區達20個,年飼養量5000隻以上的規模養殖戶,達到了240戶。

為了進一步提高養殖戶抵禦市場風險的能力,切實增加農民養殖的收益,武強縣把加快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建設、延伸產業鏈條,作為加快肉鴨產業發展的動力源。

在扶持衡水馨康特種養殖公司做大做強的同時,通過政策引導,吸引民間資本和外商資金,先後建成種鴨養殖基地6個,飼料加工廠4個,種鴨存欄達到3萬隻,肉鴨年出欄達到300萬隻。

在2008年,武強縣又著手建設衡水綠源鴨業等3個投資1000萬元肉鴨屠宰加工廠。

加工廠建成後,年屠宰能力將達到1000萬隻,將初步形成飼料加工和肉鴨繁育、養殖、屠宰的完整產業鏈條。

全國扶貧龍頭企業馨康養殖公司,在建有養鴨場的基礎上,先後建成了屠宰、孵化、飼料加工3個分廠,年產肉鴨冷凍品1200噸,熟食製品800噸。

該縣依托該公司,采取“公司+基地+農戶”的肉鴨養殖發展模式,將扶貧周轉金直接撥給企業,由企業給農戶提供貸款擔保、發放鴨苗和供應飼料,並負責回收成品鴨。

兩年一輪換,第三年將扶貧資金支持下一個農戶。該公司先後與1500個農戶簽訂了養殖合同,有近千個農戶已踏上了脫貧致富之路。波爾山羊承載科技扶貧

貴州省晴隆縣江滿村的村民,怎麼也沒有想到,改變他們村子、改變他們生活、甚至改變他們思維的,竟然是羊。一種叫做波爾的山羊。

過去的江滿村,是晴隆縣最為貧困的村子,年人均收入僅550元。

村裏人永遠也不會忘記,從前茅草房漏雨的苦悶,打臨工時的辛酸,甚至靠撿廢品維持生活的痛楚。

而今,走進江滿村,一坡又一坡的青草相連,望不到盡頭。

羊群在草地上撒歡,不時有騎著紅色摩托車的人,追趕著離群的羊兒。

仿佛是一夜之間,一切都突然改變了:

通過實施種草養羊的科技扶貧項目,江滿村的農民年人均收入達3100元,一躍成為晴隆縣收入最高的地方。

在2001年,晴隆開始實施波爾山羊科技扶貧項目。全縣14個鄉鎮68個村、9600多戶貧困戶、4萬多人種草養畜,發展人工草場159萬畝,羊存欄118萬隻。

深山裏的商品羊,走向了北京、上海、廣州、香港,以及沿海省市的廣闊市場。

在2006年6月21日至22日,國務院扶貧辦和中央智力支邊協調小組,聯合在晴隆,召開科技扶貧現場經驗交流會。

國務院扶貧辦主任劉堅說:

晴隆發展草地畜牧業的實踐,成功探索出貧困山區農民脫貧致富的有效途徑,探索了西南山區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成功之路,還探索了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的有效形式,是西南地區新農村建設的成功實踐,具有示範和借鑒意義,有推廣價值。

在2006年,貴州省扶貧開發工作,圍繞年初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減少10萬絕對貧困人口、10萬低收入貧困人口的目標,突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這一主題,堅持開發式扶貧的基本方針。

與此同時,按照“三種扶持方式”,進行分類指導,努力解決“三個基本問題”,切實抓好“百鄉千村”扶貧工程、勞動力轉移培訓工程、產業化扶貧3項重點工作,新階段的扶貧開發工作,取得了突破性緊張。陳雲蓮帶領農民致富

陳雲蓮是吉林省榆樹市太安鄉的一位普通農民,人送綽號“陳辣椒”、“陳調度”、“陳民政”。

陳雲蓮現任吉林省雙聯經貿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通榆縣興隆山鎮省婦聯扶貧開發基地主任。

從一位普通農民,到一名優秀共產黨員、黨的十五大代表,陳雲蓮始終沒歇腳、沒鬆勁,人走到哪裏三個“外號”就響到哪些。

陳雲蓮在帶領群眾共同致富的道路上,發揮了新作用,成為踐行“三個代表”的典範。

在吉林省第八次黨代表上,陳雲蓮當選為黨的十六大代表。

陳雲蓮說:

黨員隻有具備群眾看得見、摸得著、信得過的經濟實力和人格魅力,才會產生強大的凝聚力和感召力,才會把群眾靠黨求富的向心力,變成發展經濟的生產力,成為有實力的龍頭。